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从用户视角探讨城市形象应有的维度。最后运用多种理论分析探讨未来城市形象传播应有的研究转向,以期对城市形象传播理论有所贡献。
第一章 城市形象传播概述
第一节 城市形象的内涵
一、什么是形象
我国对于“形象”的概念从最早的典籍中就可以查到。在《尚书·说命》的疏注中以及《周礼·天官·司会》中都出现了“形象”这个词,其意义大约为“相貌”、“形状”等等外表的状态。而今人对“形象”的理解通常是指文艺作品中生动而具体的画面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
国外典籍中对于“形象(image)”概念的由来更久,而且早在十九世纪,在欧洲大陆就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形象学(imagologie)。当它在上世纪 90 年代被引入国内的时候,它的研究在欧洲已经比较完善,而且框架体系成熟,在不同的组织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体现出了深度和广度。在形象学中,受研究者认同的定义来自法国学者亨利·巴柔,他在《比较文学概念》中指出:形象“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他认为形象是体现自我与他者之间差异的一种符号关系的表述。
根据以上对于中外“形象”定义的对比,我们必须强调,形象是主观的对于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构建。形象虽然来源于物质世界,具有物质本源性,但是形象最终是人头脑中对于物质世界的再现,所以不可避免具有感性和主观看法、评价在其中。同时,形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形象”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能够体现公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反映公众对该事物的认同。
一、模型的选择....................................28
二、指标变量的选择..................................28
第四章 用户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35
第一节 城市传播与社会认同..............................35
一、社会认同理论..........................................35
二、用户对于城市的认同.............................41
第四章 用户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
第一节 社会认同与城市传播
一、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理论是二十世纪 70 年代由泰弗尔(Taifel)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提出的,他们认为每个个体都希望维持主体的价值、自尊和积极的作用,并且希望获得群体对于自己的认同,是一种区分个体与群体,人际与群际的理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 distinctiveness)来建立社会认同。具体来讲,个体通过类比来获得进入群体的机会,希望得到积极的认同并维持这种关系,如果社会认同不能得到满足,个体有可能会离开或者采取其他角度的分类。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比较产生,积极的差异可以导致更高的认知度。社会认同是伴随着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相关研究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又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认同理论中扩展个人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第一章 城市形象传播概述
第一节 城市形象的内涵
一、什么是形象
我国对于“形象”的概念从最早的典籍中就可以查到。在《尚书·说命》的疏注中以及《周礼·天官·司会》中都出现了“形象”这个词,其意义大约为“相貌”、“形状”等等外表的状态。而今人对“形象”的理解通常是指文艺作品中生动而具体的画面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
国外典籍中对于“形象(image)”概念的由来更久,而且早在十九世纪,在欧洲大陆就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形象学(imagologie)。当它在上世纪 90 年代被引入国内的时候,它的研究在欧洲已经比较完善,而且框架体系成熟,在不同的组织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体现出了深度和广度。在形象学中,受研究者认同的定义来自法国学者亨利·巴柔,他在《比较文学概念》中指出:形象“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他认为形象是体现自我与他者之间差异的一种符号关系的表述。
根据以上对于中外“形象”定义的对比,我们必须强调,形象是主观的对于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构建。形象虽然来源于物质世界,具有物质本源性,但是形象最终是人头脑中对于物质世界的再现,所以不可避免具有感性和主观看法、评价在其中。同时,形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形象”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能够体现公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反映公众对该事物的认同。
二、什么是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个在城市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浮现在人们心中出现的概念,是城市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一方面与生俱来,从城市的客观特征和经济实力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从城市的居民口耳相传逐渐演化出来。总的来说,优秀的城市形象也代表了强力的城市竞争力和持续较高的发展能力。
..............................
第二节 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
一、谁在建构城市形象
第一节 基于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的选择.........................28城市形象是一个在城市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浮现在人们心中出现的概念,是城市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一方面与生俱来,从城市的客观特征和经济实力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从城市的居民口耳相传逐渐演化出来。总的来说,优秀的城市形象也代表了强力的城市竞争力和持续较高的发展能力。
..............................
第二节 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
一、谁在建构城市形象
前文我们提到了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公众对城市的印象,同时城市的形象也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塑造起来,那么,首先,城市形象由谁塑造?理所当然的,人们认为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政府的事情,与一般人关系不大,毕竟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需要政府等组织者和城市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实际上,城市形象的建构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政府主导的,但是只有政府是不够的,如果需要保证整个城市稳定有效的运作,
需要城市中各个单位的共同配合,除了政府还包括了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城市中的公民一方面自己会传播并接受一定的城市形象,同时也参与了城市形象的建构。
具体来讲,政府及相关的官方组织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作为政权的掌控者,要确保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且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生活幸福感提升。所以政府会为城市建设并完善配套的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所有这些建设都会沉淀成为特色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形象在构建过程中的基础,也可被称为实体形象。与此同时,政府也会通过一些节点事件的策划和各种论坛、会议、活动来获得资源的曝光和多方的利益共赢。大型的活动一般都是媒体的焦点,比如,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倾尽全力举办了奥运会。数千名各国记者云集北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全球观众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观看赛事,了解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新闻;数十万运动员及相关人员、游客来北京参加活动、看比赛、旅游观光。越大型的盛会,其传播能力越强,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新中国的成就,让北京的城市形象得到巨大提升,而且相应的,这样世界级的盛会也为城市乃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了城市的全球影响力。除了利用展会等组织媒体报道以外,城市的领导者也会直接发布与城市形象有关的信息,例如城市形象宣传片,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让更多内部、外部公众了解该城市。这些权威信息往往能够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强化公众对城市的认知,最终形成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和评价。
......................
第二章 用户视角下的“新一线”城市传播
第一节 “新一线”城市形象综述
一、“新一线”城市是什么
我国政府对于城市级别的官方划分,除了省会等副省级城市以外,就是所谓的“国家中心城市”,最新被列入其中的城市是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在 2005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首次提出的,被列入其中的城市大多是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城市的发展能够在一定基础上得到国家的支持,所以无论对哪个城市,都是利好的信息。另外,所谓“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均是非官方的城市划分标准,但是由于民间的认可度较高,所以被广泛使用。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城市主要是“一线城市”,对“二线城市”的划分就没有固定的说法。然而,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焦点仍然是省会。
具体来讲,政府及相关的官方组织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作为政权的掌控者,要确保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且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生活幸福感提升。所以政府会为城市建设并完善配套的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所有这些建设都会沉淀成为特色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形象在构建过程中的基础,也可被称为实体形象。与此同时,政府也会通过一些节点事件的策划和各种论坛、会议、活动来获得资源的曝光和多方的利益共赢。大型的活动一般都是媒体的焦点,比如,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倾尽全力举办了奥运会。数千名各国记者云集北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全球观众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观看赛事,了解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新闻;数十万运动员及相关人员、游客来北京参加活动、看比赛、旅游观光。越大型的盛会,其传播能力越强,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新中国的成就,让北京的城市形象得到巨大提升,而且相应的,这样世界级的盛会也为城市乃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了城市的全球影响力。除了利用展会等组织媒体报道以外,城市的领导者也会直接发布与城市形象有关的信息,例如城市形象宣传片,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让更多内部、外部公众了解该城市。这些权威信息往往能够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强化公众对城市的认知,最终形成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和评价。
......................
第二章 用户视角下的“新一线”城市传播
第一节 “新一线”城市形象综述
一、“新一线”城市是什么
我国政府对于城市级别的官方划分,除了省会等副省级城市以外,就是所谓的“国家中心城市”,最新被列入其中的城市是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在 2005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首次提出的,被列入其中的城市大多是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城市的发展能够在一定基础上得到国家的支持,所以无论对哪个城市,都是利好的信息。另外,所谓“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均是非官方的城市划分标准,但是由于民间的认可度较高,所以被广泛使用。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城市主要是“一线城市”,对“二线城市”的划分就没有固定的说法。然而,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焦点仍然是省会。
本文所研究的“新一线”城市概念来自“第一财经周刊”的调查报告。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连续三年发布了“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这个榜单的前 15 名,被称为“新一线”城市。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利用最近一年的一百多家商业品牌数据和数十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等等城市大数据,聚合成五大城市评估维度,即:“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两种: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专家委员会使用评分方法计算每个级别的一级指标的权重,然后,二级指数及以下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这种计算框架,该研究所重新将中国 300 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2018年他们定义的 15 个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无锡。分别涵盖了省会、直辖市、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几乎都有很强的经济带动能力以及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也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比较符合商业魅力城市的评价。
...........................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样本选择
我国有关城市传播的研究文献资料丰富,但是从用户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为了保证研究的实用性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从高校学生角度出发,他们临近毕业正处于迈向社会的阶段,其就业意向与城市印象会成为之后从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城市也需要引进年轻人才,以促进就业,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所以高校学生对于城市形象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
一、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一)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样本选择
我国有关城市传播的研究文献资料丰富,但是从用户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为了保证研究的实用性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从高校学生角度出发,他们临近毕业正处于迈向社会的阶段,其就业意向与城市印象会成为之后从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城市也需要引进年轻人才,以促进就业,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所以高校学生对于城市形象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
一、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一)研究假设
由于“新一线”城市并非为官方概念,其传播力有限,每个人对于城市的排名也有其各自的评价标准。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城市权威传媒报道,发现被列入为“新一线”城市排名的城市传播相较于未被纳入“新一线”城市排行榜的城市,更愿意使用“新一线”城市作为城市形象名片。所以为了切实研究“新一线”城市的传播效果,必须首先了解用户心目中真正的“新一线”城市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本研究从高校学生对于城市的印象入手,将“新一线”城市作为一个城市传播的概念依据,并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假设如下:
本研究从高校学生对于城市的印象入手,将“新一线”城市作为一个城市传播的概念依据,并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假设如下:
H1:用户对于“新一线”城市的印象与“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相同
H2:用户曾经居住地对与“新一线”城市的评价有正相关
H3:用户现在居住地与“新一线”城市评价标准有正相关
H4:用户所学专业对于“新一线”城市评价标准有正相关
H5:用户获取城市形象的媒介来源对于“新一线”城市评价标准正相关
H2:用户曾经居住地对与“新一线”城市的评价有正相关
H3:用户现在居住地与“新一线”城市评价标准有正相关
H4:用户所学专业对于“新一线”城市评价标准有正相关
H5:用户获取城市形象的媒介来源对于“新一线”城市评价标准正相关
总体而言,本文假设主要从人口学统计特征对于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和个人经验差异以及使用媒介这三方面对于“新一线”城市排名进行统计。另外也补充到了用户本身对于城市形象评价的维度,以及对于将“商业”作为最终要的手段是否被认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用户意向。
.................................
.................................
第三章 “新一线”城市特征的实证分析..............................28
一、模型的选择....................................28
二、指标变量的选择..................................28
第四章 用户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35
第一节 城市传播与社会认同..............................35
一、社会认同理论..........................................35
二、用户对于城市的认同.............................41
第四章 用户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
第一节 社会认同与城市传播
一、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理论是二十世纪 70 年代由泰弗尔(Taifel)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提出的,他们认为每个个体都希望维持主体的价值、自尊和积极的作用,并且希望获得群体对于自己的认同,是一种区分个体与群体,人际与群际的理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 distinctiveness)来建立社会认同。具体来讲,个体通过类比来获得进入群体的机会,希望得到积极的认同并维持这种关系,如果社会认同不能得到满足,个体有可能会离开或者采取其他角度的分类。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比较产生,积极的差异可以导致更高的认知度。社会认同是伴随着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相关研究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又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认同理论中扩展个人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二、用户对于城市的认同
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的使用者都被我们视为用户,这些用户可以分为生活在本地的城市内用户和非该城市居民的城市外用户。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提到,用户对于城市形象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其生活过的城市,甚至在其就业意愿中也会将生活过的城市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可见用户对于城市的认同在不同的空间中不尽相同,需要分类探讨。
..........................
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的使用者都被我们视为用户,这些用户可以分为生活在本地的城市内用户和非该城市居民的城市外用户。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提到,用户对于城市形象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其生活过的城市,甚至在其就业意愿中也会将生活过的城市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可见用户对于城市的认同在不同的空间中不尽相同,需要分类探讨。
..........................
结语
目前我国对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的角度更加广泛,跨文化视角为城市形象提供了更科学的研究方向,然而,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研究仍然建立在政府等城市领导者的基础之上,缺乏用户视野下的城市形象的调查研究。而本文则从这一视角出发,试图探究城市形象在用户心目中是如何构建的,哪些才是评价城市形象的真正维度。所以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将已有的城市传播框架放入由媒介融合带来的新传播范式中,扩展城市传播的理论内容。同时本文借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关于“可沟通城市”的相关评价体系来对“新一线城市”特点进行判断,提升研究的科学性。
我们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角度选择了“新一线城市”这一概念,它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城市发展的面貌。从 2016 年开始,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每年发布的“新一线”城市榜单,是否真的能够代表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心目中的城市形象,“新一线”城市的概念传播效果如何,能否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而这种城市传播的方式能否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的角度更加广泛,跨文化视角为城市形象提供了更科学的研究方向,然而,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研究仍然建立在政府等城市领导者的基础之上,缺乏用户视野下的城市形象的调查研究。而本文则从这一视角出发,试图探究城市形象在用户心目中是如何构建的,哪些才是评价城市形象的真正维度。所以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将已有的城市传播框架放入由媒介融合带来的新传播范式中,扩展城市传播的理论内容。同时本文借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关于“可沟通城市”的相关评价体系来对“新一线城市”特点进行判断,提升研究的科学性。
我们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角度选择了“新一线城市”这一概念,它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城市发展的面貌。从 2016 年开始,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每年发布的“新一线”城市榜单,是否真的能够代表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心目中的城市形象,“新一线”城市的概念传播效果如何,能否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而这种城市传播的方式能否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
本研究首先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用户数据,了解哪些城市是其真正心目中的“新一线”城市,并且试图探究用户对于城市形象的评价来源,以及“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是否对其未来工作与生活的地域产生影响。根据调查发现,首先用户对于城市形象的评价最重要的还是来源于亲身体会过的印象,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是主要的判断依据。其次,用户对于是否为“新一线”城市,和其未来发展的意愿并没有直接关系,大部分的用户仍愿意留在目前所处的城市工作与生活。再次,目前的城市形象传播仍然以社交媒体和传统大众媒体为主,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明显占优优势。最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以经济与商业发展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城市指标也与用户心目中的评价标准相差不大。之后根据调查所得的城市排名,以及各类城市统计年鉴的指标、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维度和“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综合进行回归分析,找到真正影响用户判断城市形象的模型。虽然这一模型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用户对于城市形象的印象不仅来源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城市的行政地位和政策导向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