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网民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用户对于信息的收集以及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支持以视频为信息传播方式的移动视频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随着中国4G网络的普及,用户可以在各种智能终端上随时随地查看资讯信息。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人们的审美和心理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不断对于自我价值进行展示和追求。其中,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载体,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可支配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书籍作品,所以阅读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和移动化。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的获取场景和时间。在这种碎片化趋势的影响下,相对于传统的文字、图片等信息传播媒介,结合画面、声音甚至特效的短视频信息在表达传播上更加直观、更加易于理解,更具表迗力和体验感,符合现在中国网民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
在媒体融合趋势的驱动下,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专业的新媒体平台,平台上用户自行生产的内容(UGC)大量产出。同时,传统煤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用户大量流失。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意识到了其中的危机,媒体开始尝试自我转型,尝试进行新的媒介方式。传统媒体也在紧跟短视频这一热点,积极布局短视频领域,短视频新闻作为新的媒介形态,已经在严肃新闻报道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形式。短视频新闻,是指煤体在移动终端发布的、以视频为载体的新闻资讯,其视频的时长都比较短,为60秒左右,较长的也不过在2到3分钟,符合用户碎片化阅读的需求。目前发展较好的新媒体,例如“梨视频”等都在短视频新闻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布局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中央媒体的新华社推出的短视频产品“新华视界”,地方媒体例如浙报集团的“浙视频”、新京报推出的“我们视频”等,都是传统媒体转型的良好范例。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信息大量占有市场,其本身具有的特点顺应了现阶段网民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所以可以快速兴起占领市场。与娱乐性短视频不同,资讯类的短视频信息发展还比较落后,不过它的势头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1.2.1理论意义
在理论层面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对短视频新闻进行研究分析,包括对其发展现状的总结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不过,现有的研究更多是对于短视频新闻本身特性的关注,对于短视频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优势更多的是采用意义层面的表述。本研究尝试以一种量化的研究方式,在“是什么”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怎么样”,也就是短视频新闻相对于传统的文字新闻,是否真的如大家认为的那样更受用户青睐。虽然现有的发展趋势的确表明短视频新闻更加迎合受众的喜好,不过究竟受到何种程度的青睐以及受众喜爱的究竟是短视频新闻的哪些特征,即是本研究的关注的重点,希望可以通过这个研究角度来丰富学界对于短视频新闻的研究。
....................
2短视频新闻的发展与价值
2.1短视频的特点
2.1.1社交平台上的视频社交
在用户使用方面,短视频迎合网络媒体的社交化趋势,较强的聚合性使其具有明显的社交属性。这种社交属性比较吸引年轻用户,所以在用户年龄分布上,短视频应用的用以年轻人为主。用户既可以观看已有的短视频,也可以作为短视频的生产者,制作和发布自己的短视频内容,增加了信息的传播交叉性。
对于年轻用户,比起严肃的叙事方式,他们更偏好轻松、快节奏的娱乐化内容,娱乐化也是目前短视频市场的发展重点。短视频通过将娱乐性和资讯结合起来,吸引和满足用户,引发用户对于内容的认同感,同时激发用户的分享欲望。比起严肃、说教的内容,分享娱乐性的内容更加符合用户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用户随手拍摄制作的生活分享,分享到社交平台,可以满足用户对于自我表迗的诉求,成为网络自我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他用户和好友对于内容的反馈(点赞、转发、评论)可以加强用户之间的连接,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
对于应用的使用场景,短视频搭配移动终端已经基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满足用户需求:从家里、办公室中,到餐厅、景点,都可以成为短视频使用和生产的场所,扩大了用户社交的场景。
.......................
2.2短视频新闻的价值
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影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接触世界的方式早已经从阅读文字信息转变为图像信息。视觉文化,就是所谓的“看的方式”,就是用来描述我们如何“看”世界:人们了解周围事物的方式以及如何理解接触到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接受和转换就形成了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同时,社会也是在这种认知中被塑造出来的。所以,对视觉文化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社会的考察。在研究视觉文化的过程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经常会出现两种定义:广义上的视觉传播行为,是指只要不是由单纯纸质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所进行的传播行为,其余所有与视觉传播相关,可以与视觉文化产生联系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及这些传播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狭义上的视觉传播行为则是指视觉媒介传播信息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采用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来讨论短视频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传播媒介给社会文化造成的影响。
之所以会出现视觉文化这个概念,就是因为图像类的信息逐渐占据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时的西方社会,电影、电视、广告等视觉文化内容开始代替纯文字信息,人们开始对于“文字+图像”的内容模式产生兴趣,“读图时代”一词应运而生,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开始产生。视觉传播行为的产生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结果,同时,人们对于视觉文化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社会的进步,这些进步所带动的技术发展和人们的文化进步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最终回归到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影响。视觉传播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个部分在一种良性循环中相互影响、相互改变。

.............................
3认知与情感效果研究...................9
3.1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发展...................9
3.2认知效果研究...................9
4研究方案........................13
4.1研究假设........................13
4.2研究方法........................13
5实验结果分析................20
5.1态度效果分析................20
5.1.1喜好度................20
5.1.2易理解度................20
5实验结果分析
5.1态度效果分析
5.1.1喜好度
本文将“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打分为1到5分,统计被试者的打分情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考虑媒体机构类型、新闻形式以及媒体机构类型和新闻形式的交互效应对于新闻内容理解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
6结论与反思
6.1不明显的的特点和优势
6.1.1信息的传递效果减弱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效果上有所减弱,短视频新闻直接传递了新闻现场的图像和声音,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和真实感,不过这些强烈的视觉刺激会分散受众注意力,增加了受众提取关键信息的难度,在对于细节的认知上更容易产生遗漏。不仅是认知效果,被试者对于新闻的易理解感受同样也会降低,对于受众,要保持对于短视频新闻的节奏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而且很可能会出现来不及接受新闻信息就已经播放到下一部分的情况了。
结合到本实验的情况,本次实验选择了一篇科技类的新闻作为实验材料,对于科技类新闻的考量是为了保障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希望被试者可以尽可能没有接触了解过该新闻事件,来避免个体差异带来的数据影响。不过这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科技类新闻受众并非大众群体,同时具有一定的门槛,被试者难以接受和消化新闻的内容,于是节奏更为快速、更不可控的短视频新闻,反而在易理解程度上落后于其他新闻形式。
不过在喜好度上,短视频新闻赢得了被试者的青睐。不过,高的喜好度打分和低的易理解度打分并不矛盾:在讨论视觉文化时就已经提及,视觉产品会给人带来满足感,在短视频新闻中,被试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享受”,去享受短视频新闻构建的视觉场景,人们沉浸的并不是新闻传递的内容,而是新闻形式本身。也就是说,人们喜好的是“看”本身,而不是看什么。同时,在内容理解上,被试者会认为自己需要付出额外的精力,所以打出较低的易理解程度分值。视觉刺激会产生满足感,人们渴望并且容易沉浸在这种满足感中,这是视觉文化产品一直被诟病的一点,关于这点,即使环境转换到新闻业中也不可避免。总体来说,受众对于短视频新闻的态度更为积极,但是积极的是新闻形式本身,新闻具有传递社会现实、构建社会生活的始终使命,将新闻内容更有效地传递给受众给,是一定不能被忽视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