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媒介发生了一场由互联网主导的革命,推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逐渐与智能手机、数字电视、个人电脑等新媒介融合。“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提到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②“媒介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但是发展并不平衡……我们要敢于创新和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全方位创新。”③由此可以看出,媒介治理成为党和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之一,也必然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媒介不仅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在媒介上展开;而且媒介对经济的渗透表现为虚拟经济成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媒介也渗透到权力配置与权力运行中,深刻影响了政治系统及政治过程,改变政治生态,对政治秩序和稳定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的媒介化意味着信息获取和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是别有用心之人也能够低成本地利用媒介操纵舆论,扰乱社会秩序;政治的媒介化意味着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但是工作疏漏也会被放大,引起政府与民众关系紧张,动摇政治稳定;市场的媒介化意味着媒体行业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部分媒体在逐利效应驱使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其社会责任。媒介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卷入,意味着“媒介化行政”应运而生,公共事务、公共行政与公共生活也将与媒介深刻地交织在一起,深受到媒介影响与制约。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学界对“媒介化(Mediatization)”的研究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KarlMannheim,1933),①他在《变革时代的人与社会》中首次提出“媒介化”的概念,主要从人际关系深受“媒介化”提出的。自此,“媒介化”被当作对社会等各个方面影响的概念而被使用,逐渐形成了相关的“媒介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如“媒介化社会”和“媒介化政治”等。
但是对媒介化深入研究的是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1996)②,他认为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媒介不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并特别区分了“信息社会”与“信息化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只是社会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与社会形态之间存在动态的影响,社会形态围绕信息技术构建,形成依托信息技术的“网络社会”。
卡斯特对两者的区分,成为学界更加深入研究“媒介化”的起点。信息技术与社会形态两者间的重要中介者——媒介,逐渐摆脱原有角色,开始“影响”甚至“控制”社会形态,将社会“媒介化”。汤普森(John B. Thompson,1995)③也关注到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强调媒介使用能够开辟新的社会空间,主体对媒介使用的目的不再仅限于沟通交流,而且会反向改变主体的使用状态,创造新的互动方式。
以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为代表的媒介理论学派认为,媒介具有单向度的形塑动力,它不仅形塑社会,而且形塑经济与政治。尤其在媒介与政治的关系上,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肯特·阿斯普(1986)④基于政治传播的视角,首次探究政治领域的“媒介化”,认为政治不仅受到媒介的深刻影响,而且开始调节自身以适应媒介带来的影响;本奈特(2011)与恩特曼(2011)①认为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信息朝着媒介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通过深入剖析媒介传播与民主政治、民众生活以及政治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媒介化政治”在现在的政治领域已处于核心位置;麦克切斯尼(2004)②从民主政治视角出发,认为在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介不仅对民主政治起到促进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成为一种反民主的力量,呼吁人们正视政治传播进程中媒介的负面作用。他们对媒介化理论和媒介化政治的研究,实际上为媒介治理(Media Governance)的研究做了铺垫。
..........................
第二章 “媒介化行政”的概念、要素及其特征
第一节 “媒介化行政”的概念界定
“媒介化行政”的灵感来源于“媒介化社会”和“媒介化政治”。媒介化社会是指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在媒介上展露的社会,其特征为:一、媒介融合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不断媒介化成为可能;二、信息受众对信息大量需求甚至依赖;三、现代社会信息环境不断“环境化”凸显媒介的影响力和建构性。①媒介化政治是指媒介对权力配置与权力运行的影响日益深刻,与现代政治系统及政治过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政治形态,其特征为:一、政治系统和政治过程离不开媒介的参与;二、媒介与政府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对立;三、政治互动性和透明度增强。社会的媒介化、政治的媒介化意味着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发生变化,行政的主体是政府,行政必然也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媒介带来巨大冲击,使政府、行政受到媒介的深刻影响,更加需要在研究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媒介进行约束和治理。因此,梳理“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媒介化行政”的概念界定基础,学界目前在两者关系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媒介中心论。该观点认为随着媒介自身的发展及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介已经开始脱离政府的管制和约束,政府依附于媒介并在其影响下不断发生变革,政府行为需要建立在日益拓展的媒介化社会关系之上(Neil Washbouren,2010),②政府工作的有序开展越来越受到媒介的影响(李民、李宏,2009)。③媒介中心论认为媒介引发了政治领域的变革,逐渐脱离政府的管控,强调媒介对政府的挑战。媒介中心论只讨论了“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中的一方面,片面强调媒介的中心地位难免有失偏颇。
........................
第二节 “媒介化行政”的要素及其特征
根据“媒介化行政”的定义,其要素和特征包含主体、客体、制度、手段和目标。公共权威部门是“媒介化行政”的主体,媒介是“媒介化行政”的客体,与媒介相关的政策法规是“媒介化行政”的制度依据,行政、法律、经济、宣传教育手段是“媒介化行政”的治理手段,有效治理和运用媒介、推进媒介产业发展、提升民众媒介素养是“媒介化行政”的实现目标。
一、主体特征
公共权威部门主要是指政府职能部门,是“媒介化行政”的主体。除此之外,政党、媒介行业协会等组织或部门或多或少在“媒介化行政”中发挥了作用,文章以政府作为主体,但是随着媒介影响力的扩大,政党、媒介行业协会乃至公民个人也将参与进来,构成多元化的媒介治理主体:政府以管理和执行角色主导“媒介化行政”,一方面通过运用各类行政手段对媒介进行管理与监督,避免媒介引发社会负面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在具有合法性的前提下对媒介失范现象进行行政执法工作;政党主要负责“上层设计”,既传达媒介发展的基本理念,又要规定各部门权责划分,负责价值宣传、思想引领工作;媒介行业协会主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政府与媒介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并维护媒介行业及其会员合法权益,推动媒介行业健康发展;公民个人通过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积极参与到媒介监督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治理”的媒介治理格局。
二、客体特征
“媒介化行政”的客体是媒介,即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①既可以指以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来传递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也可以指传递信息的手段和载体,②如微博、微信、QQ 等手段以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载体,其中同时包含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当前,媒介内容和载体不断融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不断融合,“媒介化行政”的客体的“媒介”主要是指包含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媒介”。

..............................
第三章 媒介对行政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12
第一节 媒介的形态演变................12
一、口语媒介......................12
二、文字——印刷媒介.......................12
第四章 现有的媒介治理框架:组织部门及治理方式......................25
第一节 媒介治理的组织部门及其职责......................25
一、行政决策...........................25
二、行政管制....................25
第五章 媒介治理的路径........................29
第一节 打造治理共同体.............................29
一、形成整体性政府...........................29
二、创建协同式主体.........................29
第五章 媒介治理的路径
第一节 打造治理共同体
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①在媒介治理上,同样需要打造“媒介治理共同体”。媒介治理共同体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内部需要打造整体性政府,外部需要政府联合媒介行业、媒介行业协会等社会性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创建协同式主体,最终打造成媒介治理共同体。
一、形成整体性政府
政府对媒介的治理需要贯彻整体性治理理念,对媒介治理中产生的层级、职能、权力关系等问题进行整合与协调。当前,我国的广电部门、文化部门以及其它政府职能部门都具对媒介有一定的监督管理能力,发挥了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监管职能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复,容易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碎片化,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产生“灰色地带”。因此,可以尝试建立政府部门间的联动机制,设立协调各方的部门。在党委宣传部门的引领下,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功能,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解决媒介治理过程中各部门的碎片化问题,建立起基于网络式组织架构的整体性政府,应对媒介带来的挑战。如德国在联邦政府内政部领导下建立的新媒体监管部门,专门负责媒介的管控,协调政府各个部门的媒介管控工作。

......................
第六章 结语
融合媒介作为一种新事物是当前时代的主要表征形式。它为人们带来了海量化的信息资讯,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不法分子利用媒介进行网络诈骗、政治煽动、制造谣言等非法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这些新问题对政府原有的媒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挑战,但是现有的媒介治理框架仍然不足以应对。
因此,政府需要在媒介治理路径上做出改变:构建整体性政府以及多元化媒介治理体系,并在完善媒介治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媒介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构建“美好生活”。
此外,“媒介化行政”不仅是政府对媒介的治理,也可以是政府利用媒介进行治理,但在文章中涉及较少,有待展开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