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0-12岁儿童新闻媒体信息接收现状研究--以北京、成都、湖州地区三所学校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8565 论文编号:sb2019051011115726162 日期:2019-05-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对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现状进行了统计,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媒介的接触情况、影响儿童媒介接触的社会因素、儿童对热点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儿童的媒介需求共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调查。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一)研究背景
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儿童是指年龄在 18岁以下的所有人,除非有相适应的法律规定明确低于 18 岁。①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布,我国有多达三亿多的儿童。我国在世界上拥有儿童最多,儿童在接收新闻信息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儿童时期,开始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成长过程中,大众传媒在儿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知识、放松娱乐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管儿童是潜移默化接触新闻、家长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接触新闻,新闻对于儿童心理和性格的塑造、媒介素养的养成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需要新闻,新闻也需要走近儿童,这是毫无疑问的。新闻的受众群体不应该仅仅面向成人,还要考虑到儿童这个群体。儿童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是今后社会进步的主体,新闻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知晓社会、认识世界。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儿童新闻中,经常会出现如政治选举、武装冲突、金融危机等成人关注的话题,并且在节目中,儿童小记者或是儿童观众会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想法,打破了传统的“儿童新闻”概念的界定。日本广播协会综合电视台开设了儿童新闻节目,把复杂的新闻浅显易懂地给讲述给儿童。而在中国,国内有针对儿童受众群体的电视新闻节目,例如《新闻袋袋裤》(中央电视台)、《小智情报站》(浙江卫视)等。但目前,我国的儿童新闻节目内容单一、领域狭窄、成人化色彩严重,这些难题使得儿童很少观看儿童新闻节目,儿童新闻节目备受冷落。
笔者最初的研究问题并不是以“我国 10-12 岁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现状研究”,而是以“儿童利用不同终端观看儿童新闻节目的效果研究”为研究着眼点。在 2017 年 9 月份,以深圳市一所公办学校用控制实验的方法,选取部分儿童在不同的媒介终端观看《新闻袋袋裤》。通过之前对相关文献的阅读,预估计此实验结果会深入推进。但由于地区间存在诸多差异性等原因,深圳地区的儿童对于观看《新闻袋袋裤》的态度很消极。通过观察,发现被试者们表现出由最开始的勉强观看,到后来基本不看的行为。可见,儿童观看儿童新闻节目呈现的结果不尽人意。这不仅印证了之前提到的儿童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笔者对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现状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围绕这些问题,
本文展开了对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现状的探索性研究。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历程
儿童与媒介是传播学一直关注的问题。首先,儿童新闻信息接收不仅仅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的形式,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在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是一个多方因素的综合过程。
在 CNKI(中国期刊网)上,以“儿童与媒介”作为检索词,以“主题”作为检索点,以“新闻与传媒”为文献分类,从 1988—2013 年可以看出,各类期刊、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会议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现逐年増长趋势。关于儿童与媒介的研究:1988—2003 年萌生期阶段,大概有三十多篇文章出现,主要涉及儿童与电视媒介的关系。2003—2012 年兴盛期阶段,2013 年尤其是儿童与媒介研究的高峰期;2013—2017 年研究新阶段,手机、IPAD 终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多元媒介环境下对儿童社会化、媒介接触、媒介使用行为的影响。
论文发布的关键词语有“新闻素养”、“留守儿童新闻素养”、“儿童社会化”、“媒介接触”、“电视媒介与儿童”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及相关定义的操作化
(一)儿童的界定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其著作中提出,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到成熟(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一个人心理的发展和形成阶段。22本文也对“青少年”进行了概念界定。
生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是指处于生理发育迅速,身体机能发展迅速,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体力增强阶段的那部分群体。
《张氏心理学词典》中,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青少年”:“儿童后期到成年之间的大约十年期称为青少年期。这一阶段是身心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女性一般从 12 岁至 21 岁之间,男性大约是 13 岁至 22 岁之间。”由此可见,心理学所指的青少年还比较模糊,主要是指 12 岁至 22 岁之间的群体。
社会学的青少年定义强调青少年自立的能力,他们能够独立面对生活。因此,青少年指的是身心逐渐成熟、有独立性活动的群体,主要年龄段集中在 12-22 岁的群体。10-12 岁这一群体仍属于儿童范畴。
(二)10-12 岁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起来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或典型特征。邓从真从儿童的秉性、情感、思维以及记忆等方面来表述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由懵懵懂懂地知晓事物的整体发展到能够把握事物的部分,分清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年龄集中在 6-12 岁之间,低年级阶段为一年级和二年级,中年级阶段为三年级和四年级,高年级阶段为五年级和六年级。本文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此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 10-12 岁之间,部分学生己经步入了青春期。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其重要特点是处于身体快速发展阶段,心理也逐渐成熟。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小学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逐渐适应,这一时期的儿童,比低年级儿童、中年级的儿童更为稳定。
.......................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的受众行为理论。它认为受众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并得到满足,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主体地位。“使用与满足”是由美国传播学家卡茨 1959 年提出,他把研究视角从传播者转向了受众,开启了受众研究的新范式。
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收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受众之所以使用媒介,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这种需求是综合了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和过去使用媒介的经验成为受众使用媒介的两个条件。受众一般会有特定的接触媒介。受众的媒介使用感受会影响到之后的媒介选择,依据满足程度形成媒介印象。最近几年来,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的案例增多,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需求的多样化,更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提高用户接收新闻信息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在本文中,“使用与满足”作为一种受众行为分析理论,将会在儿童接触媒介的目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等方面进行理论指导。
(二)涵化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涵化理论开始兴起,当时美国的社会暴力问题和犯罪问题突出,美国政府因此专门成立了“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研究此项问题。在美国学者格伯纳(George Gerbner)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除了分析电视画面中出现的暴力问题,还调查电视对受众态度的转变,发现电视对于受众并不只是一个短期、瞬时的效果,还会有长效的、潜在的作用。该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探究大众传媒对受众形成社会共识的作用。
涵化理论作为媒介效果研究理论之一,为考察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而当今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有学者探讨涵化功能在网络社会中的运用。人的发展仍然难以避免被一定的媒介环境所改造。互联网的出现也是对传统涵化理论的一种颠覆和重构。
本文研究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现状,儿童在新闻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受到电视、互联网的涵化影响,对儿童的思维、行为方式及社会化过程并非短暂性的影响,而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熏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17
一、问卷的设计 ..................................... 17
(一)调查对象构成 ........................................ 17
(二)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17
第四章  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基本现状描述与分析 .............................. 27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 ................................ 27
(一)性别比例 ................................... 27
(二)学校分布 ................................. 27
第五章  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影响因素 .................................... 56
一、儿童的社会环境对其新闻信息接收的影响 ............................... 56
(一)经济环境对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影响 ............................ 56
(二)媒介环境对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影响 .............................. 57

第六章  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一、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从本次在三个地区小学中的儿童中展开的新闻信息接收现状调查来看,儿童对大众传媒有较好的接触状况,他们接触各类媒介,了解热点新闻事件,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和使用媒介,具体来说当今儿童在媒介接触和新闻接收现状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特点
从第四章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基本现状描述与分析出发,通过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现状,得出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以下特点:
1.大部分儿童会接触新闻
通过对前文的问卷调查得出,大部分(69.31%)的儿童会接触新闻,只有少部分(30.69%)的儿童不会看新闻。这说明整体而言,儿童接触新闻的情况是乐观的。儿童接触新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信息、认识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问卷调查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高年级儿童由于知识的积累,已经基本能够理解媒体传达的新闻信息。儿童正处于好奇心和探索心的年纪。儿童对新闻的了解也是如此,大部分儿童对于新闻是有了解的欲望,出于对外界世界的好奇,想尽快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当然,也有部分儿童不喜欢看新闻。媒介传达的新闻内容枯燥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是高年级儿童面临着小升初的升学压力,很多孩子课余时间贡献给了辅导班,导致没有空闲时间接触媒介。
2.儿童媒介接触种类多元
中国的媒介环境正是媒介融合的时代,既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有以互联网、手机、IPAD 为载体传达新闻信息的新媒体。并且,儿童家庭拥有的媒介比较丰富。很少有儿童因为家里没有相关媒介,而阻碍了对新闻的接触。通过对这三所小学的儿童调查分析得出,儿童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都会接触到,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
 
结语
本文研究了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特点、问题和对策,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儿童主动看新闻的意识。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若从小树立主动看新闻的意识,大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小到个人的自身发展,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研究不足
论文的研究过程中,从阅读文献、问卷设计、问卷实施到论文写作,尽力保证每一环节的严谨性,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及自身水平有限,本研究存在着不足之处:
1.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鉴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只选取了三个城市中三所学校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三个城市时,主要是从经济条件出发,而没有考虑政治因素、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遗憾研究不能推至全国更多更广地区。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由于调查对象认知能力的限制和问卷设计存在相应的问题,造成了部分调查对象的回答和研究者设计意愿存在偏离。
3.相应策略应该更加完善。针对改善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现状提出的对策,是对调查现状的思索和间接经验得出,还有待检验可行性。
二、研究展望
1.本研究对经济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今后还可以从政治因素、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其它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2.挖掘新媒体环境下移动媒介对于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影响。大部分高年级儿童持有智能手机、IPAD 等移动设备,可以进一步挖掘新媒体对于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