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当下社区新媒体发展成大势所趋
1.1.1.1 十八大提出社区治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社区作为社会机体的最基本组成内容,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建设的关键一步,社区新媒体在社区治理创新中鼓足干劲,凝聚人心的作用愈发凸显。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对社区新媒体的呼唤愈加迫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016 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 7929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218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57.35%。被潮流裹挟进城市社区的人群渴望通过交流融入小区居住环境,原有社区居民期望打破邻里疏离状况,新生代年轻人希望足不出户享受线上社区服务,企业试图寻找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平台……这种种需求,都能通过社区新媒体一一实现。
1.1.1.2 新媒体在社区发展迅猛
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国内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有序有力进行。2005 年,社区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国 20%的居民、生活小区实现了信息化,建立了社区信息综合平台,部分地区的社区配置了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建立了社区门户网站,逐步实现了社区工作的互联互通。2016 年,中国社区发展年会召开,会上发布的《2015 年中国社区发展报告》中预言未来中国城乡社区的发展将呈现 “社区+”发展模式持续嬗变,社区“微治理”、“微改造”开始兴起的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文章涉及社区传播和社区新媒体两个方面,故文献综述分为两个部分:(1)社区传播的研究;(2)社区新媒体相关研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1.1 国外社区传播研究
社区传播的研究自社区报开始。社区报诞生于 300 多年前,最初西方学者特别关注报纸和传播在城市整合中的角色,如社会学家 R.E.帕克(2013)在其著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里曾特别提到报纸和传播在城市整合中的角色。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劳通过大型的研究课题,考察了美国民主选举的经典议题,以探讨传播与社区/社会整合的关系(单菁菁,2006)。贾诺维茨等学者研究了社区报纸/电视使用与社区整合之间的关联(叶克林,1996)。
北美和澳大利亚一些国家为了让城市社区居民通过获得媒介近入权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开始将社区媒体纳入国家政策,欧洲也将一些地方性和区域性的电台合法化,社区媒体逐渐发展成很多国家的“第三部门”。Ham, Christopher,Michael Hill, and Frank Pollock(1984)在探究了政府官员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后指出,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可以增加公民与政府公务人员当面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尽量保证城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倾向可被基层行政人员获悉。委内瑞拉大胆地进行了“C-3P”模式(罗自文,2014)的尝试,即社区媒体的工作人员来自于社区本身,报道内容围绕社区进行,报道目的是给社区赋权。“C-3P”模式对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有重要启示意义。
.............................
第 2 章 当代城市社区新媒体的功能与发展条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社区
“社区”一词的概念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有两个定义,即“一种关系类型” 和“一种地域社会”,前者强调社区关系聚合的功能,后者则更重视居住区域的划分。国内研究大多认可将社区作为一个地域概念,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当代我国城市建制中的社区指的是特定的街道或者居委会所辖区域。
本文研究的城市社区是在地域关系基础上、以邻里为单位的居住型社区,有以下特点:(1)从区域上看,社区是被城市纵横交错的马路包围而成的有限区域;(2)从居住来看,城市社区一般有整齐的规划,多将生活区域和活动区域分开,不似乡村居住各家各户有独立户外空间;(3)从设施来看,现代城市社区类生活服务设施比较完备,有医院、学校、商店等服务设施。
2.1.2 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就目前而言,新媒体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兴起的,建立在 PC 端和手机移动端使用基础上的,通过互联网技术来传播的网站、微博、微信、QQ、APP 等网络媒介。当下新媒体受到网民广泛拥趸,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
(1)即时互动性。互联网和通讯卫星的使用,弥补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只要有一台电脑或手机在手,受众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传播信息。同时,网站、微博、微信提供的互动功能,也给受众在虚拟空间创造发声平台。
(2)海量性。海量性是出于信息的存量角度的描述,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而言,无论如何都存在版面和时间的限制,而新媒体一个硬盘的存储量就有上亿的汉字,再加上其超链接功能,使得网络上的内容有无限的扩展性,这个体量是相当可观的。
(3)个性化。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链条上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边界打破。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开始有了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其个性化需求开始显现。尤其是网站、微博、微信、APP 这些新媒体的虚拟性,更给受众放飞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平台。
(4)数字化。目前新媒体的网站、微信、微博、APP 都具备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形态。受众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而 VR、AR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未来新媒体信息体验的再次提升创造无限可能。
...............................
2.2 城市社区新媒体的功能
2.2.1 丰富社区服务形式
社区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大幅度提升了居民的媒介近用率,实现了社区服务体验的升级换代,使得社区服务形式花样翻新。传统社区媒体最大的问题在于媒介接近性不足,智能终端的便捷性、海量性、即时互动性扭转了这一局面。网站、QQ、APP、微博、微信使居民不用回家打开电脑,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获取社区详尽消息。近年兴起的网上虚拟购物功能,能够满足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取社区周边交易信息完成线上购物的需求。
除了社区信息传达和交易功能之外,IT 技术的发展和 4G 的覆盖也给社区传媒的服务拓展了新的创新形式。如创新社区党建、完善社区警务、助力社区教育。类似《赞!沈阳开通全国首个全覆盖微信公众号平台》《运用互联网创新社区党建》《数字社区:沟通邻里 方便生活》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党建大有可为,新媒体能够缓解社区文化建设表现出的滞后性和不适性,花样翻新的传播形式弱化了政治传播感,使得传播效果更佳。致力于社区安全管理研究的学者从 2013 年四川地震危机中窥出,微信、微博这些自媒体的及时性、交互性、透明性能够提升居民应对危机能力,这给警民合作开展社区警务指出新的方向。
...........................
第 3 章 百步亭社区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状况....................... 21
3.1 社区官方网站:历久弥新..................... 22
3.2 社区微信、QQ 群:不可或缺.................. 25
第 4 章 居民对社区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 35
4.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5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5
4.1.2 数据统计工具................. 36
第 5 章 当前社区新媒体不足之处................. 52
5.1 媒介定位不明......................... 52
5.1.1 目标定位重宣传轻服务功能.................... 52
5.1.2 受众定位未适应分众化趋势................... 53
第 6 章 思考:城市社区新媒体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1 明晰媒介定位
6.1.1 回归社区媒体服务本质

重新明晰社区新媒体目标定位,首先要将居民纳入社区媒体决策层。长久以来,社区媒介的决策主体基本以街道居委会和大众传媒为主,其他的居民、小区业主组组织、志愿者团体的媒介近用权受到限制,在决定社区媒体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发展方向时往往没有决策权。为改善这种局面,可尝试邀请居民民主团体参与决策层面,街道层面和社区居民作为同等地位的主体,将大众传媒引入社区新媒体的平台创办和日常经营。居民与街道办事处取得共识,合作协商社区媒介的内容规划,在社区资讯方面,留出固定板块供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基层单位发布信息和通知;在社区服务类信息方面,则由居民和祖居组织统筹;大众传媒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主要负责提供稿件和内容的公信力把关。
.........................
第 7 章 结语
新媒体的优势毋庸置疑,但是,当代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新媒体的接受速度与其高歌猛进的速度一致吗?答案是:没有那么快。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发现,即使在全国人居环境示范社区的百步亭,社区新媒体的功能也未全面发挥。在平台发展上,百步亭各类媒介形态发展水平有强有弱;在居民接受程度方面,社区新媒体的渗透率尚待提升;从媒介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定位不明、平台建设不均,媒介运营不力等可完善之处。如何将社区新媒体做的更好,吸引到居民放弃原有的媒介使用习惯,投入到社区新媒体的怀抱,这条路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