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农村产业融合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遭遇的新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农业提质、农村兴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1]。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了农业业态,同时也将二三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水平,并通过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渗透、交叉和融合,发掘乡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民俗文化的价值,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此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往往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不仅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也有利于乡村多元价值的有效实现,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农村产业融合面临人地钱等瓶颈制约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化的高素质农民,而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农村产业融合既面临“人”的瓶颈,也面临“人才”的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设施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新业态等领域,呈现“本地人才不够、外来人才留不住”态势。由于农业设施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长期趋紧,缺少新业态发展空间优化配置机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问题成为反映比较集中的“痛点”。为有效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出正反向措施,发力舒缓农村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用地矛盾。随着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出台,前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社会工商资本逐渐流入农业农村项目,市场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快速增加,同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小微农户和返乡创业人员获取信贷资金难度大,资金成本高,贷款周期较短等问题依然存在。

农村金融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产业融合内涵的研究
1970 年以来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引起了行业交叉,随之而来的是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Frame W S、White L J(2014)指出产业融合是经科技变革和降低行业门槛,行业公司之间强化了竞争与合作,否则一个行业的产业融合不可能独立萌生[2]。Sumi Shin、Suhyeon Yoo(2015)指出伴随机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司逐渐对机器设备的需要有了一致性,行业上技术交叉的产生为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3]。Brock G(2015)认为产业融合是在适应产业界限收缩、应对产业经济增长出现的一类经济现象[4]。Neuwirth R J(2015)指出产业融合是科技、产业和市场三个层面的融合发展[5]。Kim N、Lee H(2015)研究了美国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和路径,依据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同一性分析,预测随时间的变化,会加剧行业的融合发展,并且产业内增速会高于行业间平均增速[6]。由此可见科技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力,产业融合是市场各经营主体之间多层次、非静态的融合。
(二)关于产业融合类型的研究
Youngjung Geum(2016)从替代和互补的思路,分析融合发展的供需,把三产融合分为四大类别[7]。Kim Jae.Pi(2016)将产业融合分为科技强化型、政策推动的背景增强型、业务集聚化的社会催生型和科技推动的新价值塑造型[8]。Lee C、Park G(2018)从融合技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把三产融合划分成三种,一是横向融合,二是相对成熟的应用融合,三是未来的潜在融合[9]。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可以从供需角度、影响因素和融合技术等方面做不同类型的划分。
(三)关于产业融合路径的研究
学者们从利益联接机制、市场导向、知识理论、科学技术等因素作为产业融合的主线进行路径探索,预判了几种发展路径及中间所历经的各种阶段。VerdouwC.N.(2010)通过对欧盟其中的四个国家季节性蔬果需求驱动型消费模式的研究,构建 reference model,探寻生产信息和跨行业标准,指出农业产业链与网络技术对接并借助逆向整合,匹配持续升级和变动的潜在需求[ 10 ]。Gregory Brock(2015)说产业融合通常要经历技术磨合、产品和服务业务融合、客户市场融合三段过程,最终以消费市场为导向[11]。Yongrae Cho、Euiseok Kim(2015)提出了以知识广泛应用为线索的产业融合模式,指出产业融合通常会经历知识理论融合、基础技术融合、具体应用融合和行业产业融合这四个过程[12]。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现代化以及农业产业化进展的高端状态,同样是村镇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乡村职业运作主体引导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凭借第一产业经济作为支撑的,基于农业的产业链延伸,模糊产业先前的业界界限,带领工商资本、土地资源、科学技术在产业间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树立第一产业开展新兴业态的新思维,乡村的三产融合发展泛化了农业产业化的内在涵义。
一、交易成本理论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科斯创设了交易成本的概念,科斯指出交易成本是“一种运用价格体系付出的成本”。依据阿罗给交易成本的解释为“经济体制的运作代价”。资产的适用的范围、交易的不稳定性、交易频次均为牵动交易成本的关键因子。因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较大、投入较高、资本回收期较长的劣势,规模小且分布散是国内小农自然经济发展主要的特征,因而交易参与方通常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和承受较大的风险损失。
二、产业链理论
在 18 世纪 70 年代亚当斯密考虑分工的过程中,创立了产业链的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赫希曼阐释了产业链这一概念,他指出产业链联系可归为“向前联系”和“向后联系”。产业链是指立足于技术经济上的联系,在经济社会活动阶段中多个产业塑造出的产业关联系统。产业关系网中各主体将资源积聚梳理,并形成联动效应,任何环节中经济动能点均会促进整条产业链繁荣发展。
...................
第二节 金融理论基础
对于金融创新的涵义,当前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关于金融创新的阐释,较多是依据美籍奥地利裔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看法发展而来。熊彼特曾在 20 世纪初叶在成名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创新所给出的概念为:创新即构建新的企业生产函数,就是公司管理者们对公司的各类资源重新组合调配。金融创新背后的实质是市场竞争,它通常激发执行金融功能的手段的不断丰富。
一、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一般可分成六种:第一,金融制度创新,国家的金融制度体系伴随着金融内外环境的变动,如政治背景、经济形势、金融政策、信用制度等改变而慢慢演变的,这种变化不只是框架性的演变,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根本性的演变。金融制度的创新涵盖金融市场体系、机构组织体制、宏观调控体系的转变及演进。它牵动和严重影响着市场机制、信用体制、金融财产所有权及各市场主体的举动等诸多方面的运行状况。第二,金融市场的创新是指银行等金融经营机构依据一定时间段的经营形势所遇到的机会拓展了新的市场,也可视其为宏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主体机构构建新型的金融市场。第三,金融产品的关键在于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它涵盖了金融手段工具和银行业务体系。金融产品的表现形式是金融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质量、特征和种类,使客户能够盈利和方便获取使用,以及保障资金安全。第四,金融机构创新指从金融创新经营特点和实质内容的角度着手,其用意在于创设建立新型的运作公司,构建相对完整的机构框架体系。第五,金融业管理创新机制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立法直接地对金融行业进行管理,或者利用货币以及财政政策工具间接地进行引导,保持货币流通领域的稳定性和为经济繁荣服务;二是金融公司内部的管控,构建健全的内控机制。第六,金融科技创新,沿着技术创新视角探究金融创新问题的学者韩农和麦道威通过研究得出,银行业采取和广泛使用高新技术,与市场结构性变化紧密联系,从而将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电子通讯设备行业快速更新迭代的新成果在金融行业的使用视为推进金融创新的关键因素。1970 年以来的金融科技日新月异和金融管制逐渐放松,反映在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公司上,金融行业服务越来越讲究及时性,提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把科技应用在金融行业,它缩小了金融交易市场的时空距离,使金融业务种类更为丰富,业务开展的范围国际化。
................................
第三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金供需分析与基本要求 ....................... 17
第一节 供给视角 ...................................... 17
一、信贷类 .................................. 17
二、基金类 ............................... 19
第四章 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25
第一节 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 ......................... 25
一、中央层级支持 ............................. 25
二、省级政策支持 ................................ 25
第五章 金融支持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 37
第一节 健全金融扶持政策体系 ................................... 37
第二节 多方参与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 37
第五章 金融支持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第一节 健全金融扶持政策体系
农村金融创新改革要坚持正确的基本方向,将市场化自由发展同政府政策扶持有效地结合,尽量避免过多运用行政指令,把农村普惠金融简单视为纯政策性金融。要不断地深化改革,强化供给的质量,服务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健全金融扶持政策机制体系,逐渐地促进功能性政府政策执行方式转变。持续按照深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和健全系统风险管理机制的原则,激发农村金融市场适度理性竞争。依托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实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吸收能力。促使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落地,按照是否吸纳社会公众存款,而非是否为金融公司的思路,监督管理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存款性放贷机构,严格对其营业牌照管控、设立门槛条件、业务经营范围、相关法律责任等都作出具体规定。按照适当、分类的原则,推动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同时要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和消费者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主体健康多元、监管松紧适度、创新竞争有力、风险格局可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农村金融论文参考
........................
总结与展望
在金融扶持乡村产业融合现状上,湖北省对不同融合模式有一定程度的支持,湖北省乡村产业融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村镇地区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需求和金融的供给还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产业融合发展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金融扶持乡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产业融合主体实力较弱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公司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金融支持手段不够丰富。主要建议为政府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统计考核,湖北应在金融领域构建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的考评体系。金融机构实现金融具体产品和业务服务的开拓创新,依据不同模式,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提出一些针对性模式,也有普遍性模式,多方参与共同在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湖北省推进全域协同发展,要弥补县域短板,更要补齐农村地区短板,就要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湖北省在加大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过程中,将提升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动湖北省成为中部农业强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