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范文研究——以Z银行S分行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525 论文编号:sb2021030908334634869 日期:2021-03-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是全过程的,除了本文主要论述的信用风险管理外,还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等,涉及到商业银行各个部门和集团客户自身、外部监管系统等等,后续将进一步完善及深入探索。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继续深化发展,经济总量日渐提升,经济规模日益壮大,主营业务的多样化,产业模式的集中化,预示着经济发展会趋于集团化,集团客户授信业务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但由于集团客户隐秘的股权关系、复杂的组织结构、多元化的融资主体、非公允的关联交易等特点,使得集团客户授信潜在风险不易发现,但一旦暴露,其破坏性、传染性极强的特点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强大的冲击,对商业银行资产也有很大的侵蚀性。近年来上市公司等大型集团公司如康得新、乐视集团、康美乐等风险危机陆续暴出,显现集团授信风险管理中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引起商业银行、集团自身、监管机构等多方的警示和思考。
1.1.2 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给予集团客户的授信额度普遍较大,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又具有破坏性、滞后性、突发性等特征。对商业银行来说,能全流程识别、计量、控制、监测、报告集团客户授信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升级及转型的重要内容。在近几年的行业发展历程中,受集团客户风险暴露而引发的债务危机在商业银行并不少见,案例背后警示了商业银行在集团授信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技术缺陷和管理纰漏,因此本论文对商业银行集团授信风险管理改进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信息不对称、风险限额管理、共同代理等相关授信风险管理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具体实例对Z银行S分行的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控的情况进行剖析,得出对Z银行S分行在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中的优化策略,本论文旨在对商业银行提升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提供参考价值。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在西方银行的发展历程中,授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也在不停更新和发展。国外对于集团客户风险的研究要早于国内很多年,在历史的研究积累中,国外学者从授信风险成因、授信风险评估、授信风险实证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研究体系,现对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做如下梳理:
在授信风险成因方面,主要理论如下:Williamson (1963)指出,委托——代理问题会导致过度授信。银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时客户经理只是承担相应有限责任的代理人,他们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授信政策对他们的约束力会下降,他们会倾向于采用高风险与高收益的授信策略。Rajan(1994)认为授信风险存在的根本是因为其他银行的信贷活动影响了该银行的决策,他认为银行贷款也具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很好地解释了在经济繁盛时期即便是信用一般的客户,银行还是愿意要为它提供授信的原因。Gabriel(2006)的研究观点:附属押品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一个原因。当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现有的资产(特别是土地房产)以及已抵质押在银行的押品价值会升高,在企业经营正常,较之前没有重大变化的前提下,银行会根据押品的估值重新对企业授信,押品估值增加,对应的授信额度会也增加,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后,盲目投资或者非理性扩张,在经济上升时期不易被发现,但当经济下行时,抵质押物的价值可能会降低,随之银行给予的信贷规模也会缩小,这对以抵质押为主获得授信的客户说来无疑是致命的,加上可能盲目的多元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从而导致坏账的形成。
.......................

2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集团客户的定义
《指引》对集团客户做了明确的定义。根据《指引》定义理解,本文对集团客户做了简单的界定,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多个境内外单一法人的集合体: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或自然人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主要投资者个人[直接或间接控制一个企业5%及以上表决权资本(按出资额或持有股份)的自然人]、关键管理人员(指有权计划、指挥、控制企业活动的自然人,包括董事长、董事、董事会秘书、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其他各事务的负责人等或与其近亲属(指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及二代以内旁系亲属)等关联自然人共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
目前,集团客户较单一客户特征明显,具有以下特征:
(1)股权结构庞杂。集团客户呈现多元化经营,以母公司经营为战略核心,组建拓宽上下游、扩大产业链为目的相关子公司。集团母公司通过成员单位交叉持股,控股关系复杂交错,股权结构庞杂,甚至存在隐秘控股的体外公司。
(2)关联交易频繁。集团客户庞杂的股权关系决定了关联交易的可操作性,在利益的驱动下,集团母公司很有可能利用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对集团的整体利润进行操控,加上关联交易在集团内部的交易成本低,使得关联交易资在集团内部发生频繁,但关联交易是在“非公允”的基础,违背了法律上公平竞争的原则,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关联交易也会使得风险在集团内部转移和传染。
(3)风险传染性强。集团客户内部频繁的关联交易,以及集团内部实行资金归集制度使得财务风险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另一方面,为取得商业银行更多的融资,集团客户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担保、子公司之间相互担保的情况普遍,如果集团或者某一成员单位出现经营风险,风险会很快在集团蔓延,迅速传播开来。
..........................

2.2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特征分析
根据上述对集团客户特点的论述,集团客户有着明显的优势,受到商业银行的追捧,但其风险也较为明显,存在着复杂的股权关系以及关联交易、担保虚化和过度融资等问题。基于此,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特点为以下几点:
(1)隐蔽性。由于集团客户往往存在隐秘的股权关系,关系复杂,不易被发现,加上集团客户较单一客户在经营、股权以及关系交易、担保情况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复杂的多,加上目前信息共享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导致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银行很难全面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运营能力等,也难清楚了解集团客户体系外的相关信息,因此集团客户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滞后性。集团授信风险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集团成员中出现现金流短缺难以按时还款时,母公司可以利用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等方式转移风险,或者利用集团自身优势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从而推迟集团整体风险暴露。二是由于商业银行给予集团客户的授信额度一般较大,银行在集团客户风险没有完全暴露之前,会通过展期或者延期等方式,暂时为集团客户缓解还款压力,推后风险暴露的时间。三是地方政府的干预,一旦集团客户出现风险,地方政府往往会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协调会,要求银行方面不得抽贷、压贷,因此地方政府的干预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风险的滞后。
(3)扩散性。由于关联交易的存在,集团及成员单位之间往往存在资金统一使用调度的可能性,使得某一成员出现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等风险时,风险会在集团及成员单位间很快扩散、蔓延,导致整个集团客户发生债务风险。在银行授信中,集团内部往往采用互保的形式,集团与集团之前采用担保圈的形式,这两种担保形式也使得风险进一步扩散,致使整个集团客户危机爆发。
(4)破坏性。集团客户是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中占比很大,一旦风险发生,巨大的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侵蚀很严重;集团客户在当地承担着税收、就业两大重要职能,一旦风险在区域内不同集团成员之间扩散,对当地整个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图 3-1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户数行业占比分析
...........................

3 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现状.............................14
3.1 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授信基本情况...............................14
3.1.1 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业务情况...................................14
3.1.2 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行业分布.............................14
4 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流程及问题分析-以 A 集团为例........23
4.1 A 集团简介........................23
4.2 对 A 集团的风险识别及问题分析..............................23
4.2.1 对 A 集团的风险识别..................23
4.2.2 风险识别存在问题分析............................25
5 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31
5.1 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识别优化策略...........................31
5.1.1 完善大数据风险管理系统.................................31
5.1.2 提高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的识别水平..............................32

5 Z银行S分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5.1 Z银行S分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识别优化策略
5.1.1 完善大数据风险管理系统
在由人主导的信贷业务管理流程中,数据是业务办理的派生产品,虽然也可以利用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和预警,但数据不是核心驱动力量。集团客户的复杂性更需要依赖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风险管理系统基于“数字化风险控”理念,借助前沿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的全覆盖、全流程、交互式风险管理系统。
大数据风险管理系统可有效解决集团客户关系的认定识别。通过整合工商、征信、银保监以及行业业务系统的数据,识别客户股权关系、担保关系等关联关系,构建公司客户关系图谱,关联关系的展示是多维度、多层级、多类型、多渠道的,可实现对集团客户关联关系和风险传到的辅助识别。
大数据风险管理系统可有效分析客户财务信息。设置财务分析模块,只要正确录入企业报表,就可以立即对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现金流、运营能力等形成分析报告。集团客户还需加强对现金流和关联交易的分析,有效识别关联交易等风险。设置集团客户财务状况动态预警管理,有助于对贷前、贷中、贷后财务分析识别。通过系统设置,加强对集团的财务指标的变化识别,比如盈利指标、运营指标等大幅下降,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或者短贷长用现象明显,融资利息无法覆盖营业收入等,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动态管理设置,对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风险、信用道德风险等可进一步有效识别。
图 3-2 Z 银行 S 分行集团客户授信额度行业占比分析
..........................

6 研究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论文以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为研究视角,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以Z银行S分行为案例银行,分析其授信风险表现形式及成因,再通过对其授信客户A集团的授信风险管理过程描述,总结归纳Z银行S分行在集团客户授信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监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中的优化策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通过分析集团客户基础内涵,提出了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突发性、扩散性、破环性。
2. 通过实地调查、取证、分析,得出Z银行S分行集团客户具有6类风险表现,如多头授信风险、过度授信风险、内部互保风险、关联交易风险、信用道德风险、经营主体风险。
3. 以A集团为例,详细分析了Z银行S分行在目前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监测、报告中的具体措施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户风险识别依赖人、集团客户风险计量方式不完善、集团客户风险控制不丰富、集团客户风险监测不持续、集团客户风险报告不及时等问题。
4.针对问题研究,提出了完善集团客户大数据风险管理平台、提高关联企业识别能力、完善集团客户评级流程、完善集团客户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集团客户资金流向监测、建立集团客户融资业务风险预警报告机制等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