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1.1.1 研究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温室气体排放、塑料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类型比较丰富,具体可以划分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等几个类型。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以关注度最高的大气污染来说,一个国家排放的污染气体可以移动到附近的国家,而某些国家过度的温室气体排放,则会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恶化。环境问题是全球面对的共同问题,不治理环境污染,全球居民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在全球生态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了解决全球的气候变暖问题,2015 年 12 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与会国家经过协商缔结了《巴黎协定》,该协定对近 200 个缔约方提出了减排目标,并构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框架,针对气候变暖问题作出了全球安排。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1.1.1 研究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温室气体排放、塑料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类型比较丰富,具体可以划分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等几个类型。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以关注度最高的大气污染来说,一个国家排放的污染气体可以移动到附近的国家,而某些国家过度的温室气体排放,则会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恶化。环境问题是全球面对的共同问题,不治理环境污染,全球居民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在全球生态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了解决全球的气候变暖问题,2015 年 12 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与会国家经过协商缔结了《巴黎协定》,该协定对近 200 个缔约方提出了减排目标,并构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框架,针对气候变暖问题作出了全球安排。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以发展经济作为工作重心,伴随产生的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了大气污染、土质恶化、水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城市连续几年均出现了严重的雾霾现象,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出行都造成了严重影响。2018 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披露,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 217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比为 64.2%,如果不扣除沙尘影响,超标城市比例上升至 66.3%。同时,水质污染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2018 年对全国 31 个省(区、市)的 10168 个监测点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 86.2%的监测点水质为较差级及以下。随着工业化石燃料的增加,温室效应进一步恶化,2018 年,全国平均气温 10.09℃,较常年(9.55℃)偏高 0.54℃,全国 31 个省(区、市)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全国六大区域平均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其中华北、长江中下游分别偏高 0.7℃和 0.8℃。整体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急需改善。
.......................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有关环境的早期文献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很多国外学者为了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都做了各种尝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是用于论述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两者的倒 U 型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候,伴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环境污染也会增加,但当经济增长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以后,经济增长将会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Grossman&Krueger(1991)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的国家的环境污染进行研究,第一次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存在。从那之后,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该假说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理论方面,McConnell(1997)通过分解收入减少的效应,证实了 EKC 的存在,并放松了模型对环境质量正向需求的收入弹性的约束。实证方面,研究学者们拓展了 EKC 假说的内涵,探究了城市化、能源排放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Sahar&Ruhul(2014)对 34 个 OECD 国家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下,环境污染的影响会减小。Lin-Sea et al(2018)实证研究结果表明,EKC 假说在经合组织国家是有效的,其中核能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Yu& Zhang(2018)在贸易结构和汇率的前提下,对 EKC 假说在中的有效性检验,实证发现在研究期间,EKC 假设对中国有效。Shahbaz et al(2019)将 87个全球化国家分为收入高中低三组进行研究,结果仅有中高收入组的 18%的国家验证了 EKC 假说的存在。EKC 假说的存在得到了广泛验证,并且内涵逐渐丰富。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有关环境的早期文献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很多国外学者为了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都做了各种尝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是用于论述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两者的倒 U 型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候,伴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环境污染也会增加,但当经济增长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以后,经济增长将会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Grossman&Krueger(1991)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的国家的环境污染进行研究,第一次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存在。从那之后,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该假说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理论方面,McConnell(1997)通过分解收入减少的效应,证实了 EKC 的存在,并放松了模型对环境质量正向需求的收入弹性的约束。实证方面,研究学者们拓展了 EKC 假说的内涵,探究了城市化、能源排放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Sahar&Ruhul(2014)对 34 个 OECD 国家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下,环境污染的影响会减小。Lin-Sea et al(2018)实证研究结果表明,EKC 假说在经合组织国家是有效的,其中核能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Yu& Zhang(2018)在贸易结构和汇率的前提下,对 EKC 假说在中的有效性检验,实证发现在研究期间,EKC 假设对中国有效。Shahbaz et al(2019)将 87个全球化国家分为收入高中低三组进行研究,结果仅有中高收入组的 18%的国家验证了 EKC 假说的存在。EKC 假说的存在得到了广泛验证,并且内涵逐渐丰富。
金融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本的配置,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Thorsten et al(2008)在控制了跨国面板潜在的偏差之后,发现金融中介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从而促进了 GDP 的整体增长。但目前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看法。Salahuddin 等(2015)以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为研究样本,使用三种计量方法对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电力消耗和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稳健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Tamazian et al(2008)对金砖四国进行开创性研究,证实金融自由化和开放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因素,金融发展减少了污染物排放。Shahbaz et al(2013)对南非的一项实证,证明经济增长会增加能源排放,而金融发展则会减少能源排放。Dogan&Seker(2016)在考虑研究国家的异质性的基础上,以 23 个可再生能源国为样本,采用异构面板估计技术,证实了金融的发展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同于前述结论,Boutabba(2014)对以印度为实证样本,发现金融发展加剧二氧化碳排放的排放,造成了环境质量的恶化。不同于上述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存在线性关系,Charfeddine&Khediri(2016)以 1975 年到 2011 年的阿联酋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金融发展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间存在倒 U 型关系,即金融的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先增加再减少。总的来说,以不同的国家为样本,采用不同的环境污染物指标,对金融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都有影响。

..............................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的研究始于戈德史密斯 1969 年的著作,戈德史密斯在文章中首次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定义,金融结构被定义为“各种金融工具和机构的相对规模”,而相对应的金融发展则为“金融结构的优化”。为了衡量金融发展状况,戈德史密斯还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为后续的金融发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之后西方的学者遵循戈德史密斯的界定,从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个要素的金融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空前丰富,各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层出不穷,戈氏指标的片面性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发展的水平,白钦先(2003)将金融结构的定义扩充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并从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功能演进两个角度重新定义了金融发展的内涵。从金融结构的定义发展来看,金融结构的内涵逐渐丰富,含义更加全面;同时,金融发展的内涵从量性发展观转变为质性和量性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的研究始于戈德史密斯 1969 年的著作,戈德史密斯在文章中首次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定义,金融结构被定义为“各种金融工具和机构的相对规模”,而相对应的金融发展则为“金融结构的优化”。为了衡量金融发展状况,戈德史密斯还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为后续的金融发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之后西方的学者遵循戈德史密斯的界定,从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个要素的金融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空前丰富,各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层出不穷,戈氏指标的片面性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发展的水平,白钦先(2003)将金融结构的定义扩充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并从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功能演进两个角度重新定义了金融发展的内涵。从金融结构的定义发展来看,金融结构的内涵逐渐丰富,含义更加全面;同时,金融发展的内涵从量性发展观转变为质性和量性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金融发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金融机构的增多、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市场的扩大以及金融制度的优化一系列过程的结合。金融产业的发达水平决定了一个经济体配置资源的能力,良好的金融发展水平在长期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增长。根据白钦先(2006)的研究,从层次上金融的功能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四层,最传统的为基础功能,其次当金融业发展以后自然出现的核心功能,最后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产生的扩展功能和衍生功能。金融的核心功能为资源配置,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金融深化理论,健全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有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能促进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
..........................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由 Mckinnon 和 Shaw(1969)提出,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自由有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以后人民收入水平增加又会刺激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反之,扭曲的金融体系会阻碍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放松对金融体系的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让实际利率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从而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理论只重视货币在金融资源集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忽视了金融体系核心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扩展的经济调节、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功能。并且在金融深化理论中,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被忽视了。
金融服务理论是由 King(1992)和 Levine(1993)带领一批经济学家构建的,他们从金融功能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对象的扩大,建立了包含发达国家在内的金融发展理论,经过大量的样本研究,显著地证明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促进了长期经济增长,而金融滞后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因此,金融是因,经济增长是果,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同时,提出了金融的服务质量和规模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金融体系的组织形式对经济增长无关紧要。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由 Mckinnon 和 Shaw(1969)提出,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自由有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以后人民收入水平增加又会刺激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反之,扭曲的金融体系会阻碍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放松对金融体系的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让实际利率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从而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理论只重视货币在金融资源集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忽视了金融体系核心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扩展的经济调节、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功能。并且在金融深化理论中,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被忽视了。
金融服务理论是由 King(1992)和 Levine(1993)带领一批经济学家构建的,他们从金融功能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对象的扩大,建立了包含发达国家在内的金融发展理论,经过大量的样本研究,显著地证明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促进了长期经济增长,而金融滞后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因此,金融是因,经济增长是果,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同时,提出了金融的服务质量和规模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金融体系的组织形式对经济增长无关紧要。
同一时期博迪和莫顿提出了金融功能理论,该理论注意力集中于金融的功能,认为相比于金融机构,金融功能更加稳定,并且组织机构的形式重要性劣于金融的功能。首先应确定金融具备的功能,其次据此设置最有效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和组织。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不同地区之间在时间上配置经济资源。具体分析,博迪和莫顿将金融核心功能分为三个,一是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二是集聚和配置资源的功能,三是风险管理的功能。该理论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视为金融功能的载体,关注两者之间的动态演进。白钦先(2006)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将金融功能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层次的中介和服务功能,核心层次的资源配置功能,扩展层次的经济调节和风险规避功能,衍生层次的风险管理和宏观调节功能,其中风险管理包括风险交易、公司治理和信息传递,宏观调节包括引导消费、区域协调和财富再分配。
............................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19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19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19
第 4 章 区域生态效率的测度 .............................. 37
4.1 模型及指标选择 .................................. 37
4.1.1 测度模型选择 ................................... 37
4.1.2 指标选择 ......................... 39
第 5 章 金融发展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 53
5.1 数据准备 ............................. 53
5.1.1 数据来源 ................................... 53
5.1.2 数据预处理 .......................... 53
第 5 章 金融发展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准备
5.1.1 数据来源
本章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城市统计年鉴、wind 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其中有些数据进行了前期预处理。由于 2017 年年份较近,且 2017 年的城市统计年鉴内容已做调整,本文按照前文一致的口径对有变动的指标参照地级市的市统计年鉴进行补充和修正。
5.1.2 数据预处理
本章沿用前文的样本选择,以 25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时期的年份跨度为 9 年,具体为 2009-2017 年,总共得到 2331 个观察值。数据不存在缺失,为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对大量纲的数据的单位统一为万,利用 GDP指数将名义变量处理为相同基期的实际变量,之后将数据整理为 stata 软件所能识别的标准格式。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金融发展和生态效率为研究对象,选取地级及以上城市 259 个作为样本,使用 DEA-Tobit 两步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对金融发展和生态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后,分别对 25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 2009-2017 年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对金融发展水平,本文通过 wind 数据库对地级及以上城市证券业的指标进行手工测算后,从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运行两个方面构建包含13 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金融的二级指标,分析了各区域的金融业内部发展现状。对生态效率的测算中,使用了最新的建成区绿化面积作为期望产出的补充,对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 tobit 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多步回归,并对金融支持生态效率改善的机理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删除极值和减少指标,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到结论如下:
(1)地级市金融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率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
分区域来看,地级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区域之间的梯度差异,区域内的金融资源向发达省份和行政级别高的城市集聚,各区域银行业发展水平逐渐接近,但证券业还存在明显差异。从金融发展综合水平来看,东部整体金融发展水平最好,西部和东北部水平接近,最后为中部。东部城市内部发展并不均衡,东部沿海省市表现亮眼,而河北省明显落后;西部城市省份内金融资源差异较大,省会城市凭借行政地位金融资源优势较大;中部和东北部内部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省份,内部两极分化严重。从省份来分析,金融发展水平落后的城市集中于西部三省和中部三省,具体为广西、陕西、四川、河南、湖南、安徽。从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运行情况来看,中部的金融运行得分排名低于其金融生态环境表现,中部的金融发展水平跟不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从银行业来看,各个区域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逐渐一致,除中部的存贷比明显最低,其他各个区域资金利用效率逐渐趋同。从证券业来看,东部的证券产业发展明显最优,西部和中部的证券业表现不相上下,而东北部的证券产业明显最差。各区域金融人才竞争力排序同金融发展整体排名一致。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