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全局中重要一环的农村金融改革,其重要程度日益提升。但是农村金融困境的解决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不断调整农村金融政策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例如先后对农村信用社,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逐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门槛,开展农村改革试点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缓解了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尽管国家在农村金融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地区所面临的金融困境并未被彻底扭转,金融覆盖面低、融资成本高以及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前农村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相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仍然不足,竞争程度仍然较为低下,且目前针对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措施与市场规律存在差异,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贷款利率和风险的把控程度依然较强,低收入人群面临的借贷门槛依然很高,农村低质量客户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困难依然很大。即使国家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群体给予了政策优惠,但是实际达到的效果远不及预期。农村金融当前有其内在的脆弱性,农村地区面临的投资环境、农村信用档案建立等设施尚不完善,制约着金融资源向农户地区的配置。另一方面,当前相关部门制定的措施大多注重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注重金融机构的优化改革,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农村金融需求侧的关注。农户对于多元化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进而造成了供给侧的相关措施不能有效直接针对需求侧的要求,供给和需求面临错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供给引导需求的供给侧市场逐渐转化为需求主导的需求追随性市场(Patrick,1966),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关注和改革的重要性日益迫切。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分为两部分,数字金融对于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以及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分样本探讨数字金融对于这两类信贷需求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首先结合以往文献研究,对相关研究和结论进行总结,进而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和变量选取,接下来根据文献的总结结果进行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识别并进一步根据相关标准将其分为生产性以及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之后通过定性分析的结果观察数字金融对于两类信贷需求的影响趋势,再建立面板probit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比较分析法,结合两类农户正规金融需求和数字金融的特点,将样本按照受教育程度,流动性约束,非正规信贷需求等要素的不同进行分组,深入探讨数字金融对两类正规性信贷需求异质性的影响。

图 3.2 2015 年农户生产性、消费性(右)信贷需求占比与数字金融指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农村金融需求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问题作为世界性难题一直以来也是国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并在不同的阶段和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很多有关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和解释方法。
有关农村金融需求这一领域,美国经济学家 Hugh T.aPitrck(1966)最先提出相关理论,他总结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不同农业发展程度的两种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关系的模式,即需求追随以及供给领先模式。前者认为造成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的因素是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户需求要先于金融供给。后者则是完全相反的模式,认为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供给要领先于农户的金融需求。Mark D.rabenstott 和 Larry Meeker(1997)在分析了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后,归纳了农户金融需求的特征,并据此指出了当前美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三个方面改善的措施,分别是增加社区银行的可贷资金、大力推动农村资本市场的建设以及加速推动股票资本市场在农村的开拓。Junior R.Davis、Angela G.aburici 和 Paul G.Hare(1998)对罗马尼亚农村经济主体金融服务和产品可获取性的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实证方面聚焦于农户收入、贷款用途以及影响贷款和农户储蓄的因素等,定性描述方面则考虑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端和农户的关系,以及农户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的参与程度。Seibel(2001)则发现正规贷款相对供给不足、微观金融服务机构存在制度方面的缺陷等问题导致了非正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资本市场中,但是其推广仍然受到多方面的阻碍,他认为应当帮扶此类金融机构,促进非正规金融机构改善管理并融合到整个农村金融资本市场中,并汇总出了正规化非正规金融的观点。Gonzalez(2003)通过分析得出了理清当前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经济主体之间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结论,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当前农村经济主体贷款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Ramakumar 和 Chavan(2007)通过对 2000 年以后商业银行农业信贷的转变,发现农村信贷市场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规模虽然也在增加,但是其主体依然是企业融资,小户和边缘农民的比例并未明显增加。
......................
第二节 数字金融对农村影响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指标体系构建以及影响因素和数字金融减缓贫困的效应上,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研究尚不完善。
Beck 等(2007)构造了包括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在内的八个指标对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Karlan、Zinman(2010)通过研究普惠金融对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行为的影响发现,如果居民拥有经常使用的金融账户,该经济主体可能带来更高的消费、收入和投资。Sarma、Paris(2011)首次使用产品接触、使用效应以及地理渗透三大维度测算了 45 个国家的普惠金融指数,该测算方法也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并且发现了普惠金融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显著的正相关性。Geda 等(2006)通过对埃塞俄比亚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Park、Mercado(2016)通过研究亚洲发展中国家,将城乡收入差距纳入贫困衡量的标准之后,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对贫困有明显的减缓效应。Jin(2017)则利用亚洲、美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国家的数据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

表 3.1 主要变量分年度描述性统计结果
第三章 数据及变量设定 ...........................11
第一节 数据来源 ................................11
第二节 农户金融需求的识别 ..........................11
第四章 实证分析 ............................16
第一节 模型设定 ...................................16
一、基准模型 .........................16
二、模型内生性 ...................................16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27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 ..............................27
第二节 研究启示 ................................28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
一、基准模型
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是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正规信贷需求分为生产性和消费型需求,构造了相应的 0、1 虚拟变量。因此本文选择使用面板数据 probit 模型为基准。模型设定如下:
Production /Consumption financial demandit= β0 +β1lnfinancialindexit+ β2head of household controlsit+ β3 household controlsit+ β4 city controlsit+ εit
面板数据的构建选择 2013 年以及 2015 年均被调查到的农户家庭,i 为每一个农户家庭,t 则为 2013 年与 2015 年的年份。模型中 production /consumptionfinancial demand 分别为农户是否有正规生产性信贷需求与消费性信贷需求,且为 0,1 虚拟变量,production /consumption financial demand 等于 1 代表农户具有正规性信贷需求,等于 0 则代表不具有正规信贷需求;lnfinancialindex 为省级层面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对数;head of household controls 为户主层面的控制变量;household controls 为家庭层面的控制变量;city controls 为农户所在省市的控制变量;ε 为模型随机误差项。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西南财经大学公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库以及中国家庭普惠金融数据库构建了面板数据,重点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于农户生产性和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
通过使用面板 probit 模型以及 IV-probit 模型,针对上述两类正规性信贷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之后进行了异质性探讨和稳健性检验。最终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农户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金融对于两类农户正规性信贷需求产生了异质性影响,数字金融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农户正规性信贷需求的结构。除数字金融外,农户的风险偏好、对经济、金融信息的关注程度、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显著影响农户的两类正规性信贷需求。
二、数字金融引起的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的减少,并不是因为数字金融的出现使得农户信贷渠道由正规性转移到非正规性信贷需求,数字金融的发展同样抑制了农户的生产性非正规性信贷需求。
三、数字金融对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着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农户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背后可以反映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触及到贫困农户,并随着对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使得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降低。
四、数字金融对于农户消费性信贷需求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受到的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背后反映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群体对数字金融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越高,被释放出更大的消费信贷需求。
五、数字金融对于农户消费性信贷需求的促进作用在流动性约束程度不同的群体间存在差异,持有较多流动资产,流动性约束相对较低的农户受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是流动约束较高的群体仍然受到数字金融对其消费性正规信贷的促进作用,背后反映出数字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的流动性约束,释放其被抑制的消费,但是缓解程度具有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