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在哈佛财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亚泰集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把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上面。从一个更加实用的视角,考虑到真实需求,还原了财务状况的真实面貌,充实了财务分析体系,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亚泰集团的主营业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水泥、地产、证券、医药、商贸。始创于 1986 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于 1995 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东北地区的同行业企业中现已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了一家资产过百亿的大型集团企业。然而这样的知名企业在 2017 年遭到了上交所监管问询,财务上存在危机。上交所的问询函里对亚泰集团的对外投资、控股子公司、实际控制人和经营业务等方面均存在疑问。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哈佛分析框架,分析了亚泰集团近 4 年的财务报表数据。
3.1 亚泰集团战略分析 ................................... 13
3.2 亚泰集团会计分析 ...................................... 16
3.3 亚泰集团财务分析 ........................................... 22
第 4 章 亚泰集团集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34
4.1 亚泰集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
4.2 针对亚泰集团问题的对策建议 ................................ 35
第 4 章 亚泰集团集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4.1 亚泰集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1 企业过度扩张

..........................
对上述问题也提出如下建议:亚泰集团要解决偿债压力,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扩张。首先是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要事先进行合理的筹划,根据不同筹资方式的特性,来慎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企业的筹资方式。其次是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亚泰集团应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资金情况,制定出偿债计划,将每笔债务支出都对应到相应的资金缺口,不能盲目进行大量的筹资。最后是在并购子公司前需要做好周全的计划。先对目标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调研,再对该公司的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估,预估一个合适的并购价格。最后还需要根据并购价格,衡量企业在并购之后的现金流情况,确保并购之后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偿债计划,再做出并购子公司的决策。亚泰集团要解决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问题,首先是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其次是加强对超期应收账款的催收。最后要加强控股子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子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应该与母公司同步,可以通过对子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母公司派人监管等方式,对子公司的应收账款进行严格的把控。亚泰集团应提高存货质量,首先要应该控制产能,其次是在购买原材料时有计划性,最后是要提高销售能力。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亚泰集团的主营业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水泥、地产、证券、医药、商贸。始创于 1986 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于 1995 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东北地区的同行业企业中现已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了一家资产过百亿的大型集团企业。然而这样的知名企业在 2017 年遭到了上交所监管问询,财务上存在危机。上交所的问询函里对亚泰集团的对外投资、控股子公司、实际控制人和经营业务等方面均存在疑问。

从 2006 到 2016 年,亚泰集团的营收虽然不断上升,并保持一个较高位置,但其扣非净利润一直维持较低水平,也就是说整个公司一直以来都处在增收不增利的状态,虽然公司营收规模巨大,但依靠正常的日常经营活动却无法将规模巨大的营收转化为实际的利润。其次,亚泰集团的经营性现金流在 2006 到 2016年这十年里一半以上时间现金流基本为负并且缺口较大,也就是说公司需要持续举债才可以维持企业日常运行。
根据亚泰集团 2018 年度的一季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亏损金额为 1.4 亿,现金流较为紧张,财务方面存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以上种种财务数据可以看出,亚泰集团的财务现状不容乐观。
.............................
1.2.1 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哈佛分析框架,分析了亚泰集团近 4 年的财务报表数据。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 1 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通过阅读文献,总结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及哈佛分析框架的相关观点。
第 2 章对亚泰集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企业的现状。
第 3 章是本文分析的重中之重,先介绍亚泰集团的基本情况和营业情况,然后通过分析行业现状和亚泰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对其进行战略分析。以亚泰集团近 4 年的财务报表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最后结合上述三种分析的结果,对其前景进行了分析.
第 1 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通过阅读文献,总结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及哈佛分析框架的相关观点。
第 2 章对亚泰集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企业的现状。
第 3 章是本文分析的重中之重,先介绍亚泰集团的基本情况和营业情况,然后通过分析行业现状和亚泰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对其进行战略分析。以亚泰集团近 4 年的财务报表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最后结合上述三种分析的结果,对其前景进行了分析.
第 4 章是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指出亚泰集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1.2.2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先对国内外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历史发展进行一下简单的了解,搜集并整理文献,将各位学者的想法进行汇总和梳理,得出结论,并将其运用到后续的财务报表分析工作中。
案例分析法。本文选择了亚泰集团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提出一套对国内大型集团企业具有借鉴价值的财务框架体系。
本文对亚泰集团财务报表的分析,是通过哈佛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案例分析法。本文选择了亚泰集团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提出一套对国内大型集团企业具有借鉴价值的财务框架体系。
本文对亚泰集团财务报表的分析,是通过哈佛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
第 2 章 亚泰集团概况及现状介绍
2.1 亚泰集团概况
2.1.1 公司背景
亚泰集团是吉林省的知名企业,坐拥东三省最大的水泥厂。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亚泰集团的主营业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水泥、地产、证券、医药、商贸。始创于 1986 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于 1995 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东北地区的同行业企业中现已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了一家资产过百亿的大型集团企业。亚泰集团曾荣获“国家最大企业 500 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二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等诸多荣誉,是吉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目前亚泰集团的产业包括建材、地产、医药、煤炭、商贸等多个领域。
2.1 亚泰集团概况
2.1.1 公司背景
亚泰集团是吉林省的知名企业,坐拥东三省最大的水泥厂。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亚泰集团的主营业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水泥、地产、证券、医药、商贸。始创于 1986 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于 1995 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东北地区的同行业企业中现已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了一家资产过百亿的大型集团企业。亚泰集团曾荣获“国家最大企业 500 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二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等诸多荣誉,是吉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目前亚泰集团的产业包括建材、地产、医药、煤炭、商贸等多个领域。
建材产业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推进组建了辽宁云鼎水泥集团和吉林省水泥集团,积极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并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在东北三省四市建设了四个建筑工业化制品产业园,是国家首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亚泰长春建材园项目获得了中央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形成了技术先进、品种齐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房地产产业已形成集住宅产业化设计、土地整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装饰工程、环境工程、物业服务和热力供应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项目已拓展到全国五省十市,以“大健康、生态养生、多业态”为发展方向,在发展高品质生态养生住宅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集团产业互补优势,开发多业态的产品体系。开发的亚泰莲花山城市综合体特色小镇项目,将打造“东北亚休闲康养基地”,塑造生态养生驰名品牌.
医药产业是亚泰集团重点打造的新兴支柱产业,是“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现已形成大健康产业格局,拥有中药、化药、生物制品、保健品近 300个药品批准文号。亚泰集团不断加大创新药研发力度,使创新药成为公司医药产业发展重点之一,现拥有 5 个国家一类新药,其中,抗癌中药--参一胶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抗病毒新药--连翘苷,开展一期临床试验;血小板凝集抑制剂--维卡格雷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H5N1 人用禽流感疫苗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MDCK 季节性流感疫苗正在申请临床批件。此外,在研的 FS16 项目获得了 FDA 关于治疗癌因性疲乏的 II 期临床试验批件。亚泰集团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组建了亚泰中科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研项目包括皮肤 CT 仪、肝储备功能分析仪、阿尔茨海默病扩增仪和红外医学诊断设备,是吉林省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
.............................
第 3 章 亚泰集团哈佛框架分析 ............................ 13房地产产业已形成集住宅产业化设计、土地整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装饰工程、环境工程、物业服务和热力供应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项目已拓展到全国五省十市,以“大健康、生态养生、多业态”为发展方向,在发展高品质生态养生住宅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集团产业互补优势,开发多业态的产品体系。开发的亚泰莲花山城市综合体特色小镇项目,将打造“东北亚休闲康养基地”,塑造生态养生驰名品牌.
医药产业是亚泰集团重点打造的新兴支柱产业,是“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现已形成大健康产业格局,拥有中药、化药、生物制品、保健品近 300个药品批准文号。亚泰集团不断加大创新药研发力度,使创新药成为公司医药产业发展重点之一,现拥有 5 个国家一类新药,其中,抗癌中药--参一胶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抗病毒新药--连翘苷,开展一期临床试验;血小板凝集抑制剂--维卡格雷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H5N1 人用禽流感疫苗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MDCK 季节性流感疫苗正在申请临床批件。此外,在研的 FS16 项目获得了 FDA 关于治疗癌因性疲乏的 II 期临床试验批件。亚泰集团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组建了亚泰中科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研项目包括皮肤 CT 仪、肝储备功能分析仪、阿尔茨海默病扩增仪和红外医学诊断设备,是吉林省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
.............................
2.2 亚泰集团现状介绍
本节将介绍目前亚泰集团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公司现在存在的问题。 从 2018 年亚泰集团年报里的数据来看,亚泰集团总营业收入为 1380963 万,其中建材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479398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34.71%;房地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348524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25.24%;医药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214560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15.54%;煤炭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167340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12.12%;商贸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87868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6.36%;其他产业的营业收入共计 83274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6.03%。从营业收入占比可以看出,亚泰集团目前的三大主营业务分别是:建材产业、房地产产业和医药产业。
本节将介绍目前亚泰集团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公司现在存在的问题。 从 2018 年亚泰集团年报里的数据来看,亚泰集团总营业收入为 1380963 万,其中建材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479398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34.71%;房地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348524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25.24%;医药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214560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15.54%;煤炭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167340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12.12%;商贸产业的营业收入为 87868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6.36%;其他产业的营业收入共计 83274 万,占总营业收入的 6.03%。从营业收入占比可以看出,亚泰集团目前的三大主营业务分别是:建材产业、房地产产业和医药产业。
亚泰集团在建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可以概括为:全国排名领先、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规模东三省第一。亚泰集团的建材产业在 2018 年中国水泥熟料产能 50 强排名中位列第 11 位,现已形成了集建材制品深加工、预拌混凝土制造、石灰石和砂石骨料开采、熟料生产、水泥生产和各类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其建材产业立足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建设了 4 个建筑工业化制品产业园,产品涵盖大型基础设施构件、工业住宅用构件、公用建筑用构件、工业建筑用构件、市政景观、水利构件六大类,规模东北三省第一。
亚泰集团在房地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亚泰集团房地产产业所属 13 家企业,现已形成集住宅产业化设计、土地整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装饰装潢、环境工程、物业服务和供热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亚泰集团在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较多的研发机构、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大型的销售渠道。医药产业是亚泰集团重点打造的新兴支柱产业,现拥有 3 家药物研发机构、1 家先进医疗器械研发孵化企业、7 家医药生产企业、3 家医药流通企业、1 家长白山珍稀药食资源开发企业、1 家医药产业园区管理企业和 1 家大健康交易中心,企业分布在吉林、辽宁、北京、江苏等全国四省(直辖市)十二市,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流通、医疗服务、园区管理和长白山珍稀林下药食资源开发为一体的完整大健康产业链。医药产业现拥有临床学术推广、大中型零售连锁终端、基层医疗终端三大营销网络,全面整合产业营销资源,深入推进批零一体化,深度开发三个终端市场。
亚泰集团在房地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亚泰集团房地产产业所属 13 家企业,现已形成集住宅产业化设计、土地整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装饰装潢、环境工程、物业服务和供热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亚泰集团在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较多的研发机构、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大型的销售渠道。医药产业是亚泰集团重点打造的新兴支柱产业,现拥有 3 家药物研发机构、1 家先进医疗器械研发孵化企业、7 家医药生产企业、3 家医药流通企业、1 家长白山珍稀药食资源开发企业、1 家医药产业园区管理企业和 1 家大健康交易中心,企业分布在吉林、辽宁、北京、江苏等全国四省(直辖市)十二市,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流通、医疗服务、园区管理和长白山珍稀林下药食资源开发为一体的完整大健康产业链。医药产业现拥有临床学术推广、大中型零售连锁终端、基层医疗终端三大营销网络,全面整合产业营销资源,深入推进批零一体化,深度开发三个终端市场。
.........................
3.1 亚泰集团战略分析 ................................... 13
3.2 亚泰集团会计分析 ...................................... 16
3.3 亚泰集团财务分析 ........................................... 22
第 4 章 亚泰集团集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34
4.1 亚泰集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
4.2 针对亚泰集团问题的对策建议 ................................ 35
第 4 章 亚泰集团集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4.1 亚泰集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1 企业过度扩张
亚泰集团的偿债压力很大,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过度扩张。
亚泰集团的债务总额自 2014 年到 2017 年,始终都在 350 亿以上,2017 年仅流动负债就 200 亿以上。通过举债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更大的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版图,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负债如此之高,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很大的影响。亚泰集团在如此高的债务之下,仍未减缓扩张的速度,在 20 年间并购了很多子公司,如今也冒着偿债风险去筹资并购更多的子公司,目前亚泰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有 125 家。
但是一味地扩张并不没有产生预期中的效果,亚泰集团并购的子公司良莠不齐,有的子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漏洞,有的子公司背负巨额债务,很多时候亚泰集团在并购子公司后,又要出资扶持子公司走上正轨,这又将耗费大笔的资金。不得不承认,亚泰集团的扩张战略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巨大的偿债压力,过度扩张导致了亚泰集团本就紧张的现金流变得更加难以周转。
亚泰集团的债务总额自 2014 年到 2017 年,始终都在 350 亿以上,2017 年仅流动负债就 200 亿以上。通过举债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更大的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版图,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负债如此之高,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很大的影响。亚泰集团在如此高的债务之下,仍未减缓扩张的速度,在 20 年间并购了很多子公司,如今也冒着偿债风险去筹资并购更多的子公司,目前亚泰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有 125 家。
但是一味地扩张并不没有产生预期中的效果,亚泰集团并购的子公司良莠不齐,有的子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漏洞,有的子公司背负巨额债务,很多时候亚泰集团在并购子公司后,又要出资扶持子公司走上正轨,这又将耗费大笔的资金。不得不承认,亚泰集团的扩张战略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巨大的偿债压力,过度扩张导致了亚泰集团本就紧张的现金流变得更加难以周转。

..........................
结论
本文通过哈佛分析框架对亚泰集团的进行了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亚泰集团存在较大的偿债压力,主要是由于企业的过度扩张。亚泰集团的扩张战略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巨大的偿债压力,过度扩张导致了亚泰集团本就紧张的现金流变得更加难以周转。亚泰集团的应收账款质量较差,主要是由于亚泰集团的应收账款收款执行力不强,尤其是亚泰集团的各个子公司,子公司的应收账款收款政策没有与母公司同步,人员的培训也没有做好,导致很多子公司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影响公司整体的应收账款情况。亚泰集团的收回账款的能力每况愈下,收账缓慢,账龄长,资金流动性差,短期还债能力也差,坏账损失也很多,一系列蝴蝶效应的发生,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亚泰集团的存货质量偏低,主要是由于建材产业产能过高,销售能力跟不上生产能力,导致存货积压太多。
本文在哈佛财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亚泰集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把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上面。从一个更加实用的视角,考虑到真实需求,还原了财务状况的真实面貌,充实了财务分析体系,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