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研究——以NJ银行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3256 论文编号:sb2021030109490134756 日期:2021-03-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生物医药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抽样分析,总结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融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生物医药企业 Y 公司为例,针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研究 NJ 银行在初创、成长、成熟期分别采用的创新形式的信贷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生物医药行业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消费品行业,作为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重点省份,近几年,江苏省稳步增加对制药工业的支持,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区域之一,医药行业发展情况良好,规模稳步增长,效益良好。在新医改稳步推进、健康服务产业政策支持、新版基药目录出台以及药品消费刚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医药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未来成长潜力巨大。但比之西方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生物医药企业大多遇到资金瓶颈。研发及临床试验周期较长的特征使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面临融资问题的困扰。
表 1-1 2017 年 1-3 月全国、江苏省医药工业主营收入汇总表
........................

1.2 论文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导论。本章简要论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本章从商业银行信贷出发,简要概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金融创新理论、信贷风险理论的基础理论。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风险特征分析。本章对生物医药企业进行行业细分和生命周期划分,并从外部环境及风险预警、行业政策、行业经营情况和行业特点,分析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特征。
第四章,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商业银行整体信贷情况,阐述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分类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总体授信政策。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样本企业数据,在分析样本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商业银行对不同发展阶段生物医药企业的现有信贷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五章,案例分析。通过分析 NJ 银行对生物医药类企业 Y 公司在不同阶段的融资模式,总结出商业银行在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关注的重点事项,在此之上进行信贷模式的创新探索。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类挑战,探讨商业银行应如何进行融资模式创新为不同阶段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提出相应完善融资模式的建议,对生物医药企业在现实中融资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银行信贷是一种以银行作为中介,以利息收入作为回报的货币借贷行为,这种通过银行实现的借贷并非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也不同于国家信用,或是商家和消费者间的消费信用,更不是民间信用或高利贷。商业银行如今已是经营存款货币的间接融资的专业且独立的金融中介,它能将商业信用、证劵信用、消费信用等融入体系内循环。银行信贷带有条件,其前提是要借款人还本付息。银行贷款的借、用、收须遵守债务的普遍原则,若不能偿本还息,则将造成破产从而殃及社会。这也是银行信贷资金区别于财政拨款、慈善捐助、企业自有资金、救济及馈赠等无须基于还本付息为前提的其他资金的地方。货币借贷只能以货币作为标的,而非实物。银行经营的货币能交换所有商品,代表社会财富,货币商品等同,因此银行的借贷才具备普遍社会性,有助于降低借贷两方成本,并能引导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流动。
商业银行信贷是以银行为中介的开展的资金融通活动,目前在我国仍是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要分析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现有信贷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需对信贷的基础理论做一系统了解。
2.1.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不同的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接触事物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在认识上出现差异。一般而言,信息掌握充分的比信息不完全的人能更清楚地了解实际情况。因此,信息掌握完全的人在市场中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从而更容易获得差价。该理论认为,在市场中,对于货物的相关信息,卖方比买方更加知晓,买方会试图从卖方那里获得更多信息,甚至愿意付出一定代价。卖方也可通过提供相关信息给买方从而在市场中获得一定利益。信息不对称将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我们应尽力消除该种不对称。事实上,这种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消除的。
........................

2.2 研究现状
2.2.1国外研究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外起步较早,因而国外对其研究同样早于我国,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产业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同步开展的,这种情况下成就了一批生物医药企业。海因斯等人在《生物制药业》中运用 7 个案例分析来说明美国的生物制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的强大经济实力、良好的地方政策和先进的研究水平,尤其是政府给予的大力财政支持;政府激励民间资本、研究机构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风险投资,为一些小型生物医药公司带来市场及发展机会,这些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基础研究的发展,继而产生良性循环作用。
Franco Modigliani& Merton Miller(1958)《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里提到公司资本结构的 MM 模型,引起对企业融资和资本结构问题的关注。Stiglitz, and Weiss(1981)在《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 Information》中描述说,因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不了解企业的信息,不能贷款给企业。梅尔斯(1984)在融资优序理论中说企业融资存在顺序的考虑,即首要考虑使用自有资金,在自有资本不足时考虑银行借款,若银行贷款不足以满足资金需求,则再选择股权融资。Bergerand Udell(1998)提出因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更难获得外部金融支持。美国学者施密特(2002)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探讨债权融资。他认为,银企关系的全面发展,可弱化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缓解投资者与筹资人之间的矛盾。Allen Franklin(2006)分析内源融资关乎企业发展的原因。然而,内源融资筹集到的资金通常规模较小,企业需进一步寻找外源融资渠道。企业能否成功融资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前景和未来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实证分析,Gorman(2005)和 AlexFaseruk(2005)发现,加拿大政府和金融机构在一些地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法和策略是不同的,且仍有待发展。对于有资本需求的企业及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具有关键意义。NgocT.B.Le,ThangV.Nguyen(2009)指出,互联网使企业可以使用更多不同方式申请银行贷款,伴随互联网平台提供越来越多的融资模式,企业对银行贷款这一传统融资模式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图 3-1 医药行业产业链
............................

3 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风险特征分析 ................................14
3.1 生物医药企业细分及业务模式............................... 14
3.2 生物医药行企业行业特征............................... 14
4 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0
4.1 信贷现状..................................... 30
4.2 风险分类和评估................... 34
5 基于 NJ 银行信贷案例分析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 ...........49
5.1 Y 公司基本情况 .................................. 49
5.1.1 企业概况.............................. 49
5.1.2 核心团队.......................... 49

5 基于 NJ 银行信贷案例分析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

5.1 Y 公司基本情况
5.1.1 企业概况
Y 公司是一家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博士创立的创新药研发公司,成立于 2010 年,于 2012 年 6 月开始正式投入运营。主营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及咨询,公司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在手有多个创新药研发项目,创新药的研发一般分为立项、药物筛选、药物优化、临床前开发、临床 1 期、临床 2 期、临床 3 期、产品上市等几个流程。新药研发耗时较长,其中,药物筛选及优化一般需要 3-4 年,临床前研究 1-2 年,临床1 期、2 期及 3 期一般用时 4—6 年。
5.1.2 核心团队
(1)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是我国中组部创新“千人计划”专家,《中国新药杂志》和《药学进展》编委;资深药物研发战略型专家,超过 25 年的小分子新药研发和国际国内企业管理经验,曾任美国某知名生物制药公司项目主任。回国之后,先后领导团队申报了11 个 1.1 类创新药,10 个得到了批准,陆续进入临床阶段;发表国际专利 25 篇,其中中国专利超过 100 篇;其中 1 个癌症项目在中美同时开展了临床试验。
(2)开发高级副总裁为原料药合成工艺及分析研发领域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参与和领导了不下余个创新候选药物不同阶段的合成工艺研发;完成了二十余项难度较大的原料药合成工艺开发。
(3)研究副总裁为美国密西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学博士后,综合型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专家,资深的生物学家,尤其在肿瘤方面经验丰富。曾领导和参与了 12 个小分子创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其中 9 个获得临床批件。药物研发经验覆盖立项、筛选、药理毒理、药物代谢、临床试验、注册等各个环节,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新药研发领军人物。
......................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研究,我们能够清晰了解到,受多种原因影响,生物医药企业在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中获得的融资较少。受到我国现阶段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的影响,生物医药行业这一优质信贷资源能够获得银行提供的融资支持较少。通过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或集中区,引进第三方中介,转化生物医药企业信用风险,并增加政府的政策倾斜及引导,使商业银行通过模式转变对生物医药企业进行信贷倾斜。金融市场的转型、政策制度的支持、融资模式的转换,构成了促进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全面和稳定的开展信贷业务。
现实情况下,因生物医药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信贷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信贷模式的选择不当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国家的创新发展。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生物医药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抽样分析,总结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融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生物医药企业 Y 公司为例,针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研究 NJ 银行在初创、成长、成熟期分别采用的创新形式的信贷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并得出如下结论:
(1)商业银行向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时,需要结合生命周期来选择适当的信贷模式。区别于一般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阶段性特征更为明显,因此,要分期、分段选择信贷模式,而非一概而论。本文根据生物医药企业的生命周期,将其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五个阶段,然后从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最适合的信贷模式。
(2)抵、质押贷款仍是目前商业银行的主流信贷模式,这种方式对企业形成一定的约束机制,抑制企业潜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因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产生资金风险。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只有逐步健康发展才能使企业拥有足够的资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