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女的界定和发现
第一节 少女形象的界定
这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沈从文小说中的少女,因此笔者想先理清对“少女”这一人物的界定。近几年,“少女”成为大热之词,社会上的很多女性不顾年龄的大小都想要向少女靠拢,在穿着打扮上“少女风”也成为了大家追逐的时尚热潮。严格意义上来说,少女是指未成年的女孩,年龄范围是 12-18 岁,是一个女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未成年前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女生心理和身体都在快速发展,她们用细腻的心思暗暗揣摩着成长的秘密。因此,在沈从文的小说中“翠翠”、“萧萧”、“三三”、“阿黑”显然都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女孩。例如《三三》一文中写到“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阿黑即使到了与五明谈婚论嫁的年龄,也不过才十七八岁而已。“被父亲所系念的阿黑,是十七八岁的人了,知道父亲发痴的理由”。萧萧年十二岁时便做了媳妇,照顾比她小九岁的小丈夫。纯真懵懂的翠翠被熟人问起年龄时,爷爷的回答也是说满十四岁进十五岁。抛开沈从文对她们少女形态外貌的描写,从年龄上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她们是严格意义上的少女。虽然在家庭中担任的角色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同,但她们都是正处于人生刚开始的阶段,对未来充满着好奇与期待。
第一节 少女形象的界定
这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沈从文小说中的少女,因此笔者想先理清对“少女”这一人物的界定。近几年,“少女”成为大热之词,社会上的很多女性不顾年龄的大小都想要向少女靠拢,在穿着打扮上“少女风”也成为了大家追逐的时尚热潮。严格意义上来说,少女是指未成年的女孩,年龄范围是 12-18 岁,是一个女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未成年前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女生心理和身体都在快速发展,她们用细腻的心思暗暗揣摩着成长的秘密。因此,在沈从文的小说中“翠翠”、“萧萧”、“三三”、“阿黑”显然都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女孩。例如《三三》一文中写到“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阿黑即使到了与五明谈婚论嫁的年龄,也不过才十七八岁而已。“被父亲所系念的阿黑,是十七八岁的人了,知道父亲发痴的理由”。萧萧年十二岁时便做了媳妇,照顾比她小九岁的小丈夫。纯真懵懂的翠翠被熟人问起年龄时,爷爷的回答也是说满十四岁进十五岁。抛开沈从文对她们少女形态外貌的描写,从年龄上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她们是严格意义上的少女。虽然在家庭中担任的角色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同,但她们都是正处于人生刚开始的阶段,对未来充满着好奇与期待。
这些典型的湘西少女虽然不是完全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如果只分析她们未免过于片面。因此,笔者也关注到了城里的少女-“女学生”,这一系列人物有的作为湘西人的谈资穿插在作品中,如《萧萧》、《长河》;而有的是作为鲜活的人物散布在作品中,如《如蕤》、《三三》、《冬的空间》等。众所周知,沈从文对于湘西和都市是持两种相反的态度,湘西女孩处于一种自然、健康的存在方式,而城市女性则过着充满诱惑、欺骗的黑暗生活。但是“女学生”却是城市女性中的特殊存在,她不像绅士太太一样沉溺于情欲的糜烂生活,也不像都市夫人一样脾气古怪,难以捉摸。但她们又和湘西少女不同,湘西少女们从未进入过学堂,是湘西的山山水水滋养了她们的生命,而女学生们在学校接受了新文化和新思想,她们代表着自由与进步,对新事物的接触影响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因此,笔者想把“女学生”这一典型形象作为都市少女列入研究中来,她们在小说中的塑造是都市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沈从文在她们身上寄寓了对都市文明的思考。
.........................
第二节 少女的发现
说到“少女”一词,大家一般联想到的都是“青春”、“活力”、“纯真”这些形容词。她们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当开始有意识的与这个世界打交道时,未来的一切对她们来说都是值得期待的。沈从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少女形象为我们真实还原了少女的至真至美,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生活中的自然本色。沈从文使女性书写呈现出新的色彩,而这种创作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沈从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进行创作的成果。
一、传统文化与少女的发现
.........................
第二节 少女的发现
说到“少女”一词,大家一般联想到的都是“青春”、“活力”、“纯真”这些形容词。她们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当开始有意识的与这个世界打交道时,未来的一切对她们来说都是值得期待的。沈从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少女形象为我们真实还原了少女的至真至美,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生活中的自然本色。沈从文使女性书写呈现出新的色彩,而这种创作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沈从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进行创作的成果。
一、传统文化与少女的发现
1922 年沈从文以“休芸芸”为笔名跌跌撞撞地闯进文学的世界,在《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学历上的简陋让沈从文缺少关于文学知识系统的学习和理解,他对于文学的发挥离不开少年时期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沈从文在当护卫兵期间有幸成为了陈渠珍统领官的书记,在这段时间里沈从文把握住机会大量地阅读了关于历史、文学、艺术类的书籍,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提到过:“这份生活实在是我一个转机,使我对于全个历史各时代各方面的光辉,得了一个从容机会去认识,去接近。”[1]沈从文在阅读积累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正是由于缺少理论框架和文化判断的约束,沈从文在吸收和承接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维方式。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这就是说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分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认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在少女身上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对绘画艺术的灵活运用,沈从文笔下少女们如花朵般虽芬芳艳丽却各有各的韵味,沈从文对她们既工笔又写意的描绘不显刻意,仿佛是在一幅山水画中温柔点染上的一朵小花,抹去人物身上现实的沉重色彩,还原了她们自然的美感,这种极致的美在读者心里久散不去,是小说中艺术化和诗性化的最美展现。杜素娟在《孤独的诗性: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这样描述沈从文的小说的:“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中国诗画的精华,展现着中国的韵味与情致。他所做的这一切,虽然长久地被忽视,但随着社会和文学的发展,思想与审美潮流终究会实现向民族的最终回归。”[3]沈从文将在绘画中吸收的精华运用到人物塑造中成就了少女这一人物,他在刻画少女形象时对她们的外貌描写用词极少,却使这一类人物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时的匠心与智慧。沈从文从传统艺术精神中继承了“注重传神”的美学风格,用浓郁的写意色彩来表现少女的情感与韵味,以达到“传神”的审美目的,例如,沈从文从环境、心理、民俗意象等多个方面入手来刻画少女的神韵,虽然淡化了外貌描写,但少女们的活泼与灵动仍达到了内涵丰富的艺术效果。
...........................
第二章 色彩纷呈的少女形象
...........................
第二章 色彩纷呈的少女形象
第一节 美丽灵动的湘西少女
沈从文自小生长在那山明水秀,莺歌燕舞的湘西凤凰县,自然秀美的自然环境,简单纯粹的人际关系,风情独异的风俗习惯孕育了这位在自然里自由生长的作家。在家乡所经历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沈从文的脑海中,那个留在记忆里的美好故乡成为了沈从文创作的源泉,在这样的基础下,沈从文才能创造出那么多鲜活的湘西少女形象。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人在少女时期懵懂,天真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存境遇。
一、山水孕育的自然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是沈从文在创作中的理想追求,他始终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创作中去,因此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说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和谐地融合在一方水土中。湘西少女是大自然滋养出的美丽精灵,山山水水滋润了她们的灵气,花鸟鱼虫陪伴了她们的成长,她们没有进入过学堂,却在青山碧水间学会了生活的智慧。沈从文逃课才能亲近的大自然她们却有时刻拥有的自然优势。一个自由自在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天真少女跃然纸上,少女仿佛山间潺潺的流水一样清澈纯净。
沈从文自小生长在那山明水秀,莺歌燕舞的湘西凤凰县,自然秀美的自然环境,简单纯粹的人际关系,风情独异的风俗习惯孕育了这位在自然里自由生长的作家。在家乡所经历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沈从文的脑海中,那个留在记忆里的美好故乡成为了沈从文创作的源泉,在这样的基础下,沈从文才能创造出那么多鲜活的湘西少女形象。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人在少女时期懵懂,天真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存境遇。
一、山水孕育的自然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是沈从文在创作中的理想追求,他始终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创作中去,因此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说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和谐地融合在一方水土中。湘西少女是大自然滋养出的美丽精灵,山山水水滋润了她们的灵气,花鸟鱼虫陪伴了她们的成长,她们没有进入过学堂,却在青山碧水间学会了生活的智慧。沈从文逃课才能亲近的大自然她们却有时刻拥有的自然优势。一个自由自在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天真少女跃然纸上,少女仿佛山间潺潺的流水一样清澈纯净。
她们好像大自然的精灵,和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是一体的存在,她们身上仿佛天生具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状态,和小动物的亲近都是那么的自然随性。“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那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在《阿黑小史》中,两情相悦的乡间男女在天地间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原始的生命活力得以尽情的舒展。正如吴正锋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认为《阿黑小史》中爱欲的表达是建立在两情相悦、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上的属人本质的合乎自然的性爱方式。两性关系不是建立在人物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而是人的自然属性。阿黑和五明用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和纯洁无瑕的爱情向“使人顽固假的礼教与虚空的教育”做了有力的反击。湘西少女可以在自然中任性恣情地奔跑,不必去在意伦理道德和时风流俗,一切只凭借自己的感觉和性情去生活。
.............................
第二节 勇敢个性的城市“女学生”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除了湘西美丽的少女外,一些都市女性形象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沈从文创作初期,在城市生活中物质上的窘迫,精神上的压力都影响了他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的塑造。他怀着憧憬和激情从湘西来到了城市,但这个城市并没有张开热情的怀抱去欢迎他,随之而来地则是各种挫折。求学失败,找工作碰壁,潦倒的生活把他置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遭人白眼的冷遇让这个农村青年在这个陌生城市里感受不到人情的温暖。因此在他的小说中,都市中的男男女女成为了被对抗被讽刺的对象。
另外,我们从沈从文的自传中可以发现他青春时期的第一次悸动是对一个白脸女孩。他小心翼翼地暗恋着那个女孩,品尝着初恋的甜蜜,本以为也收获了对方的心意,因此他心甘情愿地一次次借钱给女孩的弟弟,最后没想到迎来了感情欺骗和金钱欺骗的双重打击。这次“女难”事件让沈从文刚刚萌生对异性的好感瞬间破灭,加上这次经济损失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怀着伤心离开了家乡。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除了湘西美丽的少女外,一些都市女性形象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沈从文创作初期,在城市生活中物质上的窘迫,精神上的压力都影响了他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的塑造。他怀着憧憬和激情从湘西来到了城市,但这个城市并没有张开热情的怀抱去欢迎他,随之而来地则是各种挫折。求学失败,找工作碰壁,潦倒的生活把他置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遭人白眼的冷遇让这个农村青年在这个陌生城市里感受不到人情的温暖。因此在他的小说中,都市中的男男女女成为了被对抗被讽刺的对象。
另外,我们从沈从文的自传中可以发现他青春时期的第一次悸动是对一个白脸女孩。他小心翼翼地暗恋着那个女孩,品尝着初恋的甜蜜,本以为也收获了对方的心意,因此他心甘情愿地一次次借钱给女孩的弟弟,最后没想到迎来了感情欺骗和金钱欺骗的双重打击。这次“女难”事件让沈从文刚刚萌生对异性的好感瞬间破灭,加上这次经济损失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怀着伤心离开了家乡。
种种的不幸都为沈从文对都市女性的偏见上添了一把火,因此在沈从文早期作品中对都市女性的不屑和讥讽展露无疑。而到了三十年代,随着作品的不断增加和知名度的提高,沈从文之前经济上的困难得以缓解,和张兆和的逐渐亲密也让他更加地了解女性,沈从文的创作慢慢走入了成熟期,对都市女性的态度也向理性转变。在都市女性中“女学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1919 年的教育改革实现了男女同校,女性也可以走向课堂接受教育,因此她们实现了“女学生”身份的转变,她们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从家庭走向社会去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独立,她们想要努力摆脱家庭和男性的束缚。在沈从文笔下“女学生”有两种现身形式,一种是穿插在湘西小说中,她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都是通过湘西人的议论来展现的。例如《萧萧》中祖父口中离经叛道的“女学生”,《长河》中保安队长用来调戏乡下女性的工具。另外一种是作为小说中的主体对象,在小说中她们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如蕤》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如蕤,《三三》中融入乡村生活的“白帽子女人”,《冬的空间》里与男老师“A”发生各种感情纠葛的女学生们。因此,笔者想从“女学生”在小说中的这两种存在方式去分析她们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内涵。
...............................
第三章 少女形象的艺术塑造....................................18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烘托.......................................18
第二节 内心世界的揭示..........................................20
第三节 民俗意象的象征...........................................24
第四章 少女形象书写的美学意义.................................28
第一节 人性美的彰显..................................28
第二节 悲剧美的思考..................................30
第四章 少女形象书写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 人性美的彰显
1923 年,沈从文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怀揣着追求新知识新理想的愿望来到了北京,然而他的追求之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处于转型时代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北京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政治腐败,道德崩溃和信仰缺席这种种堕落的社会现象充斥在这个看似繁华的大都市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对于物质方面的贫穷,精神的折磨更让沈从文痛苦,城市男男女女空虚的精神和冷漠的人性深深刺痛了沈从文的心。因此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倾向于寻找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依托,作品多是对童年奇闻趣事的回忆和书写,文体风格也还没有成型。随着创作研究的深入,沈从文对文体追求有了深入的把握,他通过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决心要建构一个人性小庙,以期能够重造社会,重塑民族精神。正如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1]沈从文将他理想的人性之美倾注在少女这一人物身上,通过描写少女形象的生命形态来构建人性的理想家园,启发读者思考生命,感悟人生。
..........................
第一节 人性美的彰显
1923 年,沈从文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怀揣着追求新知识新理想的愿望来到了北京,然而他的追求之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处于转型时代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北京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政治腐败,道德崩溃和信仰缺席这种种堕落的社会现象充斥在这个看似繁华的大都市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对于物质方面的贫穷,精神的折磨更让沈从文痛苦,城市男男女女空虚的精神和冷漠的人性深深刺痛了沈从文的心。因此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倾向于寻找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依托,作品多是对童年奇闻趣事的回忆和书写,文体风格也还没有成型。随着创作研究的深入,沈从文对文体追求有了深入的把握,他通过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决心要建构一个人性小庙,以期能够重造社会,重塑民族精神。正如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1]沈从文将他理想的人性之美倾注在少女这一人物身上,通过描写少女形象的生命形态来构建人性的理想家园,启发读者思考生命,感悟人生。
..........................
沈从文塑造的少女形象历来就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女性形象的个体解读到纵向比较,至今阅读,少女这一群体的塑造及其价值都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本文在总结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立足于城市和乡村的整体格局对少女形象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究。
首先,本文从少女的界定和少女的发现入手理清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来源,将易被忽略的城市“女学生”列入研究中来,她们作为都市文明的代表同样具有研究价值。沈从文在传统文化和五四的激发下产生了创作美的冲动,这些特殊因子推动着他去创作,当然这种冲动并没有让沈从文失去自我,他本着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个性,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创新来给我们带来一个个具有独特韵味的魅力少女。
其次,沈从文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刻画了少女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境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处于都市和乡村的不同少女群体迷茫与坚定,甜蜜与痛苦的生命形态,少女们独特的生命力与表现力张扬着作者理想人物的创造。
再有,在少女形象的塑造上我们感受到了沈从文的匠心与智慧,沈从文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从自然环境的烘托、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民俗意象的象征这三个方面实现了艺术与现实的融合,完成了少女形象的成功书写,少女身上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就在沈从文细致用心的描摹中绽放。
最后,少女形象具有其独特的美学意义。无论是湘西少女还是都市少女,她们共同的落脚点都是人性美的化身,她们身上闪耀的生命之美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人性明路。当然美丽与悲哀互相渗透,相互依存才是人生的常态,少女美与悲的并置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无常,直面悲剧的正确姿态也是沈从文对生活的探寻与坚守。从少女身上我们窥探到了沈从文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乡下人”变成“知识人”的心态转变,在都市少女和湘西少女的融合与碰撞中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