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结构、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之财务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522 论文编号:sb2019071416471027321 日期:2019-08-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以全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出发点,以 2009-2015 年的我国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金融结构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软预算约束、投入产出理论、要素禀赋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与实证检验的方法,考察银行业结构和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技术创新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竞争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为应对当前国家间激烈的竞争关系,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其首要目标是发展经济,故国与国的竞争究其根源是该国在技术层面和人才层面的储备对比,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国家的创新除对传统认为的大学院所、科研机构外,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同样是关键组成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推动着国家创新的发展。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全球企业竞争已进入高科技竞争时期,科技创新已成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条件,而研发活动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自然倍受公司内外部的关注。

进入 21 世纪,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他时期,根据Battelle 和 R&D Magazine 两家机构在 2014 R&D Magazine Global Funding Forecast 中对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研究中发现,2014 年以色列的该指标的计量值为 4.2%,是当年研发投入比重最高的国家,韩国研发投入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3.6%,在当年的各国该指标排名中位列第二,中国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 2012 年的1.8%升至 2013 年的 1.9%直至 2014 年的 2.0%;在对世界 R&D 经费的研究中发现,美国的研发投入在 2014 年达到 4650 亿美元,是目前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研发投入紧随其后达到 2840 亿美元,位列第二,研究还对几年后中国的研发投入进行了估计,其预测该指标在 2018 年将超过整个欧洲的加总,2020 年将超过美国;另一方面,中国2014 年的研发投入中 76%为企业投资,换言之超过一半的研发投入源头为各企业,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庞大规模。
......................

1.2 研究意义
基于银行业结构和政府补助从融资角度探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源是自主选择还是政府驱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因,具有以下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第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被许多文献支持,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金融发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却尚未明晰,本文从银行业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为理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提供了证据;第二,国内学者已认识到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激励的必要性,政府的参与与激励源于研发活动本身的特征,如风险性、外部性、滞后性等,从而使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等应对竞争压力,但是这种激励是否有效,在政府补助相关方面的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本文从企业研发活动的最终结果对政府补助的投入效果进行衡量,丰富了政府补助相关方面的文献。
1.2.2  现实意义
首先,技术创新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内在动因究竟是自主选择还是政府驱动,这个问题在本文中会得到解决;其次,对于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研究可以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的现状,探究中国银行业体系历次变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过数次变革,已经由原来的一统模式发展为现在的多元结构模式,但目前我国的银行业结构是否能促进技术创新,银行体系的发展能否适应要素禀赋的累加,这些问题尚未解答;最后,随着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政府对企业研发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时,是否如政府预期的那样,企业由于有政府这一强大的后盾而更积极主动将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还是用于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悖于政府提供资金的初衷,对解决上市公司政府补助运用效果不佳的问题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融资与企业技术创新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研究:其一是从宏观的经济增长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从微观企业融资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关于从宏观的经济增长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金融发展可以大幅促进经济增长,但技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King &Levine, 1993),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准入门槛低,不确定性高,新入企业是主要创新主体,在产业发展后期,规模经济、学习曲线、进入壁垒和财务资源均开始发挥作用,此时拥有垄断势力的大型企业将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导者(Utterback,1994; Cohen & Klepper, 1996),技术创新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初期起到催生新技术的角色,而在后期又是推动者(Perez, 2002),在发展中国家,产权性质的差异也会带来外源融资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Dubinin et al., 2007),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最显著的是地方银行的发展,而地方银行的发展对小型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Benfratello, 2008)。
企业金融层面对技术创新投资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熊彼特从经济资源配置角度对创新的微观经济特征进行分析(Joseph, 1912),并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后有研究表明,为使企业获得的创新商业化,需要有相应的金融资源支持(Teece, 1986),而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在金融体系发展程度不同时差异较大(Silins et al., 2002),企业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持续投资以满足自身的升级要求取决于其财务状况,而这个过程至少需要持续到积累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O’SulHvan, 2000);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企业金融理论把“信息不对称”作为企业金融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外源融资比内源融资更加昂贵,当外部条件相同时,具有充实内部资金来源渠道的企业将比那些需要寻找外源融资的企业投资更多(Bah & Dumontier, 2001)。
............................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融资与企业技术创新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主要体现在高科技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我国技术创新融资的三种模式为经营性科技融资方式、风险性科技融资方式和匹配性科技融资方式,在相关学者对中美两国处于创业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公司的研究中发现,最适宜其成长的融资方式需要配套的评估体系和完善的担保系统,才能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作用,通过完善对高新技术项目的评估机制、完善信用评级系统、与担保公司加大合作力度等方式,建立起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平台,基于生命周期的角度,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对于资金需求有不同的特点,还有观点认为政府对高科技型企业融资应该给予金融支持,其中最为有效和现实的方式是建立担保机构(创新型企业成长的融资机制研究课题组,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也是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关于商业银行与企业技术创新间关系的宏观层面的研究,在相关学者构建的技术创新融资识别系统模型中,将整个体系划分为若干的系统资源所需的要素,商业银行作为子系统中的外部支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是平衡整个系统的关键要素,在进一步的关于我国高科技产业融资模式的研究中,经济转轨时期最为适合的模式为以银行融资为导向的融资方式,以交易成本为研究视角对商业银行与企业技术创新间关系进行的研究得出,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技术演进,银行由于其自身的作用机理对其支持程度不同,由于我国企业的基数庞大,且大部分均颇具规模,对于如何满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利用商业银行进行融资是关键而且必要的,更有研究表明,金融结构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不论是从程度还是方式上,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就是对于技术创新来实现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
3.1 相关概念界定 ....................... 14
3.1.1 银行业结构 ........................ 14
3.1.2 政府补助 ........................... 14
第四章 企业技术创新动因探究研究假设 .........................21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4.1.1 银行业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 21
4.1.2 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 22
第五章 企业技术创新动因探究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26
5.1 描述性统计 ..................... 26
5.2 相关性分析 ............................ 27

第六章 银行业结构、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分析

6.1 银行业结构、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模型设置
随机前沿分析在具有分离技术无效项与随机误差项的优势外,其“一步法”的流程也是其一独特优势,现已成为评价研发效率的主流方法,其适应性在众多研究中得到了广泛验证。根据对政府 R&D 资助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模型的参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所有 A 股上市公司 2009-2015 年间的数据观测值,运用第四章、第六章的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实证检验结果。为了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我们还对上述结论做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结论是稳健的。实证结果显示:(1)银行业结构越分散,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越大,银行业结构的集中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政府补助显著提高了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强度,政府补助的集中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相较于银行业结构,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影响更为显著。(4)相较于政府补助,银行业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的: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前后对比,以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为切入点,可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是市场选择并非政府驱动;同时聚集的银行业结构会降低企业的创新效率,分散的银行业结构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效率,而政府补助并不能够对企业的创新效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