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史”部的形成及演变
一、史之本义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江永说:“凡官署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讼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义,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书也。吏字事字皆有中字,天有司中星,后世有治中之官,皆取此义。”而吴大激则说:“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徐氏说从又持中笔,父辛爵,象形即中正也,按古文中作食,无作!甲‘者。”于“史”的本义,历代多有研究,王国维在中说:
案《周礼·大史职》,凡射事,饰中舍筹。大射仪,司射,命释获者,设中,大史释获,小臣师执中,先首坐设之,东面退,大史实八算于中,横委其余于中西。又释获者坐取中之八算,改实八算,兴执而侯,乃射,若中,则释获者,每一个释一算,上射于右,下射于左,若有余算,则反委之。又取中之八筹,改实八算于中,兴执而侯云云。此即大史职所云,饰中舍筹之事,是“中”者,省算之器也。
王国维取《周礼》郑注,以“中”为盛算之器,说其初制当如中形,是则中字象形,而无正字之义,又以盛算之中,亦用以承简册,簿书为简册之一,故簿书亦谓之中。
金毓献则说:“史之本义,无论为手持簿书,或简册,青与掌书起草之义相符。且史之一辞,本之人而言,非以指记事之书,故《说文》以记事者释之也。”⑤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史”之本义,即为记事者。
二、史官及史籍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史”最早之义即为记事者,所以在周代的时候就有了五史的产生:一曰大史、二曰小史、三曰内史、四曰外史、五曰御史。而在此其中,史官又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此处赞不赘述。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但清人章学诚曾说“六经皆史也。”而龚自珍也说:“夫六经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者,卜盆之史也;《书》也者,记言之史也;《春秋》也者,记动之史也;《风》也者,史所采于民,而编之竹帛,付之司乐者也。《雅》、《颂》也者,史所采于士大夫也。《礼》也者,一代之律令,史职藏之故府,而时以诏王者也。”而在历史上亦有孔子辑《尚书》修《春秋》之说,并且在此阶段,除了《逸周书》、
《竹书纪年》、《世本》、《战国策》等重要的古史之外,各国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国史,如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机》,鲁国的《春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史家即有孔子与左丘明,史籍有《尚书》、《春秋左氏传》、《国语》、《战国策》,及《周书》、《纪年》、《世本》等。
如果说我国的史学是从孔子、左丘明萌芽的话,那么则是大成于司马迁、班固。《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俊来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哗、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汉代中国的史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前期的班固等人的私家修史之风的兴起,到此时则变为更加盛行。大致可分为五类:“其一为后汉史、其二为三国史、其三为晋史、其四为十六国史、其五为南北朝史。凡此五类之史,初皆由多家纂集,最后勒定一编。”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修私史较为盛行,但实际上能够存留下来的却并不是很多,后汉史存留的仅为宋范哗《后汉书》及袁弘的《后汉纪》,
第一节 “史”部的形成及演变 .............11-17
一、史之本义................. 11-12
二、史官及史籍....... 12-13
三、“史”部的形成及演变 ............13-16
四、本文考察“引史”的依据 ...............16-17
第二节 《文心雕龙》引史的研究现...............17-22
一、从《文心雕龙》本身来探........18
二、对《文心雕龙》引史考论 ..............18-19
三、从《文心雕龙》引《史记........... 19
四、从《文心雕龙·史传篇》看《文心................19-22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22-24
第一章 《文心雕龙》引史考............... 24-59
第一节 《文心雕龙》.............24-40
第二节 《文心雕龙》.............. 40-59
第二章 《文心雕龙》...................... 59-79
第一节 《文心雕龙》.............59-70
第二节 《文心雕龙............... 70-72
第三节 《文心雕龙》....................72-78
第四节 《文心雕龙》................. 78-79
...............................
第四节浅析刘韶的史学观
在前文我们已经介绍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由于受到司马迁和班固的影响,修私史的风气大为盛行,而生活于这一时代的刘姗则不可能没有感受到,所以,在《文心雕龙》中,刘韶专用一篇《史传》来论述自己对于“史传文学”的看法。这些作品,就其文字技巧以及写作方法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从内容上看,叙事之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有说理之文,是用简洁的散文来说明某一事理的。
而从上述刘姗对于《史记》和《汉书》的评价,结合祖保泉曾说:“刘舰、刘知几对《史记》的创造性贡献都说的很不够,尽管刘翩说过这么几句:‘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也不足以扭转他的褒美《汉书》、贬抑《史记》的思想倾向。”我们可以得出,刘册在推举《汉书》贬抑《史记》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是,我们也可以大概推测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
在前面我们曾讲过,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期,汉代的统治思想由黄老道家思想开始向董仲舒的新儒学转变。因此,这一时期的司马迁,既继承了一些道家的思想观点,又接受了一些儒家的观点。并且司马迁著史的目的即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这其中的“成一家之言”,就是针对汉武帝“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司马迁对历史、世事,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所以,司马迁为了撰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说:“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一直追求的是“秉笔直书”,他敢于揭露当代统治者,如: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写出了刘邦青年时不从事生产劳动,好酒色,无赖样;也敢于直书农民起义的作用,在《陈涉世家》中,赞颂陈涉灭秦的“首事”之功,“陈胜虽已死,其所置该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并且也敢歌颂一些下层的社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对商人是采取打击的态度,而在《货值列传》中,司马迁却强调:“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匾少。’财匾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注意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的作用,但这也被封建正统史学家班固所指责。
而班固所生活的东汉时代,是儒学盛行的时代,并自幼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而他又是奉诏撰写《汉书》,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是站在当时儒家正统思想的立场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汉书·叙传》中:“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网而不录,故探纂前记,辍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从中可以看出,他批判了司马迁将西汉王朝的历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即认为这种做法是压低了汉代的历史地位,于是就在极力的坚持汉代的正统地位。这也正好使《汉书》成为了“追述功德,附会权宠”的“官史”。所以,在著《汉书》时,虽然其中一部分史实来源于《史记》,但二者所传承的历史观确实截然不同的,《汉书》抛弃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观点,而把天人感应的神秘学说,特别是五行灾异学说当作社会现象的永恒规律来宣扬。当然,《汉书》所宣扬的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他的封建性,也就是在维护封建的正统思想,在《汉书》帝纪中,这种倾向十分明显,在《史记》中介入“本纪”的项羽和“世家”的陈涉在《汉书》中皆贬入“列传”,因为班固认为:能对统治者的鸿业有利则大书,对统治不利则少书、不书,甚至违背历史真实。他觉得这样才不像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而是:是非合于圣人,言论利于当朝。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也正好可以很好的体现出了司马迁的通变观,及班固的《汉书》的断代特点多反映出来的尊汉的正统观。
《文心雕龙》引史部文献考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ao
点击次数:83
Tag:
相关其它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