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范文——以《人民日报》(1979-2018)相关报道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61223 论文编号:sb2021042614301235315 日期:2021-05-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针对优秀教师媒介形象特点,本文发现,从整体来说,主人公的职业精神成为报道中最受记者关注的内容,其次教学能力也是记者反映的重点,此外报道还注意展示了报道对象的个人私德。这三者共同建构了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使之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效果。教师对全社会的示范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下全民对文化的需求和典型报道的工作传统共同建构了主流媒体中优秀教师的总体形象。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呈现

第一节 “十七年”:确立教师的“人民性”
由《人民日报》选择并加以呈现、宣传的优秀教师形象,在“十七年”间表现出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新生与发展,而新闻宣传事业,更是被作为了着重改造的对象。当报纸、广播台被中国共产党全面接管之后,我国的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建国第二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机构在数量上已经远超其他办报背景的新闻机构,可以认为我国在当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党的新闻报刊系统,并且“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闻界也逐渐明确起来。
与新闻事业一样,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共同纲领》详细规定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应是新民主主义的。这一点随后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重申,并且强调了教育事业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从文化科学和政治上提高工农的水平。新中国的教育事业,重点落在了向工农开门上。经过搜集和整理,“十七年”间《人民日报》刊登的优秀教师相关报道共有 25 篇,其中 17 篇报道对象是乡村教师,着重描写了教师助力国家扫盲事业的景象。
在群众办报和教育向工农开门两大方针的影响下,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呈现的优秀教师形象,除了基本的教学相关特长之外,还展现出了历经苦难、关心生产和极具奉献精神的特点。这三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构成了建国初期教师最为显著的形象——人民教师。这种“人民性”在《人民日报》报道的优秀教师人物身上,体现得格外突出。因此本文认为,建国初期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建构最主要的是确立了教师的“人民性”。
.........................

第二节 “文革”十年:极“左”思潮的笼罩
“文化大革命”从 1966 年开始,历经十年之久,这段时期的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建设都进入了混乱无序的阶段,经济生产停滞、政治局势紧张、文化界一片凋敝、万马齐喑,教育工作也受到了建国以来的最大打击,对于教师的评价达到了高度的政治化和极端化。如果说“十七年”后期《人民日报》刊登的优秀教师略显脸谱化,那么在“文革”期间,这种形象脸谱化则达到了极致,概括起来,就是手拿红宝书、密切联系贫下中农、与“反动派”勇敢战斗的斗士,教学元素消失殆尽。
通过总结这段时期报道主人公的特点,笔者发现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脱离了职业特点,并不符合职业典型报道的主要特征,甚至呈现出一种偏执和疯狂之感,因此笔者还从社会环境、知识分子政策和媒介本身角度作出了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可以认为,多种因素都对这段时期的优秀教师媒介形象产生了形塑作用,极端“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的建构是教育政策、社会风气和媒介机构共同完成的。
一、绝对意识形态化的“优秀教师”
这段时期成为宣传典型的“优秀教师”在登上新闻媒介时,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工作上的成就,而是作为坚定的“革命者”被赋予了“优秀教师”的形象。
(一)红宝书的虔诚信徒
在“文革”期间《人民日报》报道的优秀教师相关新闻里,毛主席著作是高频词汇,在 12 篇报道中反复被提及。新闻中的毛泽东著作,既是指引教师们学习工作的明灯,也是他们战胜“反动分子”的力量来源。从红宝书里找到人生方向、斗争勇气,是这些教师们呈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特点和思想追求。
“每当夜深,于克东住的房子里的电灯仍然在亮着。他正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着他最爱读的书——毛主席著作。他阅读着、思索着。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讲的,自己应该怎样做。”①于克东这样通过读毛选寻找方向的媒介形象不是孤例,“他手捧红宝书,英勇顽强地同阶级敌人作斗争,直到取得胜利”②,“她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的教导,心里越来越亮堂。”③因疾病而丧失行动能力、饱受病痛的沈玉英,在记者的笔下,只要拿起毛泽东的书,就充满了力量,她甚至认为是毛泽东思想帮助自己抚平了病痛,这使她更加坚定地学习相关著作,一心只想继续“用全部的精力为党工作”。据统计,12 篇报道中有 9 篇写到了主人公熟读毛泽东著作、学习毛泽东思想,并且孜孜不倦地把学习心得向学生传递。这些事例无一不是为了赞扬优秀教师坚定的“革命性”,但很多情况下记者过分夸大了报道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延续和恶化,也是教育和新闻工作绝对意识形态化的体现。
.......................

第二章 对新时期优秀教师人物通讯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关于通讯报道总体情况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样本搜集以改革开放为时间界限,所以 1978 年虽然有相关报道,但发表时间早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不将其纳入研究范围。据统计,围绕具体的优秀教师人物,《人民日报》这一时间段共发表了 391 篇人物报道,具体年份的发表数量以及直观的篇数数量变化可由统计结果汇成的折线图来展示。
对新时期优秀教师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由图表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针对优秀教师人物的报道,在规模上比起改革开放前有了较大的提升,40 年平均每年报道 9.8 篇,在数量上远超“十七年”和“文革”。一方面,相关报道数量增加,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的几次扩版。以工作日版面为主,“文革”期间以 6 版为主,从 1980 年起,恢复到了“文革”前的 8 版,此后版面一直呈增多趋势,到了 2009 年,《人民日报》已经拥有了 20 版,2010 年《人民日报》继续增扩版面至 24 版,至 2019 年回落至 20版。版面的倍数增长带来的显著变化是大大提高了报纸的信息承载量,据统计,1970 年 9 月 1 日,《人民日报》共刊登了 31 篇文章,1980 年 9 月 1 日则是 75篇, 2009 年 9 月 1 日为 121 篇,可以看出,报纸本身的容量在几十年间呈倍数增长,相对的,留给优秀教师的报道空间也得到了扩充。另一方面,也是报纸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在提高。
..........................

第二节 “无意建构”与“有意建构”
在探讨优秀教师的人物特点时,内容分析法也是可行性较高的研究方法。笔者将报道中呈现出的人物特点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报道存在两种不同的形象建构取向,笔者称之为“无意建构”和“有意建构”。本文给前者的定义为,新闻媒体没有特殊意图、单纯再现新闻信息的报道行为,主要反映新闻价值不大的常态事实或普通情况;给后者的定义为,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有意突出某些细节与特征的报道行为。这两者在报道中的区分主要体现了《人民日报》关于新闻价值的判断。
与前文相同,本次针对报道对象特征的内容分析,编码单位仍然是单篇人物通讯,不同的是分析单位发生了变化,在研究报道特点时,分析单位与编码单位一致都是单篇的通讯报道,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每一个报道对象就成为了分析单位。除了分析单位有所变化外,针对研究重心的转移,编码单也根据研究目的发生了改变,针对优秀教师在不同报道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笔者完成了编码单①的设计。
同样,在设计出编码单后要进行信度测试。依然邀请同一位研究生,用同样的校验样本,与笔者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完成了对校验样本的编码,得到了具体数据后,再将数据输入至 SPSS 软件中,采用 kappa 系数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各项一致性结果经计算均高于 0.90,可认为该研究设计信度符合要求,能够以此继续进行研究。
表 6 通讯中优秀教师人物特点内容分析信度检验结果

..............................

第三章 变与不变: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的流变特征............................ 57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优秀教师总体形象特征........................ 57
一、职业精神视角...................... 58
二、职业能力视角............................... 61
第四章 建构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的成因及其规律.............................. 76
第一节 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整体特点的成因.............................. 76
一、行之所示,身之所范:社会化需要教师发挥道德示范功能.............. 76
二、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教师强化职业能力............ 78
第五章 改良优秀教师典型报道的三个向度...................................... 97
第一节 回首过去:扬弃早期宣传中的典型报道工作经验...................... 98
一、继承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成功经验................................ 98
二、反思土地改革时期宣传工作的错误风气.............................. 99

第五章 改良优秀教师典型报道的三个向度

第一节 回首过去:扬弃早期宣传中的典型报道工作经验
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就颇有成效,尤其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了先进形象,为解放战争赢得了许多群众支持,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就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能够大规模地动员人民群众,足见当时宣传工作的成功,扬弃过去的工作经验,是优化当前典型宣传工作的路径之一。
一、继承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成功经验
优秀教师报道属于典型报道的一种,而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构成内容,它的定义可以解释为“是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的重点报道。典型报道从纵向划分,可分为典型人物报道、典型集体报道、典型事件报道和典型经验报道等;从横向划分,可分为应予肯定、表扬的正面典型报道和需要谴责、批评的反面典型报道。”①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典型报道多数为推广正面典型,少数为揭露反面典型。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种宣传方式就已经开始萌发。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恽代英,也是我党著名的报刊活动家,牺牲前担任主编或编辑的报刊多达十余种,在办报方面有许多成就。针对党早期的宣传目的,恽代英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宣传思想,他在《中国青年》上撰文:“若是用描述故事的态度对农民解说各种世界以及中国的大事,他们是很愿意听的。自然最好是对他们说本省的事、本县的事”②,“例如五卅运动之起原,及各地发生之影响,孙传芳起兵一直到郭松龄倒戈之后之一切事实与其内幕,这些一定是农民喜欢的材料”③,“除了过于枯燥无味的材料外,农民是易于接受的。在叙述一件事情的中间,剖述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宦商绅董名流者之不足恃,与人民团结活动之有力量,他自然比较能了解世界及中国的大势,政治觉悟的程度自然提高了。”④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较早地运用典型故事、典型人物进行宣传的实践。恽代英还提出,可以将揭露帝国主义反动派的故事变成歌曲、剧本表演给农民看,在潜移默化中使农民接受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宣传。由于抓住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喜欢听精彩故事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针对农民的政治宣传一直比较成功。
............................

结语


1994 年,美国学者德鲁克曾经在他的专著《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知识是一种经济资源,我们正在迈入一个以科技和创新为驱动力的知识型社会中。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下,教育对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教育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亦对社会发挥强大影响,同时,社会也因不同阶段下的不同国情,表达出对教师群体的不同要求。《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党委机关报,是我国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发布的信息兼具新闻性和政治性,着手于由它建构的优秀教师媒介形象,我们既能直观地感受到优秀教师群体的风采,也能细细体会到主流意见对我国教师群体的期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国家的主要任务长期围绕着发展问题,社会环境较为稳定,所以本文的重点研究落在了改革开放至 2018年的优秀教师人物通讯报道上。本研究搜集了大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优秀教师人物通讯作为样本,希望能够从中分析出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的呈现特点、形成原因和建构规律,并针对优秀教师的报道宣传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同时,为凸显新时期优秀教师人物报道的特点,本文也对改革开放前的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做出了分析。首先,笔者搜集并研究了发表于“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的优秀教师人物通讯,发现这两个时间段《人民日报》建构的优秀教师媒介形象各有特点,但与职业的关联性并不显著。“十七年”间,优秀教师通讯通过苦难叙事、实践叙事和奉献叙事确立了优秀教师的“人民性”。“文革”期间,在教育路线极“左”、知识分子被污名化和报社被挟持的社会现实作用下,《人民日报》报道的优秀教师进一步脱离了教书育人的职业形象,以绝对意识形态化的“革命派”形象成为宣传典型,突出事迹为读红宝书、闹“革命”、学贫农等,即使出现师生互动的描写,也多以培养“革命性”为主,缺乏知识的传授场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