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互联网从 1969 年出世,至今已有 52 个年头,它的发展之迅速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甚至有人称“流量时代”已然到来。截止 2020 年 12 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中发布的多项统计数据,我国注册移动通信网民的网络数目已经初步达到9.89 亿,较 2020 年 3 月增长 8540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70.4%,较 2020 年 3 月提升 5.9个百分点。
比起报纸、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更具有“分享”的特性,人们越来越希望成为信息的二次传播者,而并非单一地接收信息。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人们的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欲望愈加高涨,在大环境的推动下,近几年朋友圈、贴吧、微博等虚拟网络社区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豆瓣这一网络社区 APP 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选择对象。
Web2.0 时期,人们对网络的需求有所变化,豆瓣社区渐渐成为新兴的网络社区,网络社区换种说法也可以叫做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它的特点在于突破了地域限制,不再以血缘或是地缘作为纽带聚集群众,而是以相同或相似兴趣爱好来划分区域,聚集来自不同地域、背景、性别的人群在虚拟网络社区里进行交流、沟通,一起共享信息,形成一种“社会性群集”的现象,这类型群众一般被称为趣缘群体,就是因为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也是本文探讨的主体。
豆瓣最能吸引大众的最大特色就是 “用户创造内容”的理念,这也是与传统论坛的最大不同,而豆瓣在各个方面都贯彻了这一思维模式,它不仅设置了豆瓣书、影、音分区,还鼓励用户为自己的观看过的电影、音乐、书籍等进行标记和打分评价,是一种特殊的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内容生产模式。
......................
1.2 研究意义
“社会整体环境和特定的媒介供应模式会产生相应的受众群体。”[2]粉丝文化就是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时代剪影的体现,粉丝文化具有强大的活力和持久力,并且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日益丰富,研究粉丝群体在豆瓣社区内的建设与互动具有双重意义,不仅对于理论建设有所助益,也对现实提供了启示。
1.2.1 理论意义
现如今,媒介已然占领了社会运行系统的核心地位,成为沟通各阶层群体间的重要枢纽,各种各样的虚拟社交平台也成为媒体传播信息的节点,例如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传递信息,但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单向传播,较为缺乏互动性,并未能构成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
新浪微博、豆瓣社区等虚拟社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在这里明星与粉丝的信息传播并非单纯的线性传递过程,而是“粉丝社群——明星”两方价值共创的动态循环,而这种循环作用在豆瓣这种去中心化的虚拟社区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粉丝对于偶像的形象建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也随之带来解构主流文化、构建新型偶像形象的结果,从这种互动关系来看,我们的研究重点也应该放在虚拟社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上,研究在媒介化生存下的群体的感知、情感、认识和价值所受到的影响。基于以上所述的关系立场,本文将从理论视角来研究粉丝在豆瓣社区内的建设与互动行为,探寻粉丝群体对于在虚拟社区这一种新兴媒介文化中所产生的选择,特别关注虚拟社区的组织结构特征,力求探寻其中的权力结构作用机制,不仅如此,还应该将视线聚焦于部分粉丝个体,力求探究个体群体对粉丝圈层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推动力量。
“真正的大众文化是从群众的内部创造出来的,是不具有支配地位的人们主动发挥创造力而产生的。”[3]也就是说大众文化的主体并非上层阶级,而是群体性的,而那么研究粉丝文化也应该聚焦于部分具有活力的创作性群体。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正是如此,在以往的粉丝文化研究上进行创新,为粉丝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切入视角,使粉丝及其文化得到帮助受众全面、客观的认识。
..................................
第二章 豆瓣社区概况
2.1 豆瓣社区建构过程及发展
2005 年初豆瓣网创建成功,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用户兴趣作为索引,支持用户交流原创内容,平台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标记书籍、音乐、电影等,还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豆瓣小组,它既有传统 BBS 论坛的特性,又拥有独特的圈层结构。
相比 qq 、微博等更加偏向于熟人社会的互联网虚拟社区,豆瓣社区更多倾向于成为一个为陌生人提供线上互动的社交平台,用户间互动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单纯地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关系,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线上互动的影响。
根据艾瑞咨询所此前提供的数据统计资料,截至 2015 年 9 月,豆瓣用户注册的独立豆瓣账号注册用户已经规模超过 2.3 亿,月度注册用户人数以及累计日均覆盖用户人数位列第三,仅次于新浪微博和人人网,其背后的运营动态与市场价值非常值得研究。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2.2 豆瓣社区的结构特点
豆瓣社区的娱乐小组和新浪微博的明星超话具有类似的功能,都具有星粉互动空间的作用,由于其特定功能才吸纳了众多粉丝群体,而这离不开它的特殊结构,在段永杰所著的《网络民族志:如何探究在线社群的意义生产与文化构建》中提到如何研究网络社区结构,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研究网络社区自身的技术结构、信息结构、管理结构与规则结构,另一方面是研究网络社区里的粉丝群体的沟通结构、身份结构和线上线下关系结构。
经过初步的研究发现,豆瓣社区的信息结构以及线上线下关系结构与其他虚拟社区如微博社区等大致相似,所以在这方面不多做赘述,最后结合豆瓣社区娱乐小组的特点,本文在研究豆瓣社区的结构特点时采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网络社区的技术结构和管理结构,另一方面研究粉丝群体的身份结构和传播结构,从这四个方向来解构豆瓣社区的结构特点。
2.2.1 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主要指的是技术基础和平台功能,与用户的在线参与的体验具有着很强的联系。豆瓣社区的技术基础是动态语言,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格式的文件播放,有助于用户的多元表达;而豆瓣的平台功能则涵盖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前端操作,对于豆瓣用户来说只要注册就会拥有个人主页,个人主页体现了用户的个性与取向,用户可以通过填写资料、发布影音动态等来丰富主页,前端操作的目的主要是“展示”,目的在于向他人展示自我角色,而这个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传播的过程;平台功能的另一部分是后台操作,也就是用户可以随意进入各个小组内浏览帖子,这一操作通常是不受限制的,并且也是不会留下痕迹的。
...........................
第三章 粉丝参与豆瓣社区建设:明星形象、身份认同及圈层结构........................26
3.1 明星形象....................................26
3.2 身份认同....................................27
第四章 粉丝文化变迁:形象建构与赋权................................37
4.1 粉丝的互动行为.................................38
4.1.1 顺从立场下的互动行为...................................38
4.1.2 轻度反抗立场下的创造性生产..............................41
第五章 豆瓣社区内粉丝社区营建的意义...............51
5.1 提高粉丝的媒介素养.......................................51
5.2 完善虚拟社区相关法律法规..........................................51
5.3 合理利用虚拟粉丝社群.....................................52
第五章 豆瓣社区内粉丝社区营建的意义
5.1 提高粉丝的媒介素养豆瓣社区通过制定严格的组规,例如禁止人身攻击等规定规范用户的行为,并开设了举报制度,鼓励用户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进行监察,力求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这要求用户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遵守纪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有益于粉丝在豆瓣社区内培养文明发言的习惯,不随意诋毁他人、不过分干涉其他组员的追星自由,同时对来路不明的消息保持警惕,更加注意发言的规范性和理性,对于人身攻击、人肉等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举报,对于粉丝群体的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豆瓣社区内,多数粉丝拒绝神化明星,并且拒绝陷入盲目崇拜的情绪中,可以较为清醒地看待明星违反道德规范的“塌房”行为,以此为戒,坚决拒绝这种不良行为,并且在日常追星中还会发掘明星值得学习的地方并加以实践,例如跟着明星一起做慈善、帮助山区小朋友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曾对场域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场域是一个受到多方力量所制衡的空间,如果将豆瓣虚拟社区看作一个特殊的意义空间,那么其所受到的力量也是来源自多方,不仅要考虑到粉丝的个人情感表达,还会受到社区内规则的制衡,并受到来自明星本人及其经纪公司等其他行动者的牵制,豆瓣社区内粉丝的社区营建经验对于场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0]。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结语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粉丝通过虚拟粉丝打破了分散个体的状态,聚集形成了整体,粉丝社群在虚拟社区进行的文本生产与交换过程也构建了粉丝文化的一环,当粉丝群体参与建构社区营建的力量愈加强大,不仅会对偶像本身造成了更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造星产业都具有着长足的、深层次的影响。
近年来豆瓣虚拟社区的发展促进了粉丝及粉丝间互动与交往,粉丝社群不仅是由兴趣组成的共同体,更是有力地激励粉丝进行再生产的组织,具有集体智慧的粉丝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逐渐转化身份成为粉丝社群中的一员,在组员间交流的过程中建构了独具特色的粉丝文化。
本文以豆瓣虚拟社区作为观察对象,以豆瓣娱乐小组组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围绕着明星形象的建构探讨了一系列问题,研究了豆瓣虚拟社群内部的结构,以及粉丝参与互动的过程及特征,并探讨了粉丝再生产对于偶像形象建构的意义,目的是为了揭示豆瓣虚拟粉丝社群内真实的互动状态以及现实意义。
在面对粉丝社群的文化生产力时需要用辩证的、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既不能单纯地将粉丝的文化生产划归为文化工业的附属,又不能将这种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文本盗猎,在豆瓣虚拟社区中,粉丝为了获得投射于偶像身上的情感满足,于是将建构和传播自己心中的偶像人设作为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文本、图片、视频等拼贴行为,并更深层次地进行文本解构再创造等,在这个过程中豆瓣娱乐小组为粉丝群体提供了共同的意义空间,让粉丝们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收获反馈,并从中获得个人认同甚至是群体认同,进一步激发了粉丝的创作激情,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互动过程,而这最终也会吸引大众的关注,为粉丝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在以往的传统传播关系中,偶像是被粉丝“观看”的对象,粉丝的再生产也是建立在“观看”到的偶像文本基础上所形成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变得更加迅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新情况下,粉丝的产物变成了被“观看”的对象,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豆瓣虚拟社区的粉丝作品通过被搬运至微博、朋友圈等行为进入了大众传播,这一传播过程也吸引了受众的目光,助力于粉丝群体扩大粉圈、传播粉丝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投入到这个生产过程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