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这期间,我国的小微企业的发展速度也跟上了时代快速进步的步伐,小微企业的体量也随之增加。作为我国经济结构的组成成员之一,小微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巨大,不论是在增加就业机会、繁荣经济市场上,还是在稳定国民经济、满足群众需求上,小微企业的表现都堪称可圈可点,我国政府也肯定了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推动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早在 2011 年,国务院出台了九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来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2018 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印发。这些文件针对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使考核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最大;对金融机构进行引导,以便使更多资金能够流向小微企业;对新动能领域加大扶植力度,促进全社会共同创新创业。但是,最近几年,“融资难”和“融资贵”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小微企业的发展。我国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完善、抵押物不足、融资渠道狭隘等情况难以获得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信贷资金。
我国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来自于商业银行,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行业,是国民经济运转的枢纽,肩负着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任务。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以往主要依靠存贷利差为生盈利模式被逐渐蚕食,加之民营银行的不断涌现、外资银行的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使银行面临着空前的市场竞争。以往,商业银行并不会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客户,如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渐渐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突破口,促进了商业银行现有业务结构的转型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小微企业贷款的文献综述
关于小微企业贷款,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小微企业融资难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足的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从小微企业角度来看,Stiglitz 和 Weiss(1981)调查发现,很多小微企业申请贷款困难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自身能够提供足额的抵押物。Angelini、DiSalvo和 Ferri(1998)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小微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现状的贷款利率。黄亮、付伟和倪克勤(2005)通过对比了中美的融资结构与融资渠道,发现当前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这种情况会造成逆向选择的滋生,因此银行依靠信贷配给政策减少逆向选择的产生。曾玉玲(2012)也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展开了研究,根据她的观点,之所以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包括:1、小微企业的规模较小,缺乏充足的资金;2、缺乏与银行的沟通交流;3、缺乏融资优惠政策;4、难以获得贷款。刘满凤和赵珑(2019)通过构建了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两个融资博弈模型(道德风险的产生和逆向选择的产生)来分析形成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深层次原因。
从商业银行信贷角度来看,银行对支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意愿和意识较弱。Nakamura(1993)认为,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都愿意将自己的目标客户定位在大中型企业上,为其提供数额大风险低的金融服务;在面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时,往往持谨慎态度,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不够重视,因此,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Berger 和 Udell(1996)的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流程十分繁杂,再加上小微企业的贷款难以发生规模效应,因此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的贷款频率高,金额小,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小微企业贷款成本不经济的状况。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这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活动造成了阻碍,并且提高了融资成本。周超(2018)研究发现,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低的问题与商业银行非理性行为及商业银行的异质信念有关。由于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普遍呈现出较少贷款给小微企业的特点。
............................
第二章 小微企业信贷与商业银行盈利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小微企业信贷理论
一、信贷配给理论
西方国家从 20 世纪 30 年代就开始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英国的麦克米伦于 1931 年指出,在英国的金融制度中存在着中小企业融资壁垒:中小企业在筹措必须的长期经营资金时,即便企业拥有足额的担保物,也无法从银行获得足额的融资,可以理解为,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给企业的贷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金缺口,这就是著名的 “麦克米伦缺口”。
信贷配给理论进一步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麦克米伦缺口”的原因,现代最早研究信贷配给的是罗莎,其在 1951 年和美联储其他经济学家共同发表了《资金可获性学说》,该学说指出商业银行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会重新安排自身的资产结构,若需降低贷款数量,商业银行则更倾向于通过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基通认为,可以把信贷配给分成两类:一是根据商业银行对贷款价格的定义,所有申请银行贷款的贷款者共同分担贷款,贷款申请者获得的贷款数量均要受到数量配给;另一种是商业银行将同一类型的贷款申请者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将其分类,这样可以把申请者按照信用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与类别,银行要进行风险权衡,选择最佳方案使可获得的利益达到最佳,对所有申请企业进行差异化审批和放贷,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对部分资质较差的贷款申请者实行了信贷配给。通常情况来说,中小企业会在企业规模、信用等级、抵押物数量、信息披露程度等多个方面均劣于大型企业,导致其更容易受到信贷配给,最终难以获得令自身满意的贷款额度。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盈利理论
一、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即合理的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反映了企业生产规模与产品之间相关的某种规律性,其实质是企业合理的规模作业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对的是规模不经济,企业的生产规模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点,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旦超过了最佳生产规模点,那么会导致边际收益的下降,甚至变为负数。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是银行规模经济,也是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在银行业的延伸,随着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网点数量、员工人数、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的增加,其运营的单位成本会逐渐减少、单位收益也会逐渐增加。从上世纪 50、60 年代开始,国外很多学者对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效应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同样地,有学者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存在着一个最佳点,一旦超过这个最佳点后,会给银行的经营管理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很大的难度,最终会导致商业银行运营的单位成本逐渐增加、单位收益也会逐渐减少,带来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以及外资银行限制逐步放开的环境下,盲目的规模扩张或单一业务的扩张模式显然已不能保证给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收益。

表 3.1 小型、微型企业各行业划分标准表
第三章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分析..................................14
第一节 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 14
一、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14
二、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15
第四章 小微企业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实证分析..................24
第一节 数据的来源.................................. 24
第二节 变量的选取............................... 25
第五章 对策建议..............................37
第一节 加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创新,完善信贷产品体系...................... 37
第二节 完善信贷审批和风控机制,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38
第五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创新,完善信贷产品体系
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为其提供信贷业务支持时,需拥有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提供支撑,通过不断创新自身信贷产品,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完善自身信贷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具体如下:
推出信用贷款产品。针对小微企业可抵押资产普遍不足的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信贷模式,更多地凭借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市场竞争力、财务状况等,推出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信用贷款可以节省小微企业抵押物评估费用和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用;节省商业银行人力和物力成本;并且银行给予客户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能够很大幅度降低企业向银行贷款的成本,能够使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开发无还本续贷产品。以往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大多为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需在每年到期时候进行归还后,然后再发放新的贷款。然而小微企业常常会在贷款到期时由于业务存续经营或短暂资金周转困难,没有多余资金进行周转,迫使小微企业四处寻找“过桥”资金,“过桥”资金虽然期限较短,但收费较高,仍然会使小微企业抬高了融资成本,一旦贷款审批环节时间增加,新旧贷款无法及时衔接,造成资金上的压力,会对小微企业正常经营产生影响,增加违约风险。面对这一现象,商业银行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客户,推出无还本续贷产品,简化续贷办理流程,让客户可以“借新还旧”,用新发放的贷款结清原贷款,做到资金“无缝衔接”,继续使用贷款资金,不影响正常经营,最大程度避免小微企业由于新旧贷款衔接不畅,四处寻求“过桥”融资而抬高融资成本的现象。

图 3.1 2011-2018 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及增速图
..........................
第六章 结论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十分庞大,但是融资困难问题迟迟难以解决。由于其自身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完善、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另外,作为主要融资来源的商业银行在面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始终存在着观念固化、贷款规模紧张、审批流程繁琐、风险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激励措施等问题,导致了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获得满足自身经营需求的贷款资金。然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和行业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前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及措施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当抓住机遇,将各项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致力于发展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争取使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呈现新的发展局面。
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更为齐全的变量,并使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从 2012-2017 年的数据,通过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寻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经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能够提高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并且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结构,对商业银行能够采取的措施提供一定的建议,期待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