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円渐凸显的地位,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运作形式,正如美国著名学者PeterF-Drucker所言:“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不仅仅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它甚至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⑴”。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其拥有知识的价值决定了自身的价值。因此,组织和个人都需要不断获取并深入掌握各个方面尤其是专业方面的新知识,以知识的生产、加工、利用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此过程中,除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观察、思考、分析以直接获得相关技术知识与经验外,还可以通过向掌握先进知识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请教,以获得间接的知识及经验,即通过知识的有效转移从外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也就是说,是否能够在对内部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通过知识转移的方式从外部充分吸收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成为组织及个人能否凸显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知识转移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个体、团队以及组织不断学习和创造的前提,同时可以有效促进个体能力水平的提升,增进团队的工作效率,并最终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图书馆肩负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整理传递文献信息、参与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各项职能,并且作为高校和社会中最重要的知识集散地,它与知识转移之间具有必然的并且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图书馆知识转移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而对于图书馆的用户,即有知识需求的个人及组织而言,由于其需要从图书馆吸收新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有效性成为决定其对图书馆知识服务满意程度的关键。所以,有必要对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效果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学者们一般认为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转移方的转移意愿与转移能力、知识接受方的接受意愿与接受能力、知识自身的可转移性、知识转移渠道的适用性、知识转移情境等方面,而对于其中某一方面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情境更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概念。
但事实上,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并具有不同程度的情境嵌入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知识转移方、知识接受方、知识转移方式等均受到情境的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效果。不仅如此,当知识转移过程结束后,有时却会出现接受方所接受到的知识并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也即知识转移的效果并不能满足知识接受方的需求,这里面很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所转移的知识不能适应新的组织情境,产生了 “水土不服”的后果。这就需要分析影响知识应用的组织情境因素,通过对各个情境因素的调整,使新知识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实现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图书馆方面,还是从用户的角度;无论从图书馆知识转移的过程,还是从用户应用所转移知识的效果来看,详细分析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及其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具体影响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优化策略,对于图书馆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研究内容
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章,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理论基础:分别介绍了图书馆知识转移以及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概念和类型,为之后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分析做基础。第3章,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从情境无关型、情境依赖型、情境嵌入型三个方面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做初步分析。第4章,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分析:根据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不同类型,分别对影响其效果的情境因素做深入研究。第5章,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策略: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提出如何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进行优化。第6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做出的研究方向。
1.4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 4. 1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文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收集到的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各种文献、资料、研究成果等进行详细的阅读、研究,参考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各方面情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优化策略,为图书馆更好地进行知识服务提供有用的借鉴。
(2)理论分析法通过对有关概念进行描述和统计,总结出本文中所采用的图书馆知识转移以及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等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并在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不同情境类型以及各个情境因素展开详细分析。
1.4.2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对原有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给出了图书馆知识转移以及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具体内涵;将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类型与其情境的类型相结合,形成矩阵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研究了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各个情境因素并对每项因素的具体影响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在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类型以及各个情境因素具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情境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具体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优化策略。
第二章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理论基础.............6
2.1图书馆知识转移 .............7
2.2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 .............10
第三章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11
3.1情境无关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13
3.2情境依赖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15
3.3情境嵌入型的图书馆知IH转移 .............16
第四章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分析............. 17
4.1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宏观情境因素 .............18
4.2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微观情境因素 .............19
结论与展望
本文首先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知识转移和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概念重新给予了界定,这也是本文中作为依据和参照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图书馆知识转移和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类型划分,以此为线索来展开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的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1.依据与情境相关程度的不同,图书馆的知识转移可以分为情境无关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情境依赖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和情境嵌入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三种类型。其中情境无关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只受到宏观情境的影响,而情境依赖型与情境嵌入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在宏观情境的基础上,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组织微观情境的影响。
2.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宏观的情境因素包括国家的政策制度、经济水平、科技水平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等几个方面,而微观的情境因素根据图书馆知识转移类型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其中影响图书馆与相关行业机构间知识转移的微观情境因素主要指图书馆的发展战略、物理距离、关系强度;影响图书馆内部知识转移的微观情境因素主要指图书馆文化、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图书馆管理;影响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知识转移的微观情境因素主要指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基础设施、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距离以及信任程度等。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等.知识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13.
[2]张大为,汪克夷.知识转移研究述评与展望.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19, 196-200.
[3]邓文红.论图书馆的知识转移.图书馆,2005,4,85-87.
[4] TEECE 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 The resource cost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 The Economic Journal, 1977,87,242-261.
[5]马庆国,徐青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个体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科研管理,2006, 3, 50-54.
[6] GILHERT M,⑶RDEP—HAYES M.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996,16, 301-312.
[7]谭大鹏等.知识转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图书情报工作,2005, 2, 7-10.
[8] SINGLEY M K, http://sblunwen.com/tsgxlw/ ANDERSON J R. The transfer of cognitive skill. Cambridge,M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0-21.
[9] 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27-43.
[10] Vito A] bino, A. CI audio Garavel 1 i, Giovanni Schiuma. Knowledge Transferand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 Role of the LeaderFirm. Technovation Journal, 1998, 19, 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