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乡村社会媒介化概念辨析
第一节 媒介化理论分析
一、理论缘起
媒介化研究虽然承接媒介社会学、文化研究等欧陆学派,但真正的缘起还是在“信息化社会”概念被提出之后。正如麦克卢汉所认为的古登堡排版印刷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体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曼纽尔·卡斯特 ( Manuel Castells)则把网络社会的信息技术称作“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但卡斯特并没有将信息之量的积累视为社会变革的最终推动力,而是认为社会与技术之间存在一系列的辩证互动过程。在讨论新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他更为明晰地强调了这一点: “信息发展方式 ( informational mode ofdevelopment) 的特殊之处在于,针对知识本身的知识行动,就是生产力的主要来源”。①他指出信息社会与信息化社会完全不同。信息社会是“技术核心”的信息在社会发展当中的角色与作用。信息化社会则是指“信息化的发展方式”,社会的组织、制度、文化,等等一切都依赖于信息的传递与储存,信息以成为一种社会模式。
从信息社会到信息化社会虽只有一字之差,重点却完全不一样,这也就为传播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即从媒介研究到媒介化研究,媒介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并且以自身的逻辑塑造社会文化。②在信息化社会的浪潮之下,“媒介化研究、媒介化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媒介不再是传统的工具、技术、角色、符号、文化,而是自身具有了一定媒介逻辑与媒介制度并影响社会形塑与发展的社会现实。
列文斯通在 2008 年就任 IC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主席时,发表了名为《“论所有事物的媒介化” ( On the Mediation of Everything)》的演讲,指出:“当今世界的传播媒介研究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关系正在发生激烈变革,我们的研究领域已然跨越了关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二元划分,而拥抱了诸种全新的、互动式的传播网络形式”媒介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列文斯通将现时代定义为 “所有事物媒介化的时代”③实际上点出了一个欧洲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重要转向—媒介化转向,也由此拉开了“媒介化学派研究”的热潮。
............................
第二节 乡村社会媒介化
对于概念的界定有“界定性概念”和“敏感性概念”两种进路。界定性概念指“通过对事物的属性或固定指标的清晰界定,来描述对某类对象来说具有共性的内容,”①而敏感性概念则指“给予概念的使用者在处理经验事例时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参考和指导。”②简言之,界定性概念通过框定一个范围,总结共性,然后抽象出概念;而敏感性概念则通过各类的经验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可以不断完善。在延森看来夏瓦的“媒介制度”理论属于界定性的媒介化理论,而赫普等人的“社会建构”媒介化属于敏感性概念。
对于乡村社会媒介化概念,本文倾向于按照“敏感性”路径去总结,即通过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对乡村社会媒介化研究提供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参考和指导。但这绝不意味着本文放弃了界定性的“媒介制度”这个概念。相反,本文将结合媒介制度、社会建构两种媒介化理论,融合到乡村社会,通过田野调查对乡村社会媒介化进行实证研究,从社会建构与媒介制度两个层面去解释乡村社会媒介化的敏感性概念。
一、媒介建构社会场景
............................
第二节 乡村社会媒介化
对于概念的界定有“界定性概念”和“敏感性概念”两种进路。界定性概念指“通过对事物的属性或固定指标的清晰界定,来描述对某类对象来说具有共性的内容,”①而敏感性概念则指“给予概念的使用者在处理经验事例时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参考和指导。”②简言之,界定性概念通过框定一个范围,总结共性,然后抽象出概念;而敏感性概念则通过各类的经验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可以不断完善。在延森看来夏瓦的“媒介制度”理论属于界定性的媒介化理论,而赫普等人的“社会建构”媒介化属于敏感性概念。
对于乡村社会媒介化概念,本文倾向于按照“敏感性”路径去总结,即通过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对乡村社会媒介化研究提供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参考和指导。但这绝不意味着本文放弃了界定性的“媒介制度”这个概念。相反,本文将结合媒介制度、社会建构两种媒介化理论,融合到乡村社会,通过田野调查对乡村社会媒介化进行实证研究,从社会建构与媒介制度两个层面去解释乡村社会媒介化的敏感性概念。
一、媒介建构社会场景
社会建构媒介化流派的学者们以吉登斯的社会结构理论为基础,认为社会是个人、组织、机构等团体之间相互互动所建构起来的,同时社会也在反向塑造着这些互动。那么,当人们使用到媒介时,就会建构出新的社会场景。而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重要性不断提升,5G、智能手机、物联网、电视、网络等各式媒介已经嵌入到社会环境与人的行动情景中去。媒介的使用不断建构着新的场景,而新的社会场景又在反作用于媒介,由此形成了一个媒介化的社会。
而乡村社会的媒介化,就意味着各类媒介在乡村以比较普及,人们通过使用新媒介,建构出了很多新的社会场景,这些新的社会场景又反过来塑造着村民的媒介使用。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媒介化”乡村社会。
........................
第二章 乡村社会媒介化的制度参与
第一节 媒介参与乡村治理-以白壁村为例
一、为什么研究白壁村
........................
第二章 乡村社会媒介化的制度参与
第一节 媒介参与乡村治理-以白壁村为例
一、为什么研究白壁村
进入到白璧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笔者本来要去“红军村”调研当地的旅游开发,但在途中发现一位随行领导(古岳峰镇副书记)通过微信群号召为白璧村的“莲子”打销路,并强调要通知到每一个小组群,详细询问后发现白璧村是株洲地区“网上群众路线”的试点村落,所谓网上群众路线即“进行五级建群”——村小组/社区小组、村/社区、镇/区、县、市由下至上层层建群,村小组建群由组内有威望和热情的人担任群主,各个组长在建群由村长、村支书或者村内的乡贤担任群主,各个村的群主在组建一个群由镇一级管理,各个镇的负责人在组建群组以此类推逐级向上,直到市级。村级群主以党员、乡贤、致富带头人等有威望的人优先担任,乡镇及以上最低要由负责群众工作的副级领导担任。一方面,当有最新的中央政策或者市里的政策下发时,就通过微信群逐级发布直到村小组级的群。同样,当村民需要帮助或者有要反映的问题时也可以通过群来向上反映,村一级能解决就地解决,村里解决不了的汇总上报到镇一级,镇一级解决不了的在向县里反映,直到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到达市级仍解决不了的,由市级做书面说明,解释此问题的难度及原因,并给群众提供建议。各级群直接由当地主要负责人监管,并专门聘用一位“网格员”来负责群众问题、诉求的整理汇总,当群主不负责时,村民可直接向定期举办的群主大会提出,或通过专门的电话通道反映。
而这套系统之所以可以行之有效的建立起来,跟株洲市推进“网格化管理”的前期工作有很大关系,禄口区作为试点区建立了智慧禄口网络,各村以户为单位进行网格化管理,每村设立网格员负责村民问题收集与上报,但智慧禄口 app 的下载量一直很低,村民积极性不高。最后智慧禄口作为政务办理与信息平台的 app 保留不动,另外组建了“微信群”的形式专门用来与村民沟通,之前的网格分配与人员配置划拨为微信群的管理人员。


..........................
第二节 媒介参与文化治理-以谭家垅村为例
在文化下乡的建设中,图书、报纸等纸质媒体一向为人所诟病。“摆着几本老旧的图书和永远没有人翻阅几天前的报纸。”在笔者走访的很多乡村中,这样的情况几乎是普遍现象。甚至在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乡村,当笔者提出想看一看“农家书屋时”时,陪同的工作人员需要找村书记要钥匙,开门才行。但谭家垅村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当笔者走进谭家垅村的图书馆时,看到的是村内的老人、儿童齐聚一堂,闲聊之余,拿起身边的“惠农小册子”与“报纸”不时阅读观看,而图书馆的借阅信息薄已经存了几箱子。短短几年借阅信息超过 10000 本。为什么在其他乡村遇冷的农家书屋在谭家垅村却做的井井有条热火朝天?谭家垅的建设逻辑与运行逻辑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入到村子进行调查。
一、谭家垅村的“乡贤广场”
第二节 媒介参与文化治理-以谭家垅村为例
在文化下乡的建设中,图书、报纸等纸质媒体一向为人所诟病。“摆着几本老旧的图书和永远没有人翻阅几天前的报纸。”在笔者走访的很多乡村中,这样的情况几乎是普遍现象。甚至在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乡村,当笔者提出想看一看“农家书屋时”时,陪同的工作人员需要找村书记要钥匙,开门才行。但谭家垅村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当笔者走进谭家垅村的图书馆时,看到的是村内的老人、儿童齐聚一堂,闲聊之余,拿起身边的“惠农小册子”与“报纸”不时阅读观看,而图书馆的借阅信息薄已经存了几箱子。短短几年借阅信息超过 10000 本。为什么在其他乡村遇冷的农家书屋在谭家垅村却做的井井有条热火朝天?谭家垅的建设逻辑与运行逻辑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入到村子进行调查。
一、谭家垅村的“乡贤广场”
谭家垅村是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的一个村子,与其他振兴村落先有产业,然后又完善文化设施的路径不同,这个村子的振兴是由一个老人和一个书屋开始的。夏昭炎是湖南科技大学的退休教授,退休后他回到老家养老,却发现乡村非常美丽却又十分荒凉,仅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老人做的最多的就是打麻将,小孩做的最多的就是看爷爷奶奶打麻将。“自己是因为读书才有的今天,我不能看着这些村民在这样消磨下去。”谭家垅村的祖堂早已破败,旁边有几间破屋,也早已无人居住。夏昭炎从村委租下了这几间房子,简单的装修之后,把自己多年积攒下的图书、杂志搬过去,又订了几份报纸。
2009 年,祠堂旁边的一个简单的书屋就这样建成。刚开始只有夏昭炎带着几个小孩在这里学习,后来由于在祠堂旁边,村民习惯了在祠堂旁纳凉,夏老就邀请纳凉的老人过来坐坐喝茶读报,人流也逐渐增多。夏老师之前是从事文学教学,有很多学生都是合格的老师,他开始号召自己的学生暑期过来给留守儿童们上课教书,开起了假期学校。除此之外,还请自己学校的老同事回来给村民们讲养生、讲扶贫政策、讲电商。影响大了,政府获悉后,开始支持夏老的农家书屋,经过规划设计,又加盖了文化广场和讲堂,还把祠堂重盖,规划到文化广场内。原先的农家书屋已经发展成现在的:图书馆、报刊室、讲堂、活动广场、祠堂的公共文化广场,成为了当地出名的乡贤广场。
...........................
2009 年,祠堂旁边的一个简单的书屋就这样建成。刚开始只有夏昭炎带着几个小孩在这里学习,后来由于在祠堂旁边,村民习惯了在祠堂旁纳凉,夏老就邀请纳凉的老人过来坐坐喝茶读报,人流也逐渐增多。夏老师之前是从事文学教学,有很多学生都是合格的老师,他开始号召自己的学生暑期过来给留守儿童们上课教书,开起了假期学校。除此之外,还请自己学校的老同事回来给村民们讲养生、讲扶贫政策、讲电商。影响大了,政府获悉后,开始支持夏老的农家书屋,经过规划设计,又加盖了文化广场和讲堂,还把祠堂重盖,规划到文化广场内。原先的农家书屋已经发展成现在的:图书馆、报刊室、讲堂、活动广场、祠堂的公共文化广场,成为了当地出名的乡贤广场。
...........................
第一节 媒介参与乡村治理-以白壁村为例........................29
一、 为什么研究白壁村....................................29
二、 白壁村的网上群众路线............................30
第四章 乡村社会媒介化的原因与利弊分析..........................................60
第一节 乡村媒介化的原因................................60
一、乡村振兴与资源下沉...................................60
二、乡村自身的媒介需求..................................60
第五章 如何构建完善的乡村媒介化社会........................66
第一节 乡村媒介化的建构视角......................................66
一、 内生性视角.............................66
二、主体参与性视角................................66
第五章 如何构建完善的乡村媒介化社会
第一节 乡村媒介化的建构视角
通过对几个村落内的典型媒介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国内乡村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对待乡村媒介化的问题中,需要首先改正的是媒介建构的视角性问题。在媒介的建构中,应遵循以下几种视角。
一、内生性视角
在其他地方遇冷的农家书屋,在谭家垅的乡贤广场却获得成功,就是充分开发了乡村的内生性。在各地引入媒介时,也要注意乡村的内生性视角,用乡村已有的,村民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去使用媒介和推广媒介。而不是仅仅把媒介当作“下乡”的福利与服务。我给你带来了,用不用是你的事。这种态度,只会使的国家大力推广的乡村公共服务毫无效果。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中的宣传也可以充分挖掘内生性,十八洞村的宣传以“政绩视角”为主,导致村民在看到电视中的十八洞时甚至出现反感情绪,就是忽略了媒介运用的内生性。
第一节 乡村媒介化的建构视角
通过对几个村落内的典型媒介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国内乡村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对待乡村媒介化的问题中,需要首先改正的是媒介建构的视角性问题。在媒介的建构中,应遵循以下几种视角。
一、内生性视角
在其他地方遇冷的农家书屋,在谭家垅的乡贤广场却获得成功,就是充分开发了乡村的内生性。在各地引入媒介时,也要注意乡村的内生性视角,用乡村已有的,村民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去使用媒介和推广媒介。而不是仅仅把媒介当作“下乡”的福利与服务。我给你带来了,用不用是你的事。这种态度,只会使的国家大力推广的乡村公共服务毫无效果。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中的宣传也可以充分挖掘内生性,十八洞村的宣传以“政绩视角”为主,导致村民在看到电视中的十八洞时甚至出现反感情绪,就是忽略了媒介运用的内生性。
二、主体参与性视角
白壁村的“网上群众路线”对于乡村的治理有很大裨益,上文已经有所论述,但却由于对日常生活的忽视与“管控思维”的存在,仍把村民当作被管理的对象,忽略了村民的主体参与性,以至于引起了一些村民的反抗情绪。十八洞产业集聚,经济腾飞,却出现村民询问:十八洞是谁的十八洞?的问题。这些种种都与乡村媒介化的运用没有充分挖掘乡村主体性有很大关系。目前乡村的现状就是如此,青年、壮年缺失,613899 部队为主,那为什么不能充分挖掘这些人的主体参与性?运用媒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治理乡村的种种问题呢?因此,在乡村振兴村落的媒介运用与媒介建构时,要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主体参与性,他们不需要被少数人代表。

..............................
白壁村的“网上群众路线”对于乡村的治理有很大裨益,上文已经有所论述,但却由于对日常生活的忽视与“管控思维”的存在,仍把村民当作被管理的对象,忽略了村民的主体参与性,以至于引起了一些村民的反抗情绪。十八洞产业集聚,经济腾飞,却出现村民询问:十八洞是谁的十八洞?的问题。这些种种都与乡村媒介化的运用没有充分挖掘乡村主体性有很大关系。目前乡村的现状就是如此,青年、壮年缺失,613899 部队为主,那为什么不能充分挖掘这些人的主体参与性?运用媒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治理乡村的种种问题呢?因此,在乡村振兴村落的媒介运用与媒介建构时,要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主体参与性,他们不需要被少数人代表。

..............................
结束语:用媒介的方式讲乡村故事
乡村振兴是一个战略,并非是一个短时期的政策,而是一个与两个一百年计划相配合的百年大计。乡村振兴的前提必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否则,由国家直接面对亿万小农户,无论国家如何支持农村,也绝无可能满足地域极其广大、情况千差万别的农村发展需求。在我们的研究中,无论是白壁村的网上群众路线,还是谭家垅的乡贤广场,无论是十八洞村的电视,都对组织起农民重新热爱他们的土地提供了一种方向。
乡村振兴是一个战略,并非是一个短时期的政策,而是一个与两个一百年计划相配合的百年大计。乡村振兴的前提必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否则,由国家直接面对亿万小农户,无论国家如何支持农村,也绝无可能满足地域极其广大、情况千差万别的农村发展需求。在我们的研究中,无论是白壁村的网上群众路线,还是谭家垅的乡贤广场,无论是十八洞村的电视,都对组织起农民重新热爱他们的土地提供了一种方向。
乡村媒介化研究仅仅只是一种尝试,尝试以媒介的视角去看待乡村的变化。通过研究,媒介不仅嵌入到乡村,构建新的乡村社会场景,更参与到了乡村治理、经济、文化、城乡关系的深层制度设计之中。乡村、媒介、政策,三者相互影响,政策提供的资源需要媒介的介入才能更好的下沉到乡村社会。但,也应该看到:媒介虽然影响到了各村的政治发布制度、经济发展方向、文化治理路径,但影响程度如何?有没有达到“媒介化理论”所说的“制度重叠”和“逻辑重叠”本文并未太多涉及。媒介化在城市可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乡村仍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我也期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媒介与乡村社会的研究中去。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力量。
乡村地区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乡村虽然受到冲击,但基本结构还没有被完全摧毁,社会关系、产业资产、政治权利等较为简单,想要认识它比研究一个庞大的城市简单的多;但它也无比复杂,因为全国各地有太多的乡村,太多的风俗,更有太多的故事。白壁村也好,谭家垅也好,他们都只是成千上万个乡村中的一员罢了。他们的媒介实践也许适合他们自己,却不一定具有普遍推广的。这是本文研究的局限所在。但,乡村又是那么朴实,村民们的要求也十分简单。我们只要搞清楚几个问题,以此为基础去建设乡村,设计媒介便可以创造出各地配适的媒介体系。首先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谁?并不是企业、政府,甚至不是早已远离乡村,完成城市身份变革的那些人。而是具有农村户口,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们。发挥他们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做到真正的振兴,这便是本文所说的:媒介主体参与性视角;其次,乡村需不需要被治理?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治理它的主体不是城市文化,更不是工业文化,而是去挖掘乡村优秀内生性文化。要知道乡村的问题很大程度是是因为城市的冲击,改变了本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这便是建构要具备的媒介内生性视角;最后,资源如何分配到乡村,便是上文提到的,媒介组织性视角。提出以这三种媒介视角去推行乡村振兴,是本文最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