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财政协同对县域多维相对贫困减缓影响的思考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95899 论文编号:sb2022041310532546225 日期:2022-04-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笔者通过对金融发展、财政投入以及金融与财政协同发挥减贫效应的广度的综合比较发现,传统金融发展在促进相对贫困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教育水平提升以及城镇化率提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广度优于其他(财政投入在促进相对贫困县城镇化率提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广度与传统金融相当;金融与财政协同度在促进相对贫困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广度与传统金融相当);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20 年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贫困县农村居民收入得到了极大提升,仅 2014-2018 年的 5 年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从 7342 元增加至 10000 元(根据相关年份《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所得)。然而,以消除绝对收入贫困为目标的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并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而仅是扶贫政策调整的转折点,解决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等“发展中的多维相对贫困”问题无疑是“后贫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同时也为相对贫困县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奠定基础。
相对贫困县多维相对贫困的减缓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发展和财政投入是相对贫困县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然而,金融天然的逐利性与贫困弱质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使得仅依赖于市场逻辑难以使金融资源真正服务深度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财政投入作为政府政策的主要手段,其本质是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财政投入作用于贫困减缓具有天然的内在逻辑。但是,财政减贫的目标是否能够最终实现,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财政资源的有限性特征可能限制财政减贫作用的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导致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碎片化”特征,也可能制约财政减贫效应的发挥等。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财政支农结构偏差、财政扶贫资金配置效率低、地区间财政扶贫差距过大和“精英俘获”等问题也将制约财政减贫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金融、财政在减贫领域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使得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的互补性功能,发展“财政+金融”的协同模式、不断提高金融与财政协同减贫成效就成为必要。然而,财政与金融协同减贫效应如何,是否形成了协调与联动效应,目前仍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在此背景下,度量相对贫困县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并深入讨论金融发展、财政投入以及金融与财政协同作用对相对贫困县多维相对贫困减缓、收入水平提高、发展能力提升和发展机会均等化的影响将有利于清楚的掌握“后贫困时代”县域发展的重点,也有利于制定精准的金融和财政减贫政策。

金融论文怎么写
金融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后贫困时代”的贫困问题是多维度的相对贫困问题,因此扶贫手段和扶贫目的不再是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而是旨在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培养”式扶贫。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金融和财政能否通过协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减缓多维相对贫困、提升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第二,从关于贫困内涵、成因及治理的研究,关于金融减贫的研究,关于财政减贫的研究和关于金融与财政协同减贫的研究四部分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与评述。第三,在对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借助数理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金融与财政减缓多维相对贫困、提升相对贫困地区收入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的内在机制以及金融与财政协同的机理、路径与效应。第四,通过对县域多维相对贫困水平进行测度、对相对贫困县的金融发展和财金投入情况进行分析,对金融与财政的协同度进行测算进行现状分析。第五,通过讨论金融发展、财政投入、金融与财政协同作用对县域多维相对贫困总水平以及收入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三个维度的影响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金融与财政协同减贫的政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
首先通过对贫困以及金融财政减贫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现有的贫困及贫困治理相关理论,构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接着,采取逻辑演绎结合数理分析法研究金融与财政减贫的内在机制。并采取归纳分析的方法,对相对贫困县贫困现状、金融发展和财政投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现实基础。
(2)实证分析法
基于研究需要,本文分别采用了如下实证分析方法:
第一、双界限法(A-F 方法)。为度量相对贫困县的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本文根据贫困概念的演进历程,结合我国国情和数据可得性等因素,从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三个维度选取指标,借助 Alkire 和 Foster(2007)的“双界限法(A-F 方法)”对县域多维相对贫困进行度量。
第二、协同度模型。本文分别利用直接协同模型、离差系数最小化模型和时间趋势一致化模型测算了金融与财政复合系统的直接协同度水平、离差系数最小化协同度水平以及时间趋势一致化协同度水平。
第三、面板门槛回归法。本文借助 Hansen(1999)的门槛效应模型,分别以多维相对贫困总水平、收入水平、发展能力水平和发展机会水平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讨论金融发展、财政投入以及金融与财政协同对多维相对贫困总水平及收入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的非线性影响关系。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关于贫困内涵、成因及治理的研究
2.1.1 关于贫困内涵及度量方法的研究
不同发展阶段,贫困标准的确定以及贫困的度量也有所不同。早期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贫困问题均有所提及(刘纯阳等,2004),但公认的最早对贫困进行定义的人是朗特里,他认为收入不足导致家庭物资短缺就是贫困(Rowntree,1901)。特朗里的观点得到了早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认可,例如:Gilin(1937)认为贫困是收入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状态;Fairchild(1962)认为贫穷是资源不足的状态。上述这些贫困的定义都是对资源要素贫困、绝对贫困和单维贫困的典型诠释
随后,Robert(1961)提出了“贫困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观点。其中,绝对贫困是指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不足、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难以维持的状态(童星等,1993;黄文平,2002)。相对贫困则是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的状态(黄文平,2002)。因此,相对贫困线一般是与平均水平比较后的一个动态标准,例如:《贫困与对策》一书中就将平均收入的 1/2 作为相对贫困线(世界银行,1996)。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关于贫困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不再局限于单维度的资源要素贫困,而是向多维度、多视角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关于贫困的度量和贫困线的设定也趋于多维化和综合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当属阿玛蒂亚•森(Sen)。20 世纪 80 年代 Sen从能力视角定义了贫困的概念和度量维度。他认为贫困是贫困人群创造收入能力和创造收入机会的贫困,因此,在度量贫困程度时应综合考虑物质和非物质因素以及社会机会分布的均等程度等,应突出了个人将资源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能力以及个人从事能产生幸福感活动的机会等。2007 年,由 Sen 发起创立的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心的学者 Alkire和 Foster 提出的“Alkire-Foster 方法(AF 方法)”标准化了多维贫困指数(MFI 指数)计算方法(Alkire、Foster,2007)。随后,2010 年和 2011 年的《人类发展报告》用该方法测度了发展中国家的多维贫困指数,Alkire 和 Roche 又将该方法应用于儿童贫困的测量(Alkire、Roche,  2011)。此外,  Bourguignon 和 Chakravarty 于 2003 年提出的“Bourguignon-Chakravarty 方法”也常被用于多维贫困的测算(Atkinson、Bourguignon,1983;Bourguignon、Chakravarty,2003)。
近年来,国内关于多维贫困内涵及度量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多维贫困研究方法梳理及比较(邹薇等,2012;丁建军,2014 等)、国际多维贫困分析(尚卫平等,2005 等)、多维贫困研究方法国内应用(陈立中,2008;王小林等,2009;张全红,2015;郭熙宝等,2016;周强等,2017;李博等,2018)、中国特殊地区多维贫困(郑长德等,2016;沈扬扬,2018 等)、中国特定人群多维贫困(王小林,2011;高明等,2018;王青等,2020 等)等。 
..............................

2.2 关于金融减贫的研究
2.2.1 关于金融减贫的理论研究
(1)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
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是 1973 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格利和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存在金融深化,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换句话说,在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经济比重大,经济货币化和商品化程度低,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金融发展会抑制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资金供给有限的情况下,资金的过度需求会引致“寻租”行为的发生。一但出现“寻租”行为,就要求政府加强行政干预,实行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的结果将是进一步“寻租”行为的发生。其结果将是有限的资金未必用在该用的地方。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不能有效促进涉农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有限性,减少了其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从而加重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因此,要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就要改变贫困地区金融供给和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之间的恶性循环现状。
(2)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
农业金融政策支持论中最典型的理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民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小,部分贫困农民甚至不具备基本储蓄能力,整个农村面临资金严重短缺。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一定数量的低利率政策性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农村补贴理论是有局限性的。短期内,在获得政府注入的低利率资金后,农村地区确实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财富。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短期繁荣后,储蓄能力不足,过度依赖外部资金,资本回收率低,不利于农村的长期发展。
农村补贴理论的局限性促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该理论在批判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思想。该理论认为,一方面,农村金融资金的缺乏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而是因为农村金融体系中政府调控,利率控制等不合理的金融安排抑制了农民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从外部向农村注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容易扭曲农村金融市场,低利率会降低农民储蓄的积极性,使农村资本难以形成规模,最终阻碍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因此,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而不是负利率),以实现资金供求平衡,增强储蓄动力。
................................

第三章 金融与财政对县域多维相对贫困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
3.1 基本概念界定 ................................... 23
3.1.1 贫困与相对贫困 ............................. 23
3.1.2 多维贫困与多维相对贫困 .............................. 23
第四章 多维相对贫困现状、金融发展及财政投入分析 ......................... 43
4.1 多维相对贫困的测度及演化特征分析 ...................... 43
4.1.1 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 ........................... 43
4.1.2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权重说明 ......................... 44
第五章 金融发展对多维相对贫困减缓的实证分析 ............................. 67
5.1 研究设计 ............................ 67
5.1.1 研究思路及模型设定 ......................... 67
5.1.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69

第七章 金融与财政协同对多维相对贫困减缓的实证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思路及模型设定
为了讨论开篇提出的问题,本章将分别以县域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以及多维相对贫困各维度为门槛变量,验证金融与财政协同对县域多维相对贫困以及多维相对贫困各维度影响的门槛效应。
????????????????????= ???? + ????????+ ????????+ ????????????????????????+???????????????????????? + ????11????????????????????(????????????????????≤ ????11) + ????12????????????????????(????11< ????????????????????≤ ????12) + ⋯ + ????13????????????????????(????1????≤ ????????????????????) + ???????????????? + ????????????                               (7.1)
其中,????????????????????表示县域多维贫困情况,具体包含内容及度量与第五章相同。
????????????????????表示金融与财政协同度,是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由于本文更关注金融与财政协同度本身而不是金融与财政协同度演进趋势对县域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因此此处仅选用第四章计算出的离差系数最小化协同度(????????????????????????) 作为金融与财政协同度指标,而放弃时间趋势一致化协同度。
????????为模型控制变量中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
????????为模型控制变量中同一年度不随个体变化的外部冲击。
????????????为随时间和个体变化的控制变量,其选取思路与第五章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金融论文参考

金融论文参考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2020 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经过 8 年的努力,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贫困县农村居民收入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以消除收入贫困为目标的脱贫攻坚的完成并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而仅是扶贫政策调整的转折点。在 2020 年后的“后贫困时代”提升相对贫困县发展能力问题已成为扶贫工作新的重心。自 2013 年起,金融资金和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到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在测度了县域多维相对贫困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金融财政、发展能力与县域多维相对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
第一,“后贫困时代”县域贫困有新特点,发展能力提升势在必行。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各个维度的贫困问题都到到了显著缓解,贫困发生率下降,贫困深度与贫困强度同步降低。特别是从收入贫困视角考察的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与贫困强度呈现出大幅度下降。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若以收入作为贫困标准,贫困县在 2020 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几乎没有悬念。但是,收入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的同步消除。“十三五”期间我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收入贫困的大幅减少及贫困程度的大幅降低,但贫困县在发展能力提升与发展机会增多方面的改进程度依然有限。因此,到 2020 年以提高收入为目标的脱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之后的“后贫困时代”,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问题依然不容小觑,以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为特征的“发展中贫困”问题将会愈发突出,其中,县域产业关联机会小、中小学密度低、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少、人口城镇化率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依然是制约县域“发展中贫困”的主要瓶颈因素。
第二,不断加大的金融财政投入是相对贫困县重要的发展要素。从金融资产规模来看,相对贫困县金融资产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从金融发展效率来看,相对贫困县的资金转化能力有逐年增长趋势。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来看,相对贫困县平均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及其覆盖广度指数、使用深度指数和数字化程度指数仅略低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从财政支出绝对量来看,相对贫困县平均财政支出略低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但其增长率大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从财政投入相对规模来看,相对贫困县平均财政投入相对规模及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从金融与财政协同度来看,相对贫困县金融与财政复合系统处于轻度协同状态,但已表现出向更高协同方向演进的特征。
第三,金融发展、财政投入以及金融与财政协同对相对贫困县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及多维相对贫困各维度的影响均存在门槛效应,越是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轻、收入水平高、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强的相对贫困县,金融发展、财政投入以及金融与财政协同促进相对贫困县多维相对贫困减缓的积极作用越显著。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