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道德观形成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1255 论文编号:sb2021011021315434207 日期:2021-01-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网络短视频既能够传播信息,也能够传播信息所裹挟的价值观。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型网络媒体,各大传统媒体和机构也在借助快速兴起的网络短视频平台拓宽宣传渠道,主流媒体所宣传的正能量信息以及正面新闻也越来越多的通过短视频渠道进入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但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短视频也具有信息规模大、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其宽松的上手门槛也为不良内容和低俗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不良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广泛传播不仅影响着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也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道德观的形成。

第一章 网络短视频与青少年道德观

第一节 网络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和传播特点
网络短视频是一种区别于网络视频的新型网络传播媒介,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它们视频长度的不同,也体现在它们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能力的不同。网络短视频不仅依靠其强大传播能力推动了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其用户组成结构的低龄化走向以及用户的长期参与也在持续地为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活力。
一、网络短视频的概念界定
广义上,所有能够为网络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提供基础设施的平台都可以被称为网络短视频平台,如微博、弹幕视频网站等,狭义的网络短视频平台指的是一些专门制作、分享网络短视频并以此盈利的 App,如“抖音”、“快手”等。
从内容特征来看,网络短视频一般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终端拍摄,时长大多在 5 分钟以内,推送频率极高,经过编辑、加工后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视频内容。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讲,网络短视频是指“WMV、RM、RMVB 等类型的,可以通过特定的播放器来播放的视频文件”。
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网络短视频的媒介形式,其传播特点主要受到视频内容和传播平台的双重影响,因此界定网络短视频为:时长在 15 秒至 5 分钟之间,用户制作并上传到互联网或短视频平台并且以短视频平台或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的视频内容。
二、网络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短视频内容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2005 年,这些内容大多由用户自己制作、上传,内容质量和传播价值普遍不高,用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些内容的生产模式就是 UGC 的雏形①。而后,部分网络视频平台注意到了 UGC 的价值,开始鼓励原创内容的制作和推广,比如 Acfun 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 网站等②③。但很快,宽松的准入要求也导致了一些弊端,诸如内容质量不高、抄袭、内容同质化严重等等。④因此部分平台开始设法引导一些头部流量提高视频质量,甚至专门成立内容生产指导部门为内容作者提供指导,帮助用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就是 PGC 的雏形。⑤这标志着网络短视频内容的质量开始得到重视,各大短视频平台也吸收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截至 2018 年末,中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6.48 亿,我国近 80%的网民都是网络短视频用户⑥。
.........................

第二节 道德观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功能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道德观则是某个具体的人对这种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立场,因此一个人的道德观不仅要包含其对道德规范的概念性知识,也要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来体现,是“知”和“行”的统一,人们对道德的概念性认识是进行道德实践的根本前提,而道德实践是对道德概念的印证和实现。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因此道德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产生和成型的,本节主要阐释道德观的特点与功能,为后文做铺垫。
一、道德观的概念界定
“道德观是人们对所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特定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总的观点、判断和看法,是对人们的道德生活的总的指导和方针”①,根据马克思唯物历史观的观点,道德是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所产生的基于意识形态的人们关于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道德观是主体对道德的看法和立场,因此道德具有普遍性,而道德观具有主观性。青少年道德观是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对道德的认知和立场,是价值观的一个方面。根据我国教育学界对价值观的划分,价值观被区分为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经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恋价值观等范畴,道德观作为价值观的子范畴,是价值观在道德生活方面的体现,是人们在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进行道德实践的根本准则。
中国古典哲学的道德观泛指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比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的个人道德要求,人们的道德观就包含了对这些道德规范的看法和立场。《伦理百科辞典》中对道德观的定义是“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系统看法。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人类道德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各种进步道德观的升华,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的道德观。” 《伦理学大辞典》中对道德观的解释是“对道德的主观认识和看法。指主体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和判断……不同阶级的人,道德观也有所不同。”《世界伦理道德辞典》将道德观定义为“主体对道德的总体看法和态度”。
..........................

第二章 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道德观形成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
为了实际了解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道德观形成的影响,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本研究以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 60 个教学班的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并实地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将问卷进行回收和整理统计,运用 SPSS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要探索的基本问题是网络短视频如何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形成产生影响。根据前文的概念界定可知:本研究将道德观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两大部分,道德认知包含青少年对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认识,以及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用于衡量青少年的道德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道德实践部分包括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是青少年道德观在实际道德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如果说道德是集体的意识形态,那么道德观就是某个具体的个人对这种集体意识的认识、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指导下所产生的行为,因此,对于一个青少年而言,其道德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意识到所处环境的道德规范、是否取得了对道德的概念性认识,更取决于其能否形成的正确的意识并具备具体的实践能力,能否以正确的概念性知识来指导具体的、合乎道德的实践。由此可见,青少年的道德观不仅应该包含其对主流道德要求的看法和观点,即对道德的概念性认识、以及对这些概念的情感、意志、信念和理想,也应该包含其现实的道德生活,即其自身的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对现实行为的道德评价。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对于本研究而言,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起点,因此问卷的第一部分首先采集了网络短视频的青少年用户特征,如问题 3 和问题 6 采集了使用者的年龄、使用偏好等;剩余部分问题(问题 13-34)主要调查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短视频过程中所呈现的具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情况,包括受调查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以及具体的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如问题 33 和问题 34)主要是收集青少年对于网络短视频管理的意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补充可以部分地体现青少年对于网络短视频的道德环境的看法以及对于道德问题的主动思考能力,具体的问卷设计详见文末的附录。
...........................

第二节 网络短视频的青少年用户画像
了解青少年的网络短视频使用情况是了解其对青少年影响的必要前提①。使用情况即青少年的使用动机和在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内容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能够较好地体现青少年的网络短视频参与情况,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受网络短视频影响的具体方面、以及其在网络短视频参与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倾向。
一、网络短视频的青少年用户特征
网络短视频用户在使用短视频时所接触的内容不仅是由平台所提供的内容而决定,也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用户群体有着不同的观看偏好,青少年作为一个用户集群亦是如此。以被调查者对不同网络短视频内容的浏览情况为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结果进行图形化对照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的结果可知:在浏览网络短视频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内容为“歪曲事实,散步虚假信息”,有 59.8%的学生在浏览网络短视频过程中遇到这种内容;其次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有 45.4%的人在浏览网络短视频过程中遇到这种内容,这两种内容为浏览网络短视频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传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也是浏览网络短视频过程中较常出现的一种内容,比例达到了 38.0%;“冒充他人身份”、“散布他人隐私”、“传播色情、暴力影像”等内容出现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也达到了 18.3%左右。详细的对比结果参考图 2-1 所示。
图 2-1:青少年在浏览网络短视频过程中遇到的不当内容分布
.........................

第三章 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道德观形成的影响机制.........................40
第一节 青少年的网络短视频参与................... 40
一、网络短视频的青少年道德认知参与............................40
二、网络短视频的青少年道德实践参与........................42
第四章 网络短视频影响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提升路径.................... 54
第一节 家庭成员提供正确的媒介使用示范..........................55
第二节 教育机构搭建新媒体德育工作体系.....................56
第三节 网络平台全方位加强内容监管能力...........................58

第四章 网络短视频影响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家庭成员提供正确的媒介使用示范
家庭是孩子亲近的心灵港湾,要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水平,就必须考虑家庭对青少年道德观形成的根本影响。在青少年成年或正式独立之前,父母不仅扮演着为青少年遮风挡雨的角色,也作为孩子的第一参照群体在言行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孩子的价值观②。因此,可以说是家庭环境决定了每一个青少年最初的道德观,而学校教育则是在矫正或者强化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道德观。
一是要明确家长在青少年道德观教育中的“中心责任”地位。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这要求父母要正确认识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明确自己在孩子道德教育中的中心责任地位。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的、实用的技能,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立德、立人。所谓成才先成人,道德教育应当先于文化教育,重于文化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第一阵地,因此,父母要在树立中心责任意识的同时,主动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为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基。
二是要做好“手机自律”与“网络道德自律”的表率。许多家长在家手机、电脑不离手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父母的这一行为让孩子错误地认为不加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是正常的、合理的,继而进行效仿,这无疑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要避免孩子被误导,父母应当以身示范良好的电子产品使用的良好习惯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定好亲子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约束和纠正其不合理的行为,参与孩子的网络生活,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并表现出充分的尊重,为孩子过滤信息,让其适量接触网络信息,并适时地就社会讨论激烈的热点话题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网络道德引导教育,让孩子学会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护自己。父母只有行动上做好表率,对孩子的管理才更有说服力。
图 2-2:青少年受短视频的影响分布
.............................

结语
网络短视频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作为一种社交工具,短视频在丰富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短视频既能够传播信息,也能够传播信息所裹挟的价值观。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型网络媒体,各大传统媒体和机构也在借助快速兴起的网络短视频平台拓宽宣传渠道,主流媒体所宣传的正能量信息以及正面新闻也越来越多的通过短视频渠道进入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但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短视频也具有信息规模大、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其宽松的上手门槛也为不良内容和低俗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不良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广泛传播不仅影响着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也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道德观的形成。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使用和传播短视频,短视频也越来越成为了青少年的主要娱乐方式和社交渠道。许多青少年以短视频为桥梁建立了一定的社交关系,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文化,由于圈子成员大多以青少年为主,作为一个低龄的群体,好奇心和娱乐倾向强,对于短视频中不断涌现的新兴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到娱乐化思潮的影响,被短视频娱乐化的表象所蒙蔽,受到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网络短视频的过度使用导致部分青少年与现实社会之间出现物理隔离和青少年个体与集体的精神分离,每个人不仅受到被娱乐和效益主导的短视频环境的影响,也在直接或间接的成为这种环境的一份子。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不仅是由于青少年自身有限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更由于网络短视频形成了强大的青少年亲和力却不具备与之匹配的内容监管和生产机制。因此要减少短视频的消极影响,不仅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等场所的外部干预,更要让短视频参与者和网络监管部门认识到这种不利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以达到协力保障青少年道德观的良好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