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作为主要研宄对象,因此笔者有选择地追踪了几个典型性节目,如《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春妮的周末时光》、《非常静距离》、《金星秀》等等。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笔者还对节目主持人、节目版块构成、节目内容、节目嘉宾、节目播出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之后的论文写作积累材料。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是以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为主要特色的节目类型。作为谈话类节目的一个分支,电视人物访谈是对电视谈话中“谈话”深度的进一步拓展,自从上世纪90年代谈话类节目被引入中国并取得全国性的影响后,聚焦典型人物的细分性的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也纷纷开播。从节目名称来看,这些节目多冠以“对话”、“访问”、“倾听”等字样,如《高端访问》、《超级访问》、《杨澜访谈录》、《可凡倾听》等;从节目形态来看,这类节目往往采用主持人和嘉宾互动对聊的方式,以提问来展现嘉宾光鲜背后的故事,彰显人文精神,给予观众人生启迪。从访问对象来看,这类节目的嘉宾来源大体包括三种,一类是文娱明星,另一类是政企精英,最后还有一种是平民草根。而在所有访谈类节目当中,聚焦前两种人物类型的节目最为常见。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底,中国电视荧屏上谈话类节目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70多个。以管窥豹,访谈类节目的数量也应该不在少数。由此可以看出,此间人物访谈类节目拥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然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剧变,传媒行业的市场属性也日趋明显。受众日渐成为信息传播活动的另一个主体,其数量规模、审美意识以及媒介参与行为方面都发生了较大转变。电视观众可以获取的节目类型更加丰富多样,选择收看节目的余地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传统的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来说,无疑不潜藏着危机。而这种危机,在节目收视上便可见一斑。伴随着综艺选秀、明星对抗等节目的高歌猛进,几大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全媒体传播指数平均都在0.4以下。除了节目收视上的不温不火,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面临着另一大问题就是受众流失。2016年CSM媒介研究12城市基础研宄数据显示,被访者最喜欢的主要综艺娱乐节目选择人数比例最高的前三类节目分别是综艺晚会、明星对抗、表演选秀,而谈话/脱口秀节目的选择人数则位居其后。这与创立之初的市场关注度相比劣势明显。面对变迁了的传媒生态以及自身存在的内忧外患,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如何力挽狂澜并实现逆势上扬,这对学界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二)研究对象及目标
本文从受众需求入手,重点研宄融合传播新时空下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受众特征,并从总结这些特征出发,为当下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创新路径的修正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融合传播新时空下的受众与媒介消费。该部分结合传媒经济的相关理论,具体从电视节目受众这一特定媒介的受众入手,并从融合传播的角度结合一些数据来具体阐释融合传播新时空下电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呈现哪些鲜明特征,如媒介接触偏好、媒介内容选择、收视时段选择等等。接下来结合这些特征,分析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这一特定节目类型的受众特点,如受众年龄构成、收视时段特征、媒介选择偏好等等。
二是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市场调查。该部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入手,着眼于当下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市场,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直观展现人物访谈这一细分型的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包括兴起历程探讨、节目形态分类、节目发展阶段划分、节目播出情况汇总、受众节目认知情况调研等等。
三是基于受众视角的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创新研究。该部分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使用与满足”这一受众行为理论,具体分析“老、中、青”三代访谈类节目为满足受众需求所进行的创新尝试,这些尝试主要集中在节目形态创新领域。针对创新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基于受众的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创新体系。
...........................
第二章从受众向用户:访谈类节目受众的衍变
(一)融媒体环境下一般电视受众的行为特征
受众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报纸刊物的读者,广播电视的收视者,网络媒体的用户,都属于受众的范围。电视节目受众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受众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媒介消费行为也是伴随着媒介生态的演化和信息传播格局的调整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把受众看做是演出的观众、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的集合,是从规模和量上把握受众的概念。但同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受众在市场经济中也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消费行为。“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媒介融合化进程的加速,当今的媒介生态发生了剧变,分众化、碎片化、移动化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为传媒业态的重点。对于媒介组织而言,立足自身的内容优势和平台优势,并积极向融媒体方向靠拢,成为抢占竞争先机的最佳方式。作为媒介组织内容产品的主要市场,受众在享受着各式各样的内容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呈现出多种程度的细分或分化的趋势。作为差异化、异质性的个体的集合,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也呈现出分层化、碎片化、融媒化的特征。对于电视节目受众而言,上述特征体现的更加明显。
...........................
(二)融媒体环境下访谈类节目受众的衍变
一般来说,某个节目的收视群体便是该节目的特定受众。这是对节目受众概念狭义上的解释。然而任何电视节目的收视群体并不是单一性质的和长期固定的,对于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来说,情况同样如此。除了忠实稳定的粘性收视群体外,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受众还包括对节目热情度一般、偶尔观看节目的边缘受众,以及几乎未收看过此类节目但却在节目播出覆盖范围以内的收视群体,这类群体也被视作潜在受众。可以说,一个完整的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受众构成,是粘性受众、边缘受众和潜在受众的有机统一。研宄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受众特征,必须从这三类不同性质的受众入手,重点研究核心受众,同时也不能遗漏边缘受众和潜在受众。
1.自我身份重建
所谓受众身份,就是指“此一时期受众区别彼一时期受众或者这一群体受众区别那一群体受众的不同标识和认同规律。”受众身份是把握受众的关键,也是传媒策略调整的依据。总的来说,受众身份的衍变是同社会的转型相同步的,而社会的转型也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而迭代的。对于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受众而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媒介融合化进程的加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身份的自我实现与转换。
传统意义上讲,访谈类节目受众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媒介收看节目信息的个体的集合。由于节目的播出受严格的时间、地域上的限制,所以受众身上表现出鲜明的信息收受者的特征。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媒介融合化进程的加速,访谈类节目受众可选择的收看范围进一步扩大,收看节目的自主性也在逐渐增强,收看方式和收看渠道也日渐多元化,其自身角色与身份也迎来了新的建构。
.........................
第三章“老、中、青”三代访谈类节目创新性分析............21
(―)齐聚“老、中、青”三代的市场样态..........21
(二)以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为中心的创新原则...........21
第四章“老、中、青”三代访谈类节目创新案例的对比研究.................32
(一)样本选取..........32
(二)类目建构和对比分析.............34
第五章“老、中、青”三代访谈类节目创新路径的修正........41
(一)创新中仍存在诸多问题...........41
1.受众认知不全面...........41
2.受众定位不突出.............42
第五章“老、中、青”三代访谈类节目创新路径的修正
(一)创新中的不足
..........................
结语
受众,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从地位上说,是传播活动的主体;从身份上说,是差异化的个人的集合;从媒介消费习惯上说,是多样性需求和多元化期待的统一。伴随着传媒经济的发展以及媒介生态的调整,大众传播格局由传者本位过渡到受众本位,进行精准的受众定位,并基于目标受众的收视行为和收视心理进行节目内容的创意、制作、传播已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生存与发展的题中之义。
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于20世纪末期在我国正式诞生,回顾此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创新始终相伴相随。通过综合分析当下“老、中、青”三代访谈类节目的总体创新情况,笔者发现,在“受众即市场”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部分访谈类节目从受众需求及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节目形态的多元化探索,成功案例诸如SMG的《可凡倾听》、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的《春妮的周末时光》以及央视财经频道的《遇见大咖》等。然而总体来看,受众需求视角下此类节目的整体创新效果依旧不尽人意。受众认知不全面、受众定位不突出、受众引导不到位等问题在访谈类节目发展过程中依旧普遍,访谈类节目的总体市场方位面临着日渐边缘化的危险。面对这一境况,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制作者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市场地位和生存状态,洞察受众新型的媒介消费习惯和特征,改变原有的仅仅依靠频道资源和单向传播的传统经营方式,以受众新型需求为导向,进行多元化、系统化的节目传播。具体而言,访谈类节目的创新路径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修正:一是贴合目标受众的新型特征;二是注重潜在受众的转化;三是强化自身的舆论引领作用;四是建构系统化的节目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