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智能传播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智能传播
(一)人工智能
1956 年,在美国达特茂斯学院开展的夏季学术会议上,“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这个概念首次作为学科名被确定,学者将其解释为“学习或者智能的任何其他特性的每一个方面都应能被精确地加以描述,使得机器可以对其进行模拟”①。而这次会议的组织人员和参会者也成为了研究人工智能的先行者。
2016 年 3 月,谷歌旗下公司首度研发的人工智能程序 AlphaGo 在和世界围棋冠军、韩国职业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中,以 4:1 的比分取得胜利,全世界人们为之震惊。与此同时,也让“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这一次之后,学者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越发深入与系统化,它的定义也随即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②,研究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机器人、深度学习、神经元网络等。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如火如荼,这些前沿的智能技术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细化与升级,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形态,给人类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智能传播
1.智能传播的概念
当人工智能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智能技术和新闻传播跨界“合作”,一个崭新的时代——智能传播,正在爆发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智能传播的定义,笔者认为,它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云技术、脑科学和北斗导航等智能技术为基础,尤其以大数据和算法为主要技术基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人与技术的协同决定新闻生产、分发与反馈的一种新传播模式。

第二节 时代背景
一、追求实时和全时,时效性更为极致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价值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是时效型,由过去的及时性,发展到当下的实时性,甚至是全时性。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个性化新闻推荐等技术的应用,加之各种越来越便捷的智能终端,新兴传播平台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一点资讯”等借住这些优势让内容传播的速度空前加快。打开这些平台,用户可以 24 小时接收到实时滚动与更新的新闻。新闻生产与新闻消费之间的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以分秒来计算。在传统媒体时代,时效性可以说只有一天,昨日内容即今日历史。而在智能传播时代,传播主体对新闻时效性的追逐,生动地展现出什么叫做争分夺秒。在时效性方面,智能传播时代下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这也最考验一家媒体能否在第一时间抵达战场,众多新闻聚合平台能否在第一时间将新闻转发并传播出去,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有现场感的新闻。
但是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新闻价值判断仍然还是以及时、实时为核心标准,使得新闻价值能够在时效性上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追求首发、实时更新与热点新闻相关的来龙去脉,也越发成为传播平台以速度来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挖掘用户的需求,接近性越发精准
(一)地理距离—全面挖掘用户身边的场景
从李良荣教授的“接近性”内涵出发去理解该词,它具体包括地理距离上的接近、心理距离上的接近。
具体到地理距离的角度来看,某些新闻倘若与目标用户所生活的地方十分接近,那么它的价值会更大,容易引起更高的关注度。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兴智能技术使得传播上的空间距离急剧缩小,场景化传播成为智能传播时代新的特征与传播方法。通过大数据、个性化新闻推荐、传播平台、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的综合作用,可以深入挖掘用户身边的场景特征,获取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新闻,匹配出吃、穿、住、行等很多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私人定制化的新闻推送。比如,我们到北京或其他地区求学、工作、游玩时经常会发现,尤其是移动端传播平台的定位位置会自动更新,同时会根据个人平时累积的点击偏向,精准地增加很多与新位置有关的新闻,像是会给喜欢研究历史的用户推送北京必去名人故居、北京老胡同等。
...................
第二章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价值遇到的挑战
第一节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价值存在的问题
一、一味追求时效,虚假新闻频出
虚假,顾名思义,与真实性相反。虚假新闻意为关于事件的不实报道,或编撰、捏造本就不存在的事件,在智能传播时代依旧频出不断且屡禁不止。
事件发生后,新闻推送的时间不再如以前一样按分钟计算,而是按秒算!这让很多媒体人感觉到了强劲的压力:速度成为媒体及传播平台之间竞争的杀手锏。但是,过犹不及,因为机器审核加之对时效性的看重,很多虚假新闻困扰着用户,甚至产生严重危害。如腾讯视频在去年发布了一条关于台风“利奇马”的虚假新闻:“山东省应急厅消息:台风利奇马已致全省人死亡”。新闻一出,引发了强烈的轰动和社会舆论,后经证实却是因为编辑的失误导致新闻失真。新华社随后立即发表文章《误推“山东全省人死亡”:媒体把关人机制不容忽视》,谴责其为了第一时间“抢新闻”,对重大事件敏感信息审核缺少足够的敬畏心和责任心,造成了重大舆论事故。2020 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国,每天可以看到很多新闻的标题都是这种“教您辨别疫情谣言!”、“25 条最新疫情谣言汇总”、“又是关于疫情的谣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虚假新闻泛滥的现象,仍然严峻。
二、歪曲趣味内涵,低俗新闻泛滥
新闻价值中的趣味性并不等于低俗。“低俗,即低级且庸俗;低俗化即尚未达到淫秽色情等级,但又明显带有猥亵、不敬、脏话、有伤风化、庸俗无聊、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内容。而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宣扬淫秽、色情、暴力的内容显然属于低俗的范畴”
...........................
第二节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价值失衡的原因
一、技术系统的把关漏洞
“把关人”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所提出。学者卢因说到,在信息传播的流程中,有一些人专门对进入渠道中的信息进行把关,被称作“把关人”,那些符合大众规范和价值取向的信息才会被“放行”,进而流向市场。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编辑、和主编起到新闻制作和分发的“把关人”角色,将一些新闻价值较低,或是蕴含负面新闻价值的新闻过滤掉。而如今以“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为代表的智能传播平台,将以个性化推荐、数据抓取等技术为关键的机器当做“把关人”。机械的算法程序挖掘用户的位置、场景、阅读爱好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一系列代码,匹配之后进行推送,中间的过程几乎不需要人工参与。
但是,技术若被不加批判地机械使用,那么它的弊端会日益显露出来。这些所谓“把关人”的机械式把关带有极大漏洞——缺乏最核心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如无法辨别内容真伪、无法鉴定图片、视频中隐晦的色情、迷信、暴力等低俗内容,无法识别负面价值倾向。从而,它们也就无法与专业的新闻编辑所发挥的把关作用相对比,对事实质量进行谨慎、仔细的判断。第一,在类似“腾讯新闻”这种平台中,很多的低俗文本都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被“藏”进整篇内容当中,这些低俗文本与原本的内容并没有任何关系,而算法技术在样本训练基础不够的情况之下是没有办法将其识别出来的。第二,隐晦色情类文本很难识别。这种文本它并不是光明正大地来宣扬淫乱思想,而是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法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如穿戴不整的色情图片等。这样的想象能力对于算法识别来说尤其得困难。第三,不同地区的口头语不易被过滤。中国的语言文化底蕴深厚,除去统一的普通话之外,还很多地域性质明显的口头语。这些口头语随意性强,没有普通话的统一规范,也是很难被识别出来的。

...............................
第三章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价值重塑的策略...............................27
第一节 降低技术依赖,培育优质内容..............................27
一、引入人工审核............................27
二、培养全能人才......................................27
第四章 典型案例:以“今日头条”为例..............................33
第一节 “今日头条”概况....................................33
一、“今日头条”的创立背景.....................................33
二、“今日头条”的传播特点..................................34
第四章 典型案例:以“今日头条”为例
第一节 “今日头条”概况
一、“今日头条”的创立背景
(一)智能技术的发展
纵观历史上的四次传播革命,可以看出,技术是新闻传播行业产生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时间进入到 21 世纪,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再一次使得新闻行业的发展遇见新的生机,有学者称第五次传播革命已经到来。
众多传播主体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通过成熟的技术在海洋似的信息中抓取有价值的内容,更精准地了解和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基于前沿技术和这种现实背景,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导向的智能传播平台的创建成为新呼吁。
(二)智能终端的普及
随着 2009 年 3G 网络开始进入大众消费市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应运普及。智能手机体积小,轻薄,功能齐全,携带方便,一经入市,很快成为人手必备的工具。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与随时随地可以打开的智能手机相结合,为智能传播平台的创建提供了渠道和大量的用户在线数据。
(三)精准传播的需求
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再到精准传播的历程。大众传播时代,新闻工作者把风格单一的内容不加区分地传播给大部分受众,再到了分众传播时期,出现了广播、电视的分频道,财经类、体育类等专业性报刊。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下,无论是否有阅读需求与阅读意愿,受众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新闻。如何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定制化推送,在已不见“蓝海”的内容产业中杀出重围?
.........................
结语
随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智能传播平台应运产生,传播场域越发复杂。新闻价值评判标准的片面性,专业新闻编辑的把关缺失等造成了行业生态的混乱,新闻价值这一概念由此被重新审视。本文以智能传播和新闻价值为主要理论基础,对当下时代的新闻价值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基本概念、新闻价值的与时俱进、新闻价值遇到的困境、重构新闻价值的策略以及典型案例分析四个章节,最终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价值产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新闻价值中的时效性在新时期达到极致状态。传播平台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不再以天、以小时计算,而是以分钟、甚至以秒计。实时滚动式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用户只要会使用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便可以随时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最新发展情况。除此之外,以用户画像为导向的传播逻辑使得接近性和趣味性的内涵得到空前重视,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挖掘用户信息,掌握用户数据,根据画像做出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成为很多平台的运作模式。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新形式的新闻成为平台的选择倾向,如生活化新闻、可视化新闻、直播新闻、短视频新闻等都极大扩充了新闻的内容与形式,使得新闻价值得到了更好地实现。
二、智能传播时代,行业乱象致使新闻价值遇到困境。
技术的负面效用在智能传播时代逐渐凸显,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和谐,新闻价值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境。以用户兴趣为核心的传播思维、传播主体赚取经济利润的商业心理、专业新闻编辑的价值判断和把关作用弱化,这些都使得新闻价值的发展遇到了挑战,因其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引发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担忧。传播主体看重时效,为第一时间抢发独家新闻而不顾信息真实与否,致使虚假新闻频出;忽视低级趣味对用户的危害,传播浮夸而不切实际的奇闻异事;利用事件中存在的冲突因素引发和迎合用户单纯的感官刺激,发布大量色情、暴力、迷信、隐私等低俗化新闻;重复、同质化的内容使用户束缚在“信息茧房”中,难以看到丰富社会生活的全貌,体验其中的复杂性,批判思维能力也被消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