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对话新闻”与“对话新闻学”
第一节 “客观新闻学”
在大众传媒时代,“客观性”在新闻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新媒体时代,其局限性日益明显,无法适应高度活跃的公民新闻力量对开放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的要求。虽然“客观新闻学”缺少必要的对话因素,但其要求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公正平衡和不偏不倚的价值内核亦成为“对话新闻学”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客观新闻学”与“对话新闻学”并不完全对立。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理论不断适应变化的实际,从“客观性”到“对话性”,已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客观新闻学”的内涵与产生背景
什么是新闻“客观性”?“客观性”兴起于美国,它由 Patterson 和 Wilkins提出:新闻的客观性意味着有闻必录,据实直录,记者要脱离本身的思想、情感和观点①。从 19 世纪末开始,“新闻客观性”在美国逐渐形成,20 世纪 40 年代,报刊自由委员会发表《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被视为负责任的新闻业形成的标志,作为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的新闻“客观性”开始成为一个体系,被称为“客观新闻学”。“客观新闻学”认为记者应坚持真实、公正、平衡和不偏不倚的职业立场,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客观的反映者”和“中立的把关人”,故记者要在报道新闻时,独立于事实之外,把报道对象看作是“物化”的客体,并在报道过程中不夹杂自己的主观判断,保持公正的立场。对此,西方新闻界有个形象的说法:新闻记者应该作为“墙上的苍蝇”,意即做“现实中的旁观者”、“体制中的局外人”,应该悄然注视这个社会,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①。
与其他媒介理论一样,“客观新闻学”是欧美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美国兴起的报纸大众化运动推动传媒业进入到大众传媒时代。传媒历经从纸媒、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客观性亦随着媒介形态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补充、修正与调整。它超越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范畴,最终成为世界各国新闻业普遍遵守的职业价值观。
.............................
第三章 澎湃新闻“问吧”栏目对话新闻的内容与形式特色............ 39与其他媒介理论一样,“客观新闻学”是欧美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美国兴起的报纸大众化运动推动传媒业进入到大众传媒时代。传媒历经从纸媒、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客观性亦随着媒介形态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补充、修正与调整。它超越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范畴,最终成为世界各国新闻业普遍遵守的职业价值观。
.............................
第二节 “对话新闻学”
“客观新闻学”的提出是在以文字传播为主的印刷媒体时代,“对话新闻学”的提出则对应以电子传媒和数字化媒体为核心的传播生态。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生态的变革,传统媒体垄断传播资源的时代早已过去,“客观新闻学”所倡导的单一报道思维无法适应多元主体并存、多向传播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开放、对等的传播关系为“对话”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对话新闻学”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下多元传播的格局,需要解决的是在“众生喧哗”的时代,新闻生产如何应对来自“人人都是记者”和“多音齐鸣”等传播力量的挑战,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公信力的问题。本节通过界定“对话新闻”的概念内涵,回顾“对话新闻学”的核心内涵、产生背景和本土化契机,梳理“对话新闻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中看出“对话新闻学”的时代适应性。
一、“对话新闻”的概念与内涵
“客观新闻学”的提出是在以文字传播为主的印刷媒体时代,“对话新闻学”的提出则对应以电子传媒和数字化媒体为核心的传播生态。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生态的变革,传统媒体垄断传播资源的时代早已过去,“客观新闻学”所倡导的单一报道思维无法适应多元主体并存、多向传播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开放、对等的传播关系为“对话”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对话新闻学”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下多元传播的格局,需要解决的是在“众生喧哗”的时代,新闻生产如何应对来自“人人都是记者”和“多音齐鸣”等传播力量的挑战,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公信力的问题。本节通过界定“对话新闻”的概念内涵,回顾“对话新闻学”的核心内涵、产生背景和本土化契机,梳理“对话新闻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中看出“对话新闻学”的时代适应性。
一、“对话新闻”的概念与内涵
纵览现有的“对话新闻”相关文献,多数学者尚未对“对话新闻”的概念下一个严谨科学的定义,大多是直接使用这一概念,用法较为模糊,这严重影响了对话新闻的相关研究,阻碍了严谨统一的“对话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因此,有必要在文中明确界定“对话新闻”的概念与内涵,为本论文的个案研究提供明确清晰的理论支撑。
“对话新闻”与“对话新闻学”联系紧密,二者不可分割。通常,相对于“客观新闻学”来说,“对话新闻”与“对话新闻学”具有共同的指向与意义,表明新闻报道具有的对话属性,但本质上二者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在具体的理论表述中,二者不可混用。正如“客观新闻学”所对应的新闻形态是“客观性新闻”一样,“对话新闻学”对应的新闻形态是“对话新闻”。“对话新闻”隶属于“对话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中,是“对话新闻学”在新闻形态、价值观念和新闻生产过程层面的具体表述。
本论文依照国内学者王阳对“对话新闻”概念与内涵的界定,作为本文分析“问吧”新闻实践的理论来源。王阳将“对话新闻”视为一种“观念主张和新闻生产方式”,从价值论层面与事实论层面两个维度界定了“对话新闻”的概念。一方面,“对话新闻”是一种在价值论层面,以自由、民主、平等、理性、共享为标志的价值观念,它作为意识形态和观念主张为新闻报道树立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这个层面的“对话新闻”是对现实新闻业的超越。另一方面,“对话新闻”亦是一种在事实论层面对多元新闻主体以现实对话和虚拟对话为方式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实践过程的概括,这个层面的“对话新闻”是对现实新闻业的总结与升华。此外,王阳则用“对话性”概括了“对话新闻”的内涵①。
.................................
第二章 澎湃新闻“问吧”栏目的发展及特征
第一节 “问吧”栏目的发展与定位
据艾媒咨询《2017-2018 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已增至 6.36 亿人。但新闻内容专业性差成用户最大痛点。传统媒体客户端在内容专业性上更具优势,能解决用户最大痛点,随着新闻客户端平台建设从追求规模回归新闻内容本身,传统媒体拥有较强发展潜力。数据显示,澎湃新闻在传统媒体类手机新闻客户端中的用户粘性指数为 6.7,排在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三大央媒之后①。
在市场趋于饱和,用户红利消退的新时代,各大平台开始将重心转移至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上。伴随着移动新闻资讯流量与规模的日益扩大,移动新闻资讯行业的竞争重点也从流量向内容转化,争取用户注意力成为核心要义②。以上说明,澎湃新闻不仅在用户规模上持续扩展流量,而且得益于其专业独家的优质内容与良好的互动性解决了用户的痛点,留住了大量用户。
一、“问吧”栏目发展概况
2014 年 7 月 22 日,澎湃新闻正式上线,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推出的第一个新媒体产品,澎湃新闻一经问世,便以其独特的内容与互动功能吸引了各界的目光,被视为探索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的典型案例。最能直观体现澎湃新闻互动性的是它的内容特色与功能创新:内容上以时政报道为主,重视思想争鸣,文字通俗,文风个性;功能上评论问答、讨论,新闻跟踪,便捷的转发、收藏、关注回答及分享等。“问吧”栏目开通后,承担了澎湃新闻 APP80%的互动量①,最能体现澎湃新闻重视互动的特征。
................................
第二节 “问吧”栏目的整体特征
一、“问吧”栏目的话题特征
“问吧”从 2015 年 5 月上线至统计截止日期 2018 年底,总共产生了 2000多个话题。笔者将这些话题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梳理、统计及分析,尝试从其话题数量与更新规律的特征中,窥视其整体发展特点。

在 2015 年到 2016 年期间,话题数量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而从 2017 年至今,其话题数量又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对投资、品味、运动和商界等领域的关注日渐式微。由于“问吧”的生存是建立在多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的,因此其话题数量受用户参与度、题主积极性和话题本身的价值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每年产生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
本论文依照国内学者王阳对“对话新闻”概念与内涵的界定,作为本文分析“问吧”新闻实践的理论来源。王阳将“对话新闻”视为一种“观念主张和新闻生产方式”,从价值论层面与事实论层面两个维度界定了“对话新闻”的概念。一方面,“对话新闻”是一种在价值论层面,以自由、民主、平等、理性、共享为标志的价值观念,它作为意识形态和观念主张为新闻报道树立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这个层面的“对话新闻”是对现实新闻业的超越。另一方面,“对话新闻”亦是一种在事实论层面对多元新闻主体以现实对话和虚拟对话为方式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实践过程的概括,这个层面的“对话新闻”是对现实新闻业的总结与升华。此外,王阳则用“对话性”概括了“对话新闻”的内涵①。
.................................
第二章 澎湃新闻“问吧”栏目的发展及特征
第一节 “问吧”栏目的发展与定位
据艾媒咨询《2017-2018 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已增至 6.36 亿人。但新闻内容专业性差成用户最大痛点。传统媒体客户端在内容专业性上更具优势,能解决用户最大痛点,随着新闻客户端平台建设从追求规模回归新闻内容本身,传统媒体拥有较强发展潜力。数据显示,澎湃新闻在传统媒体类手机新闻客户端中的用户粘性指数为 6.7,排在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三大央媒之后①。
在市场趋于饱和,用户红利消退的新时代,各大平台开始将重心转移至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上。伴随着移动新闻资讯流量与规模的日益扩大,移动新闻资讯行业的竞争重点也从流量向内容转化,争取用户注意力成为核心要义②。以上说明,澎湃新闻不仅在用户规模上持续扩展流量,而且得益于其专业独家的优质内容与良好的互动性解决了用户的痛点,留住了大量用户。
一、“问吧”栏目发展概况
2014 年 7 月 22 日,澎湃新闻正式上线,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推出的第一个新媒体产品,澎湃新闻一经问世,便以其独特的内容与互动功能吸引了各界的目光,被视为探索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的典型案例。最能直观体现澎湃新闻互动性的是它的内容特色与功能创新:内容上以时政报道为主,重视思想争鸣,文字通俗,文风个性;功能上评论问答、讨论,新闻跟踪,便捷的转发、收藏、关注回答及分享等。“问吧”栏目开通后,承担了澎湃新闻 APP80%的互动量①,最能体现澎湃新闻重视互动的特征。
................................
第二节 “问吧”栏目的整体特征
一、“问吧”栏目的话题特征
“问吧”从 2015 年 5 月上线至统计截止日期 2018 年底,总共产生了 2000多个话题。笔者将这些话题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梳理、统计及分析,尝试从其话题数量与更新规律的特征中,窥视其整体发展特点。

在 2015 年到 2016 年期间,话题数量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而从 2017 年至今,其话题数量又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对投资、品味、运动和商界等领域的关注日渐式微。由于“问吧”的生存是建立在多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的,因此其话题数量受用户参与度、题主积极性和话题本身的价值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每年产生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
第一节 多样化的选题特点.................................39
一、 主打时政思想 关注个性诉求......................40
二、 追踪新闻热点 延伸报道议题..........................43
三、 关注国内国外 拓展报道空间................................47
第四章 澎湃新闻“问吧”栏目对话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分析............ 68
第一节 “问吧”栏目的“对话新闻”实践精神...........................68
一、 空间:自由开放 平等参与...............................................69
二、 方式:多元意见 自由表达...............................................69
三、 价值:内容交流 互动认同...............................................70
第五章 澎湃新闻“问吧”栏目对话新闻的不足及突破路径............ 85
第一节 “问吧”栏目对话新闻的不足之处...................................85
一、 新闻选题分布不均衡....................................85
二、 信息整合能力有待提高.....................................87
第五章 澎湃新闻“问吧”栏目对话新闻的不足及突破路径
第一节 “问吧”栏目对话新闻的不足之处
“问吧”不断优化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模式,广泛关注并讨论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新闻事件,在用户参与和互动传播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它在对话新闻的实践中仍有很多急需完善和提升的地方,这些有待完善的不足之处,成为其不断创新、改进自身的不竭动力,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国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不适应。本节从话题选材、信息整合能力、互动传播和交互渠道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对话新闻”的不足之处。
一、 新闻选题分布不均衡
“问吧”从社会热点和公共议题出发,专注时政与思想类报道,同时将目光投向财经和社会生活领域。从选题类型和报道领域可以看出,它的选题范围较为广泛,呈现出多领域、多样性和全球化的特点。但从第三章的分析来看,“问吧”在各个领域的报道力度、题材性质不平衡,选题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这主要在选题类别的报道数量、国内外报道数量和选题属性三个方面体现。
首先,“问吧”在不同报道类别的话题数量存在差距。它更多关注时政与思想文体类议题,对财经与社会民生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图 5-1 显示,时政与思想类话题占据总数的 75%,其他领域的仅占总数的 25%。一方面,这与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定位有密切关系。它注重关注国内外时政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剖析国家政策与政府方针,重视新闻中蕴含的思想与知识,旨在给人们提供思想上的启迪。另一方面,“问吧”在时政与思想类选题的关注中,对不同方面的讨论各有侧重。时政选题方面,关于政务、国际关系和法律等方面的讨论相对较多,而对于会议、军事事件等话题数量较少。思想文体类选题方面,百科、文艺和品位的选题相对较多,而探索、运动和明星娱乐等话题的数量较少。
..............................
结语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互动,新闻重新向日常交流回归,就像四百多年前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里产生的原始新闻一样①。可以说,后新闻业时代的“对话新闻”并不是对传统新闻内涵的完全颠覆,而是将在传统新闻时代被“客观性”原则所压抑和掩藏的新闻中的“对话”精神重新发掘出来。由于新媒体技术赋权和信息生产过程的开放透明,专业记者与民众的互动日益频繁,“客观新闻学”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新闻中所蕴含的“对话”因素更为明显,“对话新闻学”成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弄潮儿。
“新闻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它从一种机构特权转变为一个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各种正式的组织、非正式的集体和众多个人都存在于这个生态系统当中。”②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元传播的模式,新闻业正变得日益复杂,记者的角色和新闻的职能亦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专业媒体应在新传播形态与受众多元需求的压力下承担更为重要的职能。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参与新闻与信息分享的潜能得到极大释放,民众在消费信息的同时,也扮演者更为重要的信息创造者与分享者的角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从封闭走向开放,生产主体从专业机构走向普通民众;新闻传播从单向直线走向多向互动;新闻传播思维从“独白”走向“对话”。“对话新闻学”起到了调适专业媒体与受众关系,解决新闻生产的专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博弈的作用。
澎湃新闻“问吧”栏目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聚焦于国内外政治风云变幻,重视思想争鸣与观点碰撞,紧贴社会热点,关注个体诉求,传播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共议题。它的“新闻问答”的定位,为民众提供个性化的问答服务,贴近生活实际,满足个体的需要。“问吧”中多元主体的互动为其产出了大量信息,信息传播规模日益扩大。它轻松的文本风格为多元主体间的内容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这反映它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立场,形成了自身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独特风格,符合哈贝马斯“对话”的有效性条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