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的视频综艺化与综艺节目中的传统文化
(一)影视业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与动力
近年来,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语境下,传统文化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011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使得文化的政治意义和战略部署备受各界关注。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时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论原则做了明确的阐述,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文化系统各个部门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并认真领会这些方法论原则,在各个领域内探索有的传统文化弘扬方法。影视业也是如此,需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
国内综艺节目市场的竞争状况也给影视行业开拓传统文化节目资源提供了动力。尽管国内综艺节目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的景象,并且为制作栏目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是各种问题也较多:创新能力不足;依赖版权购买;电视遭遇资本明星绑架;过度娱乐化现象严重,造成受众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十分渴望精神上的洗涤。在国家政策的动员和支持下,加之国内众多娱乐类综艺节目已经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综艺节目如一股清流进入广阔的国内综艺市场,并在近两年迎来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期。遂成为近几年影视业竞争的新热点。
.........................
(二)传统文化视频综艺化的出现与发展
虽然本文所研究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才真正出现并得到了 迅速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电视自开播之初就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并以多种形式反映了出来。
一是综艺节目中传统文化主题的出现。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开播,播出了中 国最早的电视综艺节目,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节目中去。到 1960 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次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其中包括诗朗诵、相声、戏曲、歌舞等类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电视综艺节目进入 黄金时期,小品、相声、歌舞、武术杂技等节目类型稳定。到 1990 年,出现了定位于各层次、各年龄段电视观众的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文娱栏目《综艺大观》;1994 年河南卫视开播的戏曲综艺节目《梨园春》,该节目以河南地方戏为主要内容,开播二十余年, 稳步上升为河南卫视乃至中国戏曲栏目的领军品牌;1998 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益智竞猜类节目《幸运 52》,该节目打破了以往知识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的界限,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并迅速发展起来。
二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产生。进入 21 世纪之后,2000 年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益智类综艺节目《开心辞典》,该节目以全民参与知识竞答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呈现出来; 2001 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该节目以知识讲座的形式捧红了一大批如易中天、于丹、刘心武、王立群等为代表的“学术红人”,他们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中国历史,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2004 年河南卫视推出具有武术文化底蕴的综艺节目《武林风》,该节目以打擂的方式展现中华武术的魅力,节目中打造出的对抗赛版块成功地吸引了海内外大量观众的关注,推动了中华武术走向国际的进程。
...................................
二、场景的重置与景观设计的综艺化
(一)从教室场景转换为演播场景
《汉字英雄》的核心内容取材于传统学习中的汉字听写,把汉字听写活动转变成了具有综艺性质的学习竞赛活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综艺节目对活动场景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教育是在教室里面进行的,而教室以严肃的教学氛围、紧张的教学节奏著称,与此不同的是学习教育类综艺节目为了能够占领收视高地,获得良好的影像传播效果,把学习互动过程安排在演播厅进行。教室四周的墙饰上悬挂着《小学生学生守则》以及名人志士的画像和他们的至理名言,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充满教育气息的空间里。与教室里整齐摆放的桌椅安排不同的是,《汉字英雄》独家首创“十三宫”汉字阵的闯关形式。“汉字十三宫”是从舞台中心延展到嘉宾与观众席方向成“一三五三一”数量布局的十三个方格,在前两季节目中十三宫成平面状态分布,到第三季的节目,“汉字十三宫”的舞台升级成可以高低升降的十三个立体的方格舞台。观众的目光随着舞台的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央的参赛选手身上,选手手持答题板站在“汉字十三 宫”的出发点,立体升降的宫格极大地增加了选手“过关斩将”走向胜利终点的获得感, 运用科技手段让舞台效果达到更完满的状态,增强了整个舞台的视觉效果。
教室里是统一的标准白织灯,在考虑自然光的情况下,灯光的明亮程度以适宜学生书写、面对面交流以及观看黑板为主要目标,没有多余的灯光设备,整体灯光规划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教学和演示区域,同时保护学生的视力。而《汉字英雄》的演播厅色彩设计以黑色为主色调,整个舞台的黑色调与展示选手答题的白色米字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追求炫目的效果,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选手正前方是以于丹、高晓松、张颐武为代表三位点评嘉宾的席位和主持人马东位置,嘉宾身后分布的是为现场观众和多位手持字典的汉字先生提供的红色座椅,以暗红色与舞台的黑色主体形成一致明显对比。当选手闯关答题回答正确时,舞台上的大屏幕会出现一个醒目的绿色对号, 表示回答正确;当选手答错失去比赛资格时出现一个红色的哭脸表情。
.........................
(二)从教室景观转变为舞台景观二、场景的重置与景观设计的综艺化
(一)从教室场景转换为演播场景
《汉字英雄》的核心内容取材于传统学习中的汉字听写,把汉字听写活动转变成了具有综艺性质的学习竞赛活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综艺节目对活动场景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教育是在教室里面进行的,而教室以严肃的教学氛围、紧张的教学节奏著称,与此不同的是学习教育类综艺节目为了能够占领收视高地,获得良好的影像传播效果,把学习互动过程安排在演播厅进行。教室四周的墙饰上悬挂着《小学生学生守则》以及名人志士的画像和他们的至理名言,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充满教育气息的空间里。与教室里整齐摆放的桌椅安排不同的是,《汉字英雄》独家首创“十三宫”汉字阵的闯关形式。“汉字十三宫”是从舞台中心延展到嘉宾与观众席方向成“一三五三一”数量布局的十三个方格,在前两季节目中十三宫成平面状态分布,到第三季的节目,“汉字十三宫”的舞台升级成可以高低升降的十三个立体的方格舞台。观众的目光随着舞台的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央的参赛选手身上,选手手持答题板站在“汉字十三 宫”的出发点,立体升降的宫格极大地增加了选手“过关斩将”走向胜利终点的获得感, 运用科技手段让舞台效果达到更完满的状态,增强了整个舞台的视觉效果。
教室里是统一的标准白织灯,在考虑自然光的情况下,灯光的明亮程度以适宜学生书写、面对面交流以及观看黑板为主要目标,没有多余的灯光设备,整体灯光规划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教学和演示区域,同时保护学生的视力。而《汉字英雄》的演播厅色彩设计以黑色为主色调,整个舞台的黑色调与展示选手答题的白色米字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追求炫目的效果,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选手正前方是以于丹、高晓松、张颐武为代表三位点评嘉宾的席位和主持人马东位置,嘉宾身后分布的是为现场观众和多位手持字典的汉字先生提供的红色座椅,以暗红色与舞台的黑色主体形成一致明显对比。当选手闯关答题回答正确时,舞台上的大屏幕会出现一个醒目的绿色对号, 表示回答正确;当选手答错失去比赛资格时出现一个红色的哭脸表情。
.........................
教室是为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而用,因此其用具、设施都是为此目的设置。整个教室呈封闭的四方形,除了基本的教学用具、图书角等学习空间以及顺畅的通行空间外, 基本上没有学生其他活动的空间。教室的摆设以简单整齐为追求,主体部分是以“全景敞视”的方式摆放的学生桌椅,横成排,竖成列,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从而保证教师能够在进入教室的瞬间觉察到所有学生的在场情况,教师“居高临下”的站在讲台上以便每时每刻监督到学生的表现。教室的视觉中心是黑板和讲台,讲台以高出学生座位水平线 15 到 20 厘米的方式凸显出来,黑板则以宽大的尺寸位居教室的正前方。这完全是以方便教学为目标的景观设置。
而《汉字英雄》节目把传统的教室改造为演播厅中表演的舞台,用现代化的技术把课堂上汉字听写过程以及老师讲授的互动过程从教室转呈在舞台上,通过升降舞台、舞台灯光、音响声音等塑造一个与教室景观完全不同的现代化舞台效果。三位点评嘉宾坐在带有“汉字英雄”灯光牌的座位上,舞台旁边是主持人马东站在放有两摞字典的带有古风的桌子后,时刻彰显出节目的核心元素“汉字”。在选手出场时有灯光音响搭配, 答对闯关失败时也会有相应的音响声音。每一位选手手持答题板站在舞台的中央,从“汉字十三宫”的起点出发,此时灯光聚焦在场上默写的单个选手或进行车轮战的多位选手身上。通过高清镜头将学生的一举一动呈现在观众眼前,每写出一个字均有大屏幕显示 出他们的答案,将其放大呈现出来,演播厅里的话筒音响设备以及多个机位拍摄,高清晰地让所有人都看到舞台上发声的情况,听清楚选手、主持人以及嘉宾的讲话内容。
........................
三、角色的转变与人物职能的综艺化 ......................................... 17
(一)从学习者转变为竞赛者 ............................................... 17
(二)从教师转变为点评嘉宾 ............................................... 19
(三)从指导学习者到节目主持人 ........................................... 20
四、情节的重组与文化学习活动的综艺化 ..................................... 23
(一)从学习考试变成奖励性竞赛表演 ....................................... 23
(二)将学习主体变成学习活动展示主体 ..................................... 24
(三)将学习活动组织者变成学习成果评说者 ................................. 26
五、知识的重说与传统文化内容的故事化 ..................................... 29
(一)从故事传递知识变为知识引发故事 ..................................... 29
(二)从个人掌握知识变为互相评说知识 ..................................... 31
(三)从学习基础性知识变为寻求陌生化的知识 ............................... 32
五、知识的重说与传统文化内容的故事化
(一)从故事传递知识变为知识引发故事
在课堂上,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授课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传递知识,以便让学生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进而掌握知识点。此时,老师即使给学生讲故事,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而综艺节目设置的知识,往往是能够引发故事的知识点,是可以成为选手和点评嘉宾以及主持人讨论的“知识点”,从而形成节目情节曲折的“赛点”和吸引观众的“看点”。选手往往在写出正确汉字的同时,还要时不时地在与点评嘉宾的对话中表述自己对该字的理解,三位嘉宾对于选手们的表述正确的予以鼓励并且对内容进行延伸,错误的给予纠正。舞台上点评老师们讲述的小故事对于选手们书写能力和整体素质有很大益处,除了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汉字文化意义,同时也教学生更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在课堂上,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授课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传递知识,以便让学生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进而掌握知识点。此时,老师即使给学生讲故事,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而综艺节目设置的知识,往往是能够引发故事的知识点,是可以成为选手和点评嘉宾以及主持人讨论的“知识点”,从而形成节目情节曲折的“赛点”和吸引观众的“看点”。选手往往在写出正确汉字的同时,还要时不时地在与点评嘉宾的对话中表述自己对该字的理解,三位嘉宾对于选手们的表述正确的予以鼓励并且对内容进行延伸,错误的给予纠正。舞台上点评老师们讲述的小故事对于选手们书写能力和整体素质有很大益处,除了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汉字文化意义,同时也教学生更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在这个键盘取代笔,电脑取代书本的现代社会中,《汉字英雄》对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错字百出,以及无法准确书写汉字的标准结构和笔顺等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展现,特别是在第二季中《汉字英雄》更新了节目的赛制,不仅要求选手在竞赛中要正确的书写笔划,更要求选手注重准确的运用和表达。来自全国一百多所学校选拔出来的汉字少年们,以八卦阵的方式抽选题目,每写出一字便往前移动一格,直至填满十三宫。在选手答题的同时,会在舞台的大屏幕上显示出来他们的笔画顺序,一些选手书写整齐规范,一些选手字迹潦草、歪歪扭扭,当选手出现“倒插笔”的笔划顺序问题或者过于潦草不能被准确识别时,节目现场会由工作人员使用步步高家教机展示出 该字的正确书写笔顺,以此来提醒选手以及观众,尤其是正在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们。来自鞍山 12 岁的金欣蓉在默写“母亲”的“母”时,于丹解释道:“这个字特别 能反映中国人的观念,甲骨文里面的‘母’的两点其实是代表母亲的乳房,母亲就是哺乳功能,拥有特别实在的意义,就是所谓的有奶就是娘,所以人真的到了最危机的时候就比如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那个警察妈妈,小孩找不到妈妈,她一个一个给喂,人到了一个原始的阶段、危难的时候,人最简单的关系就是有奶就是娘的关系,就跟过去什么人是尊贵,皇后、王后,能成‘后’的都是特别尊贵的女人,但是我记得那个‘后’字也很有意思,就是一个女人正在生产孩子,孩子头朝下,出生了,也就是说能哺乳婴儿, 能生产婴儿,这样能传衍后代的女人,她才会有这样一个尊贵的位置。”
.........................
.........................
结语 传统文化的综艺化及传统文化弘扬的路径与方法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民族的繁荣富强的根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本要求就是要增强其魅力以提升传播效果。
《汉字英雄》节目以“汉字十三宫”为创新点,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到汉字听写活动中去,以国人掌握的元素——汉字为核心,人人都可以无门槛地参与其中,调动了广大观众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该节目的形式、角色安排、场景设计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综艺节目的创新性结合。《汉字英雄》节目用传统文化传承的血脉——汉字作为节目核心内容,把现代人文字书写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正确书写的必要性直接展示广大公众面前,旨在提高当下青少年以及社会公众增强汉字的书写能力,在传播深邃的汉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前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节目的内容深度,提升了综艺节目的社会艺术价值。
通过以《汉字英雄》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优秀的电视综艺综艺节目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对传统文化仪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使其自身内在的内容和仪式感,转化成适合电视综艺节目表达的方式,进而成为能够为观众有效接受的舞台表演。这种改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时尚化的环境再造为载体、以人物形象的明星化为追求、以讲述精彩的故事为核心。这种改造使得很多传统文化变得更有趣味,更具观赏性。当然,这种传统文化的视频综艺化的局限也在于此,那些不能故事化、不能形象化、不能趣味化的内容,很难为文化类综艺视频所关注。因此,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方法论的要义就在于,只有因地制宜地找到传统文化适合载体和传播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