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5488 论文编号:sb2021082914373637112 日期:2021-09-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研究的遗憾之处在于上海较少发生自然灾害事件,样本量不足,因此未把此类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纳入研究范围,完整性稍有欠缺。另外,在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测度指标的设计上,后续的研究可以加入与政府、媒体、用户以及研究者的访谈,从而进一步优化已有的指标体系。

第一章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构

第一节 三个互动主体
一 政府:突发事件的主导者
政府危机传播即在公共危机前后及发生的过程中,在政府、媒体、组织、公众之间进行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息交流过程②。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遭到破坏,政府有必要在事件产生、高潮、消退的各个阶段,有效地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手段对公众正当的利益诉求作出反应和回复③。通过回应时间、基本态度、事件处置效能等要素的调整,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④。在“10·24”金沙江路危险驾驶事件中,政务微博@警民直通车-普陀迅速发帖,@警民直通车-上海、@上海发布等也进行了联合通报,通过公布人员伤亡情况、还原案件事实等方式,力图满足公众信息诉求、避免矛盾升级。
政府的态度和策略对风险沟通成效往往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政府需要洞察网络传播的特征,审慎进行议程设置。然而在实践中,政府的行动仍然隐含了“等”“藏”“靠”的心理,与公众的互动呈现出模式化的特征。在“11·9”上海新增本土确诊新冠病例事件中,@上海发布称“浦东祝桥镇营前村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公众希望获知风险区域范围、两地隔离政策等大量信息,但上海政务微博除了“大家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防疫工作人员辛苦了”一类的固定回复,较少回应网民关切,互动交流不畅,信息传播效果也可能较为有限。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传播、舆情引导方面的主体作用,提供有益的沟通环境,促成突发事件的圆满解决。
......................

第二节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测度指标建构
本节在危机传播、风险沟通、传播效果、政府效能评估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上文所述的政府、媒体、公众纳入评估指标,构建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①(见图 1-1),各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如表 1-1 所示。
图 1-1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图 1-1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一 认知指标
认知指标衡量政务微博被网民认知的情况。朱敏认为资讯对个体具有刺激作用,个体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某些信息,从而产生认知层面的效果①。而“接触”是认知的先决条件,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会显示在其粉丝页面上,因此政务微博的粉丝数量也反映了突发事件信息曝光的情况。
.......................

第二章 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事故灾难事件案例概述
本章选取了上海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 3 个事故灾难事件②,分别是“5·23”上海中环被货车压断事故、“2·2”上海面包车撞人事故和“5·16”上海昭化路厂房坍塌事故。以上 3 个案例中上海政务微博均参与了信息发布,现将 3 个案例中各类微博账号首次发布信息的时间简要总结如下。
表 2-1 事故灾难事件中各类微博账号首次发布信息时间
表 2-1 事故灾难事件中各类微博账号首次发布信息时间

如表 2-1 所示,“5·23”上海中环被货车压断事故发生于 2016 年 5 月 23 日0 时 53 分,上海中环一辆超载水泥货车违规驶入中环高架路时,车辆发生横向倾斜后侧翻,车上装载的水泥管撞击中环高架路面和防冲墙,致使高架桥体翘起损坏,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
该事故在当日 0 时 54 分由当事网友@靠谱村村长等在网上曝光后进入公众视野,当日 1 时 25 分@新闻晨报引用网民信源进行报道,5 时 30 分上海政务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信息称“事故造成中环线高架主桥面损坏,无法通行”。次日,@上海发布称“中环线事故 5 名相关责任人员被依法刑拘”。5 月25 日,@上海发布表示“中环线高架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在恢复通车前的 24天里,上海多家政务微博跟进播报修复进度。该事故也被@新闻晨报、@人民网等媒体追踪报道,@朱桢、@老刀 99 等微博大 V 也对该事件发表看法,成为当时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之一。
....................................

第二节 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一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上海政务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上海发布、@上海交通、@警民直通车-上海三家政务微博①关于“5·23”上海中环被货车压断事故发帖、公众评论以及相关新闻报道;@警民直通车-黄浦、@上海发布、@上海检察三家政务微博关于“2·2”上海面包车撞人事故发帖、公众评论以及相关新闻报道;@上海发布、@上海消防、@上海应急守护三家政务微博关于“5·16”上海昭化路厂房坍塌事故发帖、公众评论以及相关新闻报道,并结合前文建立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探析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
以上三个事件均已结束,可以观察到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完整发展轨迹。虽然事件的发生时间、类型不同,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一些共性。
二 样本选取
(一)本文选取涉及“5·23”上海中环被货车压断事故、“2·2”上海面包车撞人事故以及“5·16”上海昭化路厂房坍塌事故信息传播的上海政务微博账号共 7 个。
(二)本文选取 7 个微博账号发布的“5·23”上海中环被货车压断事故、“2·2”上海面包车撞人事故以及“5·16”上海昭化路厂房坍塌事故所有通报共38 条,利用爬虫工具抓取 38 条通报下的网民转发 5584 条,评论 4763 条。由于样本量较多,本文采取 1:4 等距抽样的方法,保证转发、评论能代表大多数网民的意见。
(三)本文根据“知微事见”平台数据,选取对“5·23”上海中环被货车压断事故、“2·2”上海面包车撞人事故以及“5·16”上海昭化路厂房坍塌事故进行报道的新闻 55 篇、43 篇、349 篇,共 447 篇。因样本量不多,为保证样本的完整性,本文将对 447 篇新闻报道样本全部进行分析。
............................

第三章 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40
第一节 公共卫生事件案例概述...............................40
第二节 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42
第四章 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57
第一节 社会安全事件案例概述.................................57
第二节 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59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对策..................................74
第一节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及发帖特征对比......................................74
一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比较.......................................74
二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比较..............................76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对策

第一节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及发帖特征对比
一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比较
(一)上海政务微博账号粉丝数量差距均较大
如上文所述,粉丝数量多少决定了显示指标大小,三类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账号的粉丝数量差距都较大。这是由于上海政务微博的创立时间较为分散,在 2011 年至 2013 年不一,创立时间较早的政务微博往往具有更好的粉丝基础。同时,开设政务微博的政府部门行政级别不同,行政级别高的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影响力也更大,更具权威性。此外,公安、消防等部门与公众联系较紧密,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中都较注重信息的公开与沟通、信息发布数量较多,这类政务微博一定程度上更具吸引力。
(二)政府信源均未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而言,政府信源均未占据主导地位,媒体部分自采报道加剧公众风险认知。三类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首次发布信息的速度普遍较慢,但介入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主动权,引用政府信源的媒体报道性质多为正面或中立。
但在事故灾难事件中,媒体报道引用政府信源的比例仅为 6%,少部分以媒体为主导信源的报道设置了指责与批评政府的议题,强调了风险可能带来的伤害。
...............................

结语


中国正处于“风险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变高,危害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公众面临着高度的风险和威胁。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原有传播格局中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地位发生变化,公众具备了自我设置议程的能力,并在与其他公众、媒体的互动中形成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进行反馈,矛盾经舆论场放大后造成的危机不容小觑。
风险沟通的要求体现了公众参与社会决策的民主意愿,风险沟通的过程是对大众需求的政治回应。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议程设置能力是评判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和舆论治理能力的关键指标。如何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并与媒体进行有效合作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这些都是当地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政府应打造“政府-媒体-公众”风险沟通的系统网络,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到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机制之中。在危机发生、政府形象受到损伤时,政务微博应及时介入,与媒体联动合作,结合公众对特定信息的兴趣和情感特征,对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优化,使得信息更加契合公众的需求。
本研究的遗憾之处在于上海较少发生自然灾害事件,样本量不足,因此未把此类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纳入研究范围,完整性稍有欠缺。另外,在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测度指标的设计上,后续的研究可以加入与政府、媒体、用户以及研究者的访谈,从而进一步优化已有的指标体系。
另外,危机发生的根源是现实中的相关问题,现实问题的妥善解决可以有效化解舆情。因此,舆情应对不应只关注网络舆情本身,更应探究舆情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推动法律的完善,解决现实问题,这对于提升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重塑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