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与《21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媒体报道对比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856 论文编号:sb2019032411425225627 日期:2019-04-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对《经济日报》和《21 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从组织模式、报道数量、信息来源、报道立场、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报道主题、报道对象和报道风格展开分析,目的在于发现两份性质不同的财经报纸理财新闻报道的异同之处,并总结两报存在差异的原因,从中吸取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由个别到一般,希望借鉴《经济日报》和《21 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我国理财新闻报道理念与报道方式,对我国理财新闻报道提出一些启示性建议。

一、《经济日报》与《21 世纪经济报道》及理财新闻报道概述

(一)理财新闻报道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经新闻进一步细化出理财新闻,理财新闻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社会热点。明确理财新闻报道基本含义是开展两报理财新闻报道对比分析的基础。
1.理财新闻报道界定
如何界定理财新闻报道,首先要谈及理财。谈及“理财”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我国宋朝时期,宋曾恐的《再议经费》提到:“陛下谓陈所言,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也”。现代语境下的“理财”概念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报端,它是伴随 20 世纪 80 年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提到理财是对财务的管理,通俗来说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财富使其保值、增值。在《理财周刊》中界定理财是实现个人人生目标和理想而制定、安排、实施和管理各方面总体协调的财务计划过程,理财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的保值、增值为目的。人们对理财的认识还停留在如何赚钱而不是如何投资,实际上在操作层面理财的范围很广,理财不是个人现在所赚的钱,而是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包含以下涵义:1.理财是管理人生整个阶段的财富,不仅仅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金钱问题而已。2.理财是现金流量管理,每个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钱(现金流出),同时也需要赚钱来产生收入(现金流入)。因此,不管是否有钱,每个人都需要理财。3.理财涵盖的不仅是资金的管理,也涵盖了风险的管理,因为未来的更多的流量具有不确定性,这其中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与市场风险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现金流入(收入中断风险)或现金流出(费用递增风险)。
理财新闻报道是基于财经新闻报道细化发展而来的。在《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教程》中,作者赵智敏定义财经新闻报道是有关经济领域的最新变动的报道,关注利益的创造与转移,注重从“利益”的角度报道,解剖经济事件与现象是其有别于其他类别新闻报道的独有特征。由此来看,理财新闻报道是财经新闻报道的一个部分,与财经新闻报道相比,其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理财新闻报道的服务对象集中于广大百姓,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
.........................

(二)《经济日报》与《21 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报道概述
1.《经济日报》理财新闻报道概述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经济日报》在原中经委主办的《中国财贸报》基础上创建,并于 1983 年 1 月 1 日正式发刊,是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机关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动向的重要窗口,是党和政府部门经济决策管理的参谋助手,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良师益友。主流、权威和公信力是《经济日报》的特点,财经报道是它的主要内容。
作为党报,创刊初期《经济日报》报道的视野主要集中在生产行业领域,但也开始关注理财信息,在 1983 年创刊初期,《经济日报》就刊载有西方股市指数和汇率信息以及黄金价格等信息内容,其他理财类报道内容较少。1990 年,随着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国内理财新闻逐渐占据报道版面,证券新闻就是最早的理财新闻,《经济日报》同步也将报道范围进行扩大,在以后的发展中,《经济日报》逐步开设了理财视点、财富、财富周刊、证券、金融等版面进行理财新闻报道,2014年 1 月 1 日起在报眼的位置上以数据走势图的形式报道股市行情。经济日报版面主要有四大板块。其中 1-4 版为要闻版, 5-8 为财经新闻版, 9-12 版为周刊专版, 13-16版为今日导刊版。版面分布可见下表:

.............................

二、《经济日报》与《21 世纪经济报道》组织模式对比

(一) 办报背景:“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
1979 年 3 月,中宣部召开新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以经济宣传为主。国家需要媒体大力宣传推广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于是,在政府导向下,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经济日报》于 1983 年 1 月 1 日创刊,运营模式带有政府机关色彩。是国家舆论喉舌,国家意志宣传的阵地。该报主要报道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在经济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报道经济建设中的新形势、新成就、新经验、新问题;介绍经济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探讨经济理论,传播经济知识;向经济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反映群众的建议和呼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国内外重大政治时事新闻,适当进行宣传。起到了布道者和宣传者的作用。《经济日报》是财经类报纸发展第一阶段的代表。
九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前行,在探索中不断自我完善。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资本市场逐步发展,人们的对经济意识和理财意识也随之日益强烈。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市场经济研究者逐步从宽泛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并形成新的经济中坚力量。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以后,国内市场逐步开放,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也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一股不可阻挡之势涌来,整个社会对财经类信息的需求达到空前高度,当时的报界对都市报趋之若鹜,各种报纸都有经济版,但都只涉及一些经济新闻的皮毛,无法深入。在此背景下,南方报业集团乘势推出《21 世纪经济报道》,其目标受众是与资本市场紧密相关的参与者、操作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其处理新闻与信息的方式比第一时期的《经济日报》等传统财经报业,更加专业化,更注重经济活动中所涵盖的利益、机会、趋势。报道方法在注重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的同时,更长于描述、提供自己的独家判断和深度分析,其运作方式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21 世纪经济报道》是我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财经报纸,“新闻创造价值”是其发展理念,其报纸定位是“中国最佳公办读物”,报纸宣传口号是“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
综上所述,《经济日报》是在政府导向下产生的,《21 世纪经济报道》是以市场导向产生的.
...........................

(二) 编辑群体:“全面综合”与“专业突出”
《经济日报》带有行政单位色彩,部门阵容庞大,综合性强,涵盖所有行业。在国内设有 60 个记者站,国外有 20 多个记者站,有强大的采编队伍。总编对本报进行主管,总编室下设综合处、财经编辑室、金融编辑室、证券编辑室、摄影组、美术组、检校组、电讯组几个部门。主要有记者部、经济新闻部、政科文新闻部、理论评论部、国际与港澳台部、专刊部、参编部和新闻研究部等组成。②记者部是《经济日报》编辑部主要职能部门之一,经济新闻部主要负责经济日报对国务院各主要部门的联系与采访,是经济日报的主要新闻采编业务部门之一,下设宏观组、农村组、财经组、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记者组、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记者组等几个部门;政科文新闻部内设时政组、法制组、科教组、文化组,负责联系各行政机关和军队;经济日报理论评论部是经济日报的“喉舌”部门,由经济日报理论评论部主办的《理论周刊》每周一出版,分为“理论周刊”、“理论与实践”、“调查与研究”、“经济观察”四个版块内容;国际与港澳台部编辑《国际财经》《国际视点》《环球市场调查》《台港澳财经专栏》,指导与管理驻外记者站的报道工作;专刊部下设办公室、协调组、策划组、月刊编辑室、汽车周刊编辑室几个部门。③《经济日报》的采写与编辑职能没有完全分离。
与《经济日报》编辑群体的全面兼顾相比,《21 世纪经济报道》的采写编团队则具有更强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在创刊初期,《21 世纪经济报道》的采写编队伍就近 70 人,同时在深圳、上海和北京设有近 40 名的驻地记者,《21 世纪经济报道》在招聘记者时选择有报业从业经验或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要求记者具备获取、处理和分辨信息的能力,在它所招聘的记者队伍中,有很多的金融同业人员。①随着日报化改革进程,《21世纪经济报道》采用“新闻流水线”方式,编辑部以业务板块来划分,每个版块设置负责人,同时在全国共设有北京、上海、西南、深圳、香港五大新闻中心,新闻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进行业务指导,但在具体业务板块上记者由编辑板块的负责人调配使用。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步程序,如果你不符合流水线的要求,那么请你离开。“残酷的竞争、狼性的精神”就是《21 世纪经济报道》的编辑群体的真实写照。
根据以上对比可以得知,《经济日报》编辑群体具有“全面综合”的特征,《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群体具有“专业突出”的特征。
............................
三、《经济日报》与《21 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报道内容对比 ................ 19
(一)报道数量:总体关注度......................... 19
(二)消息来源:新闻出处................... 20
四、《经济日报》与《21 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报道风格对比 ................ 29
(一)新闻语言:“正统严肃”与“口语生动”..................... 29
(二)报道体裁:“简明扼要”与“深度详实”................. 31
五、总结与启示...................... 35
(一)《经济日报》与《21 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报道共性特点 ............ 35
1.报道领域:金融证券 “唱主角”.................... 35
2.报道立场:以客观中性为主..................... 36

四、《经济日报》与《21 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报道风格对比

(一)新闻语言:“正统严肃”与“口语生动” 
新闻文本内容的传播需要语言作为载体,报纸定位和职能的不同使两报的新闻语言存在差异,差异化新闻语言所体现的新闻报道风格不尽相同。《经济日报》作为党报,其主要职责是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在国家运行和社会协调间扮演宣传和引导的角色,它的语言风格较为正统、庄重。作为对标美国《华尔街日报》的《21 世纪经济报道》,其理财新闻报道以感性表现式,风格更为时尚、生动。以《经济日报》和《21 世纪经济报道》2016 年 1 月 8 日关于证监会叫停股市“熔断”机制的同源理财新闻报道为例。
《经济日报》和《21 世纪经济报道》的语言风格存在明显差异。正统严肃的语言风格之所以为《经济日报》所青睐,是因为其作为党政机关报在语言上较多的使用书面语言,这是构成其正统严肃风格的首要因素;其次一些程式化固定语言的使用如“批准”、“实施”、“决定”等词语;第三是规范词语的使用为主流,鲜少使用调侃词;第四是使用准确、肯定的词语来表达新闻内容。而《21 世纪经济报道》作为商业报纸,其在考虑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还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深入浅出,运用更多的修饰词语,将新闻素材进行加工,故事化讲述。可以增加其语言的生动性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争取更多的受众,增加受众粘性,增加忠诚度。
........................

结语
本文选择《经济日报》和《21 世纪经济报道》两份以经济为主要报道内容,性质分别为党报和商业性报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两报 2013—2017 年理财新闻报道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份报纸在组织模式、理财新闻报道内容以及报道风格所呈现的差异。《经济日报》作为党报,是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为读者提供权威性信息,帮助引导读者快速在理财市场上做出反应是其理财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它的消息多来源于官方渠道,报道中多使用简明扼要的消息体裁,对理财新闻进行客观中性报道,传递国家财经决策,引导舆论,发布理财信息、普及理财知识是《经济日报》理财新闻报道的功能所在。《21 世纪经济报道》的信条是为读者生产“独家、深度、一手的商业信息”,恪守“新闻创造价值”,《21 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报道多来源于金融机构及专家学者,对理财信息的深度剖析是它的特长,在报道中采用中性客观的报道立场。深度剖析经济政策,强化风险提示。
《经济日报》和《21 世纪经济报道》在理财新闻报道上表现的差异,对当下报纸开展理财新闻报道具有借鉴意义。创刊背景不同、性质不同的报纸在开展理财新闻报道时要拓宽报道内容,提升报道技巧;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细分受众群体,满足受众需要。找准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品牌形象;专业财经报纸在理财新闻报道中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同时增加报道的可读性,综合性报纸在报道时要坚持通俗易懂,同时确保专业。不同性质的报纸在理财新闻报道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我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应立足国内同时拓展全球视野。
本文主要建立在 2013-2017 年五个时间段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对《经济日报》和《21 世纪经济报道》理财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只是从表面的观察来总结对比分析,提供个人的见解,有不当之处,将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