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集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产业集聚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产业高度集中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现象,随着产业资本在空间上的不断集聚,外部规模经济产生并具有了持续的竞争优势[1][2]。同时,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必然的结果[3][4],它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降低成本;产业内部的技术流出能加速创新,而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能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甚至提高区域竞争力。随着企业间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性的持续增加,产业间的集聚态势越来越明显。产业集聚成为当前许多区域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伴随着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2018 年 7 月 30 日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8》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了 3.1%,且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 23.2%源自于中国”。其中,工业是中国耗能量最大的部门,工业活动消耗能源占全国总耗能的比重约为 65%-70%,这比欧洲地区 30%左右的占比水平要高得多;同时,与国际能效水平相比,中国的能效水平低 10%-15%,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中国粗放型的能源利用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截至 2018 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污染、二氧化硫污染以及细颗粒物污染排放量均处于全球前列。其中,2016 年中国 CO2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 29%;201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增长了 3%,为 2013 年以来的最大增速;2018 年 1-7月,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城市空气状况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是 55%,同比上升 5个百分点;北京市空气的优良天数比例是 45.2%,同比上升 3.3 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空气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是85.7%,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2018年,在对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监测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仅占 35.8%,而未达标的城市占 64.2%。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政府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例如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环保政策来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
1.2 研究内容
全文基于空间关联的视角主要分 6 个章节进行相关内容的阐述:
第一章:绪论。首先剖析论文的选题背景,解释文章所选话题进行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简要表明论文的研究意义;最后对文章的研究思路、使用方法以及创新点做概括性阐述。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从金融集聚的内涵界定及测度方法、环境影响因素的探析、金融集聚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进行评述;并对金融集聚影响环境的中间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剖析和模型推导。
第三章:金融集聚和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与空间关联性分析。利用区位熵测度金融集聚,选取合适指标衡量各地区的环境状况,运用几何重心法明确金融集聚和环境污染空间分布的演化方向;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ESDA)讨论各地级市金融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以及空间相关性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第四章:地理空间关联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设定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从城市整体的金融集聚水平对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和污染排放空间集中度的影响、不同区域金融集聚水平产生的环境效应以及空间效应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等方面探索金融集聚加剧了环境污染还是产生抑制作用。
第五章:产业空间关联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基于《201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依据前后向关联度测算金融业的主要关联产业,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金融业及其关联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并从区域差异以及产业协同集聚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产业关联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以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理
2.1 文献综述
2.1.1 金融集聚的相关概念
金融集聚概念属于产业集聚这一范畴,因此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也能为解释金融集聚提供参考。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1920)将最初形式的产业集聚称作地方性工业[7]。韦伯(1997)界定了集聚的含义,认为集聚理论主要研究了工业的集中化,工业在生产综合体中的集中使得单位产品的生产更经济,节约了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8]。此外,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以及波特的集群竞争优势理论中都有涉及产业集聚这一概念,认为产业的集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率,这一过程中集聚经济也相应而生。
“服务经济”的到来突显了服务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早期众多文献侧重于制造行业集聚而较少涉及服务业的现实相比,近期关于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者们探索的重要内容[9]。Krugman(1991)指出“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地域化现象实际上是基于服务业的,而不是制造业”[10]。但是有关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发现仍较少,而金融业集聚效应的探索就更少了。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内生变量,不同地区的金融业发展呈现出相互竞争的特征,但其发展演变的最终形式总是倾向于以大的金融中心即集聚的状态呈现。金融集聚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其定义当前尚未达成一致:黄解宇(2008)将时空范围内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经过不断的协调、配置和组合促进金融产业成长,最终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发展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过程定义为金融集聚[11];尹来盛和冯邦彦(2012)认为金融集聚是在其地域化、动态化以及复合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12]。金融集聚反映了金融资源在地理和空间范围内的配置,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部门在区域间的地理集中[13]。金融集聚的过程中往往也伴随着金融发展和金融效率的提高[14],且金融集聚是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15]。一般而言,节约周转资金、提高投融资效率等规模经济效应成为金融机构集聚的主要动因[16],共享高质量的信息在金融集聚过程中也占据重要作用。
.........................
2.2 金融集聚对环境污染的理论机理
2.2.1 金融集聚、规模经济效应与环境污染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在运输成本以及区域间经济往来便利性的驱使下,上下游关联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而逐渐趋于集中分布[120]。具体来看,产业集聚引发的规模经济效应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1)处于相同生产链上的关联产业在同一地区的集聚可以利用共享性和便捷性的交通设施来减少物流成本,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排放;(2)产业在空间范围内的集聚有助于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的规模建造和集约使用,减少公摊成本,实现节能效应;(3)相同类型企业的集聚更易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有效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获取比较优势会节约成本、重视产品质量、提高绿色生产率和控制能源消耗;(4)同质或同类污染废弃物的集中排放和治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并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效率,尽可能减少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2.2.2 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与环境污染
环境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应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传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和消费模式向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转变,进而增加经济活动的效益。随着制造业成本和人口红利优势的丧失,制造业逐渐进入疲软状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金融服务业作为清洁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它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提供生产者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显著特征。实际上,金融服务业会通过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活动进而间接影响到环境污染排放:金融业在生产和消费上的时空不可分割性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为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延长了产业价值链,并对产业进行深入分工和细化,合理的配置和优化资源,逐步降低工业占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会缓解城市的环境污染排放[121]。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促进金融集聚发挥正向的环境外部性一方面对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另一方面,转变传统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
3 金融集聚和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与空间关联性分析......................17
3.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7
3.2 区域金融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19
4 地理空间关联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33
4.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33
4.2 金融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37
5 产业空间关联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57
5.1 模型设定、测度和数据说明..............................57
5.2 金融业的关联产业分析.....................60
5 产业空间关联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
5.1 模型设定、测度和数据说明
5.1.1关联产业的测算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表能够清晰地表示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不同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不仅能反映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关系,还能揭示各部门、各产业中生产与分配、生产和消耗之间的均衡关系。依据投入产出表分析某一地域范围内经济往来密切的各个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方法为投入产出法,该方法有助于探究相同或者不同的部门以及产业之间在经济维度上的关联性。一般来说,从产业间上游供给的视角出发,产业间存在后向关联性;而基于下游产业需求的视角,则产业间具有前向关联性。
根据表 5-1 结果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业自身的依存度高,2007 年和 2010 年表现得更加明显,对本部门的消耗系数值均位列第一。2007 年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为 0.0642 和 0.0838,对本部门的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占金融业全部中间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0.67%和10.50%;2010年这一比重有所增加,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 0.0803 和 0.1079,占所有产品中间投入的比重为 22.92%和 11.72%;2012 年金融业的自身依赖性有所降低,但仍位居前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达 0.0618、0.1051,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5.31%和 7.54%。金融业对自身产品和部门的高依存度表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体系较为完善,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明确,金融市场内部运作高效的金融机构及基础设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金融业自身的稳定发展。

........................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对中国 286 个城市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我国金融集聚重心位于随州市和信阳市交界,且不断向北和向西移动;环境污染重心均位于河南省境内,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重心整体上表现为向北移动的趋势,而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排放重心则表现为向西移动。
(2)长三角城市金融集聚程度最高,金融集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工业废水污染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而二氧化硫以及工业烟尘污染则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从全局双变量空间关联性来看,金融集聚与环境污染排放量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金融集聚与工业废水污染的局域空间分布特征以低集聚-低污染为主,金融集聚与二氧化硫以及工业烟尘污染主要呈现出低集聚-低污染和低集聚-高污染的局部空间分布特征。
(3)污染排放强度以及污染排放总量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和污染排放强度之间具有“倒 U 型”的非线性关系,当金融产业集聚水平超过某一临界值后,金融业集聚因为技术外溢、成本节约、设施共享和专业化分工等正外部性对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此外,金融集聚推动了污染排放总量在空间上的集中,当污染物集中在经济活动密度较高的城市才有利于减排。从就业人口统计指标下的金融集聚来看,金融业集聚对工业废水污染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负向的空间外溢效应;金融集聚有利于二氧化硫污染的减少,但会加重周边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金融业的后向关联产业,金融业发展对其存在明显的需求拉动作用,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建筑业是金融业的前向关联产业,金融业对其存在明显的供给推动作用。关联产业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正环境外部性,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有利于抑制环境污染,且在工业废水和工业二氧化硫污染下具有正向空间关联性,在工业烟尘污染下则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能显著减少工业废水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建筑业集聚也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减少。除关联产业的环境效应外,金融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具有抑制作用和负向空间溢出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