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参与: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媒体叙事革新--以VR新闻、新闻游戏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266 论文编号:sb2019051620200826270 日期:2019-06-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新兴的新闻叙事媒介 VR 新闻和新闻游戏为例,一方面对比两者与传统新闻叙事的媒介形式,如叙述文本样式、叙述过程、传受方式及文本符号载体等方面的不同,探索其作为演示类叙事体裁的叙事特征。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早在 2015 年,世界编辑论坛(22ndWorld Editors Forum)发布的《新闻编辑部趋势 2015》报告中就提到,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新闻媒体的生产方式及受众兴趣逐渐发生变化。数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数字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新闻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20 世纪 60 年代,叙事学首次出现在文学领域,并在随后的年代内得到迅猛拓展。叙事转向在各领域的出现,导致包括新闻叙事学学科在内的众多学科的出现。在新闻叙事学内,叙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渗透至新闻作品的叙事研究方面。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关系被打破,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传受双方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各种媒介形式也得以出现,如超文本、大数据、虚拟现实、电子游戏等,这些媒介将传统的新闻叙事带入新的话语方式。新闻信息的传播开始呈现交互性、个性化的互联网需求特质,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为媒体的转型革新提供了新动力。
如何讲好故事一直是新闻领域所追求的。从文字到图片新闻逐渐受重视,媒体以视觉上的感官叙事来吸引受众。再到 2016 年 VR/AR 带领虚拟现实的出现,其中 VR 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复现功能和新颖的沉浸体验成为新闻业关注的重点,VR 新闻得以出现。如国外媒体 ABC 推出 VR 频道,《纽约时报》也推出了 NYT VR APP,受众借助手机终端与 Google Cardboard 头盔就能“进入新闻现场”。国内的新华社等平台对“9·3”阅兵和两会的新闻事件都利用 VR 技术进行了新闻报道。新闻游戏的出现更是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新闻游戏(newsgames)是传媒业以游戏为传播媒介,运用新闻学原则拓展游戏的媒体功能而产生的叙事方式。新闻游戏是以真实的新闻事件为基础,以游戏的叙事方式将受众代入游戏角色,从而获得真实新闻现场的虚拟体验。2003 年,一名叫做弗拉斯卡(Gonzalo Frasca)的游戏设计师创办了新闻游戏网站 Newsgaming. Com,并首次提出新闻游戏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均有不少新闻游戏:国外,记者斯文森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后,将自己的采访经历制作成了新闻游戏《叙利亚的 1000 天》;《华盛顿邮报》为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总统大选,模拟《飞扬的小鸟》(Flappy Bird)开发的新闻游戏《不确定的候选人》等。国内,2016 年杭州 G20 峰会期间,中央厨房结合当时风靡的 AR 手游《Pokemon Go》,推出了 H5 新闻游戏《G20 小精灵 Go》;凤凰新闻推出的《Flappy Horse—陪马英九重走总统路》等。
......................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查阅了叙事学、新闻叙事学、VR 新闻、新闻游戏、视觉文化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一系列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初步了解了广义叙述学的内涵与底线定义以及文字、言语、图片等叙事媒介文本的叙事特点和 VR 新闻、新闻游戏的叙事要素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具体要素分析。
2 案例分析法
分析 VR 新闻、新闻游戏及传统新闻的具有代表性的叙事作品如报纸新闻报道的案例,如 VR 新闻案例,国内:上游 APP 中的 VR 专栏内容、新华社的 VR新闻、网易的 VR 新闻;国外:如 BBC 的 VR 新闻以及《纽约时报》的 NYTVR客户端内的 VR 新闻等。国内的新闻游戏案例主要有凤凰新闻、财新等;国外的新闻游戏主要有《华盛顿邮编》、《金融时报》等媒体推出的作品。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对新媒介和传统新闻媒介的叙事方式和叙述特点等方面做比较研究,进而剖析新叙事媒介的叙事特征及其带来的叙事上的革新,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媒体转型产生的价值启示等方面内容。
1.2.2 本文创新点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媒体不断寻求融合升级转型,而叙事学的“叙事转向”的发展态势促使新闻叙事学得以产生。技术的发展、受众市场的驱动、叙事媒介的泛化以及新时代的文化语境等,致使媒体在新闻叙事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原来新闻叙事多见为以文本为主的记录类新闻叙事体裁,融媒体时代下新兴叙事媒介的拓展和技术的驱动使得新闻叙事的方式更为多样,演示类叙事体裁开始出现在新闻领域,如新兴叙事媒介 VR 新闻和新闻游戏的流行。这两个新媒介形式在叙事话语、文本传受以及叙事时间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新闻叙事,这必然会给新闻叙事领域造成一定影响。
........................

2 新闻叙事媒介:VR 新闻、新闻游戏的兴起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何为 VR 新闻
上世纪 80 年代初,“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的概念由美国计算机学家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首次提出,他被称为虚拟现实之父。1995年,日本游戏厂商任天堂生产出“Virtual Boy”,其像素太差导致其市场反响不好,是次失败的市场尝试。VR 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出一个交互式三维动态的虚拟仿真世界。用户可通过特殊的可穿戴设备或智能传感设备,沉浸于该世界,并能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获得极大的现场感。
2016 年是 VR 元年,全行业迎来了一股 VR 热。各领域都积极引进 VR 技术,如军事、影视、医疗、房产、旅游、游戏等领域,国内外媒体也将 VR+新闻视为行业转型的热点,由此便产生了 VR 新闻。对于 VR 新闻的内涵,学界业界意见基本一致,即 VR 新闻是一种将 VR 技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它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事件在视、听觉方面的需求,带来了全新的讲述新闻故事的方式。媒体采用特定的数字技术与设备去模拟三维动态虚拟环境,而受众无需阅读报纸或者观看视频,直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如 Facebook 旗下的 HTC、暴风影音旗下的暴风魔镜或索尼 PlayStationVR 等,让自己置身于新闻故事现场并沉浸其中。
2013 年,甘内特集团的《得梅因纪事报》和虚拟现实技术公司 Oculus  合作,推出了大型解释性 VR 报道《丰收的变化(Harvest of Change)》,通过使用文字、图片、信息图标和 360 度全景音视频等元素去实现现实的农场体验。2015 年 11月,《纽约时报》推出第一个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为读者免费附送了 100 多万套与之匹配的谷歌纸板(Google  Cardboard)设备,以实现用 3D 版VR 新闻报道的落地。同时,受众也可以通过手机、网页实现 2D 版新闻报道的阅览,这是媒体将 VR 与新闻相结合的首例。美联社(AP)的官方网站、《今日美国》(USA  Today)的“VR  Stories”客户端、美国广播公司(ABC)主页与“Juant  VR”客户端、日本 NHK 网站等知名媒体都积极在自身平台制作开发相关 VR 新闻作品。同时,我国国内不少媒体也制作了相关的 VR 新闻平台,如重庆晨报的上游新闻客户端设立了 VR 栏目。财新网也运用了 VR 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如与联合国合作推出了《山村幼儿园》等。新华社与专业 VR 制作公司合作在“新华全媒头条”公众号及网页等平台也推出了不少作品,如《VR 新闻丨贫困村真实全景记录》、《驶向幸福梦想的“天路”—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纪实》等。而虚拟现实也被运用于广电领域,如综艺 VR,如优酷土豆采用 VR 技术对《国民美少女》真人秀节目总决赛做了现场直播。
.......................

2.2 新叙事媒介产生的背景
2.2.1 文化语境:叙事转向与媒介偏向
1 叙事转向与 VR 新闻、新闻游戏
美国著名的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曾对新闻是叙事给予了肯定,并且他还认为新闻是一种世界上最普遍,人类接触频率最高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正式将新闻归为叙事范畴,这得益于“叙事转向”的大背景。叙事转向发生在后经典叙事学时代(戴维·赫尔曼将叙事学分为经典与后经典的发展过程)的各个学科领域中,这种现象被克雷斯沃思(Maritin Kreiswirth)称为“叙事主义转向”,即叙事转向。新闻学学科受其影响,在引入叙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后,迅速得以发展,诞生了新闻叙事学这门边缘学科。
除了叙事研究的跨学科扩张,“叙事转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跨媒介传播。7后经典叙事学改变了经典叙事学中将自身限定在封闭的叙事文本的缺陷,对于叙事作品的范围,叙事学研究先驱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曾提到,“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8鲁德鲁姆曾经说一个文本只要是被常规地作为叙事使用,就可以将其称为叙事。叙述文本是叙事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那究竟何为叙事文本(Narrative Text)?米克·巴尔曾提到,叙事文本就是叙事主体利用某种特定的叙事媒介,如同语言、形象、声音与建筑艺术,抑或是混合了某些叙事元素的媒介叙述故事的文本(讲故事的文本)。赵毅衡立足广义叙述学,提出了“底线定义”。这个定义通俗地说就是某个叙述主体将人物和事件一并放入一个由符号组成的文本,让叙事对象(叙述接受者)能够将此类有人物卷入的事件转化为有内在时间和意义向度的文本,然后进行理解。他认为与符号文本不同的是,叙事必须要有一个叙事主体将有人物(及拟人化了的动物或物)组织进一个符号文本,且此文本可以被接受者理解和重构。 
.........................
3 新闻叙事的革新:VR 新闻和新闻游戏 ....................... 18
3.1 新闻叙事体裁的分类与拓展 ................ 18
3.2 VR 新闻、新闻游戏与演示类叙事 ...................... 21
4 新叙事体裁的叙事要素变化 ........................... 26
4.1 新闻叙述者:从可见到“消失” ....................... 26
4.2 新闻叙事话语 ............................ 29
4.3 新闻叙事的接受者 ............................ 34
5 新叙事媒介的人文反思与价值导向 ....................... 36
5.1 新叙事媒介的技术与人文反思 ............................ 36
5.2 新叙事媒介的文本价值 ............................. 42

4 新叙事体裁的叙事要素变化 

4.1 新闻叙述者:从可见到“消失”
就本质而言,叙事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交流行为。既然是交流,那就必然存在叙述主体、客体和受述者。对于叙述文本的交流过程,学者查特曼曾经用符号学进行了说明,并列出了包括真实作者、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叙事者、受述者、隐含读者以及真实读者在内的六个要素。叙述者,即故事“讲述声音”的源头,也就是上述所指的叙述主体,主要是指向叙述行为的发出者,叙述文本的故事讲述者。米克·巴尔认为叙述者是叙事文本分析中最中心的概念24。大量叙事学家将叙述者和作者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般体现在文学叙事的研究内,如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本人,这只是小说撰写的技巧。不同于文学类虚构作品,新闻作品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不是文学般的任由作者主观想象而来。其新闻叙述主体可以分成真实作者及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 
赵毅衡将纪实型叙事体裁中的作者都称为人格合一型叙述者,新闻也作为一部分包含其中,即新闻的作者就是叙述者。在新闻领域,新闻记者需要对自己所做的报道担责。胡亚敏曾以叙事者介入的程度为标准将叙事者分为三种,即公开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与缺席的叙述者。虽然有学者认为新闻记者并非是叙述者,但本文认为作为纪实叙述,记者与媒体机构内部的编辑等其他工作人员都是新闻的真实叙述者。因为新闻虽然秉持客观、中立的原则,但实际上的具体操作过程使得新闻报道具备一定的主观倾向性,在国际报道中坚持本国政治立场以及在某类报道中批评与道德法制相违背的行为,主要是体现在以作者观点见长的新闻评论等报道作品。在新闻评论中,文章所立足的论点即作者对该新闻事件的基本观点。一旦该新闻作品发表出来,那记者肯定就是叙事者,因为该报道中的内容和观点都是出自该记者之手。实际上,对于普通的新闻报道也是一样,从对新闻素材的取舍到角度切入,再发展到具体的写作和出版,无不包括着记者和编辑的想法。一旦某篇新闻报道失实,受众追究起来,可以找到的担责者就是叙事源头,即叙事者。
.........................

5 新叙事媒介的人文反思与价值导向

5.1 新叙事媒介的技术与人文反思
5.1.1 叙事主体的想象:窥视欲与暴露癖
在《纽约时报》推出的 VR 新闻《流离失所》的叙事文本中,讲述的是三个孩子在难民危机中的真实生存状态。受众在带上 VR 眼镜或者头盔后就能窥视到真实的叙利亚内难民是如何哄抢飞机空投喂给的食物,穿蓝色短袖的男孩在变成废墟的教室黑板上写字和伙伴玩耍(如下图 5-1),穿红衣的孩子独自在小河中划船,小女孩如何跟着众人去收农作物(如下图 5-2),可以了解这些孩子以及其他难民在失去原来家园后的流离失所的情况(如下图 5-3),通过 VR 设备和头盔就能实现受众在场的窥探行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