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基于网络公共领域进行的城市形象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宣传模式,以公众对话更新了城市形象,使城市形象更多维立体、更真实,这种新型城市形象塑造模式符合当前社会语境,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参照。首先,政府必须将“硬宣传”转化为“公众对话”,协调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合作机制,将城市形象塑造的主场交给群众,以公众对话形式塑造城市形象。其次,话语权的转移并不代表政府不作为,网络公共领域发展初级阶段,由于公众媒介素养、民主意识等的缺失,政府要扮演“监制”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制造并推动热点,为公众提供公共领域议题,将公众视线牢牢锁定。除此之外,结合技术特性,以场景化及理性沟通模式,打造混合空间,呈现城市生活情境,保证城市形象的连贯性、完整性,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质量。最后,城市形象必须符合社会发展情况,体现出不断演进的动态城市形象,保证城市形象的更新速度。
第一章 绪论
3.1 作为网络公共领域基础的交往行动 .................................. 19
3.1.1 网络公共领域中用户权利的平等自由 ............................ 20
3.1.2 网络公共领域中人际交往的回归 ............................... 22
第四章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西安城市传播发展范式 ......................... 29
4.1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城市话语民主 ............................... 29
4.2 政府制造热点为网络公共领域提供议题 .......................... 31
第五章 网络公共领域中城市形象塑造模式中的缺失与展望 ........................................ 35
5.1 发展模式的缺失透视 .............................. 35
5.1.1 碎片化的叙述导致城市形象的非连贯性 ............................. 35
5.1.2 议题过于集中矮化城市形象维度 ............................ 36
第五章 网络公共领域中城市形象塑造模式中的缺失与展望
结语
基于网络公共领域进行的城市形象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宣传模式,以公众对话更新了城市形象,使城市形象更多维立体、更真实,这种新型城市形象塑造模式符合当前社会语境,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参照。首先,政府必须将“硬宣传”转化为“公众对话”,协调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合作机制,将城市形象塑造的主场交给群众,以公众对话形式塑造城市形象。其次,话语权的转移并不代表政府不作为,网络公共领域发展初级阶段,由于公众媒介素养、民主意识等的缺失,政府要扮演“监制”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制造并推动热点,为公众提供公共领域议题,将公众视线牢牢锁定。除此之外,结合技术特性,以场景化及理性沟通模式,打造混合空间,呈现城市生活情境,保证城市形象的连贯性、完整性,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质量。最后,城市形象必须符合社会发展情况,体现出不断演进的动态城市形象,保证城市形象的更新速度。
参考文献(略)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源起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曾在其著作中提出,“20 世纪开始的城市极度发展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个巨大转折点[1]。”麦克尼尔基于全球史观,认为从人类诞生以来,“交往”使世界结成网络,人类的历史文明都在这张网中传播,交通工具、自然科学、军事科技等的发展使“人类之网”更加紧密,形成了唯一的世界性网络(cosmopolitan),这使城市成为了网的结点,变成影响人类发展的至关重要一环。西方国家于 18 世纪中叶已然开启城市化进程,而我国的城市化起始时间虽与其相差数百年,然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着实令世界惊叹。截止至 2018 年末,我国共有 661 座城市,其中地级市为 298座,县级市为 363 座,城市总数比 1978 年增加了 468 座。在中国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被赋予多元功能,全球化进程的浪潮中,城市为世界多数人口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空间,代表着世界高精尖的发展水平,甚至形成区域性辐射,推动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饶会林提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中心[2]。”实际上,城市的概念并不是近现代产物,其形态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城邦,但随着社会情境的转变,城市从封建社会转化为市民社会。在这种转变之下城市的主体、功能、要素都在不断变化中。全球化背景下,各城市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对投资、人口的吸引程度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形象是参与竞争的直接表现形式。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外能够为本地甚至区域内吸引并聚集足够的人才、资金、市场,推动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形成城市群;对内来讲,市民需要有一致的文化认同、归属感,并进一步满足市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防止出现人口流失。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曾在其著作中提出,“20 世纪开始的城市极度发展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个巨大转折点[1]。”麦克尼尔基于全球史观,认为从人类诞生以来,“交往”使世界结成网络,人类的历史文明都在这张网中传播,交通工具、自然科学、军事科技等的发展使“人类之网”更加紧密,形成了唯一的世界性网络(cosmopolitan),这使城市成为了网的结点,变成影响人类发展的至关重要一环。西方国家于 18 世纪中叶已然开启城市化进程,而我国的城市化起始时间虽与其相差数百年,然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着实令世界惊叹。截止至 2018 年末,我国共有 661 座城市,其中地级市为 298座,县级市为 363 座,城市总数比 1978 年增加了 468 座。在中国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被赋予多元功能,全球化进程的浪潮中,城市为世界多数人口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空间,代表着世界高精尖的发展水平,甚至形成区域性辐射,推动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饶会林提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中心[2]。”实际上,城市的概念并不是近现代产物,其形态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城邦,但随着社会情境的转变,城市从封建社会转化为市民社会。在这种转变之下城市的主体、功能、要素都在不断变化中。全球化背景下,各城市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对投资、人口的吸引程度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形象是参与竞争的直接表现形式。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外能够为本地甚至区域内吸引并聚集足够的人才、资金、市场,推动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形成城市群;对内来讲,市民需要有一致的文化认同、归属感,并进一步满足市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防止出现人口流失。
互联网对大众传媒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在互联网普及后,传感器深深嵌入到城市结构中,以计算机为节点的网络星罗棋布[3]。可以说,城市是世界性网络的结点,而互联网则在世界性网络中承担起了建设连接通路的作用,联结城市内部、实现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汇。长期以来,缺少有效的社会机制,保证公众参与城市形象的塑造甚至其他事务的管理中,然而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表达自身观点,还可以找到与自身观点相符合的群体,并对不同声音提出反对意见,互联网刚好解决了政府与公众话语权利不对等的问题。大众传媒时期,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通常由权利机构或组织发起,在对城市形象定位的过程中他们通常有特定的诉求,导致城市被赋予预设的形象,有些与现实情况产生偏差,以至于产生同质化现象,比如在公众脑海中恐怕很难将“东方伊甸园”与成都相对应,不论是蜀地的历史积淀还是川人的热辣奔放都无法体现。因此,本文的观点认为,城市形象应该是由政府、媒体、市民、游客、社会组织等各相关者,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共识后选择特定的城市符号组合以传递城市理念,反映真实的城市情境,必须凸显出城市特色。
..........................
1.2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城市竞争逐渐成为全球化的焦点,已经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规模竞争、90 年代的综合实力竞争演变成 21 世纪的城市个性魅力的竞争[5]。吸引足够的资金、人才、旅游、市场等成为区域兴衰的重中之重,而一座城市向外界打开的第一扇门就是城市形象,城市形象逐渐成为了城市竞争的核心力量。城市形象研究是融合环境学、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必须具有宏观性,将其置于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下,尽量完整的挖掘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的城市形象塑造进路。与从前相比,当前最大的特点在于网络使城市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并以此为载体建立起了全球网络,城市便是全球网络的节点[6]。哈贝马斯认为城市为人类的交往活动提供发生场景,属于公共领域范畴,公共领域直接表现为公众舆论。也就是说现代的城市不只是公共领域的空间容器和社会背景,更成为了内容性议题,因此城市形象不再是由媒介管理者预设的城市目标,城市形象应该是由政府、媒体、市民、游客、社会组织等各相关者,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共识后选择特定的城市符号组合以传递城市理念,反映真实的城市情境,必须凸显出城市特色。但现实是,学者虽对网络重视,但多数研究集中在对新媒体媒介性质、媒介选择等传播过程中单一环节的研究,尤其是城市形象营销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尤其许多政府盲目的将理论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实践,仅以城市人文和实体资源为依托,这样的城市形象必然是片面、难以更新的。即使有些政府认识到城市形象应该及时更新,符合社会发展态势,但因缺乏长期规划、统一布局导致城市形象多且杂,经常更替,难以获得长期广泛的传播效应。 互联网思维下多维的传播路径,赋予普通民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利,因此在舆论传播与引导过程中,应把握“以人为本”的互联网传播思维,从平民视角出发,以点建面,以民众为主体,从多维视角展现出人与城市的互动过程,以“软宣传”代替传统的官方宣传观念及视角,能够为城市形象的构筑和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面对当前环境,西安政府率先做出反应。2018 年 4 月 19 日,西安市旅发委与抖音共同举办发布会,邀请媒体到场,公开发布西安与抖音的全线合作战略,与抖音共同策划游客挑战主题、城市景点打卡、城市深度体验等系列活动,充分调动西安城市资源,以抖音为平台进行推广,提升西安的文化影响力。这项举措的成效立竿见影,五一”期间,西安共接待游客1014.56 万人次,同比增长 69.05%,旅游业总收入高达 45.05 亿元,同比增长 139.12%。在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等环境因素的推动下,各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催生出了全新的城市形象及城市内核,在城市转型的浪潮中加强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形象的更新迫在眉睫,本研究对城市形象塑造与更新的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希望西安在转型中获得了极佳的城市形象传播效果,为网络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塑造与更新开拓新路径。网络对城市的联结,使城市不仅仅为公共领域提供活动场域,同时也成为了公共事务传播的媒介,城市既为公共领域提供了实体空间,又成为了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以往的研究中,集中于媒介对公共领域的影响,将媒介仅仅作为传播的工具,这样的研究比较单一,忽视了哈氏思想的整体性及不同社会语境中产生的不同作用力,导致研究的实用性较差。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应将其置于我国特色社会情境中,探究公共领域在西安城市形象更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形象传播以及公共领域发展的新范式。
第三章 “抖音上的西安”形象塑造中公共领域元素分析 ..................... 19..........................
1.2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城市竞争逐渐成为全球化的焦点,已经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规模竞争、90 年代的综合实力竞争演变成 21 世纪的城市个性魅力的竞争[5]。吸引足够的资金、人才、旅游、市场等成为区域兴衰的重中之重,而一座城市向外界打开的第一扇门就是城市形象,城市形象逐渐成为了城市竞争的核心力量。城市形象研究是融合环境学、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必须具有宏观性,将其置于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下,尽量完整的挖掘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的城市形象塑造进路。与从前相比,当前最大的特点在于网络使城市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并以此为载体建立起了全球网络,城市便是全球网络的节点[6]。哈贝马斯认为城市为人类的交往活动提供发生场景,属于公共领域范畴,公共领域直接表现为公众舆论。也就是说现代的城市不只是公共领域的空间容器和社会背景,更成为了内容性议题,因此城市形象不再是由媒介管理者预设的城市目标,城市形象应该是由政府、媒体、市民、游客、社会组织等各相关者,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共识后选择特定的城市符号组合以传递城市理念,反映真实的城市情境,必须凸显出城市特色。但现实是,学者虽对网络重视,但多数研究集中在对新媒体媒介性质、媒介选择等传播过程中单一环节的研究,尤其是城市形象营销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尤其许多政府盲目的将理论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实践,仅以城市人文和实体资源为依托,这样的城市形象必然是片面、难以更新的。即使有些政府认识到城市形象应该及时更新,符合社会发展态势,但因缺乏长期规划、统一布局导致城市形象多且杂,经常更替,难以获得长期广泛的传播效应。 互联网思维下多维的传播路径,赋予普通民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利,因此在舆论传播与引导过程中,应把握“以人为本”的互联网传播思维,从平民视角出发,以点建面,以民众为主体,从多维视角展现出人与城市的互动过程,以“软宣传”代替传统的官方宣传观念及视角,能够为城市形象的构筑和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面对当前环境,西安政府率先做出反应。2018 年 4 月 19 日,西安市旅发委与抖音共同举办发布会,邀请媒体到场,公开发布西安与抖音的全线合作战略,与抖音共同策划游客挑战主题、城市景点打卡、城市深度体验等系列活动,充分调动西安城市资源,以抖音为平台进行推广,提升西安的文化影响力。这项举措的成效立竿见影,五一”期间,西安共接待游客1014.56 万人次,同比增长 69.05%,旅游业总收入高达 45.05 亿元,同比增长 139.12%。在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等环境因素的推动下,各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催生出了全新的城市形象及城市内核,在城市转型的浪潮中加强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形象的更新迫在眉睫,本研究对城市形象塑造与更新的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希望西安在转型中获得了极佳的城市形象传播效果,为网络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塑造与更新开拓新路径。网络对城市的联结,使城市不仅仅为公共领域提供活动场域,同时也成为了公共事务传播的媒介,城市既为公共领域提供了实体空间,又成为了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以往的研究中,集中于媒介对公共领域的影响,将媒介仅仅作为传播的工具,这样的研究比较单一,忽视了哈氏思想的整体性及不同社会语境中产生的不同作用力,导致研究的实用性较差。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应将其置于我国特色社会情境中,探究公共领域在西安城市形象更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形象传播以及公共领域发展的新范式。
..........................
第二章 “抖音上的西安”本质透视——理性和能动的公共话语图景
2.1 公共领域的程式界定
哈贝马斯认为公众通过理性的言语行动达成符合“善”的共识,公共领域为公众的理性言语行动提供了容纳的空间,其本质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公共话语空间是公共领域的本质。从概念来看,公共领域的构建有三个要素:公众的在场、公共意见、公共媒介或公共场所[22]。对用户将与西安城市关联的视频内容在抖音上发布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可以发现,首先,抖音UGC与PGC兼容的生产模式,既保证了用户覆盖面,又保证了内容和创意的优质性,代替广场成为公众言语行动的容纳空间;其次,短视频对城市景物的立体化呈现为用户带来场景化体验,为公众设置城市公共议题;最后,用户针对短视频内容进行的评论、点赞、转发、仿拍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表达了用户的意见与态度,在一系列的对话中最终针对城市议题达成公意,形成舆论,塑造起了完整的西安城市形象。
第二章 “抖音上的西安”本质透视——理性和能动的公共话语图景
2.1 公共领域的程式界定
哈贝马斯认为公众通过理性的言语行动达成符合“善”的共识,公共领域为公众的理性言语行动提供了容纳的空间,其本质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公共话语空间是公共领域的本质。从概念来看,公共领域的构建有三个要素:公众的在场、公共意见、公共媒介或公共场所[22]。对用户将与西安城市关联的视频内容在抖音上发布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可以发现,首先,抖音UGC与PGC兼容的生产模式,既保证了用户覆盖面,又保证了内容和创意的优质性,代替广场成为公众言语行动的容纳空间;其次,短视频对城市景物的立体化呈现为用户带来场景化体验,为公众设置城市公共议题;最后,用户针对短视频内容进行的评论、点赞、转发、仿拍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表达了用户的意见与态度,在一系列的对话中最终针对城市议题达成公意,形成舆论,塑造起了完整的西安城市形象。
这一传播过程究其本质,实际上是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在抖音上发布以个人为主角的视频实际上是一种网络意见表述的行为,平民化的传播视角,将话语权利交给了普通民众,通过个人话语向其他区域传递西安的相关信息,民众从不同的角度又塑造出了怎样的城市形象,让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城市空间,参与到城市形象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又推动了我国公共话语空间的建设,实现社会民主和话语权利的良性互动。
以抖音为载体,从平民视角出发,公众能够完整的参与到城市空间体验、城市故事叙述和城市内涵建构中;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话语空间理论,对抖音上的西安进行研究,将其视为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探析在各环节中如何塑造出崭新的西安城市形象。以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文本,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指导性。
.......................
以抖音为载体,从平民视角出发,公众能够完整的参与到城市空间体验、城市故事叙述和城市内涵建构中;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话语空间理论,对抖音上的西安进行研究,将其视为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探析在各环节中如何塑造出崭新的西安城市形象。以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文本,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指导性。
.......................
2.2 城市中的公共领域的意义解析
在公共领域中,城市身兼双重属性,一方面,城市为公共话语空间提供了场域,它是人类生活交往的可见性空间;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扮演着公共事务和传播媒介双重角色。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强调的是对国家和社会进行平衡的中间地带,因此这一理论是以市民社会为前提的,而市民社会的发生地便是城市。在城市中,市民通过言语行为进行理性对话,对公共事务进行批判,将个人思想汇聚成“善”的共识,私人由此汇聚为公众,共识也就是公众舆论,公众将舆论作为工具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对国家进行管理和监督[23]。
对于城市的理解,不应该仅是承载人类的容器,要认识到城市同时也是人类交往活动的公共领域,将组织形式、社会机制等包含在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既能作为公共事务的对象,又能作为公共领域搭载的媒介。在研究中,必须意识到城市的双重属性,
在公共领域中,城市身兼双重属性,一方面,城市为公共话语空间提供了场域,它是人类生活交往的可见性空间;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扮演着公共事务和传播媒介双重角色。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强调的是对国家和社会进行平衡的中间地带,因此这一理论是以市民社会为前提的,而市民社会的发生地便是城市。在城市中,市民通过言语行为进行理性对话,对公共事务进行批判,将个人思想汇聚成“善”的共识,私人由此汇聚为公众,共识也就是公众舆论,公众将舆论作为工具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对国家进行管理和监督[23]。
对于城市的理解,不应该仅是承载人类的容器,要认识到城市同时也是人类交往活动的公共领域,将组织形式、社会机制等包含在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既能作为公共事务的对象,又能作为公共领域搭载的媒介。在研究中,必须意识到城市的双重属性,
将社会空间与公共领域集于一身,既是实体空间又是虚拟空间。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忽略了城市本身即公共事务的属性,我们不能把城市单纯的看做人类活动的空间容器,要意识到城市是我们的交流系统已经是信息的集成,是人类生活的场景,要将城市的公共事务本质和媒介性质重视起来,寻求解决城市公共事务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城市作为传播中介,提升传播效果,扩大公共领域,引导公众恰如其分的利用好公众舆论这把利剑。
互联网引发的新的公众交往形态,城市沟通转化为去中心和再中心的波浪式涌动,后果和效应难以预计和控制,城市共识的建构依赖跨越时空的传播编织意义网络[24]。较之传统的公共领域,搭载网络形成的公共领域进一步推动了话语民主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为其提供了充足土壤,使公众与管理者能够趋于平等的进行对话。
..............................
3.1 作为网络公共领域基础的交往行动 .................................. 19
3.1.1 网络公共领域中用户权利的平等自由 ............................ 20
3.1.2 网络公共领域中人际交往的回归 ............................... 22
第四章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西安城市传播发展范式 ......................... 29
4.1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城市话语民主 ............................... 29
4.2 政府制造热点为网络公共领域提供议题 .......................... 31
第五章 网络公共领域中城市形象塑造模式中的缺失与展望 ........................................ 35
5.1 发展模式的缺失透视 .............................. 35
5.1.1 碎片化的叙述导致城市形象的非连贯性 ............................. 35
5.1.2 议题过于集中矮化城市形象维度 ............................ 36
第五章 网络公共领域中城市形象塑造模式中的缺失与展望
5.1 发展模式的缺失透视
5.1.1 碎片化的叙述导致城市形象的非连贯性
碎片化满足了新媒体用户的快节奏阅读习惯,将文本缩短,以突出重点的方式向用户传递信息,即使碎片化为用户节约了时间、加快了信息浏览速度,在同样的时间内使用户可以浏览到更多信息,但碎片化对信息的完整性、深度性、连贯性造成了影响,这种“断章取义”使片面信息增多,公众难免产生误解甚至催生谣言。城市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使信息分布零散,很难将零散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城市品牌形象则更难操作。尤其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市民、游客、各组织机构都可能成为城市信息传播者,特别是一些地方性自媒体营销账号,他们具有强主观性,这种民间话语体系传播范围广、内容覆盖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着民间话语与权威媒体相抗衡,尽管海量的内容塑造出了多元的城市形象,然而却很难对全部信息统筹规划,杂乱的议题降低了公众对城市内涵的感知维度,而且碎片化传播使一些信息被断章取义,公众接收的信息往往与事实不符,甚至生成谣言,网络的匿名性和群体压力作用下,公众很容易被愤怒情绪加持,形成一边倒舆论,从而对城市形象的维护造成致命伤害。

5.1.1 碎片化的叙述导致城市形象的非连贯性
碎片化满足了新媒体用户的快节奏阅读习惯,将文本缩短,以突出重点的方式向用户传递信息,即使碎片化为用户节约了时间、加快了信息浏览速度,在同样的时间内使用户可以浏览到更多信息,但碎片化对信息的完整性、深度性、连贯性造成了影响,这种“断章取义”使片面信息增多,公众难免产生误解甚至催生谣言。城市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使信息分布零散,很难将零散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城市品牌形象则更难操作。尤其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市民、游客、各组织机构都可能成为城市信息传播者,特别是一些地方性自媒体营销账号,他们具有强主观性,这种民间话语体系传播范围广、内容覆盖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着民间话语与权威媒体相抗衡,尽管海量的内容塑造出了多元的城市形象,然而却很难对全部信息统筹规划,杂乱的议题降低了公众对城市内涵的感知维度,而且碎片化传播使一些信息被断章取义,公众接收的信息往往与事实不符,甚至生成谣言,网络的匿名性和群体压力作用下,公众很容易被愤怒情绪加持,形成一边倒舆论,从而对城市形象的维护造成致命伤害。

.............................
结语
基于网络公共领域进行的城市形象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宣传模式,以公众对话更新了城市形象,使城市形象更多维立体、更真实,这种新型城市形象塑造模式符合当前社会语境,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参照。首先,政府必须将“硬宣传”转化为“公众对话”,协调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合作机制,将城市形象塑造的主场交给群众,以公众对话形式塑造城市形象。其次,话语权的转移并不代表政府不作为,网络公共领域发展初级阶段,由于公众媒介素养、民主意识等的缺失,政府要扮演“监制”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制造并推动热点,为公众提供公共领域议题,将公众视线牢牢锁定。除此之外,结合技术特性,以场景化及理性沟通模式,打造混合空间,呈现城市生活情境,保证城市形象的连贯性、完整性,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质量。最后,城市形象必须符合社会发展情况,体现出不断演进的动态城市形象,保证城市形象的更新速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