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视域下《良友画报》的媒介镜像研究--以抗战时期该画报新闻报道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566 论文编号:sb2019091019354527744 日期:2019-10-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将新闻叙事学作为主要研究视野,在 1937 年到 1945 年《良友画报》影印本中筛选整理出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的史料基础,通过对画报叙事者、叙事语法、叙事话语等方面的解读、归纳与总结,旨在研究该画报在独特的地域和政治环境中如何将不同的叙事策略相结合以达到叙事目的,进而展现出战争年代何种社会历史图景和社会大众的生存、生活状态。

第一章 《良友》之人:画报的叙事主体

第一节 文人志士的联结
在创刊之初,《良友画报》各方面的基础条件是比较薄弱的,同时期又有众多有影响力的画报如雨后春笋般创办和发行,比如《上海画报》、《大众画报》、《时代画报》等,这些画报的刊行使《良友画报》面临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良友画报》仍能在其中脱颖而出进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与为画报鞠躬尽瘁的编辑群体及众多积极投稿的文人志士是密不可分的。从《良友画报》的创办者伍联德到历任主编,他们尽心竭力地呵护着画报的一步步成长,用坚定的办报信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影响着画报的发展。
该画报的创办者伍联德早在岭南大学读预科时就对美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朋友共同翻译了《新绘学》这本书,后又主编了三年《儿童教育画》并创刊了以连环图画为主要内容的《少年良友》。当时,还不满三十岁的伍联德在画报方面已经拥有一定的经验,他满怀志向并产生了诸多关于画报发展的新奇想法,并在多番碰壁后遇到了时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董事长的谭惠然。谭惠然如同伍联德人生的伯乐般,支持他于 1926 年创办了《良友画报》。在创办《良友画报》时,伍联德就曾坦言这份画报旨在普及教育和开启民智,他的这种编辑思想也一直贯穿在初期该画报的创办之中。在 1928 年第 25 期《良友画报》中,他的一篇文章《为良友发言》慷概激昂又满怀激情,文中指出了良友的使命、贡献、过去和希望,“我们要民智开,教育兴,唯一的门路就要多出版书报……希望我们良友现在所抱着这一普及教育发扬文化的目标保持到底,不见见异而思迁,不因难而思退”1。从这一篇文章里可以看出伍联德对《良友画报》所寄予的无限希望,也可以看出画报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普及教育文化和开启民智。在 1929 年第 37 期中,伍联德再次发表文章《再为良友发言》,文中指出,良友“运用浅明的图画文字,传播与时俱新的知识,希望藉这点绵薄的实力,对内提高国民的知识和艺术,对外则表扬邦国的荣光。这就是良友的态度”2。由此可见,在时隔一年多的时间里,伍联德对于《良友画报》旨在开启民智的办刊使命始终没有改变。
..........................

第二节 左翼作家与进步文人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良友画报》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它的内容生产并不完全依赖于画报内的编辑群体,同时也深深地受到了当时左翼思潮与进步文人的影响。
随着 30 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翼作家在上海的规模日益扩大,他们以手中的笔来捍卫批判性的传统,追求人道主义,宣扬革命精神,“左翼文学强调以一种红色激情主义的战斗精神直接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为现实的革命运动提供强劲有力的精神支撑”1。作为当时《良友画报》的编辑,马国亮、赵家璧等人的思想也深深地受到这种左翼思潮的影响,这种“红色激情主义的战斗精神”也逐渐渗透到画报的叙事当中。而将这种左翼思想带入《良友画报》的人,正是后来成为马国亮、赵家璧挚友的郑伯奇。
赵家璧在晚年时曾写过一篇文章《回忆郑伯奇同志在良友》,在这篇文章里,他满怀深情地说到,“如果没有伯奇,我不可能走上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道路……正当我在思想上苦恼、事业上束手无策的时刻,郑伯奇同志来到我的身边,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指路人。”2赵家璧叙述中的郑伯奇,便是著名的左翼文艺评论家之一。他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而加盟到良友编辑部,并在此期间撰写出了许多言辞铿锵、直指时弊的评论文章。《良友画报》选择刊登这些文章,也对画报本身的叙事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在一贯偏向生活趣味的《良友画报》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创举,替素来对国际政治动态漠不关心或不会分析的画报读者,第一次打开了眼界”3。在赵家璧的这篇回忆性文章里,他将与郑伯奇相识相知的过程娓娓道来,也明确地提到,正是由于郑伯奇的循循善诱,他才开始认真阅读一些以往都不愿花功夫读的革命书籍;也是由于郑伯奇的人际关系,他才逐渐结识到许多左联作家和进步文人。当时的画报主编马国亮也深受郑伯奇的影响熏陶,这一点在马国亮的回忆性资料里也可窥一二,“郑伯奇的到来,朝夕相处,他的思想对我和赵家璧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他,我们也认识了鲁迅,以及左联的一些重要人物。后来这些前辈对我们的工作都有很大的支持,尤其是鲁迅先生”4。
..........................

第二章 《良友》之画:图像的叙事表达策略

第一节 对比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
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对比手法常体现在文人学者的字里行间中,《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对比,凸显着自然环境与诗人心情的今昔不同。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赋、比、兴”中的“比”也包含着“直接对比”这一类型,儒学大家孔子亦有诸多关于君子与小人行为对比的论断,传达着鲜明的是非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由此可见,远在几千年前,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发展,对比手法已作为生成文本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法广为应用,成为公众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重要手段。
《良友画报》是通过丰富的图片与简洁的文字互为配合以共同完成叙事的,对比这一手法不仅辅助着文字语言达成叙事目的,同时也蕴藏在其所刊登的各式各样的图片之中,通过对比叙事以直观有效地表明图像意义。无论是同一幅图片中处于不同景深下背景环境与主体人物之间的对比,亦或是不同图片中差异元素间的构图对比,都成为了《良友画报》叙事者表情达意的重要叙事策略。灵活地运用这种对比叙事手法,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视觉效果、凸显叙事文本的意义。
一、前景与背景的对比:主体元素的突出
前景与背景相对比反映的是图片前景所含信息与背景所含信息的对比,图片的前景符号提供了叙事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勾勒出了具体的叙事主线和主要意义,而图片的背景则是起到补充性、辅助性的作用。如果说前景传达着叙事者的主要观点,承载着叙事文本的主要意义,那么背景则是辅助甚至凸显了这种文本意义。
.......................

第二节 全景式与聚焦式的空间叙事
图像中不同元素符号互相结合的方式便是图示,不同的图示组成方式表现着不同的叙事空间。从画报的叙事空间来看,《良友画报》将全景空间展现与聚焦式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充分表现着事件的繁复性,进而便于更好地展现同一时间范畴下的空间场景。《良友画报》中的图示主要是以人物形象作为主体元素符号,此外还有器物。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它们之间的结构形式与位置关系建构出一幅幅抗日叙事图景。“没有事件的空间存在,也就没有了画面的瞬间,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与时间构成了影像的瞬间基础。”可见,叙事空间是叙事者展开叙事的基础,与叙事时间互为配合,构成了承载着叙事意义的种种视觉影像。《良友画报》在展现抗日图景时,主要采用了聚焦式和全景式的图示表现叙事空间。
聚焦式图示是以一个主要元素如器物、人物等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使得读者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个视觉中心,聚焦强调的是什么被看到,被读者所关注的视觉中心也正是叙事者所想要强调与突出之处,整个聚焦的过程是叙事者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良友画报》的聚焦图式主要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首先,就以人物为主体的图像而言,人物位置的处理相对灵活多变。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主要人物出场的位置往往比较固定,多出现在图画的中心位置。不同于此,《良友画报》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位置则相对灵活、多变。一方面,《良友画报》的叙事者会将主要人物置于图片中心位置,使得读者可以较为迅速地锁定主要人物的行为动作,或者突出主要人物的相貌与事迹,便于读者加深对该人物的了解。比如第 146 期《在昆明的作家》中的八幅图片均以沈从文、闻一多、陈梦家等文人为中心,图片下的文字也简单介绍了他们各自的近况,从而便于读者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这些作家的经历和思想。164 期《都会的人马》围绕上海人力车夫的生活进行报道,将人力车夫置于图片中心位置,图片中的人物或蹲在路边吃饭,或“捡起别人抛下的烟头享受短短的偷闲片刻”1,或倚靠在人力车边暂时休息片刻,或是在炎炎烈日下将所挣到的钱“数了一遍又一遍”,通过将人物主体置于中心位置的处理方式,放大了人物的形象与各种细节性动作,进而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人力车夫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在图片中的人物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良友画报》的人物主体常出现在多个人物“围观”处,或者非主要人物的目光交汇处,从而形成一种合围之势。这时,主要人物并不一定位于图片的中心,但却能够通过不同非主要人物等符号的配合将读者注意力引导到主要人物上。再如,第 147 期中对抗战志愿兵的报道,其刊登的图片中,多名青年围观住志愿者报名处前签字报名的人,表现了当时后方农村青年们争先恐后踊跃报名的情景。同时,还有图片展现了志愿兵出征前其家属为他们佩戴红花的场景,图中志愿兵站立在高台上,高台下的妇女孩童仰面而立,望向正在接受红花的志愿兵,这里的志愿兵处于众人的目光汇集处,显得更加令人瞩目,其在图片中的重要性也因此得到突出与强调。
............................
第三章 《良友》之文:语言文本的叙事辅助策略.................................25
第一节 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互为配合..................................... 25
第二节 语言文本中的叙事时序................................... 28
第四章 《良友》之用:抗战宣传与动员................................. 32
第一节 民族主义情感的激发............................... 32
第二节 抗战胜利信念的传递.................................... 34
第五章 《良友》之本:抗战时期的社会图景呈现..............................39
第一节 社会群像: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抗战...................................... 39
第二节 前方战场:抗日士兵的机智英勇............................ 42

第五章 《良友》之本:抗战时期的社会图景呈现

第一节 社会群像: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抗战
作为在战火硝烟中坚持办刊的一份画报,抗战无可厚非地成为了《良友画报》的叙事者们重点呈现的主要场景之一。这些图像记录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大大小小的战役,见证了中华儿女在对抗外来侵略时的种种英勇之举。透过这些历史影像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阶层参与抗战的图景,既有战火硝烟中浴血奋战、冲锋陷阵的广大士兵群像,又有后方摇旗呐喊、振奋士气的商界、教育界等仁人志士,他们所带来的一次次的震撼与感动都被叙事者定格在画报中呈现出来。
在面对外来侵略时,不仅抗日战士们表现出为国家牺牲的决心和勇气,后方民众也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在《良友画报》第 131 期中,编者将“八一三事件”以十个版面的篇幅进行呈现,其图文形成强烈的互文意义,将八一三事件发生时的概貌尽可能地展现了出来。编者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采用了诸如“故意”、“恐怖局面”“企图”、“无理要求”、“野心”等话语,并细致说明了日军增设军队的情况,“近日,日军在沪作战之部队,已自最初之九千名增至十四万名,敌舰亦达六十余艘,飞机达三百五十架”1,图片则配合文字选用日军加紧增调部队来沪时的场景,文字与图片高度互文,隐喻出日军举兵侵犯淞沪地区的非正义性和野心。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良友画报》作为一份发行量可观的杂志,它有意削减着自身的艺术气息,营造着全民抗战的氛围。在报道八一三事件的同时,它不仅记录了日军大举侵沪的图景,同时也展现着全民抗战义无反顾的决心。“反观我军战士,咸抱为国牺牲之决心,每逢冲锋陷阵,均争先杀敌”,并为突显这种豪情壮志,编者在版面上增设大幅图片加以说明。图片选用方面,既有俯视抗战将士的全景图,又有将士俯身在地持枪抗战的特写,占据一半版面的全景图展现了我方十几名士兵在用沙袋围成的圆形成城,也与版面的大标题“救亡图存唯有抗战”相互呼应生成意义。农民参与抗战的图景是表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画报所描述的——“自中国政府下令武装一部分农民后,中国的兵力,较平时增加了数十倍。”1由此可见,当时农民阶级也是参与抗战的重要力量之一。在 141 期《全国农民武装起来》的图片叙事中,选取了乡间小道和田地为背景,图中的农民紧握锄刀、头戴斗笠,虽然没有象征着士兵的符号加诸在身,但却通过文字表述进行了说明——“农即是兵,兵即是农”,同时刊登一幅士兵与农民的合影,表现出农民与抗日战士亲密的关系,以及农民群众对抗战的支持与帮助。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既完成了农民形象的叙事,又点明了农民参与抗战、军农合作抗战的历史图景。
..........................

结语

工具,更是战争年代提振民族主义情感的武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