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时期《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探讨范文(1932-193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1255 论文编号:sb2021081916513037019 日期:2021-08-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了《国际协报》在日伪严酷的新闻统制中的媒介表现,尽管该报在新闻报道中多为日伪当局所控制,但它也在挣扎与妥协中尽可能地维护国家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报道了其他国家的信息,让后人感知历史,探究历史。日伪时期《国际协报》所呈现的文本信息,值得我们关注和审视,并为研究新闻史、日华关系甚至国际关系史提供借鉴。

第一章  《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概况

第一节  《国际协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平息,西方帝国主义疲于战争,日本侵略者便将目光投向中国,开始逐步实施“大陆政策”。从 1914 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先占领山东胶州湾和胶州铁路,又策划“满蒙独立”运动,企图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统治。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远东局势变得异常复杂,中国东北岌岌可危。东北报刊界自一战以来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14 年,袁世凯颁布《报纸条例》,限制报纸发行,国人报刊备受摧残。至 1916 年,随着局势变化,东北国人报纸反而在日俄报刊的低潮中逐渐崛起,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后,民权得以主张,民意得以抒发,东北新闻事业在迟滞了半个世纪后也终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国际协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是当时首批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国人报纸之一,在创办之初便崭露头角,更在之后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哈尔滨市最具影响的两家国人报纸之一。
一、《国际协报》办报宗旨
《国际协报》于 1918 年 7 月 1 日创刊于长春,主办者张复生自兼社长与主笔。发刊一年以后,因长春经济状况不佳,广告不易多得,于 1919 年 10 月迁至“商业日渐发达”的哈尔滨出版。②在不断的办报实践中,《国际协报》以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容备受社会关注,逐步迈入哈尔滨大报行列。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际协报》大量刊登抗日救国文章,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办报活动一度进入高潮,这也引起了日伪当权统制的不满,《国际协报》于 12 月 23 日暂时休刊。1932年 3 月 7 日,在妥协和挣扎中,《国际协报》被准予复刊,在日本帝国主义新闻和文化统制下艰难生存,最终于 1937 年 10 月 31 日在日伪的第二次新闻整顿中被迫终刊,共出版 5821  期。①《国际协报》经历了近 20 年的风云变迁,参照《国际协报》在民国二十年出版特刊时对自身的分期,王翠荣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创期(1918.7-1919.10)、发展期(1919.11-1929.1)、高峰期(1929.2-1931.12)和挣扎与衰落期(1932.3-1937.10)。②它的发展历程也成为这一时期东北民办报刊命运的缩影。
...........................

第二节  国际新闻报道概况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远东国际关系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致力于维护世界统治秩序、重新分配世界资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种体系所带来的短暂和平也随着日本、德国的侵略野心逐渐瓦解,而革命成功的苏联也越来越在国际事务中占有重要一席,因而逐步形成了以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一全新势力集团和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以及社会主义苏联三大势力相互抗衡的世界新格局。各种政治力量的尖锐斗争和国际关系的剧烈变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远东地区指东亚与东南亚诸国,是近代出现的政治地理概念。本研究仅对中国东北地区中日苏关系加以阐述。日俄战争后,日本跨入世界列强的行列,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从由一国独占变为日俄两国南北分据的局面。日、俄以长春为界,分别以“南满”“北满”为各自的势力范围,日本也开始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驻军。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日本一直鼓吹“生存空间论”,经济大萧条对日本的打击进一步论证了扩张主义者的观点,在进行了周密的分析与筹划后,日本开始进攻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一步实行“大陆政策”。1932 年 1 月下旬,日本占领了哈尔滨,意味着东北的抵抗宣告结束,中国东北彻底沦陷。1932 年 3 月,日本在东北建立傀儡政府伪满洲国,开始了以扶植新政权为名的侵略实质。
日伪严酷的新闻统制是这一时期《国际协报》的行业生存环境,生存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报纸在报道内容、报道立场等方面的变化。东北沦陷后,以“排日倾向报纸”为主的国人报纸大多被迫停刊,部分报纸经整顿复刊后也处于当局的严密监视之下艰难办报,报社发展停滞不前,报纸内容枯燥乏味,竞争力迅速下降,东北地区国人报业一片萧瑟。在摧残东北地区国人报业的基础上,日本殖民者为了实现其长期控制东北地区社会舆论的目的,在伪满洲国成立后,开始利用颁布法律法规、建立检查制度及加强组织管理等方式,逐步实现了对东北报业的全面监控。
...........................

第二章  《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第一节  根据专业领域的内容分析
经分析研究,《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按照专业领域内容分类,主要可以分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工业、体育、科技等几个方面。对报道涉及的内容进行专业领域的类目构建与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国际协报》对不同专业领域新闻报道量
《国际协报》对不同专业领域新闻报道量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是围绕国际政治斗争开展的,这也是《国际协报》所处的特殊时期所决定的。在报道总量中,政治新闻占据新闻总量的 70.6%,可见这一时期的国际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新闻上。其次是军事新闻与经济新闻,分别占据新闻总量的 10.4%和 7.9%,而其他新闻总和仅占总量的 11.1%,且从某种角度来看,军事新闻和经济新闻等也都与政治息息相关。
.........................

第二节  根据国别分类的内容分析
《国际协报》国际新闻的报道涉及对单个国家的报道,以及双边国际、多边国际关系的报道。本研究仍以上述研究样本作为分析基础,以 1495 篇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国家的国际新闻报道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国际协报》对不同专业领域新闻报道量
《国际协报》对不同专业领域新闻报道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的注意力分布情况,其中,以日本报道最为突出,约占新闻总量的 41.5%,其次是对苏联的报道,约占 17.9%,而对英国的报道总量占第三位,约占 15.7%,除此之外,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报道总量相差不大,而对除上述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报道总和约占 16.7%。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各国新闻报道的内容及言论倾向进行分析。
............................
 
 

第三章  《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重要议题分析 ............................27
第一节  关于海军预备会议问题 ............................27
一、日本主张“平等符合裁军精神” ..............................27
二、日本废弃“华盛顿海军条约” ...............................28 
第四章  《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 ........................... 41
第一节  以日本为主导的舆论导向 .................................41
第二节  地缘政治斗争的表现 ................................42
第三节  主流国家话语权的映射 .........................................43 

第四章  《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

第一节  以日本为主导的舆论导向
在日伪特殊的报业生存环境中,《国际协报》总体上展现的是以日本为主导的舆论导向,这也是《国际协报》最为突出的特征。日本在伪满洲国建立起来的新闻统制,使得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被加以强力的管控,日伪当局作为新闻传播过程的“把关人”,控制新闻来源,固化新闻标题,对传播信息的主导方向进行把关活动。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协报》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中,还体现在对伪满洲国新闻的报道中。
从报纸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对伪满洲国的渗透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这种渗透有时甚至让人难以分辨“国际”与“国内”新闻的界限。日本对伪满洲国进行的是一种殖民统治宣传,它以逐渐建立起来的新闻统制为保障,控制报纸言论,策划主导宣传“满洲国”国家观念,要求在报刊中突出“满洲国”“本国”等字样,必须注意将“满洲国”与“中国”区别标示,还特别要求少载“中国”新闻,以突出“满洲国”。如该报 1934 年 12 月 3 日刊载“满洲国总面积 在全世界各国中占第七位”①,其中将“中国”“满洲国”单独排列,强调其独立“国家观念”,同时配合其他宣传报道大肆宣扬“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国家理念”,使“满洲国”精神“深入人心”。
........................

结论


《国际协报》国际新闻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国际历史的投影,该报以其琳琅满目的内容,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内容丰富、跌宕起伏的国际历史画卷,它不仅记录了国际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化,而且还原了近代以来日本以新闻报刊为载体对中国东北进行文化渗透、压迫中国人民、开展侵略宣传的历史过程。《国际协报》作为东北新闻史中创办的较为成功的民营报刊,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发挥作用。从新闻学角度来看,它是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它又沦为帝国主义政治博弈的工具。
信息传播功能是报纸作为媒介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报纸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协报》对不同国际社会焦点信息的传播是报纸进行新闻选择的策略。日伪时期的《国际协报》对国际政治关注较高,尽管其言论立场有所变化,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使得报刊呈现以日本为主导的舆论导向,但对部分国际史实的客观报道,还是能够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国际信息,拓展其国际化的视野与格局,新闻报道赋予它作为媒介“传播信息”的基本价值。
国际新闻与政治是无法分割的,在报业发展的特殊背景下,除了基本的信息传播外,《国际协报》政治功能逐渐凸显,并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日本与其他国家政治博弈的工具。新闻的最初形态就是国际新闻,并且是为战争提供信息服务的。拉斯韦尔在他的那本著名的书籍《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总结了政治宣传的四个主要目标,一是煽动对敌人的仇恨,二是保持与盟国的友好关系,三是保持与中立国的友谊,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他们的合作,四则是瓦解敌人的斗志。①《国际协报》虽然仅仅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份民办报刊,但其在国际政治斗争的表现中恰恰体现了上述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国际协报》进行的殖民统治宣传是其国际战略中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政治斗争中的“宣传战线”,这种宣传战线与军事战线、经济战线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