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新闻媒体传播视阈下中原农村婚俗变迁研究(1980-2015)--对信阳农村的田野调查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3254 论文编号:sb2018091613534123103 日期:2018-10-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中原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从婚俗与仪式传播的关系,仪式传播下婚俗呈现了哪些方面的变迁,是什么原因促使婚俗发生了变迁,这些变迁又对农村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四大方面对中原农村婚俗文化 30 多年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深入探究。

第一章 婚俗文化与仪式传播

第一节 样本概况和婚俗文化
一 样本概况
(一)地况地貌

地理状况的复杂性使得信阳农村的婚俗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信阳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属于大别山山系,淮河上游,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同时又是南北方的分界线,被誉为茶都。信阳东面接壤安徽省,西、南接壤湖北省,南来北往,交通便利。
(二)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信阳农村的嫁娶工作提供了经济与物质支持。信阳南边多山地,大片种植茶叶,信阳毛尖更是远近闻名,茶园已经成为信阳对外的经济文化输出。信阳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种植板栗、银杏、红黄麻等经济作物作为额外的经济收入。由于纵横的水系与丰富的植被覆盖率,梯田遍布,旅游资源甚多,也成为各类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
..........................

第二节 作为仪式的婚礼:交流、分享、记忆、信仰
一 仪式传播的内涵
施拉姆曾说“我们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物中。它是形成人类关系的材料。它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信息渠道。”传播就是人类的传播,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渗透到整个社会结构中。婚俗文化的构成也同样依赖于传播,其传播载体是一系列仪式的展演。婚礼仪式作为一种实践行为,通过复杂的展演,对乡村文化传播起着配合和强化作用,作为文化的积淀和遗存,利用人们参与,在同一场域内进行某种交流、分享、记忆或者共同信仰。
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詹姆斯·W·凯瑞在其著作中《作为文化的传播》对仪式传播的研究有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划分与界定。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a-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与“传播的仪式观”(aritual view ofcommunication)。那么这两种传播观具体有何区别呢?如表 1-1 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两种不同的传播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递观主要讲述信息在时空范围内的移动、传送,扩散,也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呈线性传播模式。而传播的仪式观讲述的是一种文化共享活动,主要是一种“场域”(大家处在同一空间里)模式。
.......................

第二章 中原农村婚礼仪式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议婚仪式:由繁到简,逐渐弱化
《文家公婚礼》:“议婚.....必先使媒氏往来通信,俟女氏许之,然后纳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说是当地的婚嫁准则,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原村依然奉之。“事契之家,男女虽幼,即行问名......”是说男女双方没有成年就被父母张罗议婚事宜,因此早婚的现象在农村极其普遍。但是到了新世纪以来议婚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内容也逐渐被简化。
为了清晰展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议婚仪式的变迁,笔者根据调查数据绘制了相关表格进行对比性分析,如表 2-1 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议婚仪式有些内容和环节逐渐被弱化,但是依然作为传统仪式被延续传播。
.......................

第二节 订婚仪式:流程简化、形式隆重
订婚就是相亲成功以后,媒人带领双方父母商量结婚事宜。订婚在六礼中被成为纳征,是六礼的第四个程序。程子曰:“征,征也,成也。用皮、帛以证男女之礼也”。彩礼可以说是农村婚俗文化中的重头戏。为了进一步达成婚事,男方需要给女方准备彩礼,女方则需要准备嫁妆进行回礼。彩礼与聘礼就是结婚的凭证,没有聘礼的婚姻在农村是不成立的,只有聘礼敲定,才算是缔结了婚前契约,婚事才算确定。
为了清晰对比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原地区订婚仪式的变化,笔者根据收集的数据整理表格辅助分析,如表 2-2 所示:

村民一直以来比较重视订婚仪式,它是两家人缔结婚前协议的重要仪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某些传统习俗被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在变与不变中得到一定的传承和变异化发展。
.......................
第三章 影响婚俗文化变迁的原因...............39
第一节 客观原因.................... 39
一 时代变迁.......................... 39
二 经济因素..................... 40
第四章 婚俗文化变迁对农村社会的影响.......................50
第一节 人际交往:村民的操作、参与、交流....................... 50
一 促进人际传播....................... 50
二 促进群体传播........................... 51
第五章 思考与启示......................... 57

第四章 婚俗文化变迁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村民的操作、参与、交流
人际传播存在于仪式中,仪式就是人际传播的背景。在乡村社会,人际传播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实用的传播方式,一场规模盛大的仪式活动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盛宴。
一 促进人际传播
对亲朋好友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婚礼仪式得到一次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机会。在婚礼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亲朋好友要当天去,甚至是留宿一晚进行庆祝。大家在婚礼中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创造了一个长时间和谐交流的环境和契机。婚礼仪式中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互动了解的机会,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婚礼仪式交流团聚的功能。
二 促进群体传播
“仪式是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必定要激发、维持、重塑群体的某些心理状态”。①婚礼把亲朋好友凝聚在一起,从简单的握手问好到婚礼的热情喧闹再到婚宴的举杯豪饮,随处都体现着群体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家族内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与好友、村民的交流;亲朋好友和村民自身的内部交流等,形成了多种群体交流的复杂场面。这些群体组织是自由自发形成,以伦理为规范,以乡规民约和舆论压力为行为准则,并借助仪式这个特殊载体集体操演婚礼。参与者有些多年不见,甚至从未谋面,大家坐在一起互通家庭近况,形成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个体与组织、社会的联系。
..........................

第五章 思考与启示
首先,传统农村社会的特殊环境形成了仪式传播这样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它是乡村社会影响较大的传播模式,也是婚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本文以信阳农村为样本,通过分析发现,婚俗传播是通过婚礼仪式表达象征意义和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婚礼仪式本身传递着丰富的隐喻、象征意义、文化心态、价值规范等信息。在婚礼仪式传播过程中还伴随着大量的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现象,同时婚礼仪式也构建了一个“信息场域”,为乡民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形成了一个公共舆论空间和情感共享区域。
其次,中原农村婚俗在 1980—2015 年期间深受时代背景、文化因素、媒介因素、个人观念的影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初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演变成为子女自主自愿;议婚与媒人由必要到弱化发展;婚礼形式与内容由传统向多元化发展;婚宴厨师以及打杂由乡村人情式帮忙转向专门雇佣人员;婚宴的桌椅餐具由向邻里转借到向饭店租借;婚俗中一些愚昧、落后的习俗被逐渐摒弃向文明健康化发展;甚至有些环节中神圣、严肃、规整的仪式向现代娱乐、低俗化过渡等等现象,都对婚俗自身的传播和对农村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婚俗变迁对农村社会人际交往、文化传承、社会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农村年轻的一代传统观念越来越淡薄,他们对于婚俗中各种繁复的子仪式和其中象征的内涵不以为然。例如婚礼仪式由神圣性朝着娱乐化发展,以前严整的拜天地仪式被简化,肃穆的祭祖仪式被省略,迎娶过程中路遇不吉祥之物也不再采取措施辟邪,其间的各种隐喻和象征意义被现代人摒弃或是重新诠释。以上种种现象引发笔者担忧和反思:传统婚俗会逐渐消亡么?婚礼仪式在社会变迁中会衍生出哪些新仪式?这些新仪式又有哪些传播特性?仪式传播在乡民眼中到底扮演着何种角色?笔者仍然在观察探索中,也希望基于目前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