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申报》新闻媒体报道为中心看 “舆论”词义的演变(1882-1919)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666 论文编号:sb2020071023174232109 日期:2020-07-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研究,本文从 1882 年叙述起,以《申报》中有关“舆论”一词的报道为参考资料,详细阐述了 “舆论”词义演变的过程。“舆论”词义的演变发生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当中,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蜕变。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错误国策,使得清朝末期我国不断的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骚扰。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舆论热点事件频发,加上先进知识分子引入了西方文化,“舆论”一词的词义发生了演变。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在当前社会中,各国政府、企业、媒体、以及大的社会机构,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尤其在发生舆论热点事件时,谁能抓住舆论的走向,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可以说在这个遍布信息流通平台的社会,“舆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舆论”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存在,甚至很多时候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更加系统的知识来认识“舆论”。而认识“舆论”的第一步就是清楚 “舆论”这个词的词义。目前大多数关于 “舆论”词义的研究集中于对理论舆论学研究以及应用舆论学研究的铺垫,多数为浓缩式、精简式的概述。以舆论史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史料来详细论证 “舆论”词义演变的文章相对较少。另外,“舆论”一词在清末被梁启超、康有为引入后,词义相较之前有了较为明显的演变。探究“舆论”一词在中国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化解读,以上就是本文选取“舆论”词义的演变来进行研究的来源。
本文选取了《申报》为中心研究对象。以 1882 至 1919 年为研究的时间段。力求通过《申报》和其他报刊中涉及“舆论”词义的报道,论证“舆论”词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知识分子的推动发生的演变。即在纵观时间轴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报道和舆论热点事件,系统的分析“舆论”词义的演变。之所以选取《申报》作为中心研究对象,是因为《申报》作为我国近代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刊,可以为研究提供足够的文本资料。另外,在清末民初时期《申报》有较大的影响力,更有参考价值。
........................

1.2 国内研究现状
查阅当前国内关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文章,可以发现聚焦于这一时间段中有关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某种观念与认知的研究,如安徽大学钟婷的《清末民初中国舆论观念的流变》①。文章主要聚焦于探讨清末民初时期,政治对舆论观念转变的影响。叙述了受政治的影响,舆论观念由接受到排斥的过程。另外,在《清末民国期间关于舆论和舆情认知的分野与演变》②一文中,主要叙述了清末民初时期民众对于“舆论”与“舆情”的认知。通过叙述对两者认知的演变,论证了“舆论”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增加民主的认知,而“舆情”则渐渐游离于社会认知之外的过程。在《“造健全之舆论”:清末民初士人对于“舆论”的表述与群体认知——兼论近代中国舆论的难局及其历史走向》③一文中,叙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由于近代报刊的发展,引发了舆论意识的觉醒。文章以报刊活动为背景,人物的舆论观念为考察对象。论证了在清末民初不同时期三个人物不同的舆论观,借此来叙述清末民初时期中国舆论的困境。
第二类是基于报人或受众视角的研究。在《清议、舆论与宣传——清末民初的报人与社会》一文中④,叙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对当时的报人产生了影响。由于他们面临着当局政治上的压迫,还有经济上的压力,使得他们的言论与观点由平和逐渐变得激进。这种变化也直接的影响到了当时的舆论。使得舆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时,也逐渐流失掉了丰富性与多元性。
第三类是对于某个特定地区或某种特指的事件的研究。在“旁观者观察清末民变的视点与反应——《申报》有关长沙抢米风潮的舆论取向”⑤一文中,叙述了《申报》对于当时长沙抢米风潮的报道,但报道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主要鼓吹当时的宪政,以期在舆论上引导当时的民众。文章分析的正是当时的特定事件引发的舆论探讨。在《《申报》涉藏舆论研究 1911-1914》①一文中,叙述了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软弱,藏族地区当权者野心膨胀,再加上英国殖民者的挑唆,导致藏族地区频频发生叛乱。此时的《申报》对于藏地发生的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并针对英国的阴谋逐条反驳。通过对这一时期《申报》报道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袁世凯政治集团在处理对藏问题时的舆论由积极逐渐转变为消极。
..........................

2 清末民初社会背景下《申报》的发展历程

2.1 清末民初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
清末民初是一个时代更替的转折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封建社会正经历着不断消亡的阶段。在这个新旧更替的时间段中,发生了大量的舆论热点事件,不断冲击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2.1.1 封建经济衰退实业兴起
清末民初时期封建经济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一是因为社会形态的进步,封建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贪污腐败已经深入骨髓,严重的破坏着当时经济的发展。再加上落后就要挨打,强国的侵略与剥削让本就薄弱的封建经济更加趋近于瓦解。
封建经济的腐败,引用一则当时《申报》的报道可见一斑。在题为“大桥论:申报载拟易大桥为公桥议其言良”①的报道中提到了:“拟易大桥公为桥议其言,是而海上归来客辩之。余则考得同治九年冬,十三国领事馆议大桥照会更有根据。其意与申报和庆持平而详论之。夫此桥建于咸丰四年于今十有八年矣。以申报所云日获六十金计之,岁获两万斤。以十八年记,不下三四十万金。取利不为不多矣。不但修费盈余,且过于桥五倍矣。然一二人专利,千万人病之,而犹必欲专利二十五年之久不转建桥……基于此天下自有公是非也……”报道中详述了围绕大桥展开的一系列探讨。大桥作为当时的交通要道,本身获利甚多。然而却因为官员贪污腐败,导致大桥本身的获利居然连维持大桥的日常修缮都达不到。因长期得不到修缮,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最终引起人们的愤怒,从而成为了当时的舆论热点事件之一。
........................
 
2.2 《申报》的发展历程
《申报》创办于 1872 年 4 月 30 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 1949年 5 月 27 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 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1、创办文艺杂志。1872 年 11 月 11 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锁记》;2、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 年 3 月 30 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民报》;3、编印画报。1877 年《申报》出版《寰瀛画报》,1884 年 5 月 8 日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4、印书。
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 1889 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 30 万两,超过创刊基金 180 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
 
3 从《申报》看“舆论”词义演变的节点与表现...............................11
3.1 《申报》报道中“舆论”词义的演变阶段..............................11
3.1.1 1882-1898 年“舆论”词义的第一阶段:民间的意见.................................11
3.1.2 1899-1919 年“舆论”词义的第二阶段:公共意见.....................................14
4 “舆论”词义演变的原因...........................................28
4.1 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28
4.2 舆论热点事件的推动.................................29
4.3 《申报》等报刊的发展................................31
5 “舆论”词义演变的意义.............................33
5.1 为“舆论”一词的应用提供参考..........................33
5.2 为“舆论”一词的定义提供参考.................................34

5 “舆论”词义演变的意义

5.1 为“舆论”一词的应用提供参考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舆论”一词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有细微的变化。在“舆论”词义演变的第一阶段,“舆论”一词的应用都是基于国家的立足点所展开的。虽然在报道中表述了人民的意见,但是“舆论”一词的应用背景整体依然是由上而下的。例如“舆论明证主宰说”①、“舆论可凭不可凭说”②、“孟城舆论”③等,都是基于“天下之事”的角度出发,来叙述当时民间的舆论的。
而到了“舆论”词义演变的第二阶段,“舆论”一词在新闻中的应用出现了变化。如在报道“言论自由:舆论之纵容留学生”④中,是从留学生引发的事件的角度出发的。在报道“舆论折衷社开会记略”⑤则是从报社会议记录的角度出发。相较于第一阶段,“舆论”一词应用的场景更加丰富。对比现在社会对于“舆论”一词的使用,可以发现“舆论”一词的应用也是在历史长河中中不断继承发展的,既保留了“舆论”一词最初的一些应用场景,也发展出了新的应用场景。
从一个角度来观察,还可以发现“舆论”一词应用场景的多元,也是“舆论”一词在中国化解读过程中,更加民主化。不再只是国家大事才能形成舆论,才能引起讨论。“舆论”一词也逐渐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讨论的事件中。对比现在,网络科技帮助人们更快的了解讯息做出反应。舆论热点事件可以迅速的发酵,“舆论”一词也更多更频繁的应用在各类事件中,其应用的广度大大增加了。
............................
 
结论
本文从 1882 年叙述起,以《申报》中有关“舆论”一词的报道为参考资料,详细阐述了 “舆论”词义演变的过程。“舆论”词义的演变发生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当中,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蜕变。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错误国策,使得清朝末期我国不断的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骚扰。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舆论热点事件频发,加上先进知识分子引入了西方文化,“舆论”一词的词义发生了演变。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 1898 年引入了西方文化中的“舆论”一词。虽然此时的“舆论”一词并不是个从未听闻的新鲜词汇,但词义却不同于以往的认知。从报道的分析中得出,“舆论”一词的词义由最初的“民间的意见”,转变为了“公共意见”。对比两者的不同在于,对于事件的认知更加清晰,认知事件的主体也更加多元,表达认知的态度也更加明确。“舆论”一词的演变不是偶然现象,是当时社会各个层面发展的结果。
“舆论”词义能够发生演变,不只是单纯的引入西方文化的原因。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词汇的中国化解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舆论逐渐变成了为政治家传播政治思想,为革命家传播革命思想的工具。在这样的过程中,“舆论”词义的演变本身也产生了影响。在各方面的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演变,而这个演变过程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它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也为现代舆论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另外,本文也只是从现有的《申报》报道中分析、总结的结果,其中离不开其他学者有关 “舆论”研究的方法与经验。写文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尤其在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时经常发现,观点会在资料的整理中逐渐形成。这可能与已有知识的积累以及长期的学习有关。因此,看似暂时无用的知识的积累并不是真的毫无用处,而是以某种看不见的姿态存在在脑海中。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知识会以一种逻辑思维的形态出现。就好比在本文完成对资料的梳理后,对于问题的思考会习惯性的分出逻辑顺序,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这时会发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