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奖年度作品的图像修辞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7865 论文编号:sb2020062216593031753 日期:2020-06-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研究,本研究通过运用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理论,对荷赛奖年度作品进行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图像修辞理论可以成为图像分析的方法。虽然目前在图片研究领域大多是通过构图、光线、色彩等进行直接分析。但是用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理论视角对图片进行分析在本文得以实践。通过运用语言讯息、外延讯息、内涵讯息的分析能够快速对新闻图片进行分类、理解,帮助观看者理解图片拍摄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助于更好理解图片本身。这能够成为图片分析更为全面、高效的一种方法。其次,图像通过语言讯息、外延讯息、内涵讯息等三个层面对意义进行建构。在图像修辞理论的视域下,笔者将荷赛奖年度作品作为文本通过图像修辞进行解构,揭示出荷赛奖年度作品中意义建构的过程——经由摄影者通过使用摄影技术精心安排之下,对客观世界的非连续符号进行建构。在该过程中,摄影者通过借用语言讯息、外延讯息、内涵讯息等为观看者搭建出具有冲突性和画面感的图片文本。

第一章 荷赛奖年度作品的视觉呈现

1.1 主题关照:人类冲突多元表达
每一幅新闻图片都有明确的主题表达。就像所有的新闻报道,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有一个总的原则,即尽快回答读者急需知道的五个基本问题(五个 W)。27新闻文本在写作过程中长期以来遵从这五个要素,1898 年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对“时间”“地点”“人物”“何事”“何故”的五要素一直被世界新闻界遵从。1932 年美国学者麦格杜戈尔提出第六个要素“如何”。文本要实现传递讯息需要具备以上的要素,同样的,新闻图片要实现讯息传递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要素,新闻图片是视觉化地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报道,是对“曾经在此”的再现。
在荷赛奖题材分类中,基本上覆盖了新闻摄影的各个方面,共涉及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等 10 类。在图像修辞理论视阈下,新闻图片讯息传递的内容是场面,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真实。荷赛奖年度作品主题进行统计如下:
图1-1
..........................

1.2 色彩表达:黑白与彩色的平衡
新闻图片是摄影技术的产物,摄影者通过运用光圈、快门的组合完成一幅图片的拍摄,新闻摄影在色彩表达上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过渡。尽管在 1861 年第一幅耐久彩色照片由物理学家 James Clerk Maxwell 拍摄完成,但是在摄影史,新闻摄影长期受制于摄影技术的束缚,黑白新闻图片一度在新闻摄影中占据上风。目前来看,荷赛奖年度作品中,色彩表达呈现出黑白与彩色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一方面取决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不同色彩在色彩表达、主题表现上的不同特征。
图1-2
如图 1-2 所示,对荷赛奖可供分析的 59 幅年度作品进行统计发现,共有 28幅黑白新闻图片,占比 47%,31 幅彩色新闻图片占比 53%。黑白新闻图片与彩色新闻图片在荷赛奖年度作品中平分秋色。1966 年荷赛奖首次出现彩色参赛图片,这是荷赛奖向彩色转向的一个信号,1967 年荷赛奖年度作品《骑兵团指挥官》是荷赛奖历史上第一幅彩色的年度作品
........................

第二章 荷赛奖年度作品中的图像修辞
 
2.1 固位边界:语言讯息的双重性
罗兰·巴特在《图像修辞学》一文中指出,图像立即能够为观看者提供语言学讯息。而这一讯息就是说明文字和已经“缩影式地”进入了画面的标签。在现实的大众传播中,语言讯息可以很容易在各种图片的传播情境中出现,例如题目、文字说明、新闻条目、电影中的对话、连环画。31能够在新闻图片中进行分析的即是题目、文字说明、新闻条目,需要注意的是,在新闻机构愈发注重版权的当下,新闻图片中的水印可能作为标签加以分析。
语言讯息既是外延的,又是内涵的。它既能够通过自身编码加以区分和辨识,也能够为观看者提供一种补充所指。中国俗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这样的意思。罗兰·巴特还指出,语言讯息有两种功能——固位和接替。固位是对信息的进行指向性的锚定,接替则是出现在连环画、电影之中,接替在讯息接续过程中借助于安排不出现在图像里的意义来推动电影动作前进。本研究主要分析固位功能。
2.1.1 准确补充图片内容
语言讯息作为图像能够为观看者提供的第一个讯息,它是由说明文字和标签构成,它在新闻图片中发挥的作用是固位,即帮助观看者理解文字和标签的所指,回答“这是什么”的问题。通过阅读文字,观看者对图片信息进行完全识别,对图片内容进行补充。在这一小节将对语言讯息形成固位的机制进行剖析。
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媒介承担着知识的能指功能。文字与图片相互辅助、共同作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初随着报刊、图书的变迁发展起来的插画。在今天,大众传播的层面上,语言讯息在所有的图像之中都能够看到,标题、图说、新闻条目、水印。这些与图像相关的语言讯息将指向一个总的所指,且这个所指是与新闻图片紧密相关的,这即是固位。
..........................

2.2 细节拼接:外延讯息的意指实践
罗兰·巴特在照片分析过程中提取出了三种讯息,除了语言讯息,还有一种编码的象似讯息(外延讯息)和一种非编码的象似讯息(内涵讯息)。
图像作为一种非连续性的符号,既有编码的象似讯息又有非编码的象似讯息,这两者共同存在于照片的实体中。作为一种结构描述,罗兰·巴特认为,这两种象似讯息中,第一种在某种程度上是印刷在第二种上的:文字讯息就像是“象征”讯息的载体那样出现,在此时,文字图像是外延的,而象征性图像是被赋予了内涵的。
外延讯息是图像的某种亚当式的状态。所谓亚当式就意味着这是直接的对客观真实的记录。在此图像中能够记录到客观世界的所有细节:文字的、色彩的、构图的、画面内容的。照片具有的无需借助非连续的符号和转换规则来赋予信息以形式,进而传达信息的能力被表现,因此照片本身是没有经过编码。照片通过选择某一特定的主题、范围和角度,在不需要特技处理的情况下,就得到一幅外延纯洁的画面,这与绘画要进行透视、调色等编码过程形成区别。
但是新闻图片里也会出现具有编码的讯息,比如文字讯息、水印。在当下各式各样的扫街图片中,都会出现广告牌文字。在示威游行的新闻图片中,也能够找到一些横幅上主张的讯息。在新闻图片里,至少是在文字讯息的层次上——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并不属于“转换关系”,而是属于“记录关系”,并且无编码显然在增强新闻图片的自然性的神话:画面在此,它是借助于摄影机这一器材所捕获的,而不是通过人力获得的,在此需要明确,机械性是客观性的保证。而人对于新闻图片的创作性介入,比如取景、距离、灯光、虚化、运动线条等都是属于内涵平面。在罗兰·巴特看来,这一切都有一种亚当式的最初的照片状态,而在这幅新闻图片上,人借助于某些技巧在安排源自文化编码的那些符号。
................................
 
第三章 荷赛奖年度作品意义建构互动关系·······························43
3.1 认同:信息补充的绝佳手段································ 44
3.2 对立:服务政治的宣传产物······························· 49
3.3 协商:新闻价值的朴素追求··································51
第四章 图像修辞对新闻图片生产的启示······················53
4.1 巧用文字,形成互文··························· 53
4.2 内容丰满,和谐画面·······························54
4.3 善用修辞,传递价值································· 55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59
5.1 结论······························· 59
5.2 不足··························· 60

第四章 图像修辞对新闻图片生产的启示

4.1 巧用文字,形成互文
文字与图片互为互文。文字作为图片内容重要的补充,能够固位图片内容所指,回答这是什么的问题。图片作为文字的视觉呈现,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凸显主体,直面主题,实现互为互文的效果。在新闻图片生产过程中,摄影者需要善用文字、巧用文字,形成文字与图片相互互文。
首先,一幅(或一组)新闻图片需要有精巧的标题。标题是观看者接收图片的第一道关口,在新媒体时代,一个好标题是吸引观看者打开链接的钥匙,也有可能是观看者进行收藏、转发、评论的重要因素。一幅内容丰富的新闻图片与观看者的沟通首先需要一个精巧的标题为观看者固位,提供准确的内容补充。以2014 年荷赛奖年度作品《信号》为例,单看图片是无法解读新闻图片中一群在海边举起手机的人之意味的。人举起手机的行为可以做多重的解读,但标题《信号》则直接告诉观看者,他们在寻找手机信号。除了固位以外,标题还能够直接通往内涵层面。即可以通过隐喻实现互文。以 2016 年《希望新生活》为例,图片表现了叙利亚难民通过将孩子递过铁丝网而达成对新生活的希望,新生活则与旧生活相对,隐喻和平生活。同样的,该隐喻成为表现对人类面临战争时,小人物必须面对的悲惨生活这一共同困境的关照。
其次,善用图说与图片形成互文,为图片带来丰富内涵。一则丰富的图说能够像导游一样为观看者不断解释图片中的信息,在不断固位的过程之中缩小图片中本身的叙述范围,但图片是生活的延伸,观看者越是得到详细的内容解释,越能够通过修辞手段解读出图片的丰富内涵。以 1968 年《枪毙越共》为例,从图片本身和新闻标题上,观看者只能了解到这是一幅执行枪毙的新闻图片,标题则进一步将范围缩小,这是一幅枪毙越共的图片。而伴随着丰富的文字说明,图片中被行刑者的真实身份——越共游击队领袖阮文敛水落石出。在越南战争期间,
美联社摄影者亚当斯捕捉到执行者前越南共和国国家警察首长阮玉鸾扣动扳掣对越共游击队领袖阮文敛执行死刑的一刻,凭著这幅新闻图片,亚当斯夺得 1969年度的普利策奖,同时亦改变了美国人对越战的看法,这幅新闻图片还有同样以越南战争为主题的年度作品《祸从天降》,以传递“南越对平民的无情屠杀”和“美军对越南村民狂轰烂炸”作为反战标志广泛见诸全球各种和平运动及报章杂志之中,被认为是反战助推器,提前结束了越南战争。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运用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理论,对荷赛奖年度作品进行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图像修辞理论可以成为图像分析的方法。虽然目前在图片研究领域大多是通过构图、光线、色彩等进行直接分析。但是用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理论视角对图片进行分析在本文得以实践。通过运用语言讯息、外延讯息、内涵讯息的分析能够快速对新闻图片进行分类、理解,帮助观看者理解图片拍摄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助于更好理解图片本身。这能够成为图片分析更为全面、高效的一种方法。
其次,图像通过语言讯息、外延讯息、内涵讯息等三个层面对意义进行建构。在图像修辞理论的视域下,笔者将荷赛奖年度作品作为文本通过图像修辞进行解构,揭示出荷赛奖年度作品中意义建构的过程——经由摄影者通过使用摄影技术精心安排之下,对客观世界的非连续符号进行建构。在该过程中,摄影者通过借用语言讯息、外延讯息、内涵讯息等为观看者搭建出具有冲突性和画面感的图片文本。
然后,在图像修辞过程中,观看者与拍摄者形成了认同、对立、协商等互动关系。观看者在解读时,不仅会调用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还会带入自己的经历,尽管这些经历、知识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但这足够说明观看者在观看图片过程中并不是被动。认同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确认,也是对价值、文化的本地化,认同还能够凝集舆论,可能对政府决策形成影响。对立则体现为观看者在调动社会文化知识对图片进行解构过程中,仍旧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服务政治的宣传产物。一直以来协商是荷赛奖的关于传受关系的最终追求,通过一种跨越时间的交流方式,观看者能够看到荷赛奖对新闻价值进行的朴素追求。
最后,本研究对新闻图片生产提出了四条可行性建议。所有对新闻图片之分析目的都是为了指导新闻实践。通过运用图像修辞理论对荷赛奖年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其如何通过构图、色彩、画面符号等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对新闻图片生产进行如下建议,分别是:巧用文字,形成互文;内容丰富,和谐画面;善用修辞,传递价值;注重共情,加速传播。这些建议从新闻图片制作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制作、互动三个方面展开,为拍摄者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