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1 年受到图片社交应用 Instagram 的启发,一款专注于拍摄 15 秒视频,并可支持移动端编辑和分享到社交网站 Facebook 的应用程序 Viddy 于美国面世,随后移动短视频应用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2013 年国内快手、秒拍等一批短视频工具的出现,将短视频之风吹了起来,并在 2016 年迎来了爆发期。
根据行业大数据统计平台艾瑞数据统计,截止到 2017 年第二季度,国内移动视频月独立设备的使用已达到 10.4 亿台,月总使用时间超过 199 亿小时,全民总使用次数创下 607 亿的记录。同 2017 年第一季度的 1 月份相比,在设备数、使用时间及使用次数上,分别增长 9.6%、18.4%和 22.5%。除了用户整体量的重大突破外,凭借单机使用时间及活跃度分别以 8%和 11.7%的增长速度,可以判定用户粘性与活跃度在市场中呈现递增的效应。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行业对移动视频新闻报道积极开发运用,在移动终端上线短视频展开激烈的角逐。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因为其短小精悍在制作上方便快捷,在阅读上能适应当前受众碎片化的需求;同文字图片相比,凭借动态画面的闪现和多个短镜头的组接在展现事件现场上具备生动直观、信息丰富的优势;作为移动端衍生的产物,能够在信息的传递上打破时空束缚,满足受众任何时间观看,短视频的这些优势恰恰是媒体在新闻事件传递上必备的特质,对传统媒体而言,开展短视频业务,会是一次传播方式和理念上的革新,也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势的驱动下,传统媒体如果错失这次机会,也很可能给媒体融合的布局造成残缺的影响。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力争在 UGC 资讯泛滥的时代洪流中凭借权威性的信息发布,获得受众的关注与信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移动短视频及短视频新闻研究综述
移动互联网的去部落化将“社交”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基于 140 个字的 Twitter和基于图片拍摄、美化及分享的 Instagram 代表了文字与图片社交的辉煌时期。名为Viddy 的视频社交软件在 2011 年 4 月份入住苹果应用商店,与 Instagram 极为相似的设计界面引来众多用户的青睐,搭乘“便捷”“美化”“分享”功能的快车,迅速引爆了美国手机应用市场,一周 1000 万的用户注册量足以证明短视频应用释放的巨大魔力,随后多款相似的短视频应用接踵而来,推动美国移动端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进入了移动短视频时代。短视频本身囊括了文字、语音、图片等形式,在信息的表达与传递上占据视角丰富、立体化展现、清晰直观等优势,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满足其制作和分享的社交欲望。随后互联网巨头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抢占移动视频社交市场,Twitter 推出 Vine短视频拍摄及分享应用,Facebook 在其 Instagram 中增加视频拍摄和分享功能。头部平台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抢夺了类似于 Viddy 等弱平台的用户,一批差异化的移动短视频应用也随之而来,如主打阅后即焚的 Snapchat,音乐短视频社交的 Musical.ly(国内创作团队投放在欧美的短视频产品)等。
移动短视频虽然在美国流行起来,但对于这方面研究的专著和专论却很少,大连理工大学的腾云在其硕士论文《短视频发展的传播学研究》中也曾写到国外对于短视频的专业研究较少,更偏重于个案分析。于是,笔者在河北经贸大学外文数据库“EBSCO”中输入“short-video”篇名,并设置为 2011 年—2017 年的时间段,共检索到 830 篇文章,多涉及到教育学和医学领域,与传播学相关的文章较少。将国外几大短视频应用进行检索,发现其中设计较多文章,验证了腾云的研究发现——国外对短视频的研究,更侧重对某个短视频应用的针对性分析。这种以个案研究作为切入点的方式探究了短视频在媒介融合、商业价值开发方面的前景,以及受众的媒介使用特点。
............................
2 相关概念及案例
2.1 移动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
2.1.1 移动端的概念
移动终端或者移动通信终端,从名字上就知道它的主要特征即移动,然后通过无线技术接入互联网终端设备,以带给用户移动上网的体验,因此,这种计算机技术极为依赖各种各样的网络。广义上来讲,移动终端或者移动通信终端主要指的是各种电脑、手机、POS 机甚至各种移动设备上装载的电脑;但在很多情况下,移动终端或者移动通信终端主要指的是手机还有拥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手机和计算机设备。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移动终端环节将会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环节。
移动终端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和其设备配置市场巨大(即用户需求大),性价比适合一般民众,便于携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移动终端的最大优势。在互联网急剧发展的时代,移动通信终端呈现以下趋势:其一,大部分移动通信终端紧紧围绕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其二,移动通信终端趋向多样化;其三;各种移动终端在网速快速提升的 4G、5G 时代必然走向融合。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移动端也应运而生。新闻移动端指的是借助移动终端技术,通过手机、计算机设备和各种智能设备为接受终端的第三方程序,即新闻类 APP。此类第三方应用程序,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及时的传输和推荐新闻信息。和传统新闻 PC 终端设备相比,新闻移动终端有更加快捷、及时和保护隐私的优势;和原来的“手机报纸”相比,新闻移动终端能够承载大量的新闻信息和新闻形式,实现用户对文字、图片、音视频全方位的要求,另外,智能化新闻算法推荐机制的兴起,更能够实现新闻个性化定制,用户数据分析统计、新闻专题汇总等更加多样的传播任务,实现更加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新闻传播。
.............................
2.2 短视频新闻:媒体转型的突破口
2.2.1 短视频的兴起及发展现状
移动短视频最早发源于欧美地区,2011 年,来自美国的具有拍摄、分享功能的社交平台 Viddy 正式推出,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拍摄 15 秒以内的短视频作品,并可将作品分享至 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社交应用平台,目前 Viddy 用户量已经超过5000 万人。2011 年 3 月,移动视频应用 Socialcam 上线,两天的时间,用户人数猛增400 万人。2013 年 1 月,Twitter 推出短视频应用 Vine,其拍摄时长在 6 秒以内,并且具有一键分享功能,每天有将近 4000 万视频上传至该平台。2013 年 6 月,Instagram开发了 15 秒短视频拍摄与分享功能,据官方数据显示,其注册用户量已经超过 2 亿人。除此之外,Givit、Threadlife、Keek 等短视频平台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我国短视频尽管起步晚,但发展势头猛。2013 年 8 月底,新浪推出短视频应用秒拍。9 月份,腾讯打造了一款社交短视频平台微视。秒拍和微视分别支持 10 秒和 8 秒的短视频拍摄功能。2014 年 1 月,阿里巴巴旗下的社交平台“来往”新增加了短视频功能,用户可以拍摄和分享 9 秒以内的短视频作品。3 月初,陌陌进行升级改版增加了短视频板块,用户可以拍摄和上传 30 秒短视频作品。美图公司也推出了短视频应用“美拍”,一年的时间,美拍用户总量就高达 1.4 亿。由此可见,移动短视频应用正以难以估量的速度快速发展。
...........................
3 “我们视频”与“看看新闻 Knews”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趋同.......................18
3.1 迎合移动端用户消费习惯的内容特征..........................18
3.1.1 趣味性、接近性新闻价值取向趋同.........................18
3.1.2 社会类、突发性题材为共同偏爱.......................20
4 “我们视频”与“看看新闻 Knews”短视频传播策略各异..........................37
4.1 深耕新闻,传播力量的价值定位....................37
4.1.1 “我们视频”:专注移动新闻,关注人的价值.......................37
4.1.2 “看看新闻 Knews”:做“软”硬新闻,传递主流价值..............................38
5 基于比较结果讨论报纸媒体与电视媒体短视频的发展..............................47
5.1 短视频新闻进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普遍问题........................47
5.1.1 互联网特性不够鲜明,画面质量有待提高.......................47
5.1.2 内容题材不够丰富,深入现场能力有待提升...................47
5 基于比较结果讨论报纸媒体与电视媒体短视频的发展
5.1 短视频新闻进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普遍问题
5.1.1 互联网特性不够鲜明,画面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受制于传统操作理念的掣肘,传统媒体的短视频新闻存在互联网特性不足的问题。视频画面中经常出现传统电视新闻记者手拿话筒,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的画面,这不利于增强短视频新闻的现场感。同时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剪辑也充满了电视新闻的味道,短视频受制于时长限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出新闻的核心部分,信息密度及其高,传统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表意空镜头应尽量避免,但目前这种问题依然存在,且在电视媒体的短视频新闻中较多见。
另一方面,从目前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播放时长不具备移动短视频够“短”的显著性特点。基于此原因解释如下两点:首先,用户在移动端浏览视频呈现出主观随意性,多数受众并不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浏览视频。新闻短视频传播的内容相较于其他日常生活、表演节目等类型的短视频时,本身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在需要抓住用户有限注意力时,就需要将视频时长控制的更精短。其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中国手机网民上网时间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趋势。新闻短视频的市场在于抓住用户除去整块工作学习时间之外的,如课间、等餐、工作小憩等碎片化时间,新闻的生产要适应用户在这些碎片化时间管理,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次将新闻呈现给用户。
...........................
结语

正是创办媒体在性质上存在差异,故而传播策略也会依据自身情况有的放矢。两者在坚守新闻领域的同时,“我们视频”更关注人的价值,“看看新闻 Knews”更注重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传递;新京报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为了巩固各自的话语地位,把“我们视频”作为丰富传播形态、提升反应速度的排头兵,把“看看新闻 Knews”作为衔接电视端与互联网,实现流量回流大屏的尖刀兵;两者都意识到受众对细分内容的需求,而“我们视频”组建“一体两翼”的产品矩阵,“看看新闻 Knews”则发展优秀 IP,覆盖受众需求;两者尤其注重品牌标识的设计与曝光,但“我们视频”版权意识凸显,“看看新闻 Knews”则责任担当明显;两者都重视与平台合作,而“我们视频”选择强强联合,保持地位平等优势,“看看新闻 Knews”则偏向多平台发放,保持流量优势。
参考“我们视频”与“看看新闻 Knews”的共有特征,报纸媒体与电视媒体短视频的运营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以移动端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生产符合用户消费习惯的新闻内容,将互联网思维作为内容生产的指导,再造生产流程与生产模式,把平台合作作为主要的传播策略,扩大媒体影响力。从以上看对短视频新闻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过程中也不妨存在互联网特性不够鲜明,题材不够多元;传播上自有平台活跃度不高,平台内容差异化意识欠缺等共性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