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民主: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7544 论文编号:sb2021010812425534161 日期:2021-01-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在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的双重忽视下,地方媒体挣扎于交互性更加强势的自媒体和相对滞后的媒介技术之间,生存态势不容乐观。当人民日报等央级媒体集团完成第一阶段的媒介融合之后,“技术下沉”和“市场的浮现”给县级媒体带了重新整合地方新闻市场的曙光,描绘出未来乡村传播的新图景。县级融媒体是新媒体环境下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力量的一次对地方媒体业进行结构调整的融合尝试。但这种尝试自从颁布文件开始,在学界和业界引起广泛的讨论,有人预言县级融媒体将会是一个“面子工程”,最终只会流于形式,用一些无用的数据和几块大屏来蒙混上级。也有人认为县级融媒体建设是可以成功,但是要找对路径,结合本地的独特性和内容的群众性,才能形成“千川映月,川川不同”的区域模式。

第一章 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提出语境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在 2018 年 8 月 21 日 至 22 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加快了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步伐。但是县级媒体建设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在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将不同特性的媒介简单相加,需要通过技术逻辑的引导,实现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深度转变。
县域媒体身处与央级媒体、省级媒体不同的传播语境,是一种基层媒体形态,也是现代传播体系的基础环节。“作为县域空间大众传播资源的垄断者而深嵌于区县行政体系”①,不仅需要承担提供信息,传递新闻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固有职能,还需要发挥基层媒体特有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功能。
但是目前学界和业界并没有对县级融媒体建设有明确的界定,本文探讨的“县级融媒体建设”是指将县域内媒体资源,即平台、人才、新闻等资源加以整合,指挥调度新闻报道工作,促进公共信息在基层传播的统一管理部门。换言之,就是将县级区域内的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为“四力”建设筑底,提供融合发展新平台。
县级融媒体建设之所以在 2018 年迎来自己的井喷期,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县级媒体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这种状态阻碍了地方信息民主化,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作为影响县级媒体信息民主化的内部因素之一,这种状态首先表现的就是媒体布局的失衡。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技术可能性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政治科学家伊锡尔·德索拉·普尔在其 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一书提出的,虽然普尔所关注的是融合对政治文化的影响,但这确是第一部将融合概念当做媒体业变革力量来展开叙述的著作。他认为“当传播手段变得普及、去中心化和容易获得时,自由就会获得促进,正像当年印刷机或微型电子计算机所带来的影响一样。当传播手段变得集中、垄断和稀缺时,中央控制更可能成为现实,就像那些庞大的广播电视网络一样。”
我们身处在一个媒介变迁的时代,技术和政治等若干力量都在重塑媒体形态,不断摧毁分隔不同媒体的藩篱。借助技术,使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体渠道内传播流动,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稳定和统一,只是作为一种持续性的力量发挥作用。
当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中国后,2014 年我国媒体开始全行业进行转变、融合发展,这一年也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如今,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传统媒体正在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规则,展现自己兼容并包的一面。从 2017 年开始,我国媒体融合进入“多点突破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就是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
“中央厨房”的概念最初源自餐饮行业,它是企业集中采集、集约化生产成品或半成品的场所。后来这一概念引入传媒领域,是指希望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新闻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平台。人民日报在国内率先建设“中央厨房”,也就是“全媒体新闻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它具备从热点分析到信息抓取、从生产制作到传播路径监测一体化的功能,能够全天候、全媒体地进行新闻内容生产。2017 年 8 月 19 日,人民日报又在“中央厨房”的基础上建设了“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打造了国内第一个共享的智能化数据后台。
.........................

第二章 信息民主: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新思维:新闻本位叠加用户本位
新闻本位即媒体依据新闻的一般原则与客观要求开展报道活动,它强调新闻不是广告也不是艺术,而是告知性的传播。坚持“新闻本位”,做好内容报道,这本身就是媒体的应有之责,但这种责任在现代社会有明显的弱化趋势,虚假新闻泛滥,内容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大量低端内容,信息的有效供给不足。
在县级融媒体建设之前,县级媒体的新闻生产不仅时效性差,内容质量也不高,并不能充分体现地方媒体的本土化优势,发挥县级媒体的长处。县级融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将会转变新闻生产的视角,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层有效信息的供给,另一方面也会通过移动终端接入地方政府机关,重新架构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进一步推进基层信息民主。正如美国新闻媒体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所言:新闻媒体能够为一个更加民主的社会作出贡献,并且应该努力这样做。①但同时,舒德森认为,新闻界对于民主的促进,目标要适度和现实,不能目标过高。所以今天来看,我们不能盲目地将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寄望在县级融媒体身上,但至少在推进基层信息民主这一不容忽视和不能回避的问题上,县级融媒体做出了尝试并初见成效。
无论是上级媒体还是县级媒体,都应该履行媒体的天然职能,但在上级媒体“垄断新闻生产资源”的情况下,县级媒体要做好做优显得更加困难,如此更枉谈基层的信息民主。县级融媒体建设的三大目标: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其实都离不开“服务”二字,信息民主更是一样强调信息的服务。“公众服务思想一定要与公众垄断思想区分开来,要保留真正意义上的公众服务。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创造出许多新的机构,”②县级融媒体建设中心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机构”。
图 2-7 一线见证——多媒体平台发布情况
...................

第二节 获知信息权:政治信息沟通的日常化建设
罗晋辉认为,获知信息权作为信息民主的首要组成内容,它是指及时获知政府和行政机构等有关公共信息的权利,也包括获知党务和政务中所有必须实行全社会监督的事务的权利等。
在县级融媒体建设过程中,“新闻+政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定位,政务服务实际上属于体制内市场,所以它与主流媒体具有天然的亲密性。在县级融媒体建设之前,我国的政务服务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微头条等社交平台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和政民互动。据统计,截止 2018 年 6 月,新浪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超过 13 万个,其中县处级以下行政单位共开通超过 12 万个政务机构微博;①政务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也超过 10 万。同时,伴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多的地方政府机构也开始陆续进军短视频领域,掀起政务短视频的热潮。在此情况下,如何对地方政务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显得愈加重要。
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推进,使政治信息的沟通更加日常化,通过移动端的平台建设,政务信息的公布逐渐常态化;用户也可以通过线上的部门直达,实现问政的移动化,有效保障了公民的获知信息权。县级媒体与县级政府的协同发展,为本地受众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获知的信息效率。同时,在部分地方政府懒政的情况下,县级融媒体建设将会有效避免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
图 2-10 “直击问政”手机界面
..........................

第三章 县级融媒体信息民主建设的困境与突破.....................49
第一节 信息分发失衡与媒介内容失焦.......................49
一、用户差序格局中的信息分发失衡.........................49
二、城乡二元对立中的媒介内容失焦.........................51

第三章 县级融媒体信息民主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第一节 信息分发失衡与媒介内容失焦
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目标就是整合县域内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渠道融合、流程再造、制度重置和队伍转型。融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覆盖本地群众,实现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通,同时以“用户体验”的重要塑造力量来打造媒体的品牌价值,获得用户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为群众尽可能提供学习成长、生活生产的本地化服务。但是在融合进程中,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信息分发失衡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活在县城社区和乡村的基层群众,虽然对新媒体的服务需求充满强烈期待,但仍有部分的群众无法享受到媒介融合带来的技术体验和媒体服务。
此外,县级融媒体虽然搭建了区域媒体平台,但是在内容建设层面与技术建设尚未达成完全匹配,媒介内容、传播技巧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媒体时代脱离出来,媒介的地域化处理程度不高;另外,对于促进基层信息民主的融媒体平台来说,用户活跃度和粘性也有欠缺,无法发挥常态化的交流对话功能,这给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增加了障碍。
........................

结语
县级媒体发展至今,拥有以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但多媒体渠道在当下并没有发挥地方媒体固有的影响力和服务性。在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的双重忽视下,地方媒体挣扎于交互性更加强势的自媒体和相对滞后的媒介技术之间,生存态势不容乐观。当人民日报等央级媒体集团完成第一阶段的媒介融合之后,“技术下沉”和“市场的浮现”给县级媒体带了重新整合地方新闻市场的曙光,描绘出未来乡村传播的新图景。县级融媒体是新媒体环境下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力量的一次对地方媒体业进行结构调整的融合尝试。但这种尝试自从颁布文件开始,在学界和业界引起广泛的讨论,有人预言县级融媒体将会是一个“面子工程”,最终只会流于形式,用一些无用的数据和几块大屏来蒙混上级。也有人认为县级融媒体建设是可以成功,但是要找对路径,结合本地的独特性和内容的群众性,才能形成“千川映月,川川不同”的区域模式。
县级融媒体建设,反映的是国家在现代化治理框架下对基层主流媒体的治理,它能够促进群众对国家政策方针、地方信息的接收和提供在地性的服务。通过打造移动平台,聚合反映群众意见合力,通过数据共享后的技术后台整合,意见的反馈能够直接作用于媒体发展策略的调整和地方政策的优化。
县级融媒体的构想是建设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渠道重建、部门重组、内容优化,对本地群众的信息需求和心里落点进行了再次估算,强化了县级新闻的地方性和有效性。县级融媒体坚持“1+N”指导原则,在实践中摸索形成“新闻+政务”“新闻+服务”“新闻+商务”“新闻+短视频”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激发了网络社会下地方媒体的信息活力,刺激了地方新闻业的再造和信息流动的经络,由此带来的信息生产的群众化和信息渠道的社交化加快了基层信息民主的进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