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传播构成社区:基于西安市长安区樱花广场舞蹈队的讨论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1900 论文编号:sb2019012121562024666 日期:2019-02-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采用构成性社区理论考察广场舞,把广场舞看作由舞者的传播互动构建的特殊社区,以西安市长安区樱花广场舞蹈队为个案进行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探讨人的传播行为与特殊社区之间的互动与构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近十年来,广场舞风靡全国,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街角,或是偏远的乡镇广场,随处都可以见到它日益壮大的身影。据媒体报道,全国广场舞参与者已经超过 1 亿人,广场舞成为了中国群众文化的新符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在热闹与喧嚣之外,广场舞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噪音、扰民、侵占公共空间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争议。从 2013 年成都居民向广场舞群体扔“水弹”抗议扰民[2]、武汉广场舞者遭业主泼粪[3]开始,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广场舞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一方面,大众媒体对于广场舞的报道与讨论带有较强的倾向性,受众对于广场舞群体的评价也多呈负面;另一方面,在官方未出台有效政策前,广场舞虽受到诸多争议,但并没有销声匿迹,相反却像大火之后的春草,于无声处蔓延生长。
广场舞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常见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反而会习惯了它的存在而忽略了研究的必要。稍稍停留观察便可发现:几乎只要有一块平坦的空地,就有广场舞的存在,除了少数几个人跟不上节奏,其他人的动作整齐划一,舞姿熟练,领舞者若有似无的存在,围观者的驻足加入,不禁让人对其中的组织和运行感到好奇。从宏观来看,广场舞参与者众多、跨地域广阔,背景复杂多样,但其活动形式、组织运行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城市公共空间被舞者们以跳广场舞的形式占领,空间不仅为人们互动交往提供场所,也影响着进入其中的人们,而在他们的交往互动中空间被打上了人类行为的烙印,成为舞者们感情交流、意义共享的空间。
本文采用构成性社区理论考察广场舞,就是把社区看作人与空间的网络,探讨传播构成社区的动态机制。本文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樱花广场舞蹈队为样本,探讨人的传播行为与特殊社区之间的互动与构建。
...........................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虽然学术界对于广场舞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元,但现有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现阶段对于广场舞的研究多集中在广场舞的发展现状、社会功能和治理策略,多以一时一地的调研分析为常见形态,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且同类型研究扎堆重复;第二,既有研究者多集中于舞蹈学、音乐学、体育学等领域,近年来也有部分社会科学学者介入,总体来说跨学科研究成果较少,从传播学领域去研究广场舞这一现象的也并不多见;  第三,大多数研究者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难以做到公正客观,将研究对象视为冷冰冰的组合体,缺乏对个体的关照和人文关怀。本文结合构成性社区理论,考察舞者的传播行为和社区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为广场舞提供传播学意义上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广场舞的研究视角,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个体生存状态,尽可能保持中立的研究态度去呈现广场舞现象。
从现实层面来看,广场舞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原有的基于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冲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变化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商业化的发展挤压了城市公共空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广场舞的风靡和传播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广场舞中的人际交往和群体互动的研究,可以有效了解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沟通现状。广场舞的参与者多为中老年女性,他们在大量的媒体报道中塑造为“霸道、强势”的形象,但由于自身媒介素养的缺乏和媒介接触的不足,他们并不能为自己正名,通过对广场舞群体的空间实践和互动行为的研究,对这个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有助于打破外界对于他们的刻板印象。
..............................

第二章  广场舞生产的基本条件

2.1  特定的公共空间
广场舞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组织形式和活动风格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而不可忽视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广场舞是在“广场”上跳的舞。在现实生活中,舞者们跳舞的场所并不仅在城市广场,公园、街边、停车场、地铁口,甚至只要一片空地,都能成为舞者翩翩起舞的空间。由此可见,“广场舞”中的“广场”早已超出了原有的城市广场的界定,城市公共空间都可能成为舞者跳舞的场所,正如黄勇军教授所言“只要有跳广场舞的群体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广场’”。
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为舞者提供活动场所,而活动场所的公开性也赋予了广场舞公共性。城市生活中的休闲健身活动总是对应着一定的空间,比如打网球要去网球场,踢足球要去足球场,骑行需要公共道路。对于舞者而言,跳舞场所则通常选择城市公共空间,主要考虑因素包括距离远近、场所空间大小和便利程度等等。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文苑路附近分布有数个住宅小区,高楼林立,建筑物分布密集,大部分小区都配备有完备的公共锻炼设施,而部分小区还有篮球场等公共场地,很多小区也设有活动室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封闭的室内空间、小区内有限的场地并不能容纳跳舞的人群,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

2.2  声音的组织作用
广场舞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音乐,这也是它最被诟病的一点。很显然,音乐首先是作为舞蹈的伴奏声音而存在的,舞者跟随声音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舞步。此外,音乐作为一种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具有组织功能。
除了人际传播,舞群还有一种新成员主动加入的扩散模式——“闻声而来”。广场作为开阔性空间,聚集了众多休闲娱乐的人群,在诸多群体之中,广场舞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舞者的跳舞行为本身就在传递着多重信息:舞者的舞姿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信号,信息在舞者与观众之间不断流动;外放式、大音量的手提式音箱本就是一种媒介,吸引着路人的驻足围观,他们有时也加入一起跳舞。广场舞视听一体的特征,吸引路人“闻声而来”,主动加入。
“原来在老家下午也去锻炼,刚过来西安在含光路住,到 08 年年底以后搬过来这边,刚过来的时候广场可萧条了,周围一片荒凉,我心情可难受了,给老伴抱怨:咱们一辈子都在城市住,老了老了来这么荒凉的地方,周围什么人都没有。过了一年多,我就碰见老李带几个人在跳舞,我特别高兴,就上前跟她们搭话,一直跳到了现在。”(袁女士访谈,2017 年 9 月)
法国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在《大地的钟声》中指出,钟声能够深刻的融入 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它在报时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召集聚会、表达敬意、发送警报的作用[48]。同样,作为声音的广场舞音乐不仅是舞者跳舞的伴奏声,同时声音还具有组织人员、生产异质空间的作用。
............................
第三章  传播构建广场舞关系网络 .................................. 27
3.1  广场舞中的传播与互动 ................................................. 27
3.1.1  情境化交往:日常跳舞的人际互动 ............................... 27
3.1.2  线下:结伴性活动 ............................ 29
第四章  传播构建广场舞意义网络 ...................................... 41
4.1  重新发现自我的空间 ................................. 41
4.1.1  自我认同 ................................ 41
4.1.2  自我实现 .................................. 43
第五章  社区文化建构 ..................................... 53
5.1  自我意识的觉醒 ........................................ 53
5.2  社区凝聚力的提升 ......................... 54

第五章  社区文化建构

5.1  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体现在从以家庭为中心到追求自我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社会期待以贤妻良母为最高追求,对于女性的评价常常附属于他人的角色,却很少涉及到女性本身。女性常常被要求以家庭为主,相夫教子、照顾老人,家人的需求常常居于自己之上,而女性长期为家庭付出不仅使得他们缺乏个体的自我意识,也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地位和待遇。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在家庭之外建立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个体意识在其中逐渐觉醒和展现,参与广场舞帮助女性把生活的重心从家庭向自己逐渐倾斜。
长期参与广场舞,也就意味着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家庭责任转移给了家人,家庭中原有的角色分工受到了挑战。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舞者将部分家务转移给了家人,也有的人在面对家人反对时积极和对方协调沟通从而达到外出跳舞的目的。即使在家庭中她们依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务,但主动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本身就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表达。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