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42—1943 年河南灾荒简况
1942—1943 年,河南省爆发了一场大祲奇荒。从 1941 年开始,河南境内接连遭水、旱、雹、霜、蝗等各种灾害的袭击,农作物严重歉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绝收”的现象。1942 年秋,旱情加剧,秋后,旱、水、风、蝗、雹等灾害又交错发生,灾民储粮告罄,饥民达千余万。1943 年,灾情进一步恶化,全省发生特大蝗灾,豫西、豫北最为严重,全省绝大部分地区水、旱、蝗等灾害交相侵袭,受灾县几乎遍及全省。当这次灾荒蔓延之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进入到了最为艰苦的阶段,加之河南又处于抗日战争最前线,天灾战祸,交相煎迫,全省呈现出:
赤沙原野无食物,树皮剥尽草根没。
人心惶惶离乡境,颠沛流离奔道途。
土匪结聚行劫夺,无敢单行夜闭户。
卖儿卖女处处见,人食人肉悲惨苦。
冻死饿毙无计数,处处都是饿死骨。
(一)干旱情形
在 1941 年的时候,河南的干旱就相当严重,据统计,“受旱灾者有内乡等三十七县”。到了 1942 年春秋之际,河南早已数月未雨,旱魃肆虐,,旱情以豫西各县为最。据1942 年《新华日报》记载:“豫省本年灾情惨重之成因,即由于水灾、旱灾、蝗虫灾、风灾、雹灾同时波及,在蝗虫灾区则地无绿色,枯枝遍野,……其旱灾区之麦田,高不盈尺。”时任河南省省主席的李培基对旱情也如是说到:“豫省本年麦季,干旱为灾,以致二麦欠收。原冀秋收丰稔,以补麦收之不足,不意入秋以来,雨水失调,晚秋复告绝望,豫省安全区内之六十余县,几无县无灾,无灾不重。加以豫省环境特殊,交通困难,致使灾情更加严重。”据 10 月 31 日《解放日报》报道:“据豫北敌占区来人谈,豫北敌占区今夏旱灾严重,赤地千里,大部土地均没有种上。玉米有的不曾出土,就已干死,豆子颗粒未收,谷子每亩最高收成量是三升多,坏的不过一升”。
国民党中央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也已经注意到了河南的旱情。从何应钦在 1942 年 7月 29 日写给许世英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顷接洛阳曾总司令万钟午养(7 月 22 日)电称:窃维河南素称农产丰稔之区,乃今岁入春以还,雨水失调,春麦收成仅及二三成,人民已成灾黎之象。近复旱魃为虐,数月未雨,烈日炎炎,千里赤地,禾苗既悉枯槁,树木亦多凋残,行见秋收颗粒无望,灾情严重,系数年所未有,尤以豫西各县为最。人民生活不堪其苦,相率逃灾。”.......
................
二、白修德对 1942—1943 年河南灾荒的报道
(一)关于白修德
白修德,原名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H.White),是美国当代著名记者、普利策新闻奖金获得者,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政治评论家,祖籍俄国。1915 年 5 月 6 日白修德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移民区一个经济拮据的律师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白修德最先是在一个犹太教学校学习,后来又被送进免费的波士顿拉丁公立中学读书,并于 1932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后,白修德去哈佛大学深造的申请获得了批准。但是,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困,白修德不得不放弃学业,靠每天在波士顿的街车上兜售报纸来补贴家用,维持生计。1934 年,白修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历史系读书,并且成为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弟子。1935 年,白修德转入哈佛的燕京学院,专修汉语和中国历史,在费正清的指导下研究中国及其生活和政治。1938 年,白修德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并且获得了金额 1500 美元的佛雷德里克·谢尔登旅行奖学金,便来到亚洲。1939 年 4 月,白修德在导师费正清的推荐下,带着一台打字机和推荐信来到中国,乘飞机从香港飞到国民党的战时首都重庆。在美国驻华记者 JB·鲍威尔的推荐下,白修德被国民政府雇佣在重庆宣传部工作,担任国民政府宣传部顾问,负责新闻部的专栏。在宣传部工作期间,白修德每天都要执行国民党制定的严格的新闻制度,而且必须按照国民政府宣传部的意思撰稿并且要通过他们的审核才可以发稿。这使得白修德对于这份工作很不满意,且于自己所追求的新闻自由是相违背的。1939 年 6 月,担任《时代》周刊远东编辑的约翰·赫西来到重庆,要在重庆为《时代》周刊物色一位可靠的驻华战地通讯员。当时驻重庆的两名美国记者,《纽约时报》的 F·蒂尔曼·德丁(F.Tillman Durdin)和合众社的记
者罗伯特·马丁(Robert Martin)都一致推荐白修德。最终在赫西的推荐下,白修德成为美国《时代》周刊驻华特派记者兼远东编辑。于是,白修德在 1939 年 12 月辞去了在国民政府宣传部的工作,专门为《时代》周刊提供有关中国抗战的材料,报道中国抗战新闻。《时代》周刊是美国纽约的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刊物,老板是卢斯。抗战期间,《时代》周刊对蒋介石政府抗战的消息报道最多,重庆政府也把它视为“知己”。...................
...............
三、白修德对 1942—1943 年河南大灾荒报道产生的作用和影响...........................22
(一)白修德对 1942—1943 年河南大灾荒报道所起的作用................................... 22
(二)白修德对此次灾荒报道产生的影响................................................................. 25
1、河南灾荒的见证者和记录者...................................................................................25
2、使支持蒋介石政府的美国新闻界受到冲击........................................................... 26
3、灾荒对白修德自身产生的影响............................................................................... 26
(1)对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认识的转变....................................................................... 26
(2)对共产党认识的转变........................................................................................... 29
(3)对与卢斯关系的影响........................................................................................... 29
结语
民国时期,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而作为中国三大重灾省份之一的河南,由于社会动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更加频繁严重。1942—1943 年的灾荒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其影响和破坏力在河南灾荒史上乃至中国近现代灾荒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次灾荒因其灾情严重,惨绝人寰,国民党政府竭力封锁灾情不准报道。在多数记者都不敢前往灾区采访报道的情况下,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冲破重重阻碍亲赴河南灾区采访。灾区那些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贫民百姓,像枯枝败叶一样无声的死去。中原大地饿殍遍野、尸骨成堆、其状之惨,白修德作为一个记者应有的正义感,良心受到触动,写了关于这场灾荒的报道。他在《时代》周刊上揭露了河南灾民的惨状。关于此次灾荒的原因,白修德认为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即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横征暴敛、贪污腐化。白修德不仅深入灾区对河南灾荒进行了真实的报道,而且还竭尽全力四处为河南灾民寻求帮助,并最终迫使了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赈灾。白修德和他对于河南灾荒的报道在拯救无数河南灾民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修德对河南灾荒的报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白修德对于河南灾荒的报道不仅丰富了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是我们现在考证那段史料奇缺的历史的重要资料,是我们钩沉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其次,白修德对河南灾荒的报道,不仅戳穿了宋美龄所说的国民党正在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战斗的虚伪言词,使蒋介石政权在国际社会颜面扫地,而且也使那些原先替蒋介石政府粉墨贴金的美国媒体受到了冲击。同样地,白修德亲历了 1942—1943 年河南大灾荒后,受此次灾荒的影响,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以一个记者所应有的真实声音,由最初的崇敬、支持蒋介石到鄙视、反抗蒋介石,转而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由拥护上司到对抗上司。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借鉴”。白修德对 1942—1943 年河南大灾荒真实客观的报道,对国民党政府弊政无畏的批评,对受难灾民的积极援助,给当时的记者做出了表率。同时国民党政府对新闻媒体的压制与封锁,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重新钩沉白修德与 1942—1943 年河南大灾荒的那段历史,就是为了还原那段历史真实并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