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使用之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695 论文编号:sb2019091014270927734 日期:2019-10-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虚拟民族志、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相关知识,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互动现状做了详细调查与分析。

第一章 微信朋友圈的符号建构与互动

第一节 微信朋友圈发布
“互动”一词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提出,之后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对“互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一概念被逐渐拓展,符号互动理论随之被提出。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人际互动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于以往人们以面对面的身体姿势、眼神、语言作为互动符号,当前社交媒体的互动是使用文字、表情、图片以及点赞这种虚拟手势语符号来进行的。这种在屏幕背后进行交流的优势在于,屏幕是一个能隐藏自我的地方,隐藏让人有了思考和反应的条件,使交流更顺畅。
无论现实世界或者虚拟网络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体现着着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前台与后台理论。前台是人们向观众展示自我的空间,后台是隔离观众、隐蔽的自我“准备”空间,微信朋友圈就是用户展示自我的一大前台。根据戈夫曼的理论,前台包括布景和个人前台两个部分。布景即舞台设置,为人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而准备, 通过对舞台设置的修改来控制呈现给观众的信息。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装饰、布置、色彩都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脱离了现实可感物体,社交平台的的感知元素主要依靠图片和文字来呈现。比如朋友圈的个人资料页面,人们都可以通过编辑头像、昵称、个性签名、背景图片等来塑造自己形象,呈现出期望展现给好友的内容,强化自我的身份。个人前台则是指表演者所呈现出个人职业、衣着、外貌、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内容,即朋友圈展示的个人信息。通过晒生活、晒工作、晒消费等内容,表演者展示自我的社会身份。社交媒体带来了不同社会情境的融合,人们需要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多种信息共在的新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单一交往情境可以划分为戈夫曼的 “前区” 和 “后区”理论,朋友圈中各种强弱关系人群居于一个平台内,“前区”和“后区”的界限不再明显,梅罗维茨提出“中区”行为的概念,“中区”可以指任何多个不同场景或者多个以往不同场景融合所产生的行为。[6]人们倾向在强关系人群面前展示轻松自我的后区行为,弱关系人群面前展示规范标准的前区行为,微信朋友圈这个大舞台融合了许多不同的社交场景,大部分情况下个体呈现隐蔽内容与公开内容的情境模糊,前区与后区行为融合产生中区行为。观众们既看到了个体前台“表演”的那一面,又看到个体后台隐私的一面。
........................

第二节 互动符号
微信朋友圈中用户与好友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互动仪式,在这种互动仪式中,朋友圈是人们共同聚集来进行沟通的虚拟平台,内容发布者在互动中作为引导者,其他好友是互动仪式的参与者。米德提出一个著名的案例——“姿势对话”:交往双方通过理解对方的行为、语言等来改变、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良好交往目的。点赞、评论这些行为都可称为 “姿势对话”。
在朋友圈发布、分享信息是一种投入情感而渴望被好友关注的行为,期望通过朋友的“关注”和“评论”获得情绪交流。这种行为会给用户带来情感满足,促进双方的亲密度。点赞和评论行为的产生是社交形成的标志,简单的浏览而不予以回应并不能产生任何社交痕迹。微信主界面“发现”图标提示好友动态更新情况,该界面朋友圈顶栏的红色数字提醒着他人与自我的互动数量。这种互动不仅包括直接的自我与他人互动,还包括间接互动 —— 个体与某一好友进行互动时,双方共有好友参与进互动也会产生的互动提醒。这种红色动态数字作为一项提醒功能,逐渐成为激励用户生产内容和参与互动的一个符号工具,其背后是人们获得关注的需求,也是获得群体认同的需求。一个群体内部的信息是由成员共享,朋友圈中评论和点赞内容唯有双方的共同好友可以看到,其他人无法参与到信息的共享里,这个信息的的分享和传播过程具有排他性。
一、点赞:意义多元的流行互动语
点赞这一颇受微信用户青睐的功能最早始于国外著名社交平台 Facebook,随后被人人网、QQ 空间、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逐渐引进到国内来。从流行文化角度来看,点赞契合了媒介使用的基本诉求,如人际交往,身份认同,环境监测等。依据具体情境差异,点赞行为有不同含义。首先,微信好友数量和朋友圈呈现内容之多,决定了大部分赞是表达对他人的关注,是一种礼貌的回应。当用户希望对方感觉到自我存在时,也通过这种虚拟身势语给朋友带来存在感。其次,通过对弱关系群体、对领导群体点赞,来维持与他人的友好关系;最后,基于情感与信息的认同而表达的赞所具备的情感能量最高。赞的具体含义往往要依据信息发出者个人来判断,这种越来越多的“点赞之交”说明赞具有关注、认同等意义,是人际互动中的一种符号资源。
...........................

第二章 微信朋友圈互动情况调查

第一节 样本构成情况
笔者收集的 625 条样本中,原创 513 条,为生活状态和心情感受,转发分享内容为 112 条,主要是链接文章、歌曲、段子的内容。各类型职业人员消息数量相差小,公职人员相比其他三类人员的消息量相对较少。原创内容占据四分之三,表明个体自我表达意识比较强烈;非原创内容中有 84 篇转自公众号文章,其余28 篇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超链接内容。在 513 条原创内容,带图片内容为 402条,占比为 78.4%,表明人们更倾向于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表达形式。
一、消息类型

............................

第二节 人际互动情况
依据微信朋友圈的样本统计与分析结果来看,个体与好友展开互动的目的为情感与资源的获取,影响个体是否与好友展开互动的因素为彼此的关系强度与内容的利己性。好友是否对个体的角色展示表示肯定,会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
一、 互动目的:情感与资源的获取
按照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用户是否与好友发生互动的原因包括两个。一是为获得情感能量的回报:柯林斯认为,个体之所以愿意投入时间、精力等参与互动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情感回报”;二是进行资本的交换,人们在互动中获得他人掌握的社会资源,满足对资本的需要是促使个体进行互动行为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
“发朋友圈大部分情况下是想刷刷存在感,有时候是记录生活。我特别喜欢在朋友圈看看好友的生活状态然后和他们互动,我个人喜欢评论,觉得点赞没什么大意思。微信里都是关系还不错的朋友,大部分不在一个地方,联系自然少了。通过朋友圈互动找到以前相处时的感觉,有时候聊得多了就直接私聊,互动程度更深,还能了解到不少有关工作、朋友的信息,觉得很开心。 ”(被访者 放空,大连,男,教师)
“前几天放假回家,因为路上突发情况耽误了赶车时间,到车站后已经晚点。感觉无望的我就发了个朋友圈来“纪念”悲催的经历,结果,一个在铁路上班的亲戚看到这条消息,马上联系了我,把我带上火车。这次经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朋友圈的看法,发个朋友圈还有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个值得好好利用的平台。”(被访者 时间知道,女,济南,学生)
二、影响因素:关系强度与利己性
微信用户的好友普遍以强关系为主,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强关系和弱关系理论,通过“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这四个标准来衡量关系的强弱。以上四个指标都较高的关系就是强关系,四个指标都偏低的就是弱关系。[19]通过对被研究者的访谈发现,影响人们是否与他人发生互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据关系强度,人们倾向于与自己关系更亲近的人进行互动,互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高,情感强度大,极易获得情感满足 ;二是人们倾向于同那些与自己有更多共同点的好友进行交流和互动,或者内容与自身关联性强,共享群体内部的信息,产生群体归属感。
.............................
第三章 微信朋友圈使用现存的问题.................................. 39
第一节 信息内容........................................39
一、符号狂欢,情感与理性缺失.................................39
二、内容低质,精英文化削减...............................41
第四章 提升社交平台良性互动的策略思考........................46
第一节 符号解读,把握文本意图..............................46
一、认知互动双方文化背景......................47
二、理解符号文本意图定点.......................................47

第四章 提升社交平台良性互动的策略思考

第一节 符号解读,把握文本意图
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体在采取行动之前有个内部的姿态对话,建立在双方共享的有意义的符号基础上。符号内容的发布者虽然难以令所有人对符号意义的解释都能达到完全相一致的状态,但却能尽力让信息接收者的解释都落在同一点上。这个同一的点就是意图定点,不同的意图定点要对准特定的接收群体。[33]因此对于内容文本理解前首先依据彼此的认知与经验来推断互动的效果,其次可以根
一、认知互动双方文化背景
在以网络符号进行互动的情境中,脱离了现实中的参照物,人们更容易按照主观臆想对符号进行“选择性理解”。社交平台中的自我呈现可以反映出个体的文化程度、价值观念、社会资源等信息。因此在对他人呈现的内容解读前要对双方有所认知:一方面要进行自我认知,认知自己所具备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了解自我的身份与自我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对他人认知,判断他人发布内容的动机、从内容中推断他人的情感和喜好,来判断如何与双方互动以及互动可能产生的结果。找到和自己拥有内容资本相似的人进行交流互动,双方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对方传播符号的含义,实现顺畅交流。
个体对信息做出接受或者排斥反应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信息与自我的关联性,信息与自我关联性越大,对信息做出回应的可能性越大;否则,反之便容易将信息忽视。除了互动双方的观念、经历等背景的相似,还要了解互动时对方的状态。符号意义的共享离不开“同体性”的存在,所谓“同体性”即双方所处的情境、心情是否基本一致。在社交平台中,要在对方与自己所处情境、心情一致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最理想的互动效果。倘若自我处于闲暇、对方处于忙碌状态,自我处于愉快、对方处于悲伤状态,二者关于一个特定话题的意义共享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甚至带来关系的恶化。
..........................

结语
个体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媒介环境是现实人际关系在虚拟环境中的延伸,一方面个体通过自我呈现得到他人的认可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人际交往来扩展社会资源。
个体如何利用数字符号与他人进行互动?利用社交平台与他人交往的现状如何?互动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文章在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分析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以虚拟民族志和访谈法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对个体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过程、互动情况、互动情感等各个环节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朋友圈最初的强关系属性已经随着好友人数的增加而发生了改变,弱关系群体数量的逐渐增多降低了人际互动的效果,甚至出现了微信朋友圈的用户逃离现象。人际互动内容中,视觉符号占据主导地位,使得交往带有符号狂欢的特点,个体所展示的理性与情感性内容的互动量远远低于娱乐化内容的互动量,互动频率和深度缺失。技术的发展使社交平台逐渐成为景观社会,人们倾向于打开微信朋友圈来窥探他人生活状态,虽然人们游走在各个社交平台,好友数量成百上千,却因缺乏与他人的互动与深度交流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群体性孤独”这一现象。
媒介演变的特点是逐渐强调个人,促进个体的自我表达与个体之间的交流。文章依据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解读符号,把握文本意图、唤醒强烈的情感能量、情境判定,重建交往语境、呈现自我,进行印象管理与依靠场景社交,拓展互动平台五个方面提出个体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维护人际关系的技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社交媒体给人们提供线上交往的便利,然而即便线上交往达到最佳状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仍然需要现实的身体在场交往。线上回归线下,这样现实和虚拟之间的鸿沟才能真正缩小,人际关系才能更加亲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