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交换的性质及其社会关联性
从直观层面上看似宏大的“论民族社会中的经济交换”这一理论主题的提出,实际蕴含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不得不去直视和思考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交换?交换与民族社会的关系如何?恰如哈伊姆?奥菲克所言:“在近代工业化社会中,交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也就轻易地被承认了。然而,它的重要性恰恰在最近的人类历史中被经常忽略。“?而这一忽略的症结就在于,人们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往往只从单一的层面来理解交换,或仅把交换限定在一个特殊的形式上进行理解,这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商品/市场交换?,也恰如波兰尼所言:两个世纪以来,“我们惯于假定物品和劳务的交换只能在市场上进行。”③从而消解了对交换的方式、类型、结构的分析,遮蔽了交换与不同经济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关联性。于是,在民族社会中的经济交换这一论题下展开对交换问题的再审视,对理解交换的性质以及不同的交换与民族社会的差异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交换的性质与意义
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性要素的经济,实际就是人的劳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一本质内容表达了 “交换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 交换由此而成为生产的要素,“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⑥以致有人比喻说:“交换和交流之于文化演进,正如性交之于生物演进。” ?而恩格斯明确把交换与生产称之为“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与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②所以,他们把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归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③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这样,社会性交换成为人类生产的首要前提。交换概念也由此获得了双重性的涵义规定。如果说,人与自然的交换表达了经济的技术要素的话,那么,社会性交换则明确展现了使经济具有独特性表达的文化成分。例如,在西方,“卖”起源于哥特词汇saljan,意为“向神献上牺牲”;“买”来源于bugjan,意为"将某人从奴隶制度中买出。”⑤罗马人在没有价格和作为售卖的记号的货币的时候,所使用的“vedere”(卖)源自“venumdare”,是一个史前式的、古式的复合词,显而易见,它包含有“dare”(给)这个要素,暗含赠礼和转交之意。伊恩曾指出它很接近保加利亚语中的一个词,意指嫁妆、购买女人的价钱。⑥而在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满等民族的语言中,用于表达交换的词语“hudagada”,其词根“huda”(又可作hada、kuda)中就是“亲家”,或“姻亲”;“gada”则是表示“取、做”的行为动词,即交换就是结亲家的意思。这种语言线索表明,交换一词在不同民族社会和文化模式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和表达,在这些民族中,其最初的核心并不指向经济或物质的利益,也充分展现了交换以礼物、联姻等多种方式建构广泛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历史轨迹。
在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点上,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和人的生存的关系性,使我们得到了 “主体间性”或“主体交互性”(intersubjectivity) ?的哲学概括,交换由此成为在以相对独立权利的主体为前提假定的基础上,主体在社会场域中互动的行为过程;我们也由此获得了一个广义的交换观——交换从exchange拓展到了 commutation的层面,而commutation的词根commune本身就具有共同体的涵义。如果说,交往、交换或“交流(communication)意味着共同体(community),那么,社会性交换作为构组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便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每一个个体和民族群体。即交换涵盖了知识、信息、观念、技术、物质、智慧、语言、制度等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碰撞、交流。
交换理论最早奠基人之一的西美尔(Simmel,G.),也以经济交换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典型模式,而推导出“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的接触活动都以给予和回报等值这一图式为基础。”交换“仅仅预示了在相关主体之间的一种情形或变化,而非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某个对象,” “交换作为生活形式,作为经济价值的条件,作为主要的经济事实,应该可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绝大部分关系都能够作为交换的方式去解释。交换是最纯粹与最充分发展了的交互作用,当它寻求获得物质与内容时它规范了人们的生活”。②爱弥儿.涂尔干、马克斯.韦伯以及乔治?赫伯特?米德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的目的活动引向交往行动的分析,而交往行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整合过程。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交换始终是一种对话。”③同样地,鲍德里亚认为:“每一个群体或个人甚至在基本的生存得到保证之前,就已经体验到了一种压力,要让自己在一个交换和关系的体系之中拥有存在的意义。”?乔治?霍曼斯(Homans,G.)也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认为整个社会都充满着交换活动;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因此,整个社会活动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归还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彼德?布劳从“社会吸引导致交换过程产生”出发,同样强调了社会互动总是采取交换的形式而得到总体性表达。
第二章不同民族社会中的互惠交换模式
从人类社会之初就一直深蕴于社会深层结构中的交换要素,交融在荣誉、权力、地位、符号象征、献祭仪式、物品流动、社会交往等等的场域中,获得了极为丰富纷繁的表达形式。当现代社会把“交换”窃为己有而欲自我弦耀时,却有意无意地暴露了它对除自己当下之外的经济几乎一无所知,对“交换”的理解仅仅处于片面的幼稚状态。许多非西方社会和前现代社会的组织原则并非建立在现代市场交换的基础上,也并不都是所谓的自给自足或自然经济,而是建立在其它的交换模式之上。即便由市场交换所支配的现代社会中,也还存在着许多其它的交换类型。无论现代市场交换模式如何在今天占据了主导和支配地位,它都“不能覆盖全部经济。这在咋天做不到,今天也做不到,虽然在程度上完全不同,其理由也大不相同。”?“只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够的。对于发生在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和这些形式同时并存的那些形式,同样必须加以研究和比较。”②在一般的意义上,只要一提及“交换”,人们都可以感受到一个共同的核心本质——“互惠”。然而,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神话笼罩下,“交换”成为现代经济或市场的专属品,在人类学/民族学所积聚起的大量其它交换类型的史实力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又遭遇了这一神话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力的控制,不得不以“互惠”这一词汇来概括与现代市场交换所不同的这些形式纷繁的交换类型。可见,互惠交换模式的提出,既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神话的产物,又是对这一神话的挑战与抗争;在与这一神话关联的基础上显露出它一定的局限性,而在与现代市场交换获利性目的的区别中对“交换”这一结构性要素共同的、核心的或最深本质的揭示,也使它具有了理论分析上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转型国家经济波动的测度.......... 38-49
3.1 时间序列成分分解的基本概念........ 38-39
3.2 转型国家产出序列的成分分解........39-45
3.2.1 转型国家的经济波动........ 39-42
3.2.2 转型国家产出序列的成分分解........42-45
3.3 转型国家波动相似性比较分析........ 45-49
第四章 内部冲击与转型国家经济波动........ 49-68
4.1 转型性经济危机 ........49-57
4.2 产业结构变动冲击与经济波动关联........57-62
4.3 1998年俄罗斯经济危机冲击........ 62-68
4.3.1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冲击........ 62-65
4.3.2 俄罗斯经济危机冲击的影响........ 65-68
第五章 外部冲击与转型国家的经济波动研究........ 68-102
5.1 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对中俄影响的VAR计量检验........ 68-83
5.2 外资依赖、银行体系危机:来自中东欧........83-10
结论
“在当今占主导地位和过分自信的经济学,对从事经济人类学研究的人来说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沮丧。高兴的是它毕竟指出了对经济生活研究的重要性。沮丧的是经济人类学者发现他们发现和理解的经济生活往往看起来和当今世界理论的、应用的及流行的经济学所解释的经济生活是如此不同。”④如在西方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形式经济学(formal economics)有一个基本假定,即人类的物质欲求是没有止境的,但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是稀缺的,因此,人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条件权衡利5率,以合理的方式安排时间、投放资金以达到既定的目标。简言之,就是要符合经济理性的原则,即以最少的或最低限度的投入来获取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节约成本、计算收支成了人们在市场经济社会进行交换时考虑的主要要素,也成了现代人自我标榜的“理性”、“先进”的表达。同时产生的另一面是对诸如在许多民族社会中存在的礼物、食物分享、献祭尤其是夸富宴这样的经济交换行为的否定性表达,如以“原始的”、“落后的”、“非理性”等词语加以描述和界定。
然而,由对理性的分析可知,理性并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和有着一个共同本质内容的概念,而是有着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当中,理性有着不同的目的指向和价值诉求。并且,理性主要指向人的生存行为,而经济行为就是最基础性的生存行为。由此自然可以设想的是,在具体到不同的文化模式中时,在关联到不同的经济交换行为时,理性也会有着不同的目标指向和内容表达。即理性是多元的,有不同的生存基础,在特定文化模式和背景下,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经济交换行为都在一定的民族社会的文化模式和背景中发生和展幵的,互动情境和背景文化的共享,是任何经济交换行为实现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就为经济交换行为提供着价值导向和意义图式。因而这就决定了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主导下,经济交换行为有着不同的理性实体内容和目标指向,这同时揭示了多元理性的存在。如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所指出的,“哲学和社会思想的一项合法性工作是,以尽可能多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不是致力于一种单一的权威说明。”?由此,可知,现代形式经济学做法只能表明现代经济领域其实是一个排他性很强而非自由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美]彼德.布穷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北华复出版社1987年版。
2[美]哈伊姆.奥菲克著:《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张敦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尼尔.斯梅尔瑟著:《经济社会学》,方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陈庆德、潘春梅、郑宇洛::《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7[英]马特.里德利著:《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闻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山版社2011年版。
8[法]莫里斯.郭德烈著:《人类社会的根基:人类学的重构》,董梵冗等译,北XT: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邓晓芒等译,北京:二联书店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