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目前,学术界尚没有对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进行明确定义,但是林善通在其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到了“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这个概念,他在文中将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定义为“在公共汽车上突然发生故意或过失实施,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和法定其他公共利益的社会安全事件。”①这个定义与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案例有很高的相似度,对本文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定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笔者决定沿用这个概念,并结合相关法律和相关文件,在现实案例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文的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进行定义。
国务院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划分有相关的政策,并且在相关文件中也有指示。具体来说突发事件首先需要满足突然发生这样的前提条件,并且它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需要实施应急处置措施。满足这一系列条件才可以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作为突发事件中的一大类,具体指“在工场、矿产、商贸、交通运输、建筑等范畴中突然爆发的,人故意或者无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威胁损害公共安全的紧急事故。”其本质特点皆因漠视客观规律的人类活动所导致。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的相关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中,对于交通事故的定义,前提是因为过错或者是意外,导致事故的发生,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研究的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正是属于突发公共事件中重大交通与运输事故的范畴。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媒体角色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媒体角色”的研究通常是将其置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下,作为大众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没有明确提出“角色”这个概念,而是用“功能”一词来加以概括,但是从含义上进行分析,已经初步具有了角色的意味。关于该研究已经有了百年历史,最早的研究出现在 1948 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著作中将大众传媒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分别是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传继承。由此三功能说一直被使用,直到 1959 年,查尔斯·赖特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多加了一项功能:提供娱乐,成为了四功能说。这样的理论一直被沿用。1982 年,为了可以将这些功能更好的分类,施拉姆将其按照领域进行划分,分别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之后学者也在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在实验的论证下,进一步丰富了大众媒体的功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将其传播作用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加以强调。对于媒体角色的进一步研究中,外国学者们将视角从传媒的社会功能转移到传媒的效果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有限效果理论”、“培养理论”等,通过实验或社会观察提出了大众传媒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会产生各种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中媒体将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或是正面角色,或是负面角色。
另外,在发展社会学中媒体角色也成为西方学者们探究的对象,这种研究方式是将媒体角色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学者施拉姆认为媒介在社会变革中起重要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民众通过信息交流了解别国的发展状况和先进理念以此来推动本国的发展。学者赫伯特.席勒则提出“媒介帝国主义”,认为发达国家通过媒介将意识形态输入到发展中国家,以此来进行文化输出,因此,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要主动掌握媒介的控制权,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公平公正的信息流通机制。
..........................
第二章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呈现
第一节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形态
(一)报道数量:集中度高,与事故发生数量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经过笔者的多次筛选和统计,三大媒体关于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的有效新闻样本共有 367 篇,其中《人民日报》34 篇,《南方都市报》156 篇,澎湃新闻网 177 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澎湃新闻网创办于 2014 年 7 月 22 日,因此笔者收集到的澎湃新闻关于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样本是由澎湃新闻网自创办以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的所有新闻样本。
总体来看,我国三大媒体虽然在性质和定位上都存在差异,但在 2011-2020 年间,三者都给予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以较高程度的关注。而这一时期内每年都发生了该类公共安全事件,新闻媒体也进行了与其大量相关的新闻报道,事故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伤亡以及社会不良影响是引起媒体关注以及群众广泛讨论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该类事件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长期存在并且无法忽视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
第二节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的内容分析
报道内容的选择是媒体在某一问题的立场的体现,也是对其价值观的映射。近几年期间,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对该类事件的社会关注度也逐年提升,随着报道形态日趋多样,其报道内容也随之多元化。本部分旨在通过对2011-2020 年期间,三大媒体在“消息来源”、“新闻主题”、“报道立场”三个方面关于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的量化分析,探讨媒体在对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进行报道时的具体特征。
(一)消息来源:主要以政府部门的消息来源为主

消息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观点材料的来源,包括其出处和提供方。对这一元素的选择也是新闻媒体立场和情感倾向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创作新闻的方式往往是让记者深入事件现场,通过亲自收集新闻现场的相关要素进行文字加工后形成新闻稿件。但由于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非特定性等特殊原因,除非遇到巧合情况,新闻记着一般不太可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目睹事件的发生,不能对每一新闻事件都亲自实地采访,因此以资料形式的消息来源就成为记者写作新闻的重要来源。我国台湾学者臧国仁就曾在其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社会行动的竞争者之一就是消息来源,他们各显身手以争取在媒介领域中论述言说的控制权和主导权。这些竞争者透过自身组织文化来配置资源与调配人力,进而‘写就’符合组织结构的论述与言说内容。他们还试图向媒介靠近以争取媒介对其论点的接纳,完成‘成为新闻主题的核心与基本立场’的目标,进而跻身主流思想并影响社会大众。”
..............................
第三章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中的媒体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39
第一节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中的媒体角色期待............................................39
(一)危机潜伏期的媒体角色期待......................................... 40
(二)危机突发期的媒体角色期待..................................... 41
第四章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角色失调及其优化路径...................49
第一节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中媒体角色失调.....................................49
(一)新闻跟踪报道不足..................................... 49
(二)公众情绪疏导机制缺失............................................. 50
结语................................. 55
第四章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角色失调及其优化路径
第一节 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中媒体角色失调
笔者发现,在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应充当信息传递者、舆论引导者、社会动员者等角色,但在角色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背离角色期待的实践表现,本文将其称为媒体的角色失调现象,指新闻媒体未能承担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在其尽责的过程中出现角色缺位、角色错位等现象,并对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
(一)新闻跟踪报道不足
新闻跟踪报道是新闻媒体在报道某一典型新闻事件时一种常用的报道形式,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长期的跟踪并进行同步报道,持续跟进事件进展。①当发生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势必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人们关心事件后续的处理结果如何?导致事故出现的原因为何?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事件是否还有其他案例,都是如何处理的?这类事件有何共性,为何频繁发生?接下来社会各部门将如何进行职能完善来规避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以上这些问题都有赖于新闻媒体对事件进行挖掘和跟踪,因此对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采用跟踪报道很有必要,可以更加深入的挖掘与之相关的新闻信息,为公众提供更加真实全面的信息,通过连续、深入的报道,不仅对事件本身有更加透彻的了解,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探知在事件背后折射的某些社会问题。新闻媒体做好跟踪报道,把握公众关注度,解疑释惑,不失为融媒体时代适应日趋激烈市场竞争的良策。②然而通过笔者对三大媒体在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角色实践研究,发现三大媒体虽然有一定的跟踪报道意识,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对新闻实践的持续跟踪报道还是有所欠缺,以发生在 2020 年 7 月 7 日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为例,《人民日报》对其的报道仅有两篇:《应急管理部派⼯作组赶赴贵州安顺公交⻋坠湖现场指导救援》《公安部⼯作组赴贵州安顺指导公交⻋坠湖事件调查⼯作》,虽然及时地将事件的基本情况和有关部门采取的行动等信息迅速传递给公众,但是缺乏对事故原因、人员救治状况、后续事件处理情况等说明。
...............................
结语
在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现实背景下,很有必要对该类型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角色加以研究。本文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和澎湃新闻网近十年报道的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三大媒体在我国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媒体角色扮演,并基于对三大媒体的新闻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结合现实新闻样本研究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角色的实践表现。
根据统计的样本数据来看,三大媒体的报道特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关于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集中度高,与事故发生数量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这说明媒体都深刻认识到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地位,因而给予了其高度的关注,并企图通过对该类型事件的报道和分析来引起社会公众对其的关注和反思。三大媒体在报道篇幅上以多以中短篇幅的报道为主,在报道体裁上多选用通讯体裁。但三大媒体关于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在各自的内容建构上又有所不同,在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人民日报》主要采用官方渠道的消息来源,《南方都市报》采取的消息来源多样化,注重采用多方的消息来源,澎湃新闻网多从官方渠道进行转载。在新闻主题的建构上,《人民日报》的新闻主题更偏向于宣传教育,《南方都市报》的的报道更企图将事情本身所有细节披露给公众,澎湃新闻网更侧重于对事件进行快速、简要的描述。在报道立场的选择上,《人民日报》多采取正向的报道立场,而《南方都市报》和澎湃新闻网则更多以中立的报道为主。
促进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良好解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是研究媒体在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角色扮演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本文运用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来对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故中的媒体角色进行研究,通过公众对媒体角色的期待和媒体在社会实践中角色扮演两方面来研究媒体角色的呈现。首先通过分析媒体在危机事件从潜伏到爆发到蔓延最后到消亡的不同阶段,公众对其的角色期待,结合实际案例,发现媒体在事件中主要扮演了三大类型角色即传播性角色、引导性角色和动员性角色。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媒体在公交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中并不是所有的角色都是正面的,也并非都满足了公众对其的期望,还存在着新闻跟踪报道不足、公众情绪疏导机制缺失、反转新闻破坏公信力等角色失调现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