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194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7844 论文编号:sb2020020117010029378 日期:2020-02-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以冰心 1940 年代的创作文体为研究对象,从文体互渗这一角度入手,关注冰心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及变化,旨在揭示冰心思想、作品风格的转变以及文学精神的发展,审视其创作价值,并进一步探讨与反思文体互渗现象的意义。 

第一章   冰心 1940 年代的文体选择

第一节  文学文体的侧重
文体意识和文体期待的双重表现延宕在冰心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冰心二十年代的“小诗”集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悟,形式短小自由。诗歌体现出自我性、自然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即表现的是小我的情感,感情是自然流露的,并表达心灵上某些带哲理性的思考。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虽然冰心的“小诗”引起众多人的仿效,她的天然的文体意识已显露无疑,但她却不断审视自己的文体。她不认为自己是诗人,她认为“繁星体”“春水体”的诗歌文体并没有按照诗歌体裁的规范去创造,因此不能称之为诗歌。早在 1923 年就曾说:“诗不止有意境,还有艺术,要有图画般逼真的描写,音乐般和谐的声调的,叙事之中,仍不失其最深的情感”,而自己的“偏于理智判断的;言尽而意索然,一览无余的;日记式,格言式的句子,只可以叫做散文,不能叫做诗”,因此觉得《繁星》《春水》“格言式的句子太多,无聊的更是不少,可称为诗的,几乎没有!”②可见冰心受古典诗歌影响之深。同时,一些作家及批评家构成的专业读者也不乏批评。梁实秋在 20 年代就指出“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宜于诗;《繁星》《春水》的体裁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认为“句法太近于散文体”。③成仿吾批评她的哲理诗“理论的或概念的,与过于抽象的文字,纵列为诗形,而终不能说是诗。”④朱自清也说其早期诗歌是“零碎的篇儿, 零碎的思想”。①而周作人主张诗的文体要采用“兴”,或者说是象征,不可太“晶莹透澈”,要有“一点儿朦胧”。②尽管《繁星》《春水》追随者甚众,三十年代的《相思》、《我爱,归来罢,我爱!》等诗歌形式上已不再是“零碎的篇儿”,但冰心一直不青睐于诗,她认为:“诗是‘做’的,不是‘写’的。诗要合辙押韵,音调铿锵,读了使人能背诵下来。我不是一个诗人,慢慢地‘做’起来,浓郁的情感,就会渐渐地消失了”,③对于诗歌创作她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
.......................

第二节  实用文体的增加
除了文学文体有所偏重外,1940 年代冰心因政治、文化原因也留下了大量演讲辞、访谈录等实用文体形式。文学文体既是语言符号又是艺术符号,要把语言符号转换为艺术符号,再通过艺术符号的组合来传达其内在的意蕴,呈现出“言——象——意”的结构。而实用文体是语言符号的系统,是“言——意”的直接呈现。因此,其语体是应用性的,以社会化的书面语言为主,而避免使用个性化色彩的语言。
冰心自 1940 年冬受宋美龄之邀到“新运妇指会”工作,至 1946 年 4 月离渝,客居重庆五年之久。冰心到任后,担任文化事业组组长一职,负责文化工作的开展。“新运妇指会”全称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被《新华日报》评为“全国妇女动员的总机构”,在抗战期间,对组织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冰心难以适从国内政治的复杂形势,再加上重庆潮湿多雾加重孱弱病躯,更是为躲避日军对重庆的狂轰乱炸,任职四个月后,遂辞职搬离至歌乐山,又因其他原因仍挂职而不实际主持工作,直至 1942 年 3 月。与此同时,她还以“社会贤达”身份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任期六年九个月,从她写给友人的多封信件中可以看出她对国民参政会的重视程度。此外,她还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重庆理事。
从上述冰心在重庆参与的公务事务看,虽然一直抱恙于歌乐山上,有限地发挥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但冰心未远离当时的主流社会。特别是作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冰心,曾一再被邀请进行演讲。《由评阅蒋夫人文学奖金应征问卷谈到写作的练习》①、《写作经验》、《文艺的欣赏》、《中国文学之过去和未来》等演讲辞针对不同受体阐发了个人对于文艺的见解和主张。以《由评阅蒋夫人文学奖金应征问卷谈到写作的练习》为例,1940 年 3 月 8 日“新妇运指会”举办蒋夫人文学奖金的征文活动,冰心是十名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其
............................

第二章  文学体裁的多样式组合

第一节  小说化诗歌的凸现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是重“再现”的叙事性作品;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④《辞海》中也作了相似表述: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文学体裁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述,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是讲究叙述的文体,但叙述什么,如何叙述都是可以变化的,因而它的文体转换就具有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而“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⑤诗歌的凝练性和音乐性使得这种文体具有非常显著的外在特征,用极少的语言组成诗行,诗行之间具有节奏、韵律性,成为诗歌文体的核心规范;诗歌的跳跃性是这种文体的结构特征,依靠想象、情感的逻辑,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并没有持续性。诗歌能够与小说互渗,正是因为“小说体裁在话语方式的此在性、占有经验的本真性方面均优越于诗歌,而诗歌要介入处理具体的人事、当下的生存以及广阔的现实,就势必去关注、捕捉生存信息,讲究对话、叙述、细节的准确与否。”①小说化诗歌《鸽子》是为了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将这两种体裁互渗而产生,互渗后故事情节的叙述既完整又具有连贯性、人物形象的刻画等小说特征也得以强化,长诗的篇幅为情节的完整和连贯提供了条件,但诗歌情节结构上的跳跃性消解。
1940 年代冰心的诗歌创作很少,以古体诗词创作居多。1944 年蒲薛凤因病住院,冰心探视之余,赠词《赠逖生病中 调寄浣溪沙(水仙)》以宽其心。之后蒲薛凤“步韵奉答”,两人的诗词唱和,引来当时在重庆的许多清华人士,相继用冰心韵咏和。除此之外,冰心还有赠赵清阁的集句诗:“眉宇清扬照坐寒,品题天女本来难。忽然阁笔无言说,雨后晴虹雪后山。”对于此诗,吴海发曾评价:“众所周知,冰心是语体文的作家,不论诗或文,都是语体文,没有见过她写的旧体诗词……诗也很有气象,很有诗味,隽永可口。”
..............................
 
第二节  小说化散文的放彩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②。题材的广泛特点使得它可以写人、记事、写景、咏物,包罗万象,无所不至。结构的自由灵活相比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他较规范的文体,显示出“不规范”的特点。正如李广田所说:“诗必须圆,小说必须严,而散文则比较散。若用比喻来说,那就是:诗必须像一颗珍珠那么圆满,那么完整,……。小说就像一座建筑,无论大小,它必须结构严密,配合紧凑,……。至于散文,我以为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③相比之下,小说要反映比较完整的生活事件和人物形象,结构严密。而散文文体的核心规范则是真实的境遇与感受,这就决定它与小说文体最突出的区别,前者写实,后者虚构。鲁迅曾就小说典型人物的塑造作一概括:“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④因此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①。小说营造的是虚构的艺术世界,“正如我们富有想象力地进入小说境界时那样,小说使我们扩大了经验,并使我们对于自我可能遭遇的情况,增加了知识。小说是进行的生活的重大形象——它是生活的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而作为演出,它是我们自我生活的一种扩展。” ②由此可见,
小说和散文的互渗,确定谁为核心规范就在于真实性还是虚构性占主体地位。
《关于女人》可以说是冰心 1940 年代的重要作品,在当时就“曾轰动文坛,莫不称为名著。良以作者观察锐利,文笔隽美,把女人的一切加意刻画。描绘成一幅幅精细的素描画”。
从写作背景看,《关于女人》是冰心 1941 年 1 月至 12 月应刘英士的请求在《星期评论》上的撰稿,共发表了九篇文章,总题为《关于女人》,后来又补写了七篇,1943 年 9 月由天地出版社结集出版。最初写作时间正是冰心来渝在“新运妇指会”任职的时间。“新运妇指会”成立的宗旨是:“指导全国各地妇女整个生活之改进,并使德智体群富美各得充分的发展,共负服务社会复兴民族之责任。”这个宗旨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提出,《关于女人》也就是这种背景下的文学反映。 冰心对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及战时妇女的状态多有关注,这也是其文化组组长责任使然。前面在论述冰心 1940 年代偏爱散文文体时,曾指出她在 1940 年代的抗战题材,是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基础上,自然而然进入到民族历史与社会大环境之中,展示的是冰心真实的况味感受,《关于女人》的抗战质素亦然。
................................
 
第三章  文学语体的多音齐鸣………………………38
第一节  抒情语体的诗意穿插……………………… 39
第二节  叙述语体的“事”“情”混融…………………………43
第三节  自由语体的个性创造…………………… 47
第四章  文体互渗的形成因素……………………………52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主体精神……………………… 52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中和”源头……………………… 55
第三节  主流话语下的时代语境………………… 57

第四章  文体互渗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主体精神
文体本身的规范性制约了表达的需要,文体互渗实现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它有意模糊、淡化文体之间的界限,融合各种文体之长,表达了主体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冰心多次提到“温柔敦厚”,“文学家要是生在适宜的地方,受了无形中的陶冶熔铸,可以使他的出品,特别的温柔敦厚,或是豪壮悱恻。与他人的人格,和艺术的价值,是很有关系的。”②冰心的这段话说的是人格和作品风格与环境的关系。“温柔敦厚”显然是冰心人格和作品风格的体现。二十年代的作品里,母爱、童心、大自然的内容营造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满蕴着温柔”的语体色彩道出了作者对充满和平、幸福和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到了 1940 年代,在《我的良友——悼王世瑛女士》说到王世瑛时又提到“温柔敦厚”这个词,“第三类是有情的,这类朋友,多半是静默冲和,温柔敦厚,在一起的时候,使人温暖,不见的时候,使人想念。尤其是在疾病困苦的时光,你会渴望着他的‘同在’。”③从对王世瑛的评价看,“温柔敦厚”一词是与冰心“爱与同情”的文学精神一致的,“使人温暖”“使人想念”是“爱”的体现,“渴望同在”又是“同情”的一面。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温柔敦厚”既是人的言行趣尚、性情修养,也是作品风格、艺术标准。它不仅是冰心气质和人格的呈现,也是冰心文学精神的折射。
..............................

结语


冰心一直秉持着“真”的文学宗旨,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文体表达方式。1940年代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是她从二三十年代单纯地自由自适地抵达真善美的理想中冷却下来,努力探寻能够实现生命体验与时代、社会契合的表达路径。她以散文为主,承继了二三十年代形成“冰心体”的书信体通讯、诗化散文、诗化小说的体式,出现了小说化诗歌、小说化散文的文体新品种,并不断调和着各种体裁的表现力。互渗的多种体式和丰富的语体风格,展现了冰心生命个体的“典雅”与社会化相融的过程,从而揭示其风格是“典雅亲切”与“苍劲朴茂”的融合。冰心已舍弃了她的“清丽”,但个体气质里的“典雅”却依旧是她创作的诗性底蕴,隐含着对中国古典诗性文化的回望。与社会化的厚重相融,反映出冰心在主流话语下的真实创作心理,展示出其精神结构的多元性,以及社会价值意识的深层调整过程。这种创作转变是对个人创作的一种调适、突围和发展。1940年代文体互渗现象的形成是冰心中年时期“温柔敦厚”的主体精神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温柔敦厚”蕴藏了“中和”的传统审美形态,反映到文体上即文体之间互渗的体式;“温柔敦厚”作为一种审美理想,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人人平等,相亲相爱,排除纷争,和谐共处,与冰心“爱与同情”的文学精神在1940 年代的发展相一致,她从生命道路上的“爱与同情”出发,从关注普通人走到人类和平的高度。

优秀的文体互渗复合文本一定体现着文体互渗后的“和合”状态,能发挥文体众长,也一定能恰到好处地展现作家的个性气质、文学底蕴与时代社会的圆融。在 1940 年代的时代语境下,冰心文体互渗体式的选择与文学精神的统一,呈现出“和合”的形态,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文体互渗现象反映了作家创作的思维方式,在“反规范”中寻求文体表达更为丰富的空间,是作家审美创造力在文体上的自然体现,它从“五四”新文学发端期就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体现了作家精神的自由和文体的觉醒,推动了新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显著的现代性意义。冰心在四十年代复杂意识形态中还能保持文人精神上的相对独立,还能对文体孜孜以求地探寻,无疑对文体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