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贫困是困扰各国的世界性难题,是制约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黄征学、高国力等,2019)。有效推动贫困减缓,实现整体脱贫,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金钱等,2019)。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生活改善及脱贫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提出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按现行贫困标准计算,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551 万人,较上年末减少 1109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0.6%,较去年下降 1.1 个百分点①;同时,区域性贫困问题有所减缓,东部地区基本实现脱贫,中部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下降幅度明显。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贫困是困扰各国的世界性难题,是制约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黄征学、高国力等,2019)。有效推动贫困减缓,实现整体脱贫,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金钱等,2019)。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生活改善及脱贫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提出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按现行贫困标准计算,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551 万人,较上年末减少 1109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0.6%,较去年下降 1.1 个百分点①;同时,区域性贫困问题有所减缓,东部地区基本实现脱贫,中部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下降幅度明显。
可以看出,中国脱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不得不考虑绝对贫困消除后亟待解决的贫困问题。有研究指出,2020 年以后我国的贫困特征将变化为: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由农村贫困向城乡贫困并存转变,由收入贫困向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维贫困转变(谷树忠,2016;左停、金菁,2018;黄承伟,2019)。且我国 80%的贫困县和 9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区(刘慧、叶尔肯·吾扎提,2013)。此外,城镇化及城市转型升级带来的失业、待业所导致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特别对于生态脆弱资源匮乏的城市地区,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未来减贫问题应注重城乡协调统一(黄征学等,2019)。
.......................

.........................
第二章 绿色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减贫作用机制.................................27.......................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绿色金融
伴随着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气候、生态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和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国际组织及学者加强了对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金融发展及风险的探索,绿色金融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但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的共识,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界定。
国外主要从绿色金融的功能、特征等方面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功能方面,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针对环境保护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是将环境产业和金融业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Scholtens(2006)认为绿色金融是指为了应对环境生态问题而构建的金融工具的最优组合。《美国传统词典》(2012)将绿色金融的定义界定为,绿色金融是指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使用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G20 绿色金融综合报告》(2016)认为绿色金融是指能产生环境生态效应,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投融资活动。特征方面,Cowan(1999)提出绿色金融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横跨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和金融学理论。Labatt & White(2002)强调绿色金融的本质是一种服务环境质量和风险的金融工具。Beck 等(2016)强调绿色金融的内涵不应局限于基于绿色项目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还应包括其制度创新。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业的绿色发展,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Jeucken,2006)。
一、绿色金融
伴随着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气候、生态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和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国际组织及学者加强了对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金融发展及风险的探索,绿色金融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但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的共识,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界定。
国外主要从绿色金融的功能、特征等方面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功能方面,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针对环境保护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是将环境产业和金融业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Scholtens(2006)认为绿色金融是指为了应对环境生态问题而构建的金融工具的最优组合。《美国传统词典》(2012)将绿色金融的定义界定为,绿色金融是指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使用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G20 绿色金融综合报告》(2016)认为绿色金融是指能产生环境生态效应,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投融资活动。特征方面,Cowan(1999)提出绿色金融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横跨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和金融学理论。Labatt & White(2002)强调绿色金融的本质是一种服务环境质量和风险的金融工具。Beck 等(2016)强调绿色金融的内涵不应局限于基于绿色项目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还应包括其制度创新。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业的绿色发展,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Jeucken,2006)。

.........................
第二章 绿色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贫困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理论
贫困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于贫困的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环境生态学等诸多领域,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贫困理论及反贫困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虽然不同程度的有着其各自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贫困与反贫困理论日益成熟完善,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贫困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于贫困的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环境生态学等诸多领域,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贫困理论及反贫困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虽然不同程度的有着其各自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贫困与反贫困理论日益成熟完善,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一、贫困理论
(一)马尔萨斯人口贫困理论
贫困理论是对贫困背后原因的深层次阐释。在其著作《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率先对贫困的根源问题做出了解释。虽然这一观点饱受争议,但对于贫困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马尔萨斯人口贫困理论认为,无节制的人口增长会诱发贫困问题,是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因为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呈几何比率增长的,而物质资料的增长速度是呈算术比率增长的,人口增长速度与物质资料增长速度的差异,且人口增长速度总是大于物质资料增长速度时,势必会诱发贫困问题的发生且长期难以得到改善。即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使得相对固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更加稀缺,过多的劳动力人口将导致劳动工资下降和失业增加,贫困难以得到缓解,贫困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显然,马尔萨斯人口贫困理论以资产阶级立场为出发点,试图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开脱,将贫困的形成归根于人口过剩,但也不可否认其具有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马尔萨斯人口贫困理论
贫困理论是对贫困背后原因的深层次阐释。在其著作《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率先对贫困的根源问题做出了解释。虽然这一观点饱受争议,但对于贫困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马尔萨斯人口贫困理论认为,无节制的人口增长会诱发贫困问题,是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因为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呈几何比率增长的,而物质资料的增长速度是呈算术比率增长的,人口增长速度与物质资料增长速度的差异,且人口增长速度总是大于物质资料增长速度时,势必会诱发贫困问题的发生且长期难以得到改善。即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使得相对固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更加稀缺,过多的劳动力人口将导致劳动工资下降和失业增加,贫困难以得到缓解,贫困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显然,马尔萨斯人口贫困理论以资产阶级立场为出发点,试图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开脱,将贫困的形成归根于人口过剩,但也不可否认其具有的参考借鉴价值。
(二)马克思制度贫困理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率先从制度层面上来探讨形成贫困的根源,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论》等著作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所在,即贫困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并且,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本质,通过攫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家可以获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一小部分用来生活消费,一大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通过更多剩余价值的获得,以形成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家用于该买物质资料的支出增加,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购买,这势必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失业人口增加,贫困的发生将不可避免。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掌管着生产资料,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管工资水平如何,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都将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并会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难以打破贫困的状态。马克思贫困理论很好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且对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看待及有效消灭贫困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率先从制度层面上来探讨形成贫困的根源,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论》等著作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所在,即贫困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并且,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本质,通过攫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家可以获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一小部分用来生活消费,一大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通过更多剩余价值的获得,以形成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家用于该买物质资料的支出增加,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购买,这势必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失业人口增加,贫困的发生将不可避免。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掌管着生产资料,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管工资水平如何,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都将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并会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难以打破贫困的状态。马克思贫困理论很好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且对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看待及有效消灭贫困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指导意义。
............................
第二节 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一、环境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是指通过利用严谨的经济学理论来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讨论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环境经济学理论指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退化是一种社会福利问题。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外部性问题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的行为会对其他主体造成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有好坏之分,对于积极的影响习惯上称为外部经济,二消极的影响则称之为外部不经济。而为了能解决或缓解外部不经济问题,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者征收税收,并且税收高地取决于其污染程度大小,即庇古税;罗纳德·哈里·科斯指出应明确产权,只要产权明确,市场均衡最终是最有效率的,就能有效避免出现外部性问题,即科斯定理。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一、环境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是指通过利用严谨的经济学理论来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讨论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环境经济学理论指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退化是一种社会福利问题。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外部性问题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的行为会对其他主体造成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有好坏之分,对于积极的影响习惯上称为外部经济,二消极的影响则称之为外部不经济。而为了能解决或缓解外部不经济问题,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者征收税收,并且税收高地取决于其污染程度大小,即庇古税;罗纳德·哈里·科斯指出应明确产权,只要产权明确,市场均衡最终是最有效率的,就能有效避免出现外部性问题,即科斯定理。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当前,关于“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即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满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弱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中弱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自然被看作是一种资源,强调技术进步能够实现人造资源和自然资源之间的替换,实现自然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来满足人的需要;强可持续发展则是以“自然 ”为中心,强调人不具有肆意使用自然的固有权利,而自然也不必无条件的满足人的需要。发展至今,国外可持续发展主流思想主要有,极限增长、三大支柱和绿色经济三大流派。其中极限增长是由美国环境学家 Donella Meadows 提出,主要观点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有其人口、环境、资源承受能力极限的,一旦达到这个极限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生存灾难;三大支柱主要认为,可持续发展要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社会福利;绿色经济则强调注重研发利用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融入到经济发展中。
.............................
.............................
第一节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27
一、政策体系..........................................27
二、绿色信贷...............................28
第四章 绿色金融发展对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41
第一节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41
一、绿色金融评价体系构建.....................................41
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43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61
一、主要结论..............................61
二、对策建议......................................62
第四章 绿色金融发展对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一、绿色金融评价体系构建
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了对绿色金融发展评价的探讨。其中,微观层面主要着眼于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及业务运作是否具有绿色发展的特征,及是否有效贯彻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由于研究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数据搜集及处理较为方便,当前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宏观层面,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较为发杂,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特定区域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状况的总体评价(用区域内有代表性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开展情况来衡量该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特定区域环境投资状况的总体评价(用区域内各单位、部门、组织及社会公众对于环境领域的投资水平及效果来衡量该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曾文学等,2014)。由于宏观层面研究较为复杂,所以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对绿色金融发展评价体系有了较多理论成果的探索。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在对绿色金融减贫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对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理论及贫困与反贫困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绿色金融作用于贫困减缓的分析框架,并根据绿色金融减贫传导机制构建提出了三个假说(假说 1:绿色金融发展有利于减缓贫困,假说 2:绿色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贫困减缓以及假说 3:绿色金融发展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实现贫困减缓),最后实证分析了绿色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效应,对三个假说进行了检验,并测算绿色金融减贫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主要结论为:
1.从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体系、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基金与信托及绿色投资与碳金融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测算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研究发现:第一,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和绿色投资等占比较低;第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第三,农村及偏远地区多为生态脆弱和经济贫困地区,环境生态风险规避、自然灾害防治、农林木渔业发展及绿色旅游等产业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支持。然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城乡投放严重失衡,农村及偏远地区绿色金融资金严重匮乏,且缺乏相应政策引导和支持。
一、主要结论
本文在对绿色金融减贫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对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理论及贫困与反贫困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绿色金融作用于贫困减缓的分析框架,并根据绿色金融减贫传导机制构建提出了三个假说(假说 1:绿色金融发展有利于减缓贫困,假说 2:绿色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贫困减缓以及假说 3:绿色金融发展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实现贫困减缓),最后实证分析了绿色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效应,对三个假说进行了检验,并测算绿色金融减贫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主要结论为:
1.从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体系、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基金与信托及绿色投资与碳金融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测算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研究发现:第一,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和绿色投资等占比较低;第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第三,农村及偏远地区多为生态脆弱和经济贫困地区,环境生态风险规避、自然灾害防治、农林木渔业发展及绿色旅游等产业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支持。然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城乡投放严重失衡,农村及偏远地区绿色金融资金严重匮乏,且缺乏相应政策引导和支持。
2.通过构建绿色金融减贫效应模型,即模型(1),对假说 1 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与贫困水平呈显著的负向关系,即绿色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绿色金融的发展能有力推动减贫的实现,且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 1%,贫困水平将下降 0.3546%。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