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风病偏瘫康复的中医方法研究
1.1中风病偏瘫的中药康复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一般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病偏瘫而言,常常将分期与辨证结合起来进行论治分期论治,临床一般将中风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的各种中医治疗,虽然主要是针对中风病而言。但由于这种治疗影响着日后的功能恢复,也包含了康复治疗的内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风病情相对平稳,治疗主要针对功能障碍的改善卢氏将中风病偏瘫分三期治疗,早期服偏瘫,号恢复期服偏瘫号功能重建期服偏瘫,号同时配合头针治疗,潘氏分三期论治脑出血,早期中期后期,王氏将中风早期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病程2周者用醒脑汤,病程,周者用神脑汤分期辨证论治,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是中风病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赵氏对,42例脑梗塞进行分期辨证论治,急性期风痰阻络型用大秦艽汤和牵正散加减,阴虚阳亢型用建瓴汤或镇肝熄风汤加减,阳亢痰热型用羚羊角汤合星蒌承气汤加减,肝风痰阴虚阳亢型用镇肝熄汤加减,阳亢痰热型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肝风痰湿型用涤痰汤加减,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用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汤加味,肝阳上亢用天麻钩藤饮,肝肾亏虚型用大定风珠加减,痰浊上泛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元气虚衰型用地黄饮子加味,杨氏治疗中风恢复期基本方为生地,女贞子,山萸肉、牛膝、川芎,红花、当归、地龙、山楂、桑寄生、鸡血藤等,阴虚津亏加石斛,麦冬葛根,痰浊阻窍加鲜竹沥,菖蒲,远志,眩晕加钩藤,杭菊,黄芩偏身肿胀加黄芪,茯苓,肢体活动欠灵活加路路通,丝瓜络,或豕希莶草,同时配合西药及功能锻炼,陈氏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分为气虚血滞,风痰阻络,积滞内停,肝肾阴虚等证。
1.2中风病偏瘫的针灸康复
针灸是中风病偏瘫康复的重要手段可以在偏瘫的各个阶段使用通过调整气血,疏通经络,激发脑神经,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为评价针灸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疗效与安全性,李氏等通过对中国生物医学资料库及手工查阅,选出以针灸为干预措施来治疗中风病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方法的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通过对纳入研究的9篇文章的分析,发现针灸治疗在恢复中风病偏瘫患者的偏瘫侧上下肢体的肌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方面,可能优于西医一般的对症治疗初步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病偏瘫有疗效,但需进一步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实,近年已意识到将中医理论和康复医学理论相结合指导针灸治疗,可提高偏瘫康复的效果,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报道很多,具体治疗法包括体针、头针、眼针以及其它多种针灸方法。
………………
2.中风病偏瘫康复的西医学研究
2.1西医学对中风病偏瘫的基本认识及功能评价
中风病偏瘫的康复机理涉及形态学和生理学两方面,形态学的改变包括神经再生,是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恢复性突触比反应性突触增生更为明显因而可以提高康复效果,近年的研究表明,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出生后神经细胞分裂持续到成年,甚至衰老的动物不同的皮层区域内仍有相当程度的形成新神的能力这是大脑受损后功能恢复的基础此外,休克的消失,同侧支配,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系,新的神经通路的形成等生理学适应,也部分揭示了中风病偏瘫的康复机理,大量康复实践证明,早期,科可塑性,激发损伤神经的修复潜力,促使异常的运动模式向正常的运动模式转化Jorgensen等的系列研究显示,95%患者的功能恢复从卒中开始的12.5周内完成,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几周内最快6个月时基本达到最大恢复程度,因此认为,康复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若康复训练不及时。
2.2中风病偏瘫康复机理的西医学研究
传统运动功能训练技术以运动生理学及运动条件反射形成和消退的原理为依据,内容包括保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拮抗痉挛肌的肌力训练,避免加重痉挛的因素,良姿位训练等2.3.2,偏瘫神经肌肉促通技术促通技术是根据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原理,以及中枢性瘫痪恢复规律,针对中枢性瘫痪发展起来的训练技术,包括,促进,和抑制,两方面,在恢复的前半部分促进共同运动的完成,在恢复的后半部分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的过渡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感觉的输入,促进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应用神经发育学原理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通过全身各关节的运动,强调其协调性,反复学习与强化,常用促通技术包括,Rood,技术,B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等运动再学习训练方法是澳大利亚,Janet,H.Carr,等提出的一种运动疗法,他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是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该方法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活动为导向,认为康复应该是对患者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活动的再学习,而不只是易化或练习非特异性的活动,强调患者主动参与和认识的重要性,重点是特殊运动作业训练,可控制的肌肉活动练习和控制作业中的各个运动成分,目前强调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临床应针对不同的功能障碍表现,选择不同的康复技术,这也是建立中风病偏瘫康复方案的原则。
………………
3研究方案………………………34
3.1病例分组………………………34
3.2康复方案………………34
3.3观察项目及方法………35
4研究结果………………………36
4.1综合康复效果的比较………36
4.2肢体痉挛改善程度的比较………37
4.3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的比较………38
4.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比较………38
4.5痉挛性偏瘫期的中医证候学观察………38
5研究结论………………………41
6讨论………………………41
6.1中西康复学对中风病偏瘫发生及恢复机制的不同认识………41
6.2中风病偏瘫的中医康复特点………………43
6讨论
6.1中西康复学对中风病偏瘫发生及恢复机制的不同认识
西医康复学认为,偏侧肢体的瘫痪主要是由于中风病引起的肢体运动模式的改变造成的,偏瘫的恢复一般经历弛缓期,痉挛期,联带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正常运动六阶段其变化过程是,肢体不动,关节小范围的活动,多关节的共同运动,单关节的部分分离运动,单关节分离运动,正常运动,因此,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实际上也是一种运动模式的改变而非肌力的改变,而异常运动模式的改变和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需要通过主动运动训练来实现,即通过对偏瘫肢体进行正确的运动感觉输入和正确的运动模式的输入,并把这种运动模式通过反复的训练固定下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或功能重组西医康复学强调,偏瘫功能的恢复应着力提高运动整合水平,通过功能训练,抑制亢进的低层次运动,促进高层次的运动促进控制肌肉运动的高级神经的重建,以恢复协调运动,通过发展分化抑制,去除不适宜的神经肌肉兴奋抑制病理性运动模式的形成或促使其消退,同时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地建立及发展正常的运动模式并使之巩固,人们在中风病偏瘫的康复中运用了多种康复技术,如促进技术运动再学习训练方法以及物理康复治疗技术等。
………………
结论
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综合治疗组比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改善明显可能是因为治疗组运动功能的改善更佳,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偏瘫患者ADL能力的提高,在平衡功能改善方面,两组差异不明显,提示促进技术在平衡功能的改善方面起主要作用,因为促进技术能使中枢神经功能获得再学习的机会从而改善麻肌的协调水平,另外,促进技术还能促进肌肉的随意性控制和扩大关节活动域,因此,运动训练对于中风病偏瘫的康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具有抑制痉挛状态,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等作用,引入这一重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完善中医偏瘫康复体系,提高康复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