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进入新世纪后,有关城市题材的科幻小说数量越来越多。不少科幻作家都将城市纳入自己的观察视野,用笔去书写城市现实。从城市的空间想象上来说,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城市文学的城市空间体系,这个体系中包含了物理空间与赛博数字空间。这种对城市独特空间形态的想象,一方面成为了科幻中城市题材小说的特色之一,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中国科幻小说对国家、社会、生态、人类等虔诚地思考与吟诵。
第一章 以现实为镜的“近未来”城市空间构想
第一节 物理空间的想象与建构
科幻小说里的城市看似常常逸出我们所认识的现实,譬如漂浮的城市、地下城、太空城等等。但是不管是机器还是城市建筑,都是可触摸、可客观测量、有一定尺度的,这就与不可触摸的、想象中的以及技术造就的虚拟空间区别开来了。这些实体物理空间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在表现现实的要求下,从物理空间出发去建构城市更容易给读者带来亲近感。中国科幻作家在处理城市题材的时候,也会给予空间一些新的处理。如绪论中所言,上世纪前期和中期创作以对城市的景观描写为主。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国力的整体提升,美好的城市生活不再是想象,城市景观从文本叙述的台前退居幕后,成为科幻小说表现城与人关系的一种背景。但是这种城市景观和形态的处理方式却也随着时代变化产生新的特点。
一是城市空间的新想象:在城市的“想象未来”里,物理的空间可以拉伸、变形、毁灭;城市的时间也有了变化,比如有平行时间、“被规划的时间”等。尽管上世纪的科幻小说中也有城市形态的创新,比如说太空城、地下城等,但是其多为“愿景”,而新世纪以来的科幻小说则是将新的空间形态作为一种背景,来表达作家对城市的深切思考。
在《北京折叠》里,城市像积木一样被折叠成了三层;在《地球碎块》里,城市分崩离析,每一个城市都与其他城市失去联系,成为了孤岛;在《流浪地球》里,为了应对危机城市搬迁地心成为地下城。可以看出,科幻作家们在处理城市空间的时候有着精巧的创意,这种新的空间创造倾注了作家对现实的哲思:建构折叠的北京是为了讽刺城市的阶层固化;想象碎块一样的城市目的在于抨击城市人之间的冷漠心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变城市的空间形态实际上是一种表达的手段,目的并非是单纯地“时空创新”,而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
第二节 赛博空间的想象与建构
赛博空间(syberspace)是在现实时空之外开辟的虚拟电子时空。作为人造的、建立在电子信息化时代基础上的空间,赛博空间实际上与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赛博空间最初被创造的时候就是以东京、香港等城市为原型的①。另一方面,赛博空间的建立离不开城市,它的载体与技术支持都来自于城市。
所谓赛博空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这个词语最开始在威廉·吉布森的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1982)中被创造出来。普遍认为,赛博空间指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即赛博空间没有实体,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在科幻小说里,赛博空间的定义也可以延伸到未来新技术作用下的思维空间。
赛博空间拥有很多物理空间不具备的特质,其一就是自由。赛博空间是自由的空间,不受肉体的限制,也不必考虑种族、经济、武力等带来的偏见。赛博空间由网络和思维的波浪构成,自由又轻盈。其二,赛博空间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在科幻小说里,赛博空间可以存在于大脑,可以存在于计算机,可以通过一根线连接,也可以通过一个芯片连接。可以说,未来有科技的地方就有赛博空间,它无处不在。但是赛博空间没有实体,不可触摸。其三,赛博空间是属于未来的空间,它摆脱沉重的机器味道和束缚的肉体味道,这里杂乱又纯粹,现代又后现代,五光十色又干净如一,充满着让人想要接近又难以探寻的气味。赛博空间似乎永远在召唤我们和等待我们,它是遥远的、属于未来的。在科幻小说中想象未来之城,必然离不开对赛博空间的观照。中国作家们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因地制宜,将赛博空间放置在中国城市的视阈中加以论述,产生了精妙的思想火花。
........................
第二章 新时间观下的城市史构想
第一节 重述历史:时间前移下的城市想象
中国科学小说最初以译介国外的科幻小说起步,这种向西方借鉴学习的传统一直延续很长时间。韩松曾称,“科学、技术和现代化都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他们都是外来事物。如果将其全盘接受,我们将会变为怪物。”②科幻小说里的“未来之城”不管是技术设定还是社会制度,都更接近西方,这与中国现存的部分传统有很大的断裂。不少作家意识到了这种断裂,并试图用笔来弥合这种断裂。
如何用中国的语言和外来的“赛先生”结合在一起表达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但如果运用得当,也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早在上世纪,鲁迅就在《故事新编》中书写了带有科幻意味的中国历史故事,刘兴诗发表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悲歌》也将故事的主要时间设定在唐朝。学者维罗妮卡·霍林格认为中国历史与科幻的结合创造出了既有“历史感”又带有“全球感”的陌生化效果②。这种历史重述式的科幻叙述视角,给予了城市想象新的视阈。
宝树的《三国献面记》关注到了历史蕴含的更多奇妙可能性,作者使用科幻的元素来阐释“历史”:现代人、时空旅行、曹操、中餐、古诗词、量子计算机、AI 等看起来没有关联又八竿子打不着的几个元素,竟然和谐地集合在这篇小说里。这正是体现了科幻小说不受限、自由的文体特征。在小说里,武汉某公司老板不齿于自己伪造“曹操吃鲜鱼面”的故事而发家的经历,于是委托自己女儿通过时空旅行公司穿越到三国时期找到曹操,试图让面馆的故事成真。在这趟时空旅行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意外又啼笑皆非的事件,差点改变历史进程。但是这些历史时间的叙述并没有用常规的历史小说的书写规律,真正有科学技术理论支撑的桥段并不多见,但是阅读的乐趣却在于对历史史实和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丰富的历史元素和有趣的科幻设定交织起来,创造了一个“古代与现代”结合的奇异世界。
......................
第二节 展望未来:时间飞跃后的城市想象
在进行城市想象的时候,科幻作家笔下的“未来”有着多种不同的设定。在科幻小说里,未来这个时间概念十分常见,许多人潜意识里的未来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似乎未来就是与“赛博朋克、后人类、外星人”等紧密相连。但是对中国科幻作家而言,他们笔下的“未来之城”也许并非如此模式化。
新世纪以来的部分科幻小说在想象城市时会将城市的时间和空间一分为二,有意弱化其中一方来设置一个相对极端情况,从而突出小说主旨。韩松的《地铁》、《高铁》以及《医院》等,建构起来了一个独属于韩松的诡谲黑暗又冷酷讽刺的城市系统。作为城市现代化的表征,地铁、高铁、医院等,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一旦将其置于极端的境地,有意识地摒弃空间意义,用混乱和变动的时间线条来表现城市人性的时候,这种“变与不变”的相互冲击所带来的审美效果是惊人的。
在《地铁》中,周行乘坐的一辆地铁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失控,狂奔不停,驶入无尽隧道,陷入时间的不断流逝之中。在这里,地铁这个空间不再变化,只有时间在推动着情节的前进。在未知的灾难面前,地铁里的乘客从恐慌到相互靠近,心理状态不断变化:事故催生了陌生人之间休戚与共的意识。整部小说实际上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作者仿佛失去了对情节的把控,陷入一种混乱而无逻辑的表述中。这种混乱而无逻辑的表述实际上正是模糊了整个地铁系统的空间感,而陷入对“地铁时间”的描重里,加深了对时间流动和失控的体验。
.........................
第三章 从生态问题出发的城市想象..........................27
第一节 直面生态危机的现实翻转与变形............................. 27
第二节 科技观的变革对城市生态想象的影响..................... 30
第三节 生态叙述“问题小说”模式下的得与失....................33
第四章 技术时代的新市民形象书写.....................................36
第一节 “异变”的城市人:从现代到后现代.............................36
第二节 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反思及批判..........................44
第三节 从城市到人:回归人文主义的现实意义.........................44
第四章 技术时代的新市民形象书写
第一节 “异变”的城市人:从现代到后现代
“裕华丝厂的车间里早就开亮了电灯。工作很紧张,全车间是一个飞快的转轮……裕华丝厂车间里全速力转动的几百部丝车突然一下里都关住了……”
这是茅盾《子夜》里有关上海丝厂的描述,“车间”和“丝车”成为了上世纪工业发展的一个侧影,来展示历史车轮下部分上海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人生浮沉。相对而言,上世纪的工业小说关注的是城市的大工厂、大车间等,以石油业、采矿业、制造业等为背景的小说居多。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工业逐步进入新阶段,新兴产业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工业结构,科技的比重在工业中逐渐增加,而时时刻刻被工业影响的城市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也辐射到了城市人。如果说上世纪《子夜》中上海丝厂的工人中因工业影响和时代变化而数次开展反抗运动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市民反而逐渐困囿于工业的“围墙”中难以逃脱。科幻中的城市题材小说关注到了工业现代性与科技现代性影响下的新市民形象,将其放置在未来的语境中加以考察,来书写被工业操控的城市人困境与科技影响下的后人类谜题。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是一个被操控的社会,这样的论断放在当下的中国城市中并不为过。与部分传统城市文学所关注的商品膜拜和消费主义高涨的人群不同,科幻小说中的的市民形象更多的是被工业和科技产物影响的人。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生活打上了“低成本、高享受”的标签,但是这换来的究竟是“进步”还是进一步的压抑?低价的成本是否能承担人心灵的重量?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科幻小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新世纪以来的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另一种挑战,即城市人的异化,科幻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探究城市如何影响人这个深刻的命题。
........................
结语
城市是展现社会、时代进程最重要的一扇窗。书写城市实际上是文学向社会和时代拓展去观察人和社会的重要方式。从晚清时期,因着“救国救民”和“启蒙”的需要,科学小说将目光对准了城市。进入新世纪后,有关城市题材的科幻小说数量越来越多。不少科幻作家都将城市纳入自己的观察视野,用笔去书写城市现实。
从城市的空间想象上来说,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城市文学的城市空间体系,这个体系中包含了物理空间与赛博数字空间。这种对城市独特空间形态的想象,一方面成为了科幻中城市题材小说的特色之一,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中国科幻小说对国家、社会、生态、人类等虔诚地思考与吟诵。
从城市的时间想象上来说,在“新时间观”的影响下,城市时间书写超越了现实时间的局限性,带来更为广袤无际的想象体系。历史重述式的小说让科技和传统文化在科幻文本中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带来“历史感”和“全球感”结合的奇妙体验,这种叙述视角也带来城市想象的新视阈。而面对未来的想象则更为自由和开阔,产生了一定的超越性。这种自由的、不受限但是却又有科技做背书的时间建构给予了科幻小说强烈的间离效果和诗意美学体验。
城市生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体验,而中国科幻小说适时地意识到了科技发展、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多种交叉焦虑。科幻小说一方面从科技与工业发展的角度观照城市生态,另一方面则以“未来试验”的角度进一步思考城市问题。尽管中国科幻“问题小说”的思考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具有相当的意义。其不仅将生态问题剖析得更全面、更透彻,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科幻现实主义的”传统。
参考文献(略)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