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何启治:为书籍的一生
(一)早期:积累作者资源
何启治的编辑出版生涯,是从校对工作开始的。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传统”——凡新人入社,需要在校对部门工作一年后才能进编辑室,目的是夯实年轻编辑的业务素养。之后,何启治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参与了中宣部的文化调查(1964 年)、中央出版系统指派的援藏工作(1974-1976 年)等等,他不仅不忘编辑的初心,在西藏格尔木中学筹办并主编了文学性校刊《红柳》,也始终没有忘记一件事:积累作家资源。无论是出差还是开会,只要有机会,何启治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搜寻”、去争取作者资源,查好资料、找准目标、主动攀谈、主动约稿。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 1973 年去西安出差时,向作家陈忠实的约稿。虽然可能被拒,得不到任何收获,但何启治还是大胆的迈出了第一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和直觉是正确的。多年之后,何启治在谈及《白鹿原》之时曾谈到当时的约稿情况:“并不是约他一个人”① 。除了与陈忠实的交往,何启治在此阶段曾进行过多次的约稿行为,这都为何启治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
(二)中期:着力编辑文章
经历过编辑生涯前期的编辑业务夯实和作者资源的积累,何启治的编辑生涯于 1986年编辑《古船》的成功,正式从前期广泛播撒约稿的“种子”进入了“收获”的季节。这是他第一部负终审责任的长篇小说,他为自己树立了编辑生涯的第一块里程碑。
编辑工作四十年中,何启治主要负责编辑的作品有《古船》《衰与荣》《大国之魂》《大上海沉没》《女巫》《南京的陷落》《白鹿原》《商界》《秦牧全集》《陈国凯选集》《赤彤丹朱》、“文学评论家丛书”、《惑之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人间正道》《天下财富》《缱绻与决绝》《我是太阳》《北方城郭》《突出重围》等近百部②作品。其中,“《古船》被认为是对现实的观察和历史的反思、总结都相当凝重和深厚的优秀作品”③,《大国之魂》发表后,一鸣惊人。文坛公认《大国之魂》是当时(1991 年)三部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④还有陈忠实的“枕头大作”——被称为“90 年代小说创作扛鼎之作”的《白鹿原》,也有许多当时还是文学青年后来成为名作家在创作最初阶段的作品,如何申、乔瑜等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古船》到之后的《大上海沉没》,他所责编的这些作品包含了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以土地革命为背景、以上海社会风貌为素材等多领域的话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作品的诞生伴随着风险的,作为编辑的何启治便是风险的承担者。
.............................
二、何启治的文学编辑实践活动
(一)新版《鲁迅全集》:编辑业务的夯实
新版《鲁迅全集》的诞生,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决定送一套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鲁迅全集》以作文化交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周海婴找遍了家中所有藏书发现仅有一套 1938 年版的《鲁迅全集》,并且无注释。而这意味着什么?外国友人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下的无法透彻的理解博大精深的鲁迅文化,鲁迅研究者、教学工作者、普通读者也无法接受库存的稀少、无注释之下的晦涩难懂。此时,多么需要一套比较完备、又有适当注释的《鲁迅全集》啊!历经多次审批,1976 年,新版《鲁迅全集》的筹备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编辑团队最初由冯雪峰带领,后由胡乔木、林默涵接手,王仰晨、郭豫适、包子衍、周振甫、朱正、秦牧、曾彦修等众多学者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北京,开始了新版《鲁迅全集》的编辑与注释工作。当时才 40 岁的何启治,作为年轻编辑的代表,带着辅助老编辑收集整理材料、参与注释的任务,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了这个“顶级配置”的团队。1976-1980 年,鲁迅著作编辑室全体成员投入到了“鲁迅的故事”中,接受着鲁迅精神的熏陶,感受鲁迅的博大精深。
1.夯实业务基础
文学编辑的工作内容包括组稿、约稿、阅稿、改稿、校稿,甚至还包括选稿和退稿,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通常需要“精雕细琢”之后,才能“磨”出来一篇好稿子。但是,如何选稿、磨稿以及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文化建设、传承中发挥编辑的重要作用,这都是初入编辑行业的何启治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新版《鲁迅全集》的工作给了何启治锻炼的机会和思考的时间。
注释作为文章的背景材料,繁多且涉及范围广泛,不仅考验编辑的阅历,对编辑的细心、耐心更是双重考验。文学大家鲁迅的作品,要求自然更高、更讲究,白话文、通假字、绍兴当地方言及外国名人轶事等,都是对何启治文学功底及编辑功力的挑战。何启治主要负责《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的注释、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作为年轻编辑,他时刻不忘向前辈学习。例如,“在为《朝花夕拾·小引》作注时,碰到‘水横枝’一词。1958 年版没有注,1977 年征求意见本的注释又不准确,定稿小组里面的大多同志都没有见过这种东西”①他便请教被誉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杂家”秦牧,在虚心求教的相处模式下,何启治的工作顺利展开。遇到秦牧无法断定是否准确的情况下,还请教友人以确保准确性,秦牧治学严谨的态度亦使何启治颇有感触、受益匪浅。历时四年之久的注释工作,使何启治对中华文化、鲁迅精神、编辑规范以及对史料的分析、整理工作了然于胸,收获颇丰。
.............................
(二)《古船》:编辑信心的建立
《古船》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的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它以胶东地区处于城乡交叉点的洼狸镇为中心展开故事,在近四十年的历史背景上,以浓重凝练的笔触对我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变化和人民的生活情况做了全景式的描写。”②《古船》的发表,瞬间轰动文坛,无论从叙事结构还是时间跨度都令人震惊,一举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中的佼佼者。并被认为“《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③这是张炜用心写作的成果、是他倾尽自己“积蓄”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何启治编辑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
《古船》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的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它以胶东地区处于城乡交叉点的洼狸镇为中心展开故事,在近四十年的历史背景上,以浓重凝练的笔触对我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变化和人民的生活情况做了全景式的描写。”②《古船》的发表,瞬间轰动文坛,无论从叙事结构还是时间跨度都令人震惊,一举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中的佼佼者。并被认为“《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③这是张炜用心写作的成果、是他倾尽自己“积蓄”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何启治编辑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
1.承担作品风险
文学作品要准确、深刻地反映生活,不光靠作家的胆识和勇气,也需要编辑有这样的认识。作家选择出版社,即默认了出版社旗下的作家圈子、出版社呈现他作品的方式、出版社的业务能力及出版社的员工(编辑);编辑接受稿件,即等于接受作者的人格和文格,这是双方的建立相互信任的第一步,也是风险开始的时候。
1986 年五六月间,刚刚担任《当代》杂志副主编的何启治与他第一次作为终审的长篇小说《古船》见面了。《古船》故事情节和时间段的特殊,文中又不乏惊心动魄的场景,顺利出版难上加难。但尽管如此,因其作品真实感强、人物形象典型、内涵丰富且具有开拓意义和史诗品格,《当代》杂志随即全文刊发。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版之路。

..........................
文学作品要准确、深刻地反映生活,不光靠作家的胆识和勇气,也需要编辑有这样的认识。作家选择出版社,即默认了出版社旗下的作家圈子、出版社呈现他作品的方式、出版社的业务能力及出版社的员工(编辑);编辑接受稿件,即等于接受作者的人格和文格,这是双方的建立相互信任的第一步,也是风险开始的时候。
1986 年五六月间,刚刚担任《当代》杂志副主编的何启治与他第一次作为终审的长篇小说《古船》见面了。《古船》故事情节和时间段的特殊,文中又不乏惊心动魄的场景,顺利出版难上加难。但尽管如此,因其作品真实感强、人物形象典型、内涵丰富且具有开拓意义和史诗品格,《当代》杂志随即全文刊发。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版之路。

..........................
(一)选稿:强调作品本位 ........................... 25
(二)审稿:追求艺术第一 .............................. 26
(三)改稿:强化精品意识 ............................ 27
四、何启治文学编辑理念的启示 .............................. 29
(一)对编辑工作者的启示 ......................... 29
1.从容耐心、不慕名利 ................................. 29
2.立足编辑、全面发展 ......................... 30
四、何启治文学编辑理念的启示
(一)对编辑工作者的启示
1.从容耐心、不慕名利
编辑,尤其是文学编辑,是需要有十足的耐性的,不要想着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文学作品的特殊性,需要生活、阅历、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有别于消息、散文等类型文章,可以在短时间完成并见诸于世。作家的写作是耗时且具偶然性的。有的作品可能需要五年,有的可能需要十年,这跟作家的时间安排、写作能力、写作习惯有较大的关系。与此同时,编辑还要耐心得跟作家打交道、交朋友,保持持续的联络,做好沟通、帮忙、等候多种准备。《白鹿原》出版活动中,何启治曾说道:“没关系,你什么时候写出长篇,记住给我就是了。还是当年那句话,不急,我可以慢慢等。”①这一等,就是二十年的君子之约。另外,编辑在对待约稿的作者时,切勿在期限届满时直接向作者索要稿件,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往往会引起作家的反感情绪。因此,编辑与作家之间应当建立真诚的友谊,关注和关心作家在创作期间的霍金以及生活情况,避免仅是例行公事的联系。一部优秀的文学史作的成果发表,不在于作者或者编辑某一个人,而是二者的合作共赢。在合作的过程中,除了正常理性的工作沟通交流外,也应当注意情感的投入。除此之外,一个伟大的编辑,应当坦然面对个人得失与名利。
...............................
结语
通过对何启治文学编辑实践及理念的研究发现,文学编辑对于文学作品的发表和文学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或是对选题方向的把控、或是组稿时对作家的选择、或是在审稿时的精雕细琢、修改更正,甚至包括后期的宣传发行工作都离不开编辑。
本文区别已有研究文献的不同之处在于,以编辑何启治为中心,进行个体研究。系统性地梳理了其文学编辑实践活动和编辑理念的形成过程。何启治的编辑实践活动主要从《鲁迅全集》《古船》《白鹿原》《英雄时代》等其编辑生涯中四部影响较大的作品,以阶段性的发展来呈现其发展脉络。另,从选稿、审稿、改稿、社交、心态等五个方面全面的展示了何启治的编辑理念。以编辑何启治为主的个体研究,为编辑出版史提供了的宝贵财富,为当今学界的研究、业界的参照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对于今后的研究而言,何启治文学编辑实践及理念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编辑个体的发展、编辑的社会地位等问题。
鉴于本文作者的学科视野局限性和学术知识有限性,论文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编辑理念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将何启治编辑理念与同时代背景下编辑的横向对比。二是编辑地位的发展脉络没有梳理清楚。如将时代背景、行业背景、文学史在 1959-1999 年期间的发展、编辑史的发展融为一体,以多角度方式来论述,研究结果会更充实、立体、富有学理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