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新闻媒体就像桥梁,一头连接着政府,另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高效沟通平台,一方面,新闻媒体与政府部门紧密相连,为政府献言献策的同时提供政策宣传和解读;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替人民群众传情达意,起着信息交流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于省级党报来说,其桥梁作用更是如此。而在安徽省内,《安徽日报》是省内第一大党报,平均日发行量达 26.3 万份,是全省范围内发行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综合性日报,稳居省内报纸首位。它在监督问政方面尽心尽力,既是联结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强有力纽带,也是沟通社情民意的有效利器。当然,作为安徽省内党报的领军者,它在监督政府、传情达意、献言献策上同样有着特殊责任。
从 2013 年 11 月 1 日起,《安徽日报》推出《百姓问政》栏目,旨在进一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强调问题意识与解决方法,注重寻找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注焦点,敦促政府对相关问政议题的关注、重视和解决。该栏目成立已有六年多时间,近些年该栏目在传递百姓诉求、敦促各方友好协商、监督政府行政等方面的问政实际效果如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压力,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 5G 时代,该栏目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抓住机遇做好问政工作?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
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是两个不同语境下的产物。“媒体监督”是舶来品,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被称为“第四种权力”。“舆论监督”是诞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产物,是一种媒体借助人民群众力量,行使“挟舆论而监督”的监督方式。西方国家没有“舆论监督”这一特定说法,“public oponion”“watch dog”或有类似之意。
(1)媒体监督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媒体监督应包含以下四种因素:第一,选题或议题的确定性;第二,大部分人能够各抒己见;第三,在详细讨论之后人们能够减少分歧达成共识;第四,选题或议题的讨论结果在社会中能够产生一定影响[1]。上述四个因素从舆论的产生过程对媒体监督加以论述,突出了媒体监督的公共性。
美国是媒体监督的诞生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面临社会凋敝和道德滑坡的境地。当时实用主义伦理道德观念是社会主流,美国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普遍把自己当做经营者,以赚取利润和维护自身利益为首要目标。在这种认知下,媒体普遍不关心公民的利益诉求,新闻低俗化、滥用新闻自由等现象屡见不鲜。面对现实问题的倒逼,学界迫切寻找破解的理论方法。就此,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扛起大旗,在《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媒体监督”这一概念,主张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应以责任和担当为规范,提供客观准确的新闻内容。此后,美国媒体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发起“黑幕揭发运动”,在完善自身责任建设的同时,督促政府对社会问题加以解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问政
从语法上来看,“问政”一词是动宾结构,“问”是动词,“政”是“问”的对象。“问”含有“疑问”“问询”“质问”的意思,进一步说还有“追究问责”之义。而“政”,即“政事”“政务”,广义上指各种社会公共事务。自古以来,“问政”就备受重视。古代先贤有街室之问、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总街之庭等问政形式[1]。历朝历代大多设置“言官”这一职位,专门负责对政府及其官员的批评和监督。其中,魏征“敢于谏言”成为唐朝广开言路的佳话。在现代社会,“问政”更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问政”的方式、种类形式发生很大变化,也变得越来越科学、便捷和高效。
2.1.2 百姓问政
(1)百姓问政的含义
“百姓问政”有时也被称为“公民问政”“人民问政”,目前学界还鲜有人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百姓”指的是人民群众,“问政”即指“询问政事”,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拆解,不难发现:百姓问政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问政的客体是政府相关部门,问政的内容是社会公共事务。因此,“百姓问政”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就其关心或者关乎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监督政府,向相关部门提出疑问、质问或问责,进而对其进行追责的政治参与活动”。
(2)百姓问政的特点
其一,百姓问政的价值取向在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是行政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民主化也是社会公平的必要保障。百姓问政能够促进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它提供了公民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通过问政把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出来,并通过后续的监督追责使百姓的诉求得到解决。这一过程是正义价值观的体现,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
2.2 理论基础
2.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各种场合对舆论监督作了详细论述。
首先是关于舆论监督的职责使命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于指出舆论监督工作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1]。”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闻媒体是一面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旗帜,其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党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树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时代新闻观,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看待舆论监督工作,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为我国舆论监督事业承担应有的职责使命。因此我们就需要做到“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2]。”其次,是关于舆论监督工作要始终坚守党性原则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党的舆论监督工作,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新闻媒体要树立正确政治方向,因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4]。”而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就需要把这项工作交给党放心的人,也就是“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5]。”
最后,是推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指导。要做到正面宣传,新闻媒体在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必须旗帜鲜明坚守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6]。”在宣扬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他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
.........................
第三章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现状分析........................16
3.1《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简介.........................16
3.1.1 栏目设立背景......................16
3.1.2 栏目主要板块........................16
第四章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困境..................................29
4.1 诉求表达形式有待优化...........................29
4.1.1 基层群众直接表达比率低....................29
4.1.2 诉求表达渠道较为单一.........................29
第五章 其他省级党报问政的经验与启示............................36
5.1《浙江日报·一线调查》栏目:监督追责过程全覆盖.........................36
5.2《四川日报·问政四川》栏目:开创网络问政新局面............................37
第六章《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路径分析
6.1 优化诉求表达形式
6.1.1 加大基层群众直接表达的力度
基层群众直接参与问政,既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治理重心下沉的应有之义。基层群众的呼声最能代表民情和民意,他们的期盼代表了我国人民最直接、最根本、最基本的利益诉求。因而,《百姓问政》栏目要加大对基层群众的表达,特别是直接表达的力度。一是要增加对基层群众的采访力度,在采访过程中,邀请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问政中来,让他们提意见、提诉求。二是后期报道中尽量呈现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话语,用大家喜闻乐见又“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增强感召力和亲和力。三是适当对基层群众的直接表达进行归纳和总结,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上述方式加强基层群众的直接表达,政府部门也就更加知悉群众的诉求,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将问政结果落实到今后的工作当中。
6.1.2 打造融媒体问政平台
当今时代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个体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呈现多样化。人们对新闻的关注程度不像以往那样集中,更加关注新闻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和载体。一方面,由于网络的便捷性,用户的阅读习惯已经由纸质书籍慢慢转移到了线上阅读;另一方面,生动有趣的视频崛起,更加受到用户青睐。对于传统纸媒来说,“用户粘性”已经大大下降。因此,作为传统纸媒的子栏目,《百姓问政》栏目在注重“内容为王”的同时,更应该牢牢把握“网络问政”这一时代脉动。一是要继续加强原有微博渠道“微话题”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和互动强度,吸引粉丝关注和留言。二是借助《安徽日报》电子版、官网、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深化专栏建设,提升影响力。三是借助视频媒体平台,例如抖音、快手、斗鱼等平台,发布问政短视频、直播问政过程等,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参与。融媒体的关键在于“融”,既在原有内容和渠道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平台尤其是移动端的挖掘,借此全平台融合度,不断加强《百姓问政》栏目的吸引力,提高关注度和美誉度。
......................
第七章 结语
从本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百姓问政作为传情达意的有效工具,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群众通过对政府的“询问”“疑问”甚至“问政”,监督政府行政,让政府知民意悉民情,从而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推动行政效率的提高。其中,政府和人民的沟通中,媒体必不可少,它起着沟通上下的作用,在监督政府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本论文在对“百姓问政”的含义、作用、形式等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个案为例,运用文本分析法系统研究了该栏目的具体问政特点、功能和成效,挖掘出该栏目具有“诉求表达功能”“参与决策功能”“监督追责功能”“民主动员功能”“构建‘政民命运共同体’功能”等五大问政功能,并总结了该栏目在五大功能构建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浙江日报·一线调查》的问政监督成效以及《四川日报·问政四川》网络问政特色,并对《百姓问政》栏目的“五大问政功能”提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因而,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当然,本论文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该栏目问政功能的分析还不够具体深入;二是对不同党报的问政共性问题总结不到位;三是对融媒体转型和网络问政的分析还较为笼统。
在互联网时代,百姓问政形式富于变化,但其问政逻辑和所蕴含的理念价值是永恒的。我国的百姓问政蕴含舆论监督、协商民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三大中国特色,本质上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随着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百姓问政的效能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今后还需要学者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笔者论文的研究,能够为百姓问政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微小贡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