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公安题材小说中警察形象的流变
自公安题材小说产生以来,警察形象便以其勇敢、智慧、忠诚、正直等鲜明品质充盈着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但是当代文坛中的警察形象并非从来如此,一成不变,而是在其发展历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系统地梳理和全面地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警察形象的发展变化,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当然,并不是哪个阶段出现的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就一定符合这个阶段的总体特征。因为作家究竟塑造出怎样的人物形象除了受其所处时代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还取决于作者本人的审美倾向、创作理念、人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因此,笔者在论述“当代文坛警察形象的流变”这一问题时会小范围地打破时间界限,以期能够更加严谨、科学地完成对该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十七年时期警察形象的理想化
“十七年”是公安题材小说发展的滥筋期。建国初期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打败国民党反动势力、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当中,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景象。在时代主流情绪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主要以塑造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为主,公安题材小说也不例外。纵观这一时期的警察形象,其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完美无缺。
《山间铃响马帮来》《无铃的马帮》《国境一条街》等边防反特小说是公安题材小说的雏形,它们处于由军事题材向公安题材的过渡形态,主人公多是驻守祖国边疆的部队官兵,但是这些边防人员已经具备了一名公安人员的基本素养,如对潜在危险的高度敏感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当然这些准公安形象的理想化还主要体现在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上。《无铃的马帮》中的民兵联防队长朱林生一听到盘大妈所说的异常情况后连饭也顾不得吃就赶去向边防巡逻队报告,甚至谤沱的雷雨也阻挠不了他半分,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祖国的安危、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个人的一切都已算不得什么。而巡逻队战士们更是“随时准备着,保卫祖国。”①这种一心为国、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一时期的公安题材小说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
第二章当代警察形象流变的原因探析
当代文坛的警察形象由高大全的理想化人物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由饱受世俗烦恼的小人物到消费时代中英雄形象的复归,这一系列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既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因素,也有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受读者接受视域的制约,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比较详尽地分析:
第一节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及移察社会地位、职能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当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赢得了政治上的绝对独立。而经过了土地革命、农村合作化等措施又使得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振兴使得这一时期的人民充分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但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并非固若金汤,她仍然受到各种反动势力的侵扰和破坏。国民党在败逃台湾的时候曾有计划地潜伏和安插了大量的特务分子,加上一直藏身于深山老林的国民党部队残余兵力以及因各种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心怀仇恨的反动分子,这些反革命分子极尽颠覆破坏新中国之能事。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国家政权,保障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警察与之展开了长期而艰巨的斗争。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收剿国民党残余武装势力,解放全国大陆。而人民警察则主要是反特锄奸,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十七年期间,我国的公安保卫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不但建立了健全的公安组织机构,而且通过镇压反革命等运动,清除了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五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保卫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文学总是能敏锐地捕捉时代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于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民公安以其社会责任的重大和社会地位的崇高进入了文学的视线。....................................
...............................
第二章当代警察形象流变的原因探析.......................................19
第一节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19
一、政治、经济及警察社会地位、职能的变化..........................19
二、作家身份的转变............................................................21
第二节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23
一、“十七年”间僵化刻板的革命现实主义.................................23
二、新时期现实卞义的新变....................................................25
第二节读者期待视野的推动.....................................................28
第三章警察形象的延伸探究.....................................................33
第一节警察形象与侦探形象的比较............................................33
第二节圈内和圈外两类作家笔下警察形象的比较.........................35
第三节警察形象塑造上的缺失及美学追求...................................37
一、当代警察形象塑造上的缺失...............................................37
二、警察形象塑造的美学追求,................................................39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公安文学尤其是当代公安题材小说从无到有,从五十年代的星星之火到现今的渐成燎原之势,确实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首先,公安文学的发展越来越体制化和正规化,不但有了自己的出版社和报刊杂志,而且还成立了公安文联。公安部直属的群众出版社的成立以及《啄木鸟》《东方剑》《蓝盾》《警坛风云》《中国公安报》等一大批公安文学报刊、杂志的诞生,为公安题材小说及其它艺术形式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舞台和坚实的后盾支持。
2004年底,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的成立对公安文学的发展无疑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意味着公安题材文学的发展将更具组织性、规模性,将获得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其次,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到公安题材文学的创作之中。这里除了公安系统自己培养的一大批作家外,圈外作家也越来越多地涉猎这一题材。如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优秀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作者田耳就是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角来关注底层人民的人生疾苦及命运挣扎,并通过这位老警察侦破一起杀人案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丰富人情和复杂人性的关注和把握。此外,范小青,方方,余华,叶兆言,陈染,陈建功,范东峰,石钟山等著名作家也都参与了这一题材的创作。虽然这些作品并未达到他们创作的最高水平,但是却为这一领域艺术风格的多样和文学意蕴的丰富做出了宝贵的尝试,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后辈青年作家加入这一领域的创作。第三,产生了一批文质俱佳的作品。从五十年代的《山间铃响马帮来》、《无铃的马帮》、《双铃马蹄表》,到七十年代末的《神圣的使命》《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再到八十年代的《便衣警察》《寻找回来的世界》《傍晚敲门的女人》,以及九十年代以后的《无悔追踪》《十面埋伏》《软弱》《一个人张灯结彩》《走火》等,一路走来,公安文学尤其是公安题材小说在艺术上越来越纯熟,视野上越来越开阔,思想上也越来越丰厚。........................
参考文献
[1]白桦等:《无铃的马帮—当代中国公安文学大系(中篇小说·第一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11月。
[2]从维熙等:《傍晚敲门的女人—当代中国公安文学大系(中篇小说·第二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11月。
[3]梁晓声等:《埋伏—当代中国公安文学大系(中篇小说·第四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11月。
[4]张宇:《软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
[5]海岩:《便衣警察》,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年10月。
[6]张平:《十面埋伏》,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9月。
[7]程琳:《犯罪嫌疑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
[8]程琳:《一针见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
[9]程琳:《拘留》,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6月。
[l0]魏人:《我是警察》,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10月。
当代公安题材作品中的警察形象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79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