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中农户信用培育及形成的制度因素分析——以宜信“诚信之家”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3655 论文编号:sb2022072510461849146 日期:2022-08-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笔者认为文化认知性要素在信用形成的后期即信用释放价值阶段发挥主要作用。在此阶段,人们在交易完成后收获了多方面的效益,对信用释放的价值有了具体的认知。农户信用培育的目的就是要将使农户信用释放价值,使农户深切感受到信用的价值,从而将守信作为农村地区的共同信念以及行为逻辑,在农村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环境。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地区,农户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抵押物相对不足,他们的融资方式都倾向于信用贷款。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良好的信用基础能够为农民提供信贷保障,帮助农户融资贷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户的信用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以及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

金融论文怎么写
金融论文怎么写

农村地区信用环境较差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偏僻辽阔,加上大多农户较为保守,参与征信的意识不强,造成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难度大,许多农户都无法建立信用档案,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达1.84亿户,但这还不足以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农户信用信息缺失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户的谎报瞒报,在已经建立起的信用档案中,也往往会出现信用信息不全面以及失真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农户缺乏信用意识,违反信用秩序,违约逃债等恶劣现象时常发生,给金融机构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使得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金融机构认为农户、农村小企业及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用较差,信贷风险较高而不愿意给予其贷款,许多农户也因为达不到贷款资质要求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农户缺失贷款记录,征信记录,信用信息空白,使得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放贷难,要想解决广大农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提升农户的信用水平,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增加信用,帮助农户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农户信用形成难点的相关研究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农户信用缺失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农村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通过梳理文献,本文将农户金融信用难以形成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两点。
(1)农村信用信息收集困难,信用记录缺失
农户的信用信息档案难以形成。从农户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农村地区偏僻辽阔,农户的居住地点较为分散,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收集成本高(Schaefer-Kehnerc和Von Pischks,1986)。从农户自身来看,很多农户参与的经济活动较少,忽视了信用信息的价值,部分农户参与征信意识不强,存在谎报瞒报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申立军,2018),因此征信机构在信用信息数据的收集上存在很大的困难。此外,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缺少合作,造成农户的信用记录积累不足。就我国农村来看,我国耕地规模化程度不高,多为小农经济模式,大多农民的资金需求不旺,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意念不强(程云龙等,2018),加上农户思想观念保守,农村“熟人文化”的盛行,农户往往通过向熟人朋友借款的方式来获得资金,与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征信机构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农户信用记录难以形成。
(2)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由于政府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缺乏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农户的信用信息不能及时的互补和更新(吴抒曼,2020),银行等金融机构了解相关信息的成本过高,金融机构在自身利益以及风险防范的角度,放贷积极性不强(许为民,2015)。虽然目前随着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逐渐加大了对农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大多数农户仍然缺乏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较大,易受到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比一般行业大,违约率高(Mosley,1986),商业银行和其他正规金融机构对贷款农户的各项条件都有严格的审查标准,许多农民因为达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要求,不得不从其他渠道获得贷款,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借贷比例并不高(王国伟,2018)。
............................
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农户信用的内涵及界定
农户的内涵一般从职业类型和居住位置两个方面来进行定义。从职业类型来看,农户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个体或组织;从居住位置来看,农户是指户籍在农村且长期在农村生活的居民。
从信用的内涵来看,西方通常从纯经济学角度去解释信用,信用体现在经济活动中,而我国对于信用的定义更加的广泛。韩家平(2016)认为信用包括社会层面的信用和经济层面的信用。经济信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是经济信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从社会层面来说,信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双方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建立的信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将农户信用分为两个维度:农户的社会信用和农户的金融信用。农户社会信用是指在农户在与人日常交往时所形成的道德信用。张丽丽等(2020)认为在农业社会经济中,熟人关系是维系农业社会信用环境的基础,也是人们保证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依据。由于受到文化习俗以及居住环境的影响,农民的信用多体现在社会信用层面,信用的维持依靠血缘宗族关系、地缘关系等伦理道德因素,缺乏一定的外向性(顾庆康和池建华,2020)。
农户的金融信用是指农户参与金融活动时所体现的出来的以偿还借款为基础的契约信用,在如今的信息化经济社会,信息与数据是度量农户信用水平的重要依据,农户的金融信用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吴晶妹(2015)认为人们的信用最终通过社会关系的声誉、经济交易的授信额度、行为记录与评价等表现出来。由于缺乏一定的信用信息积累,农户的金融信用存在普遍缺失,但社会信用却一直存在,本文要阐述的是如何在农户已有的社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信用培育帮助农户形成金融契约信用。
..................................
2.2制度理论相关研究
制度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领域均有思想理论的发展历史,新制度理论强调了社会结构对组织的制约,突出了制度对组织的文化认知特征的塑造,这也是区分新制度理论与传统制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界限。
许多学者在研究制度时,强调制度对行为的制约以及控制,制度通过界定法律、道德以及文化的边界,把合法行为以及非法行为区分开来。Meyer和Rowan(1977)在描述现代化进程时指出:符合制度给组织带来合法性,是决定组织生存的关键。他们强调组织中制度的约束作用而不是技术环境的影响。DiMaggio和Powell(1983)不仅将新制度理论有关约束、合法性等思想带入了组织研究,更重要的是发展了组织场域和制度同形等概念以及三类同形机制,使新制度理论成为具体、可用的分析工具。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 Scott)认为,制度不仅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同时也为个体行为提供指引与资源的支持。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广义制度概念:制度的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稳定性,制度包括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大要素,以及相关活动和资源。三种要素都有着自己的内涵以及独立的运行机制。斯科特认为,在每种要素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这三种要素还要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完善的制度框架。
................................
第3章研究设计与案例描述....................................15
3.1研究设计.........................................15
3.1.1方法的选择.............................15
3.1.2案例对象的选择.......................................15
第4章案例分析与发现........................................22
4.1农户信用培育及形成的制度影响分析...............................22
4.1.1规制性要素在农户培育及形成中的作用...................................22
4.1.2规范性要素在农户信用培育及形成中的作用............................24
第5章结论与启示......................................30
5.1研究结论........................30
5.1.1规制性要素为农户信用的培育奠定基础....................................30
5.1.2规范性要素是影响农户信用形成的主要因素..............................31
第4章案例分析与发现
4.1农户信用培育及形成的制度影响分析
宜信租赁在农户信用培育过程中的举措与制度三要素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下文将分析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要素在宜信信用培育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
4.1.1规制性要素在农户培育及形成中的作用
通过对宜信租赁农户信用培育过程的分析,得出规制性要素在信用培育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机制。
在农户信用培育中,宜信通过强制性的规则制度与激励机制对农户的还款意愿产生约束作用,规制性要素一般要设计激励与处罚机制,在经济市场领域,规制过程是采取一些激励手段,如增加收益或者报酬。在管理信用阶段,宜信推出的“诚信之家”服务模式就是对于农户信用的激励机制,宜信通过为农户设立一定的预期收益从而对农户的还款意愿,对农户的信用行为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农户遵守规则,取得良好信用,会获得更优质更优惠的服务,帮助自身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一旦进入到公共行政领域,规制过程就偏向于惩罚措施,表现为融资租赁过程中双方必须遵守的一些法律规则。在管理信用的过程中,宜信会通过法律手段使违约者受到惩罚或者损失一定的经济成本。
规制性要素在宜信租赁农户信用培育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还包括有着明确规定的企业规则和信用评价规则等。宜信通过设立行业规则制度对农户的还款意愿产生约束作用。在为客户建立信用一阶段,宜信租赁完成了战略转型,从城市融资租赁的“红海”市场中退出,专注于服务三农领域,以农租宝产品快速占领农村融资租赁市场,并创新推出了活体奶牛租赁产品“宜定牛”,形成了一套标准的业务模式与服务规则,农户要想与企业合作,获得设备支持,就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则程序,这种规则包括融资租赁模式本身的规则例如租赁方式,租赁年限、还款期限等,在规制性要素的影响下,农户权衡自身的利益从而选择遵守规则,按时还款,建立良好信用。
.............................
第5章结论与启示
5.1研究结论
本文聚焦“制度理论下农户信用如何培育及形成”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对宜信租赁进行单案例研究,发现制度三要素在农户信用培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第四章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制度三要素在建立信用、管理信用以及信用释放价值阶段的体现以及对农户信用形成的影响机制,如图5.1所示,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金融论文参考
金融论文参考

5.1.1规制性要素为农户信用的培育奠定基础
从案例分析中发现,规制性要素主要在农户信用形成的初期发挥作用,为信用的培育及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此阶段,人们在交易中往往更看中个人利益的得失,规制性要素通过国家、政府等权力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强制性规则制度和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确保农户守规守信,在信用培育过程中起到被动的约束作用。从宜信租赁农户信用培育案例中可以看出,要完善信用形成中的规制性要素,第一,金融机构要做到深入了解农户根本需求,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第二,要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依照农户信用的特点设立多元化指标;第三,法律制裁是规制性要素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要完善农户信用相关法律法规;第四,要设立正向守信激励机制,例如宜信租赁推出的“诚信之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